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正宵近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de 原文和注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52:2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de 原文和注解 原文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解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

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

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

 

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

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

 

今把此经判分七段,

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

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

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般若】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

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

 

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

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

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

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

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

 

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

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

 

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

“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

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

 

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

 

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

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

 

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 此言彼岸;

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

现在假分五步:

第一步在此岸;

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

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

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

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

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 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

 

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

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

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

 

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

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

 

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

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

 

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

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

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

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

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

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

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

 

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

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 有许多意思:如

“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

“法”,一切方法;

“贯”,贯通前后的义理;        

“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

 

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

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

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

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

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

 

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

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

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

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

 

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

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

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

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 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

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

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 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

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

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

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

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 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

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

(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

(二)色界,指天道;

(三)无色界,指禅天; 总是在六道中。

 

菩萨分 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

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

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行】 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深】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 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

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

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

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 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

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

 

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

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

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

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

 

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

 

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

 

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

 

所以 受想行识 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

 

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

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

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

 

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

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

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 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

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

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

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

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

 

 

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

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

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

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

 

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

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

 

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

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

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

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

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

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

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

 

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

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

 

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

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

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

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

 

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

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

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

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

 

所以说到色,

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

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

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

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

 

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

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

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

 

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

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

“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

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

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 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

其实全由心起,

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

 

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

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

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

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

 

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

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

 

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

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

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

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

 

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

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

 

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

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

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

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

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

 

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

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

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

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

 

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

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

 

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

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

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

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

 

但是凡夫执有,

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

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

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

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 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

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

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

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

 

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

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

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

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

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 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

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

(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

(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

那么是

(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

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

(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

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

 

以此类推,

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

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

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

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

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

 

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

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

 

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

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

 

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

 

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 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

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

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

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

 

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

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

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

 

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

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

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

 

 

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

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

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

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

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

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

 

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

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

 

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

那十二因缘即是:

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

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

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

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

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

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

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

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

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

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

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

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

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

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

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

 

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

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

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

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 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

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

苦是身心逼迫不安。

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

心有三苦:贪、嗔、痴。

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

 

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

 

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

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

 

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

 

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

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

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 这是菩萨的挂碍。

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 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

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

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

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

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

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

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 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

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

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

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

 

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

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

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 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

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

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 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

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

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

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

 

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

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

 

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

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

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

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

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

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

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

 

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

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

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

 

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

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

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

 

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

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

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

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

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

 

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

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梵咒本来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的人着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

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忘记众生,离了大悲本愿。

 

姑将咒义略述一二:

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度过去呀!

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过去呀!

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

 

以上六句判为秘密分,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没法出口的意思。

 

 

 

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总是说个心,这心经是说心内精华。

大凡人有七个心,每每自己不知道的,

那六个是六道心,每日流转勿停;

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又忽而三恶道心,总是无主的逐境流浪心。

 

下等的人,并且不知道什么是叫做心,

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恶心的分别心,

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可以得人天的好果。

 

还有第七个心是空心,

是无上的心,是无住的心,是有主的心,是清净自在的心;

这个心不是修证到是不会知道的,连二乘人和权乘菩萨也不会知道的。

 

佛说:微生虫到处可去,只是火里不能去。

众生的心到处可缘,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就是不知道那第七个心。

 

这个心是出世的心,明了这个心,去成佛就不远了。

众生在此岸,是六个心,超登彼岸,便是那第七个无心的心,

正是毫无挂碍的心了。但人不从六个心上下手,就不能出世,

要从烦恼上参透,挂碍上打开,方可成佛。

譬如人已落在泥坑里,必要从泥里拔出来,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资粮。

人先要明白烦恼是什么?还是我的六个心。

 

 

 

 

 

 

 

 

 

 

 

 

 

 

 

 

在西藏寺院中,凡诵《般若心经》前,必先诵此殊胜四句礼赞文

赞颂般若的四句偈是哪四句?

祈竹仁波切在《般若佛母仪轨导修开示》中教授:

离言思之般若般罗密 无生无遮虚空般自性
各各自证智慧所缘处 三世诸佛之母我礼敬

在西藏寺院中,凡诵《般若心经》前,必先诵此四句礼赞文。这四句礼赞出自本师释迦牟尼未示现成佛前,为自己的生母所撰着的礼赞文,

所以其缘起十分殊胜。东宝·仲巴仁波切的译本为:

不可思议般若波罗蜜,无生无灭如同虚空性。
各别自明智慧所行境,三世佛母之前我顶礼

 

《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却含义渊深、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经典。它从何而来?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分别与之有着怎样的因缘与传奇?《心经》蕴含了多少深奥的佛理?本着弘扬佛法,树立正见的精神,慧恩书院制作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堪称国内首部介绍《心经》的扛鼎之作!

 

 

 

 

 

 

观自在菩萨
观 自 在 是 观 世 音 菩 萨 的 别 名 , 以 字 面 来 解释 也 相 当 好 , 意 思 是 观 察 诸 法 实 相 本 空 后 , 对 一 切 的 外 境 外 缘 就 随 意 而 自 在 了 。 观 自 在 是 修行 证 果 的 境 界 , 此 时 一 切 都 如 悠 游 的 白 云 , 任 意 浮 游 于 万 里 天 空 , 一 切 都 不 再 是 挂 碍 , 一 切都 已 安 然 , 所 以 才 能 对 于 万 事 万 物 产 生 随 缘 而 自 由 自 在 的 态 度 , 这 种 生 命 之 启 , 多 么 值 得 我们 身 处 五 浊 恶 世 ﹝ 劫 浊 、 见 浊 、 烦 恼 浊 、 众 生 浊 、 命 浊 ﹞ 中 的 众 生 羡 慕 啊 ! 但 是 不 只 能 羡 慕 而 已 , 因 为 「 众 生 皆 有 佛 性 」 , 我 们应 努 力 的 修 行 , 只 要 肯 不 断 的 自 度 度 人 , 总 有 一 天 , 我 们 也 会 与 观 自 在 菩 萨 一 样 的 自 在 啊 !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是 解 脱 空 慧 的 意 思 , 也 可 以解 释 成 「 到 彼 岸 的 大 智 慧 」 。 因 为 , 唯 有 证 入 圆 满 的 涅 槃 , 才 能 完 全 解 脱 三 界 轮 迴 的 生 命 困 境 。 而 想 证 入 圆 满 的 空 慧 , 必 须 〝 老 实 修 行 〞 , 而 且 不 只 是行 , 还 要 「 行 深 」 , 就 是 必 须 把 这 大 智 慧 深 化 到 生 命 的 最 深 处 , 如 此 方 能 在 面 对 任 何 外 境 时, 保 持 如 如 不 动 的 自 性 , 故 此 句 才 巧 妙 的 点 出 「 行 深 」 二 字 , 因 为 这 才 是 实 修 的 关 键 之 处 ,如 果 没 有 念 兹 在 兹 、 须 臾 不 离 的 保 持 般 若 , 便 没 有 办 法 真 正 解 脱 三 界 、 永 断 轮 迴 。 故 一 个 修 行 人 , 如 果 真 有 出 三 界 的 〝 冲 天 志 〞 , 则 必 须 戮 力以 赴 , 方 能 真 正 如 愿 以 偿 !
------------------------------------------------------------------照见五蕴皆空
当 一 个 修 行 人 经 过 因 地 努 力 的 修 行 后 , 当他 通 达 了 无 常 、 无 我 的 空 慧 之 后 , 他 刹 那 明 白 了 原 来 一 切 的 本 质 皆 空 , 连 这 个 五 蕴 色 身 ~ 一个 与 我 们 生 命 最 密 切 的 存 有 , 它 的 本 质 也 是 空 。 这 时 他 彻 头 彻 尾 的 照 见 了 色 、 受 、 想 、 行 、识 的 虚 妄 , 而 从 这 虚 妄 中 彻 底 的 觉 醒 了 过 来 。 于 是 他 不 再 受 这 些 外 相 、 外 境 、 外 缘 的 束 缚 ,他 已 经 完 全 自 由 了 , 因 为 他 仅 从 自 身 的 五 蕴 , 就 已 经 完 完 全 全 的 明 白 了 宇 宙 至 极 的 真 理 - -空 。------------------------------------------------------------------度一切苦厄
当 一 个 修 行 人 证 入 果 地 后 , 他 自 由 解 脱 了。

于 是 他 才 有 真 正的 能 力 去 救 度 一 切 的 苦 厄 ,

因 为 唯 有 自 己 到达 了 彼 岸 ,

才 真 正 能 够 正 确无 误 的 , 带 领 犹 在 苦 海 沉 浮 的 三 界 众 生 也 同 样 的 到 达 彼 岸 。 故 一 个 良 好 的 修 行 人 , 他 的 知 见是 如 法 华 经 所 说 〝 唯 一 佛 乘 〞 , 因 为 只 有 究竟 成 就 了 , 我 们 才 能 完 全 明 白 , 什 么 是 〝 本 地 风 光 〞 、 什 么 是 〝 本 来 面 目 〞 , 否 则 都 只 是闻 人 说 空 亦 鹦 鹉 学 语 罢 了 。 所 以 , 只 有 究 竟 成 就 , 才 能 度 尽 一 切 苦 厄 , 就 如 伟 大 的 观 世 音 菩萨 , 他 其 实 是 正 法 明 如 来 倒 驾 慈 航 , 化 现 与 三 界 众 生 较 接 近 的 菩 萨 而 方 便 度 众 。 我 们 常 听 到人 们 虔 诚 的 讚 颂 观 世 音 菩 萨 : 「 千 处 祈 求 千 处 应 , 苦 海 常 作 度 人 舟 。 」 那 有 求 必 应 、无 量 无 边 、 悲 愿 深 切 的 胸 襟 , 令 人 不 禁 感 激 涕 零 、 动 容 良 久 。 啊 ! 南 无 大 慈 大 悲 救 苦 救 难 广大 灵 感 观 世 音 菩 萨 , 那 度 尽 众 生 一 切 苦 厄 的 广 大 悲 愿 , 是 凡 夫 俗 子 望 尘 莫 及 的 。 但 是 啊 ! 我们 不 能 气 馁 , 而 应 奋 力 效 法 , 如 是 , 则 总 有 一 天 也 能 如 观 世 音 菩 萨 一 般 〝 寻 声 救 苦 〞 、 〝 苦 海 常 作 度 人 舟 〞 了 。
------------------------------------------------------------------舍利子
舍 利 子 是 佛 陀 的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 以 智 慧 通达 称 着 , 心 经 便 是 应 其 问 而 应 机 说 法 , 充 满 了 佛 陀 的 证 量 精 华 以 及 谆 谆 教 诲 的 慈 悲 为 怀 。 缅怀 佛 陀 在 世 , 能 有 幸 跟 随 佛 陀 亲 聆 法 音 是 多 么 的 福 报 广 大 , 但 是 啊 ! 末 法 时 代 的 佛 子 啊 ! 儘 管 佛 陀 早 已 涅 槃 , 儘 管 世 界 动 盪 不 安 , 我 们 还是 要 珍 惜 一 切 的 经 藏 , 深 心 阅 读 , 则 如 同 佛 陀 在 世 , 亦 如 同 亲 自 参 与 法 筵 !
----------------------------------------------------------------

色不异空
一 切 的 色 相 , 它 的 本 质 都 是 空 。 无 论 色 相产 生 了 什 么 样 的 变 化 , 例 如 无 垠 的 天 空 , 也 许 会 刮 风 , 也 许 会 飘 雨 , 也 许 会 有 几 朵 白 云 流 浪, 但 是 啊 ! 天 空 还 是 天 空 , 并 不 会 因 为 风 、 雨 、 云 、 雷 、 电 等 而 改 变 , 所 以 色 相 的 本 质 即 空, 所 以 一 切 本 空 。 以 一 切 本 空 的 诸 法 实 相 来 看 , 则 有 的 本 质 即 空 , 故 色 不 异 空 。
------------------------------------------------------------------

空不异色
如 果 把 角 度 再 调 换 一 下 , 就 是 从 空 的 本 质来 看 , 由 于 空 的 本 质 当 然 还 是 空 , 而 色 相 的 本 质 也 是 空 , 所 以 当 然 也 是 空 不 异 有 , 也 就 是 空不 异 色 。 这 段 以 反 过 来 的 角 度 探 索 空 与 有 的 关 係 , 但 空 毕 竟 是 空 , 所 以 不 论 从 那 一 个 角 度 探 究 , 它 依 旧 是 〝 空 〞 。 因 此 , 空 是颠 扑 不 破 的 宇 宙 真 理 , 只 有 真 正 了 解 、 明 白 、 安 住 、 巩 固 于 空 了 , 才 是 真 正 的 修 行 人 。
--------------------------------------------------------------
色即是空
万 事 万 物 的 本 质 是 空 , 宇 宙 中 的 森 罗 万 象, 从 日 月 星 辰 到 草 木 虫 鱼 , 一 切 的 一 切 , 都 是 色 相 , 而 色 相 的 背 后 所 蕴 含 的 真 理 就 是 空 , 所以 有 即 是 空 , 也 就 是 〝 色 即 是 空 〞 。 此 句 是 从 前 句 〝 不 异 〞 推 演 而 来 。 〝 不 异 〞 就 是 〝 等 于 〞 , 〝 等 于 〞 就 是 〝 即 是 〞 。 故 不 论 正 说、 反 说 , 都 是 在 在 说 明 〝 缘 起 性 空 〞 的 真 义 。

--------------------------------------------------------------
空即是色
色 可 以 解 释 成 人 身 的 〝 色 蕴 〞 , 这 是 以 自 身的 观 点 来 观 察 , 那 么 应 用 于 此 四 句 , 即 可 还 原 成 〝 色 蕴 不 异 空 , 空 不 异 色 蕴 , 色 蕴 即 是 空 , 空 即 是 色 蕴 〞 。 而 推 演 出 来 的 话 , 则 〝 一 即 一 切 〞 , 所 以 也 可 以把 这 四 句 推 广 成 : 〝 色 相 不 异 空 , 空 不 异 色 相 ; 色 相 即 是 空 , 空 即 是 色 相 。 〞 所 以 心 经 的 结构 相 当 严 谨 , 佛 陀 先 善 巧 的 教 导 我 们 从 最 近 的 色 身 观 察 起 , 而 如 果 我 们 明 白 了 色 身 的 本 质 是空 , 那 么 就 容 易 明 白 其 他 万 事 万 物 的 本 质 , 也 一 样 是 空 了 。 所 以 佛 陀 是 最 伟 大 的 教 育 家 , 把宇 宙 至 深 的 道 理 , 用 最 显 浅 的 例 子 生 动 的 开 导 启 示 我 们 , 真 是 令 人 讚 歎 !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前 面 已 把 五 蕴 之 一 的 色 蕴 与 空 的 关 係 说 得清 楚 明 白 , 所 以 此 处 就 省 略 了 重 複 说 明 的 地 方 , 把 五 蕴 的 其 他 四 蕴 : 受 、 想 、 行 、 识 , 以 一句 「 亦 复 如 是 」 带 过 。 因 为 话 如 果 已 经 说 清 楚 了 , 又 何 必 多 废 唇 舌 , 所 以 这 裡 又 是 方 便 善 巧之 处 , 也 是 再 度 揭 示 〝 一 即 一 切 , 一 切 即 一 〞 的 真 理 。
-------------------------------------------------------------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心 经 的 重 点 主 旨 也 不 外 乎 是 要 说 明 〝 一 切本 空 〞 。 站 在 空 的 立 场 而 言 , 不 论 一 切 的 外 相 呈 显 什 么 , 它 的 本 质 终 究 还 是 空 , 所 以 , 「 空相 」 是 指 一 切 都 是 空 的 相 貌 。 空 如 同 一 个 最 千 变 万 化 的 演 员 , 他 可 以 化 各 种 不 同 的 妆 , 他 可以 演 各 种 不 同 的 角 色 , 但 无 论 如 何 , 他 还 是 他 , 并 不 会 因 为 化 妆 的不 同 , 或 是 角 色 的 不 同 而 有所 改 变 。 「 空 」 亦 然 , 无 论 空 的 相 貌 如 何 的 不 同 , 空 的 本 质 , 穿 透 这 些 外 相 纷 杂 之 后 , 空 毕竟 还 是 - - 空 。
--------------------------------------------------------------

不生不灭
心 的 本 质 - - 空 。 心 是 一 切 万 法 的 源 头 ,既 然 如 此 , 它 可 以 是 山 , 可 以 是 海 , 可 以 是 日 , 可 以 是 月 … … , 它 可 以 是 一 切 的 一 切 , 但 是分 析 到 最 后 不 能 再 分 析 之 时 , 万 事 万 物 之 间 产 生 了 共 同 之 点 , 那 就 是 - - 一 切 都 由 心 所 创 造, 一 切 都 只 是 心 王 的 游 戏 罢 了 。 「 空 」 是 宇 宙 最 终 极 的 存 有 , 请 注 意 , 这 〝 存 有 〞 二 字 也 只是 假 名 安 立 , 因 为 空 已 经 超 越 有 或 无 , 实 在 不 能 说 它 是 有 , 也 实 在 不 能 说 它 是 无 , 总 而 言 之, 当 一 切 的 妄 念 止 息 之 后 , 空 的 状 态 就 豁 然 开 朗 了 。 故 切 记 不 能 以 相 对 世 界 的 有 或 无 去 理 解「 空 」 , 因 为 这 是 一 条 行 不 通 的 路 , 只 有 脱 离 了 语 言 文 字 的 束 缚 , 以 直 观 的 方 法 才 能 碰 触 到所 谓 的 「 空 」 。 所 以 , 不 论 一 切 如 何 变 化 , 「 空 」 还 是 「 空 」 , 「 空 」 已 经 超 越 了 现 象 界 的生 、 住 、 异 、 灭 , 它 是 没 有 所 谓 开 始 或 结 束 , 更 没 有 所 谓 的 生 或 死 , 它 是 一 种 「 不 生 不 灭 」的 永 恆 境 界 。

------------------------------------------------------------
不垢不淨
五浊恶世是污垢的,涅槃是清淨的。是吗?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以第一义的眼光来看的话,其实根本没有所谓髒或乾淨,轮迴或涅槃的差别,因为它只是它,不会因为外在的乾淨与否而改变,故心经再度标指出空的特性--不垢不淨。其实无论代换成任何相对词,它都是能够继续说下去的,例如〝不高不低〞、〝不上不下〞、〝不尊不卑〞……。
---------------------------------------------------------------
不增不减
心的本质既然是空,那么当它在创造一切万法的时候,它的本质当然也是空,例如天空中的晴时多云、偶阵雨,儘管天气变化多端,天空还是天空,并不会因为天气的好或坏而改变,更不会因为天气的好或坏,而使天空变得更大或变得更小。难道下雨时,天空就被塞满了?难道放晴时,天空就变大了吗?那当然是没有,故由此可更进一步的了知空的另一个特性--不增不减……。
------------------------------------------------------------
是故空中无色
一切都是幻相,一切都是幻有,只有空是永恆、是常。空,无所挂碍、无所粘滞、一丝不罜……,于此彻底毕竟空中,无一可得,故无色,无一切色相,一切眼所见皆为虚幻,故空中无色。
------------------------------------------------------------
无受想行识
空中一切了不可得,既无色,则其他四蕴亦无,受、想、行、识,本质亦空,空毕竟空,一切的感受、想念、行为、意识皆空,故空中无受、想、行、识。
-----------------------------------------------------------
无眼耳鼻舌身意
空亦复空,一切的外相、一切的感受,都是妄念,都是不实在的,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实体可言。一切的感受所接收的讯息,都是心王的游戏,都是表相,都是聚散无常的,唯有认清此点,才能真正摆脱感官的限制,走向开悟解脱之路
-------------------------------------------------------------
无色声香味触法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照亮千古的真理名句,古往今来,让多少沉迷于大幻化网中的三界修行人勐然惊醒是的,一切的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嚐、身所触,都是虚幻不实,只有当色声香味触法的幻化脱下骗人的外衣后,空的真相才真正水落石出。
-----------------------------------------------------------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在这无常的世间,一切的存有都是虚幻不实的,不论是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或是心意识所感受的世界,都脱离不了大幻化网的牢牢笼罩。啊!有志的修行人,怎甘心如此受尽愚弄?请快快醒过来,从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中觉醒过来,不要再相信一切都是可以依据的,我们一向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捉弄得相当可怜而不自知,今生既有幸得闻佛法,就应全力以赴,不出三界誓不休!
--------------------------------------------------------------
无无明
千古如长夜啊!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佛法,就如同永远陷于黑暗的瞽者,空有双目而不见物,如果我们拥有健康的眼睛,却没有佛法的话,那么我们比一位盲者还要盲目,因为如果心灵没有智慧,身、口、意就会随业力逐流,业上牵业,而于三界苦海沉沦,永无出期。可是啊!如果心灵拥有智慧,就算眼盲,他也是拥有一盏明灯的人,那乎会照亮苦海航道,只要顺着乎逆流而上,总有一天会到达光明的彼岸--涅槃。在这样解脱的境界裡,当然是没有黑暗,也就是无无明的存在了。啊!佛法的智慧是破除无明的慧日,愿慧日普照人寰,愿无明消逝无踪!
-----------------------------------------------------------
亦无无明尽
无明是解脱的相反,无明尽则是正解脱。但是在绝对的解脱境中,空即是法尔如是,又那来无明或无明尽的对立或分别呢?故心经简明扼要的告诉我们:离开了一切的解释、分别、妄想、批判、臆测、预设、盼望等等的心意识作用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体悟、证入空。
-------------------------------------------------------------
乃至无老死
佛是慈悲与智慧圆满的象徵,而且已经脱离了生死轮迴的强大束缚,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生住异灭变化、没有生老病死、没有悲欢离合、没有一切执着的永恆。
-----------------------------------------------------------
亦无老死尽
凡夫众生,如果不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是难以证入不生不灭的空性。这样的空性,是没有老死、没有去来、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当然也就没有老死尽、没有去来尽、没有时间尽、没有空间尽了……。
----------------------------------------------------------
无苦集灭道
人世如无边的苦海,众生如无依的落海者,在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的八苦,甚至千苦、万苦、亿苦中载浮载沉。善缘聚合的时候,或有短暂的自在与快乐,但是毕竟于生死苦海中,这一点点的甜味根本微不足道。总而言之,这五浊恶世即是一个大苦聚,充满了黑暗、痛苦、挫折、杀戮……,只要睁开肉眼,就知道世界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和平,一切都在浮盪不安的气氛中迭荡。但是啊!大部份的众生都没有看清楚,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多么的污浊与残酷。人们为了名利,不惜巧取豪夺;一场天灾,可以夺去无数人身宝;一次战争,可以死去多少二十馀年辛苦成长的年轻生命。啊!这多么痛苦的五浊恶世,实无一值得留恋,也从来不曾留下什么。这是真正的实相。问题是,众生多半已经习惯了这样充满无尽无边苦痛的无常世间,半麻木、半昏沉、半自欺、半无知、半无奈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着日子。只有比例不多的修行人,在过去生功德福报的导引之下,听闻了带来灭苦究竟方法的珍贵佛法,遵循着伟大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一步一步走向觉醒之路--明白了人生真的是「苦海无边」,然后积极的修行、灭苦、证道。一心一意嚮往着那没有痛苦的佛国淨土、那没有一切忧悲苦恼的永恆之乐。在这样无忧的境界裡,当然也没有苦集灭道的修行必要了。因为,一切已经圆满,一切已经具足。
-----------------------------------------------------------
无智亦无得
智慧第一!在这无明的五浊恶世,唯有凭藉佛法的大智慧,才能让我们顺利的出离三界。故智慧如明灯,能够驱散黑暗;如船筏,能够得度彼岸;如桥樑,能够越过穷山恶水;如良医,能够治癒宿疾;如良药,能够药到病除;如良马,能够千里奔腾;如利剑,能够削铁如泥;如盔甲,能够保护慧命;如珍宝,能够买得法身……但是在已经究竟解脱的境界中,智慧法尔具足,一切任运,故也就没有智慧或不智慧的分别了。既然智慧通达,一切圆满,当然也就不会缺少什么,既不缺少,也就无须获得。
-----------------------------------------------------------
以无所得故
那么,空的重要特性在那?一言以蔽之--无所得。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本不生,一切圆满,一切具足。当你已经是空,你还缺乏什么呢?当你已经不缺乏任何时,请问你还需要终日汲汲营营,席不暇暖的去追寻什么呢?既已无需追求,又何需获得什么呢?
------------------------------------------------------------
菩提萨埵
菩提萨埵是〝菩萨〞--一个澈见诸法实相的有情。他是一个智慧通达的人,他是一个悲愿深切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澈底明白万事万物背后的真相,已经不再作茧自缚,已经能够于这虚幻不实的世间,保持看清一切幻相的如如不动,然后再以这样的智慧为出发,继而去教导犹迷恋三界的芸芸众生。这样的人是稀有的、难得的,这样的作为也是稀有的、难得的,诚如阿弥陀经中所说:「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一个觉悟的有情,是一个完全没有执着的人,他虽然活在这个五浊恶世裡,可是他的心啊!就宛如一轮皎洁的明月,发出莹澈清淨的光辉,普照十方。虽然有时会有几朵乌云遮蔽,但是明月还是如此的清澈、圆满,并不会受到乌云的影响。他又像一朵洁淨芳香的莲花,虽然生长在污浊的泥沼裡,却开出最美丽清香的花朵。为什么他能如此呢?那就是因为他拥有「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因为,般若是出三界必备的条件,是佛家不共的法门,唯有佛法能够究竟解脱三界,因为佛陀所传下的真理,并不是佛陀所发明,而是发现。这个伟大的发现,为人类带来无比的光明与希望--天不生佛陀,万古如长夜!这实非溢美之词,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因为如果没有般若,我们就不可能明白宇宙的究极真理--空,如果不了解空,我们就会永远在〝有〞的现象中打转、迷失、流浪,不知醒转、振作、出离,那么,轮迴便成为一个难醒的漫漫长夜,而佛陀所带来的般若教诲,正如一轮照亮无尽无边黑暗的太阳,驱散了障蔽众生的无明,带来无比的光明。故知般若是多么的珍贵、是多么的重要。心经的主旨,正是字字句句都在重複这个讯息──般若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大智慧!
-----------------------------------------------------------
心无罣碍
心是主宰,心是心王,心是一切的开始,心是一切的源头。宇宙的森罗万象,都是心意识的变现,都是心王的游戏,都是心的作用变化。心是真正的修行重点所在,所以我们的修行须臾不能离开心的修行--这才不是盲修瞎练,心外求法。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一切的本质就在于心,心解脱了,一切就解脱了,心不解脱,生命就无从解脱,足见心才是修行的主要方向,而非枝枝节节、变化无穷、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毫无头绪、乱无章法、不知所云的现象界。其实啊!现象界就像一场梦,梦中的情节毫无规则可言,因为这些情节都只是心意识的反射罢了,可是如果我们不明白这层道理的话,我们就会把这些纷云的情节,当作千真万确的事实来对待。这时,得与失就变得十分鲜明、高与下就变得十分差异、美与丑就变得非常不同、尊与卑就变得非常不一样……。然而呢,我们都上了大当--上了自己心意识游戏的大当,因为站在心的本质立场来看,这些都是虚幻的,犹如看一场电影,总不能为了剧中人物的悲喜而悲喜不已吧!?犹如作了一场梦,总不能为了梦中的主角得失而得失不已吧!?然而,道理说起来明白易懂,可是一旦我们被业力牵引、被隔阴之迷障蔽,任你是大修行人来转世,如果你不够用功的话,一样只是口说空而行不空、拾人牙慧罢了。所以,对于诸法实相的认知,我们实在需要一分一秒都不离开的自我警--一切的一切,不论是眼所见、鼻所闻、耳所听、身所触,……儘管当下是多么的栩栩如生、千真万确、惊心动魄……其实啊!都只是心的妄念投射罢了!如果我们能安住于这样的正知见,那么我们当然就是一个心中没有罣碍的人了,这样的境界,是多么的轻安自在啊!但是,如果我们只要还有一丝执着--任何方式的执着,包括对于某种观念强烈的主张、某个人非见他不可、某种食物每餐必吃不可、某种娱乐每周非作不可、某种行为非完成不可、某种想念非想不可……内容儘管千万变化,依个人习气而不同,但是它绝对可以归纳二个字,就是〝执着〞。只要有一丝的执着,就有一丝的罣碍,只要执着全部没有了,那就是解脱三界的庄严神圣时刻的降临了。故「心无罣碍」,是多么的稀有难得啊!愿身为佛子的我们,精进再精进,早日达成一丝不罣的超凡入圣、解脱境界。
-----------------------------------------------------------------

 

无罣碍故
没有执着的人,就是没有罣碍的人,也就像一个在空中运动的人,不论他抬起右手、放下左脚、快走、慢跑、前进、后退……对他而言,统统没有任何的障碍,因为,没有东西能够阻挡了空啊!说得更具体一点,一个没有罣碍的人,就是没有得失心的人,因为,当你放下了一切的得或失,那么你才是真正在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因为,现象界的一切变化都只是一场终须谢幕的戏剧,真正透视掌握了此点,这个人便不再受任何得或失的影响而产生忧悲苦恼了。请不要小看忧悲苦恼对于众生的伤害,当我们陷于这样的情绪之中时,一切的实相都将模煳不清,那么〝果中生因〞的无奈悲剧,便将生生不息的随着我们六道轮迴,难有出头的一天。所以,心中没有了罣碍,就是完全摆脱了一切得失心理。天气放晴也好、下雨也好;自己有钱也好、没钱也好;别人喜欢自己也好,不喜欢自己也好……既然一切都是过去世的因感召今生的果,既然这些结果也都没办法影响心的如如不动,那人又何必作一个自我困闭的春蚕呢?所以,心中没有了罣碍,就是完全摆脱了一切是非心理。别人的对与错,自有他对与错的因与果,我们又何必强烈批判或无法见容呢?因为,如果我们真的希望世界上只有美好与光明,那么,请不要从要求别人开始,而是从要求自己作为开始吧!既然都只是这梦幻舞台的临时演员,又何必太计较别人的演技不好呢?所以,心中没有了罣碍,就是完全摆脱了一切高下心理。别人比我高也好、比我美也好、比我有钱也好……。既然一切都是作一场梦,我们又何必太在意情节的起伏呢?所以,既没有了得失、是非、高下……心中当然也就无所罣碍了。这样的人,就是没有任何牵绊的人了,是世上稀有难得的人,是众生的依皈,是众生的指引,是众生的模范。
------------------------------------------------------------
无有恐怖
一个没有罣碍的人,心中就必定安然,随处自在。既无得失,就没有得或失的不安与恐惧;既无是非,就没有是非与否的焦虑或迷惑;既无高下,就没有大小评判的分别与差异……这样的人,是完全从恐惧的阴影笼罩中走出来的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难道假的老虎真的会把人给吃了吗?难道假的魔鬼真的能够伤害人吗?难道假的玩具拿到手就快乐了吗?难道假的名声有了就不缺少什么了吗?他深深明白,一切都可以放下了,一切都不再是问题,一切都可以安心了。这样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已经从生命的隐隐不安以及最深层的恐惧──莫明的恐惧、不知所以然的恐惧、茫然的恐惧、微细的恐惧……之中澈底脱离了出来。生命不再是一个囚笼或苦聚,生命成为无尽的幸福与喜悦,而这所有的关键都在于--心。
-------------------------------------------------------------
远离颠倒梦想
心完全解脱妄念的纠缠之后,变得清明、自主、理性,此时,当幻化网撤开之后,一切才开始显现其本来面目。黑白不再颠倒,一切都已回到其本应拥有的位置;主客不再易位,心不再误认妄念为主人;本末不再溷淆,心终于明白了自己是--佛。人世如幻,浮生若梦,如果我们不趁早认知这个事实,我们依旧会陷在黑白颠倒、主客易位、本末溷淆的生命困境中不能自拔。故既已听闻佛法,即应精进、慈悲、智慧,永远的告别那令人忧悲苦恼不已的颠倒与梦想。
------------------------------------------------------------
究竟涅槃
三界流浪,何时是休息的家乡?孩子啊!你不觉得累了吗?──佛菩萨如是问。孩子啊!你不想回家吗?--佛菩萨如是关怀。孩子啊!心就是家乡,就是永恆的家乡,充满了无限的平安、幸福、喜乐。--佛菩萨如是说。孩子啊!心就是佛,就是涅槃。--佛菩萨如是叮咛。孩子啊!如果一切都已经具足,一切都已经圆满,请问你还需要流浪吗?如果家乡就已经在脚下,你还需要家乡吗?--佛菩萨如是慨歎。是的,是心作佛,心即是佛。只要我们的心放下了一切的执着,而且安住于这样如如不动的状态,那么,家乡早已经在温馨的等待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直到今天。如果你想回家,如果你想不再回到这忧悲苦恼的人间,其实,你只要回到你的〝心〞就可以了,你的身体可以继续在人间生活的,因为,一切的一切,都只在于心啊!一切的答桉、一切的奥秘、一切的终点、一切的开始……都在于--心。心是涅槃,众生皆有佛性。
-------------------------------

三世诸佛
三世是指过去世、现在世以及未来世,三世也可指多世,但是由于时间的观念其实也是妄念,故时间只对于三界众生有意义,事实上,法界是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故三世诸佛的说法是针对三界众生能够理解的状态来说明的。而且故意把三世和诸佛并列,也是提醒我们,诸佛的存在是超越三世,也就是诸佛的存在是永恆,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所以,我们会发现,人类最大的执着,在于对时间和空间的执着,由于有了时间的妄念,所以我们才有长寿或短命的强烈分别与贪取;由于有了空间的妄念,所以我们才有大或小的强烈差异与执取。故时空的观念,就是最大的妄念,如果连时空都没有了,请问又何来的长寿或短命、大或小的分别呢?故所谓三世诸佛,就是已经超越了时空的束缚,漫步于永恆之境的自由解脱之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般若波罗蜜多」是成佛的必备条件,只有依靠这到彼岸的大智慧,三界众生才有可能真正出离轮迴不已、三界流浪的生命窘困。如果没有这大智慧,众生必于生死大海中头出头没、难有出期。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是明白为何有生死轮迴、为何有忧悲苦恼的智慧,如果找到了轮迴的因,当然才有可能断轮迴的果。而因果律是宇宙的至极真理--虽也是入佛门的基础理论,但也同时是最甚深幽微之佛家真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耳熟能详的句子,却简明的把因果关係一语道破。因为因果律是最客观的宇宙公约,它绝对是公平无误的--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如果轮迴是因为不明白生命实相而导致轮迴不已,那么,只要明白了生命的实相,自然也就止息了轮迴。故十方三世诸佛,都是由于澈底明白了生命实相而成为诸佛的。
---------------------------------------------------------------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诸佛的解脱境界。此时一切都已经圆满,一切都已经具足,轮迴生死早已成为昨日恶梦,一切都美好、幸福、安乐,再也不缺少什么,再也不需要什么,再也不流浪三界、辛苦备嚐了。这样的境界,是多么令人艳羡啊!然而,身处轮迴恶梦的三界众生,只要一天不放下执着,便一天不可能到达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并不是凭空可以到达的,是需要经过无量劫以来累生累世的修六度万行方能达成。故知成佛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成佛是一件无比庄严神圣的宇宙大事!因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觉,就是涅槃,就是空,就是轮迴生死的尽头。而这充满无限光明的彼岸,是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的,绝非一生一世就能成就。故所谓的〝即身成就〞,是指你已经修六度万行历经无量劫,这很可能就是你的最后一生,但是,请注意,这其中还是充满了各种变数--例如今生的努力、过去生的证量以及各种複杂多变、甚深难测的因缘果报……在在都可能使〝即身成就〞这个伟大的理想,成为破碎的美梦。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我们千万别小看所谓〝五浊恶世〞的染污力,当我们一诞生在这个浊世裡,当我们一开始呼吸这充满各种染着的气,当我们一旦经过剧大痛苦的投胎过程时,一切的证量、一切的福报、一切的记忆……都随着投胎过程中,神识昏迷于剧大的旋转,而成为过眼云烟。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一切都得从牙牙学语开始,任你是大修行人来转世,只要是尚未成佛者,必定有所谓〞隔阴之迷〞的障蔽,故经典才说〝菩萨亦有隔阴之迷〞。所以啊!不论你遇到多么殊胜的法门,不论你过去生的证量有多高,不论你的福报有多大,不论你的功德有这么多……如果你今生不好好的努力,严肃、神圣、庄严的去面对你自己的修行,那么,即使你本应〝即身成就〞,也很可能就因为一次严重的造业而导致延宕二、三、四、五、六、七生,甚至更多生以后才究竟成就。所以啊!佛陀才再三耳提面命: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于此末法时代,暮鼓频催之际,犹流浪生死的佛子啊!怎能不警醒?怎能不策励?怎能不珍惜人身?怎能不珍爱佛、法、僧?长寿灭罪经说:「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普贤菩萨警众偈说:「是日已过,命亦随灭,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但念无常,如救头燃。」啊!佛国淨土才是我们永恆的家乡,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啊!唯有依凭到彼岸的大智慧,我们才能一路顺风回家;

唯有放下一切对于三界的留恋,我们才能真正打开淨土的大门;

唯有不再计较一切的风风雨雨、得得失失、是是非非……我们才能快点回到永远不需要流浪的安全避风港。

般若波罗蜜多,是船筏,能载我们风和日丽的到家。

般若波罗蜜多,是桥樑,能让我们过渡惊涛骇浪。

般若波罗蜜多,是利剑,能斩断一切的多馀葛藤。

般若波罗蜜多,是明灯,能指引迷航的水手。

般若波罗蜜多,是路标,能告知我们正确的方向。

般若波罗蜜多,是罗盘,是生死大海中不可或缺的仪器。

般若波罗蜜多,是良药,能医治一切的疑难杂症。

三界众生,皆已于六道轮转中疲累已极,但是儘管疲累;

如果没有大智慧,我们还是无奈的疲累已极。

三界众生,皆已于生离死别的悲凄雨泪中哀伤过度;但是儘管哀伤,如果没有大智慧,我们还是无奈的哀伤过度。

三界众生,皆已于漫无边际的无明中寂寞已久;但是儘管寂寞,如果没有大智慧,我们还是无奈的寂寞独坐至地老天荒啊!所以啊!般若波罗蜜多是珍贵的,是值得用全部的生命力去学习与瞭解、证悟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生的学佛因缘--以智慧为先导,统摄其他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只要如是而行,必有得究竟觉的一天。
------------------------------------------------------------------
是大神咒

咒语--是宇宙最庄严的声音。不同的咒语,是不同的佛菩萨所教导的,例如

慈悲的观世音菩萨教导众生唸〝六字大明咒〞,

地藏菩萨教导众生唸〝灭定业真言〞;

药师如来教导众生唸〝药师咒〞……只要是佛菩萨传下来的咒语,当然就是最神圣的声音,但是儘管咒语各有不同,每一位佛菩萨的智慧都是相同的圆满--般若波罗蜜多。

故可以说是最圆满的咒语,而且是最神圣的咒语。

只要拥有此咒,何处不得究竟成就呢?故也可以说是最神效的咒语啊!
------------------------------------------------------------------
是大明咒

般若波罗蜜多,不但是神圣、神效,而且是清明众生的清醒剂,

只要有了大智慧,就离开了无明,

只要离开了无明,就不会胡裡胡涂、懵懵懂懂、痴痴傻傻、昏昧不明的于此无常世间妄造无边业了,只要不再造业,就不再受到未来果报的束缚,这样的人,就是宇宙最清明自主的人--佛。所以智慧如清明的咒语,能够让昏沉愚痴众生醒过来--于一切虚妄不实的幻相中醒转过来。智慧又如清明的甘露,能够泼醒已经沉睡无量劫的三界无明众生。
------------------------------------------------------------------
是无上咒

无上正等正觉,是要靠无上心法--般若波罗蜜多才能成就的。

故大智慧也就是无与伦比、至高无上的咒语,能够让众生脱离苦海,永别生死。

故三界众生宜好好修持般若波罗蜜多,才能真正找到无上的皈依,无上的心咒。
-----------------------------------------------------------------
是无等等咒

般若波罗蜜多,是最究竟的境界,既是最究竟,也就好比世上最究竟圆满的咒语,能够让众生得究竟成就。故三界众生应皈依般若波罗蜜多,宜视之为究竟的依靠,如此日久行深,必能如观自在菩萨一样--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能除一切苦

当一个修行人已经证得无上究竟觉时,一切的苦难,到此完全结束。
就犹如一个历尽沧桑归来的天涯游子,经过了无数流浪的岁月,吃过了多少辛酸苦头,阅尽了多少的物换星移……终于,回到了思念已久的家乡--一个无量劫以来便思念不已的家。然而,如果还未归家苦,是数说不完的;苦难,是没有结束的--只要我们还身处三界,这就是我们注定的运命!啊!唯有到彼岸的大智慧,能终结这三世迷离、业力牵缠的无量苦!身为佛子的我们,宜大精进,奋力自度度人才是!而这自度度人真正依凭,即--般若波罗蜜多!
------------------------------------------------------------------
真实不虚

唯有法界才是真实的境界,三界一切皆为幻有,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而到达真实境界彼岸,只有唯一的交通工具--般若船。如果你还没有搭上这艘般若船,请你要赶快搭上;如果你已经搭上了这艘般若船,则请你赶快划进!犹如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所说:「愿我速乘般若船」。因为,生命短促,业力催逼,不趁着顺境、人身宝尚能学佛时勉力而为,一旦无常来到或业境现前时,一切都将随业力的波涛汹涌而消逝无踪。--沧海桑田、桑田沧海,无量劫的岁月都已流逝无踪了,当今这短短的人生寄旅,不也很快就成明日黄花?幸福学佛的修行人啊!莫待无花空折枝。悲愿深切的佛子啊!怎忍众生以苦为乐?智慧如海的佛子啊!怎忍世间暗无光明?大悲为上首,方便为究竟!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愿众生一起到达光明的彼岸!智慧啊!大智慧!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结束时的咒语如是祈愿与讚颂着在这无明的三界拥有般若,是最弥足珍贵的一件事,而一个发过悲愿的菩萨,也唯有同时拥有了悲与智才能真正实现他内心历千百劫而不灭的菩提大愿:愿众生离苦得乐愿众生早证菩提 愿众生圆满所愿愿众生得究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