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车是v12的发动机:黄玉峰:“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58:16

黄玉峰:“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4)

发布时间:2011-06-04 09:16 作者:黄玉峰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5747次

 


  (3)文化集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学期结束,我们总要搞一二次文化集训,集中一二天,四五天,七八天,乃至更多的时间。听讲座,学书画,外出旅游。文化旅游到实地去,触摸文化,触摸历史,获得历史的现场感。在外出途中,同学们关系更融洽,他们更是文思如涌,写出大量的诗歌、散文。有一两天时间,我们就走近的,比如我们读了“项脊轩志”,到安定,到归有光的读书教书的地方去。读“再别康桥”,我们就到徐志摩的故乡,海宁硖石,还请来陆小曼的学生讲。只有半天时间,我们就到市内,比如华山路蔡元培故居参观访问。远的到浙东浙西,到山东河南。每次外出都首先做好充分准备,由某些同学分头准备好各种材料。


  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写,同学们浸润中国的文化中。比如这次我带的高一新生,不到半年,已两次外出,带他们去了宁波、绍兴。到天一阁,到大禹陵,带着他们读碑文,看楹联。起先由我点标点,解释,到回来这天,要同学们自己来读,大家一起看,居然能把一篇没有标点碑文大致读下来,基本读懂,没有错误。


  学旅回来后,同学们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还有写古文,古诗的,我是要求他们每人至少写一首。他们大多每人写了几首。有些诗歌确实写得很不错。我们不妨举一两首:


  黄思元


  兰亭怀古


  留声笔墨到今朝,煦日幽情忆二骄。谁洒才华追魏晋(或“晋代”)?清风书屋写逍遥。


  柯锐琪


  日前去绍兴马臻墓,见墓地荒凉不堪,几无游客,今又游北京恭王府,拥挤非凡,于是有感,并作此诗。


  北风鼎沸亲王宅,南雨凄凉太守坟。游客竟忘青史上,为民造福是何人?


  兰亭行


  紫烟何袅袅,翠竹倚兰亭。相伴品书韵,古今有几人。


  水浅出顽石,山险立嶙峋。光脚戏冰雪,不欺岁寒心。


  陈之问


  学旅组诗


  钟声杳杳有禅思,袅袅佛前冰雪姿。崖下琉璃潭水冷,绰约人影寸心知。


  霜染蒹葭风过斜,水中青荇隐鱼虾。空林误入不何处?小径幽幽有酒家。


  大鹅碑侧赶鹅忙,镜水堪摘碧落光。此景似曾梦中见,添来少女笑声扬。


  流觞曲水绕柔情,竹映诗心格外清。月牙沏入玻璃盏,以茶代酒敬兰亭。


  倪佩芸


  于越怀古


  义胆忠肝出远谋,良弓鸟尽一朝休。龙山万古精魂祭,不及陶朱荡小舟。


  周诗雯


  兰亭随想


  轻舟缓缓载青衿,似镜清波映素心。我愿长居兰渚畔,高山流水作知音。


  张雅舒


  拜大禹陵


  浚河造福忆生平,伟业煌煌谒禹陵。良苦用心千载在,今人莫忘感恩情。


  向为


  群贤曲水流觞地,冷冷清潭映竹丛。诗兴不知何处去,今人转爱孔方兄。


  梁启栋


  忆冬日柯岩一景


  翠篁恋院落,绿水绕人家。待到春来日,看尽长安花。


  王森奇


  绍兴游组诗三首


  1


  先生书屋飘三味,集序兰亭墨尚香。沈园游罢东湖去,好山好水一盆装。


  李应凯


  勾践台怀古


  夫差争霸如鹰鹫,勾践吞声能忍受。试问参天古树林,当年曾见兴亡否?


  崔璨


  谁言奇石本无意,我觉流觞皆有心。千载多情兰渚水,潺潺迎客到如今。


  沈剑柔


  游兰亭


  梦游兰亭千百回,今朝有幸识真颜。


  暗香小径入幽苑,浓影轩亭树巨岩。


  佳丽情浓醉古道,鹅儿戏水步人前。


  如山学业暂丢却,偷得人生三日闲。


  以上是简单的回顾。四十年来,在我身边发生的事,实在是数不胜数。


  总之,我想说的是,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教师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的。相反,“板荡见忠臣”。从另一个角度看,越是难,越能有所作为。


  结束语:


  中国教育的痼疾,非一日之寒,也非一处之病。


  有人把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推在当今的体制上,我不这么看,体制固然有问题,但不是唯一的,教育走到今天,有历史原因,有社会原因,社会有责任,甚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光是批判是没用的。应试教育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它存在土壤。


  当今老百姓人这么多,还这么穷。僧多粥少,资源有限,生活资源,工作资源都有限,还要为饭碗操心,为工作奔波。人多而穷,只能争,只能抢。怎么抢?定出一个游戏规则,就叫应试教育。要争,必然没有平常心,在饭碗还不牢的时候,要人自由自在地成长,要有平常心,不现实。连基本物质条件都不能满足,而要人们去追求精神享受,侈谈提高人的素质更难。


  邓小平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是重灾区。


  我已经说了,以我们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教育体制的,而且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并非都出在体制,假设现在教育投入加大一倍,假设给教师工资都增加一倍,假如,教育体制全面回归到四九年前,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呢?我看还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的。


  教育是人做的,积重难返,就象民族的素质一样,由来已久。不可能在短时期改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学生提出的一句非常令人感动的口号: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今不妨借用之,我们只能要求自己,有一点理想,有一点责任感,有一点担当精神,从我做起,在这个小环境中作一些改变:振兴教育,从教师做起。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已经有许多教师,正在发愤努力,刻苦学习,为了中国的教育,大胆探索,奋然前行。


  诸位都是高材生、是精英。我60年代曾报考复旦,名落孙山。你们都是优秀的人才,如果你们能进入到基础教育,如果你们能担当起来,一步一步,一代一代的改,我想也许我们的教育还是有希望的。


  上海能出很多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也应该出真正的世界级的教育家,上海有很多先锋派艺术家,也应该很多有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上海在各个领域都需要有很多真正的实干家,教育领域更需要实干家。教育事业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如果在座的同学,将来毕业后能投身基础教育事业,干出一番事业来!那么,百姓幸甚!民族幸甚!世界幸甚!


来源: 人人网赵刚的日志 | 来源日期:2011-05-29(2009-02-23)
黄玉峰:“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 黄玉峰:“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 黄玉峰:“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4) 黄玉峰:“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2) 黄玉峰:“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3) “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4) “人”是怎么不见的? 反思中国教育 “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1) [转贴]“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 “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 “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2) “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3) “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 “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文章-《三农中国》季刊-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 “人”是怎么不见的?——中学特级教师告诉你:中国教育到底给了你什么!(上) “人”是怎么不见的?——中学特级教师告诉你:中国教育到底给了你什么!(中) “人”是怎么不见的?——中学特级教师告诉你:中国教育到底给了你什么!(下) “人”是怎么不见的? 黄玉峰 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反思 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反思 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反思 一份值得拜读的报告 ——人”是怎么不见的 “人”是怎么不见的?[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