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微风细雨怎么样:咨询师们的三把“屠龙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11:19

三把“屠龙刀”是所有咨询师们必备的。这三把“屠龙刀”分别是:快速发现和过滤信息的能力;以商业逻辑去整合信息的能力;轻快表达观点的能力。

第一把“屠龙刀”是咨询师的生存之本,对于智力资源相对稀缺的中国市场也是一个极好的补充。一位在咨询界的朋友开玩笑:“给我一台笔记本和一条网线,我可以把咨询做到联合国!”的确,成熟的咨询师对于信息的处理速度远超常人,他们可以在头天接触一个领域,第二天就以专家的姿态侃侃而谈。

后两把“屠龙刀”则是咨询师和教授的区别所在。一位企业家朋友告诉我,他不愿意在管理实践上求教高校教授,原因是他们总是给出一大堆意见出来,但却没办法实行。比如说,我问教授员工为何缺乏动力,他们总会说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给我从员工的需求层次讲到各类激励资源的效用,从企业的制度讲到组织的文化;假如我问咨询师,他们会告诉我问题出在两个方面,员工的内驱力和企业的文化氛围。

高校教授们自然是为了解释问题的严谨,才从各个方面加以解释,有可能还运用了一些学术用语。而咨询师用自己的商业逻辑把问题分解为个体和整体两个维度,虽不严谨,但能自洽,虽不高深,但够轻快。企业家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非研究问题,不需要知道全部机理,所以他们更喜欢咨询师。这就好比某人去医院做手术,一个长期搞研究的教授和一个长期搞临床的副教授,二选一来主刀,他会选谁?答案不言自明。

由于大多数企业给予了咨询师很大的尊重,于是一部分咨询师开始居功自傲、固步自封。同时,另一部分则开始粉墨登场,扮演“大师”的角色。什么是“大师”呢?同样是刚才的那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只是简单地说:问题只有一个根源——就是因为我自己不够相信员工!他贩卖已经不是管理信息和解决方案,是自己营造的“崇拜感”。

第一种咨询师在咨询界比比皆是。有一次,一个知名咨询公司的“青年才俊”与我同在饭局时意气风发地鄙夷道:“公司最近招了一个博士,完全没有必要,都是为客户解决问题嘛,光是学历高有什么用呢?”我哑然一笑:“中国男足以前有个希望之星叫谢晖,身体条件极好,有人建议他加强脚法,他回应道:‘马拉多纳玩球玩得再好有什么用呢?目标不都是为了进球嘛!’” 至今我仍能回想起这位“青年才俊”当时的尴尬。众所周知的是,谢晖并没有为中国男足进多少球,而我也相信,“才俊”并不能为客户解决多少问题。

如果是这些咨询师勉强还算守住了商业诚信的底线,那么那些自称“大师”的人则让人有些不齿了。几年前,一位号称来自哈佛、剑桥的“双料博士后”的管理大师,举着执行力的招牌纵横国内企业时,我就非常奇怪——接受过如此严格学术训练的人怎么在讲课时候像邻家大叔?后来我一上Science Direct,发现查无此人,心里就明白了。那些在机场书店纵横捭阖讲述“管理之道”的“大师”们,大都是这个路数。

形形色色的“大师”们行走江湖,有的打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EMBA客座教授”的旗号(北大清华至今已经背过无数“黑锅”),有的自称“某某学派第一人”。看着这些乱象,我真是哭笑不得:国外顶级学者穷极一生都未必能创立学派,中国的软实力真已强到如此境地?动辄左一个“模型”、右一个“模型”,这些模型没有经过理论推演或实证探索,怎么就产生了?还有一些“国学大师”满口“则之乎者也”,文化和哲学真的能够解决所有管理问题?倘若如此,德鲁克和普拉哈拉德可安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