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王盛宠草包妻百度云:UU谈摄影系列3(11——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20:59

(转帖)UU谈摄影系列(11)——色彩散论(之一)


2009-01-05 16:06:33

在网络上,大家都习惯把摄影爱好者称为“色友”。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当然因为是摄影与颜色有关了,故称“色”友,这个“色”当然与“好色之徒”的“色”没有任何关系。此称谓虽然不见得十分确切,但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玩摄影的人全都是对颜色敏感的人。

这一讲,我们就色彩的构成等问题和大家进行初步的讨论。

(一)三原色

大自然的色彩是异彩纷呈的,有时常常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虽然色彩纷繁,可经过人们长期的观察,从雨后彩虹中看出,也无外乎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其实这就已经把色彩简单化了。

所谓原色,又称为第一次色,或称为基色,即用以调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

三原色分为两类:(1)色光三原色;(2)颜料三原色

第一:色光三原色

色光三原色是:R(红Red),G(绿Green),B(蓝Blue)

也叫做加色三原色:加色混和明度会越来越亮。

RGB三色混合在一起就变成白色,分别组合可以合成颜料三原色。色光三原色的混合,亦称为加色混合。两种色光混合后,光度高于两色各自原来的光度,合色愈多,被增强的光线愈多,就愈近于白。色光三原色是指红、绿、蓝。电视机上的基色就是红、绿、蓝,各种其它色光都是由此调出的。见图(1)所示。



图(1)

第二:颜料三原色

颜料三原色是:C(青绿Cyan) ,M(品红Magenta),Y(黄Yellow)

也叫做减色三原色: 减色混和明度会越来越暗。

CMY(习惯上说的红黄蓝)被称为颜料三原色。颜料三原色的混合,亦称为减色混合,是光线的减少。两色混合后,光度低于两色各自原来的光度,合色愈多,被吸收的光线愈多,就愈近于黑。所以,调配次数越多,纯度越差,越是失去它的单纯性和鲜明性。 原理上CMY混合在一起就变成黑色。品红与绿、黄与紫、青与橙,各组颜色的混合都接近黑。但实际上只是变成不鲜明的浓色而已。因此印刷上会在三色以外再加上一个黑色(black),用CMYK四色。CMY分别组合可以合成色光三原色。

美术教科书中讲的是绘画颜料的使用,所以笔者看到大多数教材及著作中都是称红、黄、蓝为三原色。然而在美术实践中和生产操作中的情况与教科书上说的并不一致。彩色印刷的油墨调配、彩色照片的原理及生产、彩色打印机设计以及实际应用,都是以黄、品红、青为三原色。彩色印刷品是以黄、品红、青三种油墨加黑油墨印刷的,四色彩色印刷机的印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彩色照片的成像中,三层乳剂层分别为:底层为黄色、中层为品红,上层为青色。各品牌彩色喷墨打印机也都是以黄、品红、青加黑墨盒打印彩色图片的。按照定义,原色应该能调制出绝大部分的其他色,而其他色都调不出原色。见图(2)所示。



图(2)

美术实践证明,品红加少量黄可以调出大红(红=M100+Y100),而大红却无法调出品红;青加少量品红可以得到蓝(蓝=C100+M100),而蓝加白得到的却是不鲜艳的青;用黄、品红、青三色能调配出更多的颜色,而且纯正并鲜艳。用青加黄调出的绿(绿=Y100+C100),比蓝加黄调出的绿更加纯正与鲜艳,而后者调出的却较为灰暗;品红加青调出的紫是很纯正的(紫=C20+M80),而大红加蓝只能得到灰紫等等。此外,从调配其他颜色的情况来看,都是以黄、品红、青为其原色,色彩更为丰富、色光更为纯正而鲜艳。 (可以到书店找本印刷色谱看看)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原色的定义出发,还是以实际应用的结果验证,都足以说明,把品红、黄、青称为三原色,较红、黄、蓝为三原色更为恰当。

(二)三间色

色彩的混合分为加法混合和减法混合,色彩还可以在进入视觉之后才发生混合,称为中性混合。

第一: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光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色光混合中,三原色是朱红、翠绿、蓝紫。这三色光是不能用其它别的色光相混而产生的。而:

朱红光+翠绿光=黄色光

翠绿光+蓝紫光=蓝色光

蓝紫光+朱红光=紫红色光

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为间色光。 称为“三间色”。如图(3)所示。



图(3)

第二: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是指色料的混合。白色光线透过有色滤光片之后,一部分光线被反射而吸收其余的光线,减少掉一部分辐射功率,最后透过的光是两次减光的结果,这样的色彩混合称为减法混合。一般说来,透明性强的染料,混合后具有明显的减光作用。

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加法混合的三原色的补色,即:翠绿的补色红(品红)、蓝紫的补色黄(淡黄)、朱红的补色蓝(天蓝)。用两种原色相混,产生的颜色为间色:

红色+蓝色=紫色

黄色+红色=橙色

黄色+蓝色=绿色

这样紫橙绿三种颜色也称为“三间色”。如图(4)所示。

图(4)

(三)互补色

在加法混合(色光混合)中,如果只通过两种色光混合就能产生白色光,那么这两种光就是互为补色。例如:朱红色光与蓝色光;翠绿色光与紫色光;蓝紫色光与黄色光。

在减法混合(颜色混合)中,如果两种颜色能产生纯灰色或黑色,这两种色就是互补色。三原色按一定的比例相混,所得的色可以是黑色或黑灰色。在减法混合中,混合的色越多,明度越低,纯度也会有所下降。 例如:品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青色与橙色。

(四)色彩的属性

从根本上讲,一切颜色都是由光产生的,各种颜色都是一种不同波长的光,我们看到物体上的颜色,是阳光中的七色光分解的产物,当阳光照射到我们所戴的红帽子上时(绿帽子还是不要戴了),这种帽子本身会反射红色而吸收其他的颜色。

第一:色彩的纯度

一般说来,色彩越单一,所含间色越少,这样的色彩我们说它的纯度越高。

第二:色彩的明度

一般说来,色彩中含有白色的成分越多,其明度相对越高;反之,含有黑色的成份越多,其明度越低。

第三:色彩的浓度

某一种颜色累加得越多,其浓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第四: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每一种物品在正常阳光之下都有其固有的颜色,在正常色温(5600K左右)下我们看到的红绿蓝色的东西,这种红绿蓝就是物体的固有色。

受不同光照的影响,有时一种物体并不是其在正常色温下看到的颜色,这种色彩我们称为光源色,如早晚光线下我们拍的风光照片常常带有一种红黄的色调,一个白色的乒乓球在早晚去看并不是纯白色,这时我们看到的色彩就是受光源影响而形成的光源色。

一只白色的乒乓球放到蓝色的球桌上,其底部我们会看到也被映照成淡淡的蓝色,这种色彩是受这种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我们称为环境色。

一个物品到底是什么颜色,常常是以上三种情况并存。

(五)写实色彩与装饰色彩

在绘画上,由于民族、地域、个人的风格以及追求的不同,画家在运用色彩上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强调的是客观真实的颜色,这种对于色彩运用的方法就称为写实色彩。西方绘画主要是通过色点色块来完成造型的,所以一般(当然也有很多例外,我们指的是大多数情况)我们称西方绘画所运用的是写实色彩。

当然也会有另一类画家,并不在意事实上的色彩是什么样的,常常用感觉中的色彩来代替自然,甚至可以把太阳画成绿色的,色彩本身代表着一种情感倾向,这种色彩就称为装饰色彩。如中国画,用墨线来造型,画山水时多用花青,与事实并不符合,有时颜色用得很淡,若有若无。与西方的写实比较起来显得更加抽象,所以我们常常说中国画是典型的装饰色彩。

(六)数码相机所运用的颜色系统

我们最为关心的是,我们手上使用的相机到底运用的是哪种颜色系统呢?

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是色光三原色,也就是红绿蓝系统。与我们使用的电脑显示器的颜色系统是一致的。比如我们电脑中的RGB系统,而我们相机中则是一种模拟的SRGB系统。所以我们拍照的照片在一个正常的显示器中观看就能正常地显示出来。

相机中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会有无数个单元组成,这些无数个单元形成一个矩阵——构成我们的感光材料,这个单元数字越多,则我们的相机的像素就越高——每个单元都会记录下进入到相机中光线的或红或绿或蓝的光线值,然后数字化存储起来,当我们调入电脑后,又通过显示器进行模拟还原,因此我们就看到了图像。

可是,那种颜色三原色的原理,也就是黄品青系统对于我们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拍下的照片只是供我们在显示器上观看的话就没有什么用了。但如果我们还想把拍下的照片印成照片的话,就不能不知道减色法的三原色原理了。

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加色法而形成的颜色的范围要远远大于减色法而形成的颜色,也就是说,我们的相机与电脑所显示出来的色彩远比一张照片所显示出来的色彩更丰富!这一点很重要哦。所以我们可能有时感觉到,为什么我在电脑上看着很漂亮的一张照片,到冲冼店印成照片以后并不太漂亮了。原因其实就是颜色三原色混合后形成的色彩数量有限,而且其实颜色三原色等量相加并不会产生纯黑色——尽管理论上是纯黑的,但由于人为的颜色提纯我们达不到要求,因此三原色混合出来的黑实际上是一种灰,好的色料只能显得更黑一些而已,但也远远达不到纯黑色。没有办法在印刷时,除了黄品青之外,我们必须还得使用一种黑色,因此印刷所使用的颜色其实是四色。

如何才能让我们所看到的图画与印刷出来的照片是一样的呢?单反数码相机中还提供了一种专门用于印刷成相片的色彩模式——AdobeRGB,这种模式所看即所得,但无疑在观看时色彩显得有点暗淡了。在Photoshop中,也有这种模式让我们工作,存盘后再去印像就与电脑中所看到的图像相一致了。

以上内容转自蓝天摄影网。

(转帖)UU谈摄影系列(12)——色彩散论(之二)


2009-01-05 16:51:33

(一)普通小DC与单反相机的色彩区别

胶片相机最终成像的色彩与所使用的胶片有很大的关系,负片上讲,国产乐凯与公元就有很大的不同,乐凯鲜艳而公元偏紫;日本的富士与美国的柯达又有很大的不同,富士明快偏于蓝色调而柯达浓艳而偏于暖色调。同时负片与反转片也会截然不同,反转片有着更高的色饱和度,给人的感觉更纯净艳丽。

数码相机的照片色彩与相机所使用的感光元件以及对于影像的优化设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般说来,小DC的照片色彩偏艳而单反相机的照片复合色(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相混合而形成的颜色我们称为“复合色”)更多,因此显得不是那样亮。初玩单反相机的人常常感觉出片不好,还比不上千元左右的小数码DC好看。请看下面的两张照片。

图(1)

图(2)

图(1)是不老松发布在咱们蓝天网上的《雾看桦树林》,照片很明快,带着很强的诗情画意,当初UU还针对这张照片做了点评。但不老松当初使用的只是奥林巴斯的小DC ,图(2)则是2006年夏天我在河北坝上草原拍的风光,这是未加任何调整的照片,给人的感觉灰成一片了,很不爽。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

消费类小DC的设计理念与单反的设计理念是绝对不一样的。小DC的用户都是业余级的,一般不太考虑光圈大小,不会考虑用什么样的快门速度,甚至有很多时候连构图取景都不考虑,只要求对某个场景留下纪念,然后能直接出片,眼睛一看就会让人一亮。所以在影像优化的设置上,每个厂家都会考虑这一点,让相机所摄取的图像达到最大的饱和度,达到最高的反差,因此会让人一见而惊喜。但单反则多为用户考虑,虽然有很多用单反的也是业余级的,不过既然玩了单反,那都是对摄影感兴趣的人,当然不会满足于拿起就拍的这种简单动作,他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追求,对于色调反差等都有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这些人最希望的就是相机能把最为原始的且可以最大限度调整的数据摄取回来,然后利用相机自带的软件或其它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自己的要求。

什么样的图像后期可以调整的余地最大?当然是中性的照片,这是不用怀疑的。中性的反差,中性的色彩,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加强或减弱反差,我可以按照心里所想去改变色彩的饱和度,我只要求一条——相机必须把我所对焦的主体拍清晰,越清晰越好,能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如果你对色调还有着你的特色那更好,如果没有的话我也不强求。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当初我使用尼康D70所拍的照片虽然灰,但锐度是绝对的好,层次是保留得绝对丰富,这样就为我们后期进行调整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第二个原因:

一般家用照片与玩摄影的人看照片的感觉是大不一样的,一般人只追求一种色彩的艳丽,而真正玩摄影懂得一点色彩学的人会知道,高饱和度高纯度的色彩带给人的总是太轻浮的感觉,真正的色彩其实是厚重的。一切艺术的形式都要求厚重——摄影也不例外。照片灰并不见得就不好,因为这里有一个互相矛盾的问题,如果一张照片的反差高了,色调就全变得明快,但同时就牺牲了大量的细节层次。反之,一张照片出来很灰,但往往层次保留得比较好。摄影师们只是到最后才会决定这张照片用什么样的反差,在没有最后决定之前,他们还是希望层次丰富些好——也就是说灰些更好,甚至灰也是一种表现,一种追求。

(二)不同品牌的相机所追求的色彩

我们知道,不同品牌的相机对色彩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因此每个厂家或每个厂家对每种型号的相机的色彩设定都会有所不同。例如佳能对色彩的艳丽与对肤色讨好的还原;尼康对于色彩的忠实;宾德对色彩的沉厚等都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来。下面我们还看一组片子。

(图3 适马相机的色彩)

(图4 宾德相机的色彩)

(图5 佳能相机的色彩)

(图6 尼康相机的色彩)

这组片子UU全用的是花卉来比较的,都是色彩很鲜艳的东西。图(3)适马SD10用了三CCD,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还原自然色彩,看来这种做法是成功的,所以此相机被人称为拍摄自然景物的利器,世界上很多风光摄影大师都衷情于它,不是没有道理的,这种色彩浓郁到让人感觉发“苦”了。

图(4)则明显是一种宾德的表现,特别接近于胶片表现的色彩,相当注重黑白与色彩之间的搭配关系,并不纯追求色彩的艳丽,但其沉厚有着打动我们内心的韵律!

图(5)佳能对于色彩有着独到的追求,在表现暖色上有着别家难以企求的境界,图中花的色彩相当让人喜欢,能产生柔嫩的感觉——几乎就是对女性皮肤的一种表现,因此为人像摄影师所喜欢。

图(6)是尼康D80的色彩,浓艳而不失真实,油画一般的追求。

以上说明,不同品牌的相机会对色彩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我们在拍摄时或最初选择“武器”时,我们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还是应该好好想一想的。

以上内容转自蓝天摄影网。

(转帖)UU谈摄影系列(13)——色彩散论(之三)


2009-01-06 17:24:43

接上一讲,我们继续讨论色彩。

(三)镜头对色彩的影响

对于一张照片来说它最终的色调,镜头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除了不同的相机记录影像的计算方法上有所不同以外,那么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镜头了。除了针孔成像外,每个镜头对最终的成像,所起的作用几乎就是决定性的。

现代的镜头全是镜片组,常常由诸多的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成一体。那么镜头中影响成像的因素到底会有哪些?最终影响色彩的又会是哪些呢?

我们试想一下,光学玻璃的材质、镜片组使用镜片的多少、超低色散镜片的运用(这个也可以归结到光学玻璃的材质)、镜片研磨的形状(包括非球面镜)、镀膜等,以上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成像。

其中镜片组使用镜片的多少会影响照片的清晰程度。比如最原始的天塞结构与双高斯结构比较起来,当然是双高斯更合理,照片的中心与边缘的差异更小。因为双高斯结构比起天塞结构来说要复杂得多,所使用的镜片也更多。

现代的变焦镜头动辄使用十几片镜片,与只使用一个凸透镜的镜头比较起来,成像是天壤之别。但是光线经过不同的介质后再会聚时,有些光线常常会偏离焦点,这样在高反差的照片中我们就会发现紫边现象(有时甚至是绿边或其它颜色的边),那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线不能会聚到同一点上所导致的。后来人们发现使用莹石材料加工出来的镜头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镜头中加进的超低色散镜片(也称ED镜片)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紫边的(紫边是色散的一种)。

那为什么还会使用非球面镜?因为球面镜边缘在成像时会偏离焦点中心,近距离拍照时会出现枕形或桶形畸变,所以研磨出一种其曲面并非球面的透镜,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大大得到纠正,这就是非球面镜运用的好处。

而镀膜又是干什么的呢?我们常常看到镜头前有花花绿绿的膜,这些东西是做什么用的?有很多人以为膜的色彩越漂亮,出来的照片的色彩也就会越漂亮,这种想法一点道理都没有,其实膜的根本作用在于消光。

现代的镜头所使用的镜片是越来越多了,但有一个问题就会产生,每个镜片都有两个面,其实每个面都会产生反光,因为玻璃这东西即可以透过光线也可以反射光线啊。而反射的光线在镜筒内部再经过反射后有一部分就会通过镜头中的玻璃而到达感光材料上参与成像,但其实这种光线对于成像只是有害而无利,导致成像出现一层白雾,甚至白花花一片,越是接近逆光的角度越会这样。

后来人们发现,在镜片的表面利用蒸发的办法镀上一层特殊的金属层,就会有效地避免这种我们不希望出现的光晕,所以现代镜头加强了镜筒内部的消光处理与多层镀膜技术。说到底,镀膜是为了避免多余的光线,从而使照片看起来更清晰。

那么是什么在影响着最终成像的色彩呢?是光学玻璃的材质。

光学玻璃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因为用途的不同而使用的材料各异。好的镜头所使用的材料也是相当昂贵的,所以一些镜头副厂生产的镜头之所以低廉,其实是用便宜的材料代替了昂贵的材料,其成像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而光学玻璃的材质不仅影响色彩,实际上也会影响锐度。但色彩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此。

德系镜头与日系镜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区别除了镜头设计的理念不同外,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使用的材料不太一样。Carl Zeiss Jena曾生产过一款Pancolar 1.8/50单膜斑马镜头,这款镜头的部分产品中当年曾加入过稀有的镧系元素,镧系元素是放射性物质,经过多年的衰变以后呈现出一种很淡的黄色,我曾见过这样的镜头,透过镜头去看景物,似乎全带有一种微黄色,但实际上我们所拍出来的照片却没有黄——说明它并不是黄色滤镜,但成像的色彩更加油润。

其实今天看来,我们一般的光学产品中是不可能加入这么贵重的东西的。但当年东德人却把这种元素加入到了普通的镜头中,当然也是因为德国的资源并不像日本那样匮乏,日本的镜头你不用指望给你加进这样的好东西。还有我们常常听到的施坦海尔镜头全加入了稀土金属,这也是贵重的东西,自然这种镜头的成像也会和一般的镜头有着很大的不同。

虽然德国镜头的玻璃中的成分我们并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日本镜头不同,因此不同镜头就会产生不同的味道。也就是今天我们常听别人说的“德味”。下面我们就几张典型的德头成像与日头成像的照片做一下比较。

第一:以下图(7)-(10)全是用日本生产的镜头所拍。

图(7)

图(7)的荷花是用适马105/2.8Macro微距镜头拍的,色彩清新,还原准确,反差适中,细节表现不错。

图(8)

图(8)是07年3月5号大雪过后,在龙湾公园用尼康银广角镜头拍摄的,很明显表现出了色彩的艳丽,这也是银广角一直被尼康用户所喜爱的一个原因。



图(9)

图(9)是我在07年4月新购得腾龙17-50/2.8镜头后,在老家山上所拍的杏花,色彩纯净,还原准确。

图(10)

图(10)是我用这只腾龙镜头夏天在校园内随便拍的小景,经过简单的优化与色阶的调整之后所出现的效果,颜色可以用惊艳来称呼了。

第二:以下图(11)-(15)全是德国镜头所拍。



图(11)

图(11)与图(9)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那时我刚刚上了一只德国Pentacon2.8/135镜头,为了试这只镜头同时拍的杏花,如果与腾龙的镜头成像比较,我们看出差异太大,色彩沉着细腻,画面带有一种微红色。

图(12)

图(12)也是Pentacon镜头的成像效果,最能体现德头的亮暖暗冷的调子来。



图(13)

图(13)是施耐德3.5/135镜头所拍的效果,同样是暗调子表现特别到位,整个画面有一点淡蓝的忧伤哦。

图(14)

图(14)是夏天在公园外拍的小白桦林的片断,用的是Meyer2.8/100的白色镜头,微红的树干,浓绿的叶片表现无疑。

图(15)

图(15)是用Carl Zeiss Jena 1.5/75镜头所拍的街景,强烈的反差,暗而微暖的色调,画面像似被油浸过一样。

归纳起来,德国镜头所拍子的片子全充斥着一种色调,而日本镜头基本是恪守自然本色。或者在某个意义上讲,日本镜头所表现的色彩是真实的还原——写实色彩;德国镜头所表现的则是一种浪漫情调——装饰色彩。也许这么分类不太恰当,但以此来表达我想还是能说明这个差异的。

摄影是一种艺术,不是纯纪实的,如果想纯纪实不如去玩摄像好了,不必来搞摄影。而艺术则应该有一种个性的追求,所以我们认为,纯纪实的色彩未必就是最好的色彩,仅艳丽也许就显得太轻浮。当然色彩这东西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这只是个人观点而已。

还有就是,即使是同为日本的镜头,适马、腾龙、尼康、图丽、佳能也各不相同,就是同一品牌的不同型号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当然总体上讲每个品牌的镜头会有每个品牌对色彩的理解,总体风格并不变。

比如适马镜头系列与腾龙和尼康走的路不一样,适马是倾向于有些偏色的,有时偏黄略带一点点红。腾龙的17-50则纯是一个艳,这一点与尼康的18-35似乎是一个路数,但腾龙的曝光似多倾向于亮,因此显得轻浮了些。而适马的105微距走的也是艳丽的路,图丽的12-24超广角则更接近于德国镜头味道,色彩很沉着,色彩表现相当不俗。佳能在红与粉的表现上则是出众的,拍人像——尤其是女性与儿童人像总给人很柔很嫩的感觉。这些是日系镜头的相同与不同。

而德头系列呢?施耐德是西德头,追求的是淡色彩,更强调锐度,带有淡淡的蓝味儿;蔡司·耶拿则是红与黄为主色调,总体看是暖色系的,有着很好的反差,暗部表现超群。潘太康与梅耶则德味儿更浓,甚至于夸张,很强调那种亮暖暗冷,形成独特的色彩风格。

(四)光线对色彩的影响

其实光线对于摄影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照相机在日本习惯称呼为“照光机”,是确切的,感光材料上记录的是光线的信息,并不是外界景物的其它信息。 

摄影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视觉艺术,直接观赏一张照片时,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当然就是形状与色彩(黑白摄影其实也是有色彩的,是一种白灰黑三色系而已,只不过是不如彩色摄影重要罢了),形状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色彩又是通过什么才能表现出来呢?

答案只有一个:光。

试想,在无光的环境中,我们是不是很难分辨出物体的形状?更不用提色彩。所以光在摄影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光会影响到色彩的哪些方面呢?

第一:光线会影响到色彩的纯度

在前面几讲里,我们讲到色彩的基本原理时,已经提到过色彩的纯度问题了,纯度指的是一种颜色的单一性如何。在弱光摄影中我们会发现,尽管我们用了三脚架,我们试图把物体的形状与色彩准确的描绘出来,但非常让我们失望,放大照片后我们依然会看到很多噪点。这些噪点是如何产生的?其实是因为光线太弱了,我们的照相机何尝不想把一切表现出来,但由于光线不足,物体在反射某一种波长的色光时量很小,而相机的镜头很难捕捉得到,我们的感光材料也显得无能为力,但相机又很明显地感觉那个地方还并不是一片死黑,应该有什么可以记录,因此最终记录的结果当然是一片杂点了。当我们使用高感光度(ISO值设定很高)或光线很弱时这种情况必然要发生,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阴雨雾天气,或早晚光线较弱时,或室内拍摄时。如图(16)所示。

(图16-1 阴天下拍的照片)



(图16-2 照片局部放大)

图(16)是2007年8月16日在绥中激情广场晚会上拍摄的,晧天在演唱。当天的天气很阴,后来竟下起了小雨,在这种光线下拍照很难达到清晰亮丽的效果,从(图16-2)的局部放大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照片到处是噪点,色彩的纯度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第二:光线会影响到色彩的浓度

色彩的浓度在摄影上其实指的就是饱和度。光线越强,色彩的饱和度就会越高,反之则大大受到影响。请看图(17)所示。

(图17 雾天拍摄的照片)

图(17)是06年的那场大雾中在小区拍的木槿花,但绿色的叶和红色的花,我们只能是微微分辨出而已。


第三:光线会影响色彩的色相

这里所说的色相,指的是物体的固有色。比如说绿草红花等。但在某种特定的光源之下(或日光或灯光或环境光),我们所拍出的照片会明显的偏色。如图(18)就是在夕阳光线下拍摄的。



(图18 夕阳下所拍摄)

图(18)是在夕阳下所拍的书房中的装饰,这种光线之下,整个画面都会笼罩在一种红与黄交杂的色调之中,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情调。我们再来看看图(19)在日光灯下的照片是怎么样的?

(图19 日光下所拍摄)

图(19)这样的照片明显带有一种偏蓝的色调,整个画面显得很冷。当然也可以说画面带来一种宁静感。但我们平时肉眼所见的绝不会偏成这种蓝蓝的调子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对于周围的环境是可以适应的,但照相机却忠实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真实色彩。以上我们所说的都是光源色对于景物色彩的最终影响,那么环境色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绿树的掩映下我们拍摄人像时,一定要考虑到绿色对于肤色的影响,有时弄不好这种脸色会很难看的。如图(20)所示。



图(20)

图(20)的绿树当然还原的很好看了,但你注意到人的脸色没有,因为受绿色环境的影响,人的脸开始发绿泛黄,无论周围的景色怎么漂亮,如果拍成这样那注定是失败的照片,因为以人为主体的照片必须以人的肤色正确还原为基准,除非我们故意追求特殊色调。


(转帖)UU谈摄影系列(14)——色彩散论(之四)


2009-01-13 14:37:35

这一讲,我和大家讨论一下,怎么来追求最好的色彩?

其实这个问题和我们个人对于色彩的感觉与喜好有关。有人喜欢写实一些的,有人喜欢写意浪漫一些的;有人喜欢艳丽一些的,有人喜欢淡雅一些的;有人喜欢偏蓝的色调,有人喜欢偏红与黄的色调,不一而足。

因为色彩是很主观的东西,各人有各人的爱好。但是和谐舒服的色彩还是大家都普遍喜欢的。美这东西虽然因人而宜,但毕竟美与丑还是有一定的划分标准的,一些特殊的色彩毕竟是特殊效果的追求,常见的色彩还是应该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

(一)色彩与人们情感的关系

在摄影上,色彩其实是最能体现摄影者摄影趣味的东西。可以说,色彩是很能表情达意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摄影师一种抒情的手段。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原理,某种色彩会引起我们的某种联想,因此就可以表达某种感受,摄影者有时故意强调某一种色彩,从而把自己的感情通过照片传达给读者,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事儿。

比如:红色代表着热情洋溢和火辣温暖,如图(1)所示。



图(1)

图(1)摄于五厂文化宫,文化宫门两旁各挂了64个大红灯笼,让人感觉到一种铺天盖地的红,有着强烈的节日氛围。拍摄时我故意走近这些大红灯笼,以特定的方式,让画面到处布满的都是这种喜庆的红色,热烈和火热的氛围能让人一下子就体味得到。

再如,绿色代表着青春活力和朝气蓬勃,如图(2)所示。

图(2)

这张照片表现的是在草尖上滚来滚去的露珠,在绿色背景的衬托之下,露珠显得越发晶莹剔透,而这种绿的环境却带给人一种遐想梦幻般的感觉。

又如,蓝色则常常给人以冷峻、安详、平和的启示,如图(3)所示。



图(3)

图(3)摄于连山河广场,当太阳刚刚落山的时候,华灯初上,正是拍摄夜景的最好时机。如果抢得好的话,天与水就会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墨蓝色,倒映的灯光在蓝色天鹅绒一般的背景上如发光的珍珠,总会让人猜想这种祥和的夜晚,会有多少幸福的故事……

此外,还如紫色的高贵典雅,黄色的灿烂华丽,白色的纯洁无瑕,黑色的沉重神秘等等,这些色彩都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可以说,色彩确实是摄影中用来抒情的手段。

(二)摄影色彩的分类

第一:浓色系

所谓的“浓色系”,指的就是在摄影中,追求色彩的浓艳和还原的高饱和。

常常我们评价一个相机或一个镜头,就说这个机器色彩还原好,那只镜头的色彩表现浓艳,有油画一般的感觉。其实这就是追求色彩的浓郁,照片的效果属于浓色系列的。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

图(4)拍摄的是公园南岸的两排白杨林,夏秋之交,夕阳西下,只把一抹阳光不经意地涂在树干的一面,亮中透着微黄,林荫路上则是一种浅蓝色的光与影,丛生灌木上的秋叶则黄绿相间,一切的表现都是到位的,色彩细腻而恰到好处,如西方的油画一般。



图(5)

图(5)则是用东德3.5/135镜头拍的海边景色,整个画面中充斥着一种蓝紫色调,富于很浪漫的情调,这是东德镜头的典型成像风格,完全是浓色系的表现。虽然是初冬,大自然中缺少更丰富的色彩,但照片的色彩却也浓郁得化不开。

第二:淡色系

“淡色系”可以分成以下两类:

  1. 整体色调全是偏于淡雅的,一般来说,高调照片可以这样来处理;
  2. 仅色彩是淡的,照片中的反差并不降低,黑白色彩的表现依旧。

如图(6)和图(7)所示。

图(6)

这张海滨雪景的照片采用的就是淡色系,整个画面只有一种淡淡的蓝,海边的空军健身器孤零零地处于画面显眼的位置,而海岸线向无限远处延伸,好寂寞的海岸,而这种意境恰恰只有这种淡淡的色彩才能传达。



图(7)

图(7)是在古城拍摄的人像照片,只有人物的脸有一点点微黄,景物处于一种黑白的构成中,但人物的沧桑也只有这种处理才更能凸显出来。这种拍法很适合表达怀旧的风格。

第三:单色系

当然,也会有很多摄影师放弃对纷繁色彩的追求,而把彩色照片单色化,或者湖蓝色,或者茶褐色。如图(8)和图(9)所示。

图(8)

图(9)

图(8)的照片充斥着一种蓝色调,整个画面即显幽静,又显神秘,单色化更能表达这种韵味;图(9)则是一群人在唱着激情的老歌,尤其是画面中的老者很投入,这种氛围其实很适合用这种古旧的色调来表达的。

单色调也可以调成粉色的、墨绿的、桔黄的等等,但是一般人——尤其我们中国人,却更喜欢用比较含蓄和深沉的湖蓝色或茶褐色。

中华民族是个很含蓄的民族,在艺术上基本走的也是含蓄的路子。中国画并不注重大红大绿的色彩表现,更注重的是纹理,尤其中国的写意山水画,格外强调的是皴擦点染的笔法技巧,而在色彩上,则不要求写实,只是用了一种淡淡的的装饰色彩。但这种装饰的色彩其实是很讲究的,强调中性的花青与赭石两种色彩。如果注意的话,你就会发现,中国的山水画家,他们的颜料中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两种色彩。

用到摄影上,除去黑白摄影之外,人们最喜欢的当然也是这两种颜色,其实花青就是一般人称呼的湖蓝(但并不是同一种色相),赭石则就是茶褐色,真是殊途同归。不信的话,我们也可以试一下用别的色彩来表达,那种过于热烈和纯粹的红绿黄,如果我们把一张照片单色化成这种色调的话,一般人是不会喜欢的,除非你用作某些文字的背景画,也许还可以被人接受,不然一般人感觉就是太闹了。

第四:黑白系

黑白我们可以认同为单色化中的黑色(或灰色)单色化。自从彩色摄影进入人们的生活以后,一般人对于黑白照片是不悄一顾的,认为只有彩色照片才能彰显作者的摄影功力。

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黑白摄影具备其本身独特的特点。它有着自己的品格与魅力,并不是彩色摄影所可以取代的,应该和彩色摄影并列发展。其实无论是彩色摄影还是黑白摄影,都能发挥出摄影者的才能与智慧,满足着不同观众对摄影作品的不同欣赏要求,在这种对比映衬中,两者各自显示着自己独特的美感与价值。时至今天,人们反而认为,只有专业的摄影师才可以创作出非凡的黑白艺术摄影作品来。

黑白摄影具有对形和色的抽象及概括的能力,黑白摄影再现的是光的本质现象,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按着一定的比例把光线表现出来——记录下客观的事物,将它们化为黑——灰——白的不同色阶,从而再现事物的形和质感。

由于物体的色彩也具有各种不同的光量,彩色之间的细微的亮度变化同样可以通过黑与白在不同的色阶上显示出来,因此,黑白摄影中必然能体现出不同的色彩感,正如绘画中的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也照样可以表现物体的质感色泽以至于神韵。中国画中强调墨分五彩,其实就是用墨的浓淡干湿来区分那种五彩的感受。黑白摄影利用光的本质力量不仅是对物体的形的一种概括,更是对物体的色彩的一种概括!

黑白摄影在人的视觉接受系统中有其优越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人的视觉系统对黑白特别敏感,人的视网膜边缘上有一亿多个视杆细胞,它们分辨黑白的本领很强,尤其在弱光下感受性极强,即使百万分之一瓦的微光也能感受到,生理学上称为夜视器官。在夜里,人们感觉不到色彩的变化了,但仍然能感知一个由明暗组成的黑白世界。黑和白是光度的两极,它们的并列给视觉的刺激力最强,而黑和白之间有很大的跨度,可以容纳极其丰富的色阶变化,用现代仪器分析,人眼可以分辨出从黑到白的浓淡层次达660多种。从人眼的生理可以看出,黑白有着优先唤起观众视觉的能力,有着在两极对比中产生的对视觉的强大冲击力,又有着丰富的色阶分辨本领来再现弱光下的黑白感知系统。这个感知系统既简洁又神秘,使黑白摄影对人们永远具有欣赏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黑白摄影受人为控制的可能性很大,影像的可塑性很强,因此作者创造性地表达主观愿望和情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是黑白摄影最富吸引力的特征。黑白摄影元素虽然简单,只是黑白灰三个色阶,但却可以变化出极其复杂的样式。单纯中包孕着复杂,这正是艺术最宝贵的品格。

下面我们分析几幅黑白照片来体会一下,如图(10-13)所示。

图(10)

图(10)属于工业摄影,画面是化肥厂的厂门与远方排放热气的设备。厂门是近景,用剪影的方式来突出几个高高的柱子,只是稍稍显示出一点点的影纹,而远方的热气却层次尽显,表现出现代工业的蒸蒸日上。



图(11)

图(11)是去年正月的那场大雪,表现的是暴风雪中的小景,用的是高调的方式来表现,整个画面中没有突出的黑与白,全由中性灰构成,但这种中性灰元素却能很好地凸现风雪交加,天地茫茫的场面。

图(12)

图(12)用的是纯高调方式拍摄的女性肖像,人物着白色衣装,环境也是淡色的,顺光下用漫射光线,画面清丽而柔和,可以说,这种表现方式有时比用彩色更加适宜。

图(13)

图(13)则与上一幅完全相反,是高调人像照片,人身穿黑色上衣,逆光条件下,周围也是黑色的环境,强调人物轮廓硬朗的光线,来突出男性的阳刚。

(转帖)UU谈摄影系列(15)——色彩散论(之五)


2009-01-13 20:45:53

这是有关摄影的色彩问题的最后一讲,涉及到色彩如何应用的本质问题。

什么样的色彩是美的?我们怎样才能达到心中最为理想的色彩?请允许我先给大家讲一下音乐与书法方面的问题。

先说音乐,我所说的音乐是很窄范围内的,不是通俗歌曲,也不是交响乐,我指的是乐器独奏或练习方面的事儿。以中国的二胡和西方的萨克斯为例来说明,当琴弓与二胡上的琴弦相接触的一瞬间,我想问一下,你听到的什么样的声音是最美的?当上下唇把萨克斯的哨片包住,发力送气时,你认为发出的什么样的声音是最美的?

设想一下,如果琴弓轻轻浮在琴弦上,有意无意地拉开,我们听到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声音,这种声音好听吗?如果你口轻轻地含住哨片,有气无力的把口风送出,我们听到的是一种似响非响的声音,这种声音您喜欢吗?

再设想一下,如果二胡的弓毛紧紧地帖到琴弦上,我们大力把它拉开,有如伐木工人在拉大锯,我们听到的是一种杀猪似的嚎叫,这种声音如何?如果上下唇紧紧地含住哨嘴,用出全身的力气把萨克斯吹响,如巨雷响过,这种声音又如何?

我估计对于一般人,以上的声音我们都不会喜欢听。为什么?因为演奏者所运用的演奏方法不正确,从而所发出的不是乐音而是噪音,所以我们不接受。那什么样的声音才悦耳呢?

对于二胡,应该是琴弓紧帖于弓弦之上,右手运弓时干脆而斩截,运弓后弓毛与弓弦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状态,让二胡的弓弦全部振动开来,发出的声音是圆润的,是厚实的,是有穿透力的,这样的声音才会是迷人的。对于萨克斯,应该是上下唇含住哨片,气从丹田发出,顺畅地冲向哨片,让哨片全部振动起来,发出的声音是纯粹的,是通透的,是有感召力的,这样的声音才会是优美的。

而这其中的关键,我们知道,乐器的演奏不能用蛮力,不能用粗野代替优美。但好多人却可能没有意识到,如果是轻飘的、浮滑的乐音也照样是错误的。摄影也如此,色彩可以不艳丽,但不可以重浊,尤其不可以轻飘。小DC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为了讨好人,故意设计成很艳丽而俗,这样的照片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份量,很轻很嫩,实际上这是对色彩的误解。

再如书法,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是能经得住人们细细品味的?中国书法本质上是线的艺术,是一种抽象艺术,它以线条去反抒发性情以及表达美感。古人在书法线条上特别强调的有屋漏痕、锥划沙、折钗股、虫食木等。这里所谈的都是一种律动,一种冲击。绝对不可能是用笔尖画字,也不是用笔腹拖字,写就是写,是一种厚重!屋壁上有雨水流下,那种冲破阻力而下形成的线条感古人认为是美的,那种用尖细的东西划破沙土而形成的中间深两边浅的立体线条古人认为是美的,那种如同把金钗折弯的扭结是力的集中表现,那种虫子咬空木心形成的空白是力的另一种注释,而这一切都强调的是一种沉着与厚重。

文学也是这样,唐诗宋词只因为其厚重,才平平仄仄跨越千年走到今天。而油腔滑调的作品永难登上大雅之堂。用尽平生心血而写就的辞章与小女生甜得心里发腻的文字不可同日而语。

言归正传,摄影也是如此,色彩唯其厚重才会带来美的愉悦。这是摄影水平的分水岭,也是艺术取向的楚河汉界。

(一)色彩的本质是厚重

看来,色彩与音乐,色彩与书法,色彩与文学,在艺术感受上具有着相似的性质,所以人们常常把它们联系到一起。譬如音乐,在听觉上具有一种表达情感的纯度,而色彩则在视觉上具有一种表达情感的纯度,它们都具有某种抽象意味,有直抒心灵的感染力。音乐中有音调的高低,节奏感的快慢;色彩中有着色调的冷暖,饱和度的高低。

色别(色相、色调)、明度(亮度)纯度(饱和度),是色彩的三种属性,都是由光的物理性质决定的。

色别,是不同波长的光的代名词,标志着光的性质。明度,是指色彩中所含的总的光量。饱和度,则是指某一波长的光在总光量中的比率的大小。明度与饱和度不是一回事儿,明度的意义在于表现明暗的强弱,饱和度的意义则是色彩的纯杂,黑白摄影只能表达色彩的明度变化,而不能表达色彩饱和度的不同。它们就好像音乐中音量和音质的区别,色彩的明暗好比音量的大小,饱和度好比音质的纯杂。

(二)摄影色彩追求的一般性原则

第一:强调摄影画面的色调统一性

色调统一也就是要确立色彩的主题基调。在彩色摄影中,一幅画面要找出一种合乎主题要求的,能表达一定情绪或环境气氛的色彩,让它在画面上占较大的面积,或让它渗透到画面的各个部分,形成画面上总体的基调,将观众的情绪带入预期的意境中去。色彩的基调是自然界色彩效果的客观反映,如在高原、海滨,自然是蓝色主宰着;在森林、草地自然以绿色为主;月夜、天光下的冷色调;早晚阳光中的暖色调;秋天的金黄;冬天的艮灰,都有其统一的基调。这种视觉效果不仅反映到摄影画面上,而且可以转化为人物内心的主观感受的情调,摄影者也可以依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创造某一画面的基调。

关于照片的色彩基调,其实是摄影师为一幅或一组照片的形象创作而注入的贯穿情绪,这种贯穿情绪一旦渗透到大部分画面之中,就会产生一种统一的,使人感觉到的吻合于主题思想的情调视觉。罗丹曾说:“……色彩的总体,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便一无美处。”我们要在照片的基调安排中,看到其思想和情感的神韵。

第二: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摄影画面中需要有相互对比的色彩,才能使视觉具有跳跃、流动的节奏感。尤其在主体与背景之间,一定要安排好色彩的对比关系。

强对比,是相互对立的色彩之间的对比,力度大,视觉冲击力强,画面鲜活响亮,富有动感,比如原色与原色之间的对比,原色与其补色之间的对比,这都是强对比。一个红苹果放在青色的台布上,一位身着红衣的少女走在绿色的田野上,该是多么的醒目啊!

弱对比,是指相邻色之间的对比,如橙与红紫,绿与黄,绿与青等,对比性弱,相互调和色彩较多,它们既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又有含蓄内敛的特点,给予视觉较为舒缓的节奏。当然弱对比还包括明度的对比,深绿中的浅绿,暗红中的大红,都属于弱对比。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色彩之间的和谐。

一幅彩色画面中假如只有色彩的对比,而没有过渡的色彩和明暗的变化,就会给人不和谐的感觉。比如,一个红苹果放在蓝色台布上,固然是色彩鲜明,主题突出,但如果只有单一的蓝色和红色,也会显得单调、生硬,缺少色彩的韵味。如果在蓝色台布上再放上一串紫色的葡萄,看起来就会舒服许多,因为紫色中含有红与蓝的成分,是它们之间的过渡色。

同理如果绿色或红色,各自以单一的明度结合在一起,也显得生硬,如果绿色和红色中有明暗的对比,分出了不同的深浅,就会给人以和谐的感觉。黑白灰等消色置于各色之间,都容易给人以和谐的效果。色彩的不同明暗,也就是不同的灰参与了色彩的组合。黑和白是两极色,常常能起到稳定其它色彩的作用,并能在各色彩之间起过渡作用。我国民间木版年画,便以黑线为界,间于对比色块之中,使之明快艳丽但又不失整体的和谐。

一般在暖色调之间,黑色起和谐作用比白色要明显,使暖色更加厚重;而在冷色调之间白色则更容易取得好效果,显得清新淡雅。

第三:建立色彩的重音

这是利用色彩的对比,再加以面积的对比而形成的一种色彩组合方案,往往在大面积的背景色上,配置小面积的对比色的主体,会使主体悦目突出,从而形成视觉的重音。

对比的两色,如果面积上相近时,常常势均力敌,互相排斥,但当它们在面积上拉开一定距离之后,一方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处于陪衬的地位,既对比强烈,又趋向调和,整体的视觉效果显得美好而生动。“万绿丛中一点红”就这这个原理,就是因为两者在面积上的对比,使两者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一种和谐。重音结构的画面用色要力求单纯,面(背景)与点(主体)之间可用对比色,当然也可以是相邻色,前者的重音效果响亮,后者的重音效果醇厚——比如大面积的墨绿色中加点小面积的嫩绿就显得新鲜,大面积的黄叶中有几片红叶,就觉得红得厚实。在鲜艳的色彩中小块白色或小块黑色,也可以形成色彩的重音。

第四:遵循简约化、简单化原则

很多时候,一幅照片或一组照片之所以打动人,往往并不是因为色彩的纷繁,反而常常是因为色彩的简单。

有人说过,一幅成功的彩色摄影作品的颜色不超过三种。这种说法本身可能未免过于绝对,但却启示着一个原理,色彩的运用以简单为上。“早晚出好片”,这是摄影人都知道的道理,为什么早晚容易出好的照片?原因如下:

  1. 早晚的光线对于造型特别有利,中午直射的阳光光比太大不易控制,同时这种光线角度也会形成很难看的阴影。
  2. 早晚的光线往往是统一的早霞或晚霞,整个画面的色调比较统一,这种统一的色调能使主体更加突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因此,怎样把复杂的色彩简单化,这确实能显示出一个摄影师的真功夫。

第五:建立个人的色彩风格体系

如果你真的把摄影当一回事儿,真心想要在摄影上有所收获,真心对摄影艺术有所追求的话,就应该建立你个人的唯一的色彩秩序,形成独特的色彩风格。

造型艺术家(摄影其实也是造型艺术)对待色彩所要做的事情,正如音乐家对等音符所要做的事情,音乐家要将音符谱写成乐章并将它们演奏出来,在乐曲中抒发情感。造型艺术家同样要将色彩建立一定的秩序,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用色彩抒发情感。建立色彩的秩序就是谱写色彩的乐章。色彩的美不在于单一色彩的本身,而在于色彩的相互关系中。在现实生活中,说某种色彩美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总是在大自然和谐的色彩组合中来感知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它们都很美,因为它们是在相互组合之中。色彩的审美特征就是,它所确定的不是简单的色彩,而是色彩的组合。

然而每个人对色彩的感知是有差异的,所以同样的场景所拍摄出来的照片会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这种特色长时间的养成和积累,就会形成个性的色彩风格体系,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培养的色彩秩序。

我们在追求色彩的个性取向的同时,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色彩的追求同样需要艺术的涵养与底蕴,反映着一个人的学识与修养。总的来说:

(1)艳而不俗:可以艳丽浓厚,可以追求高饱和,但不能让色彩造成青一块紫一块的视觉效果,这样做就很容易落入俗套。

(2)淡而不浮:可以清新可以淡雅,但是不能没有视觉冲击力。超广角的运用之中,一般人都必须找到一个前景来做为衬托,其实是为了避免画面太空。色彩也是这样,雪中雾中的景色可以清雅,但如果缺少一两点深色调就会显得太轻浮。

(三)如何来达到我们心中理想的色彩?

掌握了以上的理论,其实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怎么去实践?假定我需要某种特定的效果,怎样才能达到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第一:光线的选择

我还要说“早晚出好片”这个话题了。早晨与傍晚的光线亮度适中,色彩更趋于一致,对于表现那种红黄暖色调是很适宜的,所以无论风景、人像还是静物摄影,自然光下还是这种光线为佳。一般说来,当天空中的太阳光与我们所拍摄的景物成15-60度角时较为合适,但有时逆光或侧逆光下,可能会更能表达我们的情感。如下面的图(1)和图(2)所示。

图(1)

图(1)这张照片的标题是《时光的脚步》,摄于自行车棚,目的是想通过光与影来表达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早晨的阳光斜射进来,带有一种微红色,拍摄时采用逆光的角度,故意把拉长了的自行车的影子做为拍摄的主要表现对象,色彩很单一,自行车只是成了剪影罢了,但这种表现恰恰比复杂的色彩要好很多。



图(2)

图(2)则是“城建杯”参赛作品,整个画面以新建的凯旋城及倒影为背景,夕阳西下,给建筑的边角镶上了一层金边,倒映在河水中的影子也是金灿灿的颜色,这正是这张照片想要表达的主题,采用这种光线与角度,达到了色彩的简单化,但主题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

第二:拍摄对象的取舍

为了取得某种效果,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要对被拍对像进行取舍,这一点当然还要和构图放到一起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或为了突出,或为了和谐;或加强对比,或削弱对比。跳而不闹——是对比的最佳境界;和而不同——是和谐的最高标准。

下面,请看图(3)和图(4)我们来具体分析。

图(3)

图(3)是人像摄影,拍摄时背景很杂,在身边有一小段红墙,人物身着大红上衣,为了和谐则采用大特定的方式,让红衣衬出红润的脸色,衣装与脸色及年龄相衬,在此种情景之下,这种处理是很妥当的,当然不排除其它的拍摄方式也会成功。



图(4)

图(4)是普通的荷花,夏天的时候我们都能拍出这样的照片,本也平淡无奇。但这里我想说的是,荷花的拍摄要么一片绿背景而突出一朵红色,要么就是荷花的大特定,让花充满整个画面,为什么这样?或者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大绿与小红的对比,或者突出整个荷花而把绿色排斥在画面之外而取得一种和谐。切忌——红与绿平分秋色的做法,这样做肯定画面不太讨好。

第三:相机的设定——主要指白平衡的设置

(1)正常光线环境下的自动白平衡设置

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白天正常的外界日光环境光线下,进行摄影创作,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相机的自动白平衡设置。或者根据实际的拍摄环境,对白平衡进行细微的调节就可,一般情况下,这样已经可以满足我们日常的摄影需求了。

(2)根据现场光线条件,手动设置白平衡

当在某种光线条件下,我们所拍出来的景物与我们肉眼所见并不一致,甚至出现很明显的偏差从而导致色彩很难看时,我们就不能完全相信相机的自动白平衡了,而要手动的去设置白平衡以取得最佳效果。如晚间日光灯下拍人像,往往脸色还原成蓝紫,似乎是戏剧里出场的反面人物,很不能让人满意,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我们当然必须对白平衡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色彩还原正常。

(3)善于利用自动白平衡的“错误”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有经验的摄影师往往会“默许”甚至是利用相机的自动白平衡的错误,对白平衡不进行任何更改,保持自然光的特性,从而创作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带有神奇色彩的摄影作品,如图(5)所示。



图(5)

图(5)是在海王府就餐时所拍的餐桌上的酒杯,现场光线下呈现出一种琥珀色,餐具则更显得晶莹剔透。如果我们改变了这种色调,非要准确的白平衡,那么色彩是正确了,但这种韵味却消失了,因此,有时候“错误”的白平衡也是一种魅力。当然,如果是这种光线下拍摄人像,脸色的还原肯定是不准确的,一定要纠正白平衡了。所以具体如何设置还是要看实际的拍摄现场的光线条件和拍摄对象,从而使得白平衡能和色调的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4)根据特殊需求,有意识的加大白平衡的偏差

还有一些特别的情况下,我们为了取某种特殊效果,对于当时光线下的白平衡不但不加以纠正,反而故意去强化,让错的更错,效果还很不一般呢。请看图(6)和图(7)两张照片。

图(6)

图(6)是今年夏天在龙背山拍的日落,日薄西山时,色温往往较低了,如果用自动白平衡的话,相机也会自动降低机内的白平衡色温,但如果我们不去降低色温反而升高的话,则极大地强化了晚霞的红色。而这恰恰是我们需要的,当时我把相机的色调升到9000K(正常是5600K),拍出的晚霞就红得更深更透了。



图(7)

图(7)这张照片则是晚上在五厂文化宫前拍的街景。当时天色刚刚暗下去,灯光正好亮起来,正是拍摄夜景抢密度的最好时机,这个时候拍街景,运用自动白平衡的话,天也会蓝得相当可爱,但为了更加强化这种蓝,完全可以将白平衡设定为乌丝灯白平衡,其实就是把温降得很低了,自然达到了强化蓝色的目的。

(5)相机的其他设置——色彩模式和创意风格

此外,我们一般的相机中还有各种模式可以设定,单反相机中一般都有优化影像这一项,其中可以人为地设定色彩模式为SRGB1或SRGB3或设定为AdoboRGB模式,每一种模式的色彩都不一样,大家可以自行尝试。还有在色彩创意风格的选择中,我们有标准、柔和、人像、艳丽、浓艳等可供选择,在具体拍照过程中,我们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才能出现理想的效果。

如果拍摄风光照片,我们完全可以使用鲜艳模式;如果是花卉还可以使用浓艳模式;但如果拍摄人像,我们还是使用人像模式为好,这种颜色模式对于人的肤色还原相当好,不然拍的人物的脸色总是红得太过,就是后期也很不好调整了;而当我们去拍古城时就可以选择普通或柔和的色彩模式,很有一种古香古色的味道。

第四:镜头的选择

不同的镜头有不同的用途,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但实际上厂家在生产某种型号的镜头时其实已把色彩的问题考虑在内了。因此镜头的生产制作过程就已经基本定位了它的拍摄范围和用途,也包括了这支镜头出片色彩上的定位。

比如尼康的银广角镜头是专门用来拍摄风光的,色彩相当的艳丽,你如果非要用来拍人像也没有什么不可,但是人的肤色就会艳得让人看了很不舒服。而尼康的AF85/1.8D镜头则是专门用来拍人像特定的镜头,在色彩上是偏于清秀一路的。所以镜头也有很大的讲究,所谓的“一镜走天下”的通用镜头其实是不存在的。

此外,不同品牌的镜头对色彩的还原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如适马镜头的色彩有偏黄倾向,用来拍人像不错,但他们生产的超广角则相当艳丽。图丽超广角色彩鲜艳且深沉,是拍风光与静物的绝好利器。各种不同品牌的老德国镜头色彩浓郁且色调沉着,拍风光有着更好的层次,拍静物能出现极好的质感,拍人像则更能显示人物精神,确实是相当不错的选择,且德头系列全是深色系,色彩本身的厚重感就相当强,当属最上乘的镜头。此处不再多言,前面几讲已经讨论过了。

第五:图像软件的后期调整

关于照片应该不应该进行后期的调整这个问题,各家有各家不同的说法,各执一词。但绝大多数人认为,照片还是应该经过后期调整的。不过后期的调整可分为以下三类区别对待:

(1)色阶或曲线的调整

这其实就是对最初的曝光与反差进行适当的调整,目的是为了使照片看来起在光比上更舒服,这种调整从严格意义上说,其实不能算是后期,因为这是一种必然的调整。假如一味的追求直接出片,那么你只能适合玩小DC了,这个道理大家早已明白。

(2)色彩的调整

适当的增加或减少色彩的饱和度,可以使照片看起来更艳丽或更淡雅一些;适当的强化色彩的某一部分,可以让整个画面偏于某一种色调,起到统一色调的效果。请看下面图(8)和图(9)两张照片的处理。

(图8-1)



(图8-2)

从上面两张照片的对比中,我们看出图(8-1)是在图(8-2)的原片基础上进行了偏色处理,运用了一种偏于花青色的主色调,使得整个画面的风格更趋于一致。但这种偏色与以前所讲的单色化中的偏色还不太一样,这种偏色要求的技巧更高一些,因为画面并不是完全单色,虽然偏于一种主色调,但是其它颜色还要淡淡地显现出来。

图(9-1)

图(9-2)

图(9)这两张照片与图(8)中的处理不太一样,这里更多运用的不是偏色处理(当然也有偏色处理,但不是主要的),而是加强色饱和度,这样处理可以取得一种电影的色彩效果。但同时还要注意人物的肤色要保持正常,假如因为过度加强了色饱和而使人物成了大红脸,那么这种处理就失败了,还有就是要注意加强色饱和的同时一定要加重黑色调,不能因为强化了饱和度而使照片变得轻浮,变得看起来很假。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对照片进行适当的后期调整,确实可以起到美化照片,突出主题的效果,这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但是过度依赖所谓的后期处理,甚至认为到了数码时代,对于镜头大可以不必讲究了,运用PS等图像软件就可以达到一切,那么这种认识从原则上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镜头所呈现给我们的色彩与锐度的层次和质感等,是任何软件的后期处理根本无法模拟出来的。有时候就是经过专业的图像软件高手处理过的照片,看起来也难免生硬,给人以极强的“做作”的感觉。

所以,任何图像软件的后期处理,也代替不了一支好镜头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一张好的原片,才有后期调整的价值。

(3)“偷梁换柱”式的人为的对照片主题等进行过度修改

假如利用图像软件,对照片进行“无中生有”、“偷梁换柱”式的修改,改变了照片原本的主题表达,那么从严格意思上说,这已经不在摄影作品的讨论范畴内了,所以在此不再赘述。如果是摄影竞赛作品或者是重大新闻纪实类的照片,那么这样做就不仅是人格问题了,还会上升到相关的法律问题。所以,这种过度的修改,是我们学习摄影的人所不提倡的,切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