郁可唯的腿太美:“反映人类普遍向往的一种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32:45

“反映人类普遍向往的一种精神”

——前上合组织秘书长张德广谈“上海精神”
日期:2011-06-02 作者:唐见端 来源:文汇报

图为张德广在接受采访。                           在采访已经高度程序化的研讨会时,如果遇上一位个性鲜明的采访对象,其带给记者的兴奋感,肯定要远远超出茶歇时的咖啡。对记者来说,上合组织前秘书长张德广碰巧就是这样一位采访对象。
    
    “您在主旨发言时提到,当初你们在确定后来被称为‘上海精神’的20个字时,真可说得上是千锤百炼,我想这其中一定会有些故事吧?”在一间会客室中遇到张德广时,记者直截了当提出问题。
    
    刚送走一位记者的张德广微露倦容,但一听记者提问顿时眼睛放光。他把“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几句话重述了一遍,然后说,“这20个字其实再普通不过了。有人把外交工作说得很神秘,我们就是要颠覆这种神秘论调。其实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什么两样,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你对人信任还是猜疑,是平等相处还是倚势压人,这其中并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不需要高雅词汇表达。但是要准确无误地传达上合组织的精神实质,我们不能不对这些普通词汇精心推敲。”
    
    张德广说,当中方拟定20字稿后,他觉得意义明确无误,但读来语气似乎未能充分表达。经反复诵读后,他认为与标点有关,因此提出,原文中“互信互利”以及“平等协商”这几个语词之间必须用顿号分开,使其各自成为独立意义单元,而不要沿用中国人习惯的四字模式。他强调说,“应该让人读来产生这样的效果”,同时一词一顿地把互信、互利、平等、协商这四个词汇对着记者诵读一遍。其时神色庄重,还用手打着节拍,似乎回到了当年的工作状态。
    
    “为何要如此突出处理?”记者表示有些不解。
    
    “就是要强调每个语词所表达的观念具有同等重要性。你想,中苏关系从亲密到交恶,从兄弟到对手,才最终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这期间经过了多少恩怨、多少坎坷啊。如今只有经历那段历史的人才能体会,互信对彼此是多么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互信列在‘上海精神’的首位,只有在互信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互利,才能使相互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得以展开。”
    
    记者回忆,在当年由中国提出,并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平等互利”是作为其中一项原则而并列的,因此在记者看来,“上海精神”将“平等”、“互利”单列,实际上在继承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这两个观念分别加以强化。
    
    张德广进一步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这是新中国外交一贯坚持的一个基本方针,而大国尤其需要理解尊重小国。他特别向记者介绍了强调“平等”的一段故事。
    
    1996年4月24日,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天之后,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五国元首将就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互信签署一项协议。在选择何地签约问题上,有人提出,叶利钦正在北京,可以等访问结束后请哈、塔、吉三国领导来北京签约。但张德广提出,如果等叶利钦访问结束在北京签署协议,就会留下中亚三国替人当摆设的印象。“当时人家正盯着你们,看你们是不是还在搞大国外交的老一套。”
    
    “那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我提议去上海签约。中国元首南下,俄罗斯总统也离开北京,与中亚三国元首聚会上海。结果中亚三国对提议热烈赞同,中俄也欣然同意。五国元首由此聚会上海签署协议,这就是后来被媒体称作‘上海五国’的由来。虽说这事也不能说有多了不起,只是把元首聚会地点改动了一下,但它却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倡导平等的真诚愿望,因此赢得了各方好评。”
    
    “那么您认为在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中,‘上海精神’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个话题可以广泛展开,但我只想强调一点,‘上海精神’将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道义基础。因为这种精神的归属是谋求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精神’是对现行国际关系中所谓‘零和游戏’、所谓‘没有永恒朋友,只有永恒利益’等西方利己观念的颠覆。”上海精神“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向往,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  本报记者  唐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