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帝的第一宠姬txt下载:2010年度政工专业职称评聘专业考试复习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55:57

政工专业考试复习题答案

 

一、论述题

1.试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论述题)。

答: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定位

(一)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工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正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首先,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本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其次,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其三,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创新要点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建设的战略意义。

1.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

2.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3.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配制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八个方面的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一)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要树立务实观

人本观、系统观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做好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三)建立健全机制,提高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能力。

(四)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五)突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二、简答题

1.实践的三种基本特征? P3

答:(1)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实践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的,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

人类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2.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两者关系如何?

答: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亦称经济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

3.2010年胡锦涛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讲话提到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点意见?

答:

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长期战略任务

答:一是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在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上达到新高度;二是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经验,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三是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怎样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答: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

二是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要引导人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三是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立健全社会舆论汇集和反映机制,加强社会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社会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社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

三、填空题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大来源和三大组成部分?

答:三大来源德国古典文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哲学?P2

答: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理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是什么?P2

答:(1)阶段性、(2)实践性、(3)科学性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6.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7.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通过交换用以满足别人而不是生产者自身的需要。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内容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自社会属性。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8.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主题、核心及立论基础(填空题)P15

答: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题: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立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0.为什么说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P27

 

四、客观题(判断、选择)

1.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P2、P3

答:运动是绝对的,这不仅是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而且包括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起至人的思维。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而是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形。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在运动中把握静止,在静止中把握运动,把变于不变辩证的统一起来。

2.如何正确理解意识?(客观题)P4

答:——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反映是否正确。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方法论意义(客观题)

答:尊重客观事实。发挥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基本规律?

 

5.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P4、P5

矛盾是指一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或发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斗争性,说的是对立面之间有互相分离、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倾向。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即它是有条件的,因而是暂时的、过渡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

6.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客观题)。P5

答:内因是根据,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的原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外因是条件,它要通过内因对事物发展起作用,这种作用是第二位的,对事物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

7.什么是量变、质变,量变质变规律(客观题)P6

答:量变是指事物的数量和场所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地讲是不显著的、微小的、是事物在度的范围的连续的、渐进的变化。事物在量变阶段所呈现的是静止的、平衡的、稳定的面貌。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的特点是显著性、突发性,是事物的连续性和渐进过程的中断。

量变质变的规律: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交替、转化,这就是推进事物变化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

8.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客观题)

(1)最佳适度

(2)认真积累、把握机遇

(3)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9.如何理解联系和发展(客观题)

答: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蝴蝶效应:

丢了一个钉子,掉了一只蹄铁;

掉了一只蹄铁,毁了一匹战马;

毁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多样性、普通性、因果关系、现象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发展:新的事物产生,旧的事物消亡。

低级——高级,简单——复杂。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伟大觉醒(客观题)P16.P17.

答:第一个伟大觉醒,是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邓小平理论。

第二个伟大觉醒,是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个伟大觉醒,则是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这一系列带根本性问题。科学发展观。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选择题

1.陈独秀发表《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1921。

4.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中共十四大,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8.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经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9.党的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10.党的十七大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判断题

1.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2.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新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4.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5.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荣辱观教育。

五、多选题

1.现代产权制度的特点——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意欲何为?:——为了参评政工职称的朋友提供些许方便。                        
                             ——海纳百川
 

 

                         2010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