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人 黄致列音译:不为发表而写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38:41
(2011-04-25 23:10:10)转载
标签: 徐铁猊
名人
图书馆
序言
评论
文化
分类: 图书馆精神
《名人与图书馆》序
去年底,铁猊先生给我发来电子邮件,希望我看看他的书稿并提点相关意见,那时,我忙得不可开交,无法及时回复。后来铁猊先生又陆续发来几封电子邮件,说第二部《名人与图书馆》出版在即,希望我尽快完成序言。此时我才明白因为一时疏忽我自己并没有读懂铁猊先生最初来信的意思,以前的回复有点文不对题。我没有见过铁猊先生,也不认识铁猊先生,因为在此之前,我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往。尽管如此,我仍然十分乐意撰写这篇序文,因为我喜欢名人与图书馆这类主题的著作。
因为答应写序文,所以,我在阅读书稿的同时,还必须对作者有所认知。经过了解,我得知:铁猊先生乃1948年生人,年长我十几岁,是“老三届”的中学毕业生,与我这个“新三级”的大学毕业生有着某种特殊的历史关联。铁猊先生1968年到山西插队,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达8年之久,直到1976年才回到北京,其中自然饱含着不少的辛酸。1978年,铁猊先生在北京朝阳区群众影剧院谋得美工一职,并开始在业余大学攻读美术大专。1986年调入北京朝阳区图书馆宣传辅导部工作,成为图书馆界的一员,因为所学的是美术专业,直到在图书馆工作了17年之后的2003年才取得图书馆馆员职称,个中的甜酸苦辣可以想见。2006年,铁猊先生开始办馆内刊物《朝阳书友》和《朝阳风物》,并负责开办朝阳文化讲堂,风生水起,热火朝天,获得多方好评。此外,铁猊先生还编辑出版过《近思鲁迅》、《在中国话剧一百年的时候》等几本纪念文集。
铁猊先生在来信中说:“我原来从不写作,至少从来不为发表而写作。《名人与图书馆》是我动笔写作的首篇,自觉还好,以致又开始写些别的东西,其中有一组有关英语典故的散文,《北京社区报》已连载近两年(每周一篇)。平时还写些时论随笔,不为发表”。这话很实在,也很令人感佩。正因为如此,铁猊先生第一部《名人与图书馆》的编纂出版纯属偶然:铁猊先生办的《朝阳书友》有个“名人与图书馆”栏目,铁猊先生负责为这个栏目撰写文稿,为避免断稿,铁猊先生时常要多储备一些稿子,印发和积累的稿子多了,于是萌生了结集出版的想法。2008年9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铁猊先生的第一部《名人与图书馆》,计约20万字。这正好应证了铁猊先生所言“我原来从不写作,至少从来不为发表而写作”。诚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够像铁猊先生这样“从来不为发表而写作”已经十分罕见和难能可贵了。
因为“从来不为发表而写作”,铁猊先生2008年退休后还是很想多写些东西,“给经历以思索,给自身以交代”,于是,有关名人与图书馆这个主题的写作得以不断延续。在大约两年的时间内,铁猊先生完成了第二部《名人与图书馆》的写作,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自然很乐意继续出版,因为这类著作极少,而不少学者虽然著述等身,但是大多不从事这类著述的写作,此乃这类著作不在学术评价体系之内的缘故。
第二部《名人与图书馆》共有40篇文字,主要记述的名人过百。铁猊先生在写作上大抵保持了与第一部《名人与图书馆》一致的“讲故事”风格特征。《名人与图书馆》自然得以名人为主线去叙述其图书馆活动,但是,铁猊先生并没有穷极各个名人的一切图书馆活动,只选择名人与图书馆中比较生动有趣的故事去重点描写,其中简要穿插介绍名人的生平,且点到即止,丝毫不影响故事的铺陈展开。这使得该著的每篇文字既短小精练,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令人印象深刻。
从第二部《名人与图书馆》来看,铁猊先生讲故事的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类:
其一、以人叙事。此类故事,大多以名人为主线,以其典型故事或者名言展开,或者一人一事,或者一人多事,娓娓道来,立意明了。例如:“以死抗辱之王重民”、“国立北平图书馆碑散记”之钱玄同、“出将入相”之谭力夫,“书呆子莫来馆”之陶行知、“书魂永不散藏园”之傅增湘,“‘守护之神’蒋复璁”、“此木斋非彼木斋”之李盛铎、“李小缘‘归而结网’”、“超重量级馆长莱布尼茨”、“宫墙聚书籍共以乐陶然”之柯璜、“‘万里’流觞”之赵万里、“‘孤岛’得书记”之郑振铎、“自图书馆始至图书馆终”之张申府、“‘插架缥缃’嘉业堂”之刘承乾、“‘学富一车’陈乃乾”、“梁诚与美国庚款退款”、“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之博尔赫斯、“洪William”之洪业、“‘劣绅’叶德辉”、“侨领陈嘉庚与集美图书馆”、“‘交换学者’裘开明”、“归骨田横之岛”之傅斯年、“卡内基和他的图书馆们”、“实至名归李公仆”、“藏书肯借见胸襟”之赵景深、“也是目录学家的钱基博”、“唯留书香沁后人”之周叔弢,“钱穆的‘从小到大’”、“良臣魏征”、“‘四百万’王云五”、“洪秀全毁了多少书”。
其二、以事叙人。此类故事,大多以事件为主线,以一事叙述多位名人的集体故事,从中可见图书馆名人荟萃之盛。例如:“‘青年会’馆”之瞿秋白、郑振铎、许地山、耿济之、瞿菊农等;“保存文献的‘同志会’”之何柄松、张寿鏞和张凤举,“一塔湖‘图’——北京大学图书馆纪略”之李大钊、马衡、毛子水、严文郁、向达等,“寻访文澜阁”之陈训慈、徐伯璞等,“数学家与图书馆”之华罗庚、陈景润。在这类故事中,铁猊先生既重视闻名遐迩的名人,也不避并非广为人知的人物。例如:“清华人与清华馆”记述的是陈寅恪、钱钟书、季羡林、于光远等大家,而“清华‘守望者’”则记述的是普通“名人”毕树棠。
其三、以事说事。此类故事,不以人物为中心,大多是就事说事,其间提及一些人物。例如:“谷歌与数字图书馆”、“中国科学社与明复图书馆”。
名人与图书馆是一个很不好写和很难写的主题,因为要了解一位名人的生平事迹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材料难以写成,材料多了要删繁就简往往比较困难,而要让普通民众阅读起来也感到津津有味则更是难上加难。铁猊先生从上学时就喜爱图书馆,且以“坐拥书城,涉笔成趣”为人生目标,即使是成为图书馆的一员以后仍然坚持自己买书,这样的人在图书馆界并不普遍。因为树立了“坐拥书城,涉笔成趣”的人生目标,铁猊先生所涉猎的文献相当广泛,从其撰写的有关名人与图书馆的故事来看,大凡名人著述、史料笔记、逸闻趣事、图林掌故等均可信手拈来,文笔流畅,颇有文采,且有个人独到的见地,令人钦佩。
名人与图书馆又是一个值得大写特写和持续不断地写的主题,因为图书馆是人们终生学习的知识殿堂,古往今来,大凡名人的成长或成就基本上都与图书馆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迈入图书馆这知识的殿堂即是迈入名人堂的开始,虽然图书馆非万能,但是用好图书馆则可万能。正因为如此,宣扬传播名人与图书馆的故事,对于弘扬图书馆事业和促进全民阅读,其善莫大焉。
是为序。
程焕文
2011年3月27日
于广州中山大学康乐园竹帛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