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控钥匙电池能用多久:学者忆30多年前的高考故事:一次考试彻底改写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55:05

  今天起,6.1万名上海考生将迎来高考,通过竞争踏进高校的大门。高考对他们而言是等待了一年多的攻坚战,而在30年多前,曾有几十万人为了高考苦苦守候了10年之久,为着理想咬牙一搏、挥汗如雨。高考对现今的学子而言是走向大学的必经之路,但也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步。然而,时光倒转30多年,多少人通过这场不同寻常的考试摆脱平凡,从此改写了命运!

  葛剑雄:一次考研改变人生轨迹

  “如果没有考研,我不可能成为一名专业的研究人员。”说起高考,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有着自己的情结。历史和命运真是微妙的东西,而当年的一次考试就是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早在上中学时,葛剑雄心中就埋下了一个大学梦。1964年高中毕业时,由于身体原因他没能及时参加高考,不巧随后就遇上了文革。为了养家糊口,他进入中学授课。1978年恢复高考,他却因为超龄无法报考。然而,大学的橄榄枝在第二年再次抛向他,得知考研的年龄上限为40岁,且不受学历限制,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入学。

  葛剑雄告诉东方网记者,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对那一辈人来说足以让他们全部的感情因此而沸腾。“文革时,很多人因为父母成分不好,家庭出身不好,一直受到打压。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后,他们终于重拾了公平竞争的权利,可以通过这次考试来恢复家族的荣誉。所以,一个人的考试往往寄托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刚恢复高考的头两年,几十万人被压抑了10年的求学梦想一下子释放,大家从各自的平凡岗位中摆脱出来,相继走入大学的校门。葛剑雄说,当时在他的班上,没有一个人的原职是和专业对口的,有些是工人,还有人是在食堂卖饭票的。“我们这一届学生,年龄最大和最小的相差20多岁,被我们笑称是父子兵齐上阵。”如今,这些人大多在各自的领域里有了一番成就,再回顾当年,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是高考、是考研改写了他们人生的轨迹。

  于海:从化工厂工人到社会学教授

  “我做了8年的化工厂工人,如果没有高考,也许一辈子都在化工厂了。”为了能上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整整等待了8年。他告诉东方网记者,从小的理想就是读书,文化大革命却让他的理想中止了。当年看到推荐工农兵读大学,于海心里很是羡慕,却苦于自己没有被轮上。

  文革时的于海求知若渴。当时一位中学校长看他可怜,将其掌管的学校图书馆大门钥匙交给他,从此于海拿着书到处乱窜,文学文艺、历史政治什么都看。“我喜欢看书,但是又感觉看不到前途,没法改变自己工人的身份。”直到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于海的精神一下子被点燃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高考的考场设在一所在中学里,一到中午时,学校里黑压压地全是考生。”不巧第一届没考上,于海没有放弃,终于在第二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回顾这次考试对于人生的意义,于海很是感慨。文化大革命时,教育停顿了十年,恢复高考对他而言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多年后,当他与化工厂的同事重逢时,发现他们大多还在原先的单位工作,只有他从事着与文化有关的工作。

  知识改变命运:亘古不变的命题

  可以说,30年多前的高考是一座独木桥,过桥的人就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而如今,高考不再是成才唯一的敲门砖,许多中途辍学甚至没上过大学的人在各领域一骑绝尘的故事,早已屡见不鲜。在这样的时代里,高考还留下多少意义?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命题还是否值得深信不疑?

  “相较于30多年前,如今的高考不再是一次关乎重大的‘押宝’,在高考之外的机会太多了。”在于海看来,现今的高考不是改变命运的中转站,而是让年轻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它很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在现代社会,年轻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才有机会受到文明的熏陶,训练头脑,开阔眼界,培养未来职业需要的素质。

  “到目前为止,高考还是选拨人才最好最公正的办法。”葛剑雄表示,大学有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任务,高考则是针对大多数人的选拔规则。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经历高考,社会需要不同的分工,而有些岗位并不需要高学历就能胜任。

  至于知识改变命运,葛剑雄认为这是亘古不变的命题。“只要你学到的是真正的知识,个人够努力,又懂得抓住机遇,就一定能成才,改变命运!”葛剑雄提醒年轻人,不要被个别怪才的成功之路“迷惑”,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天赋异禀的天才,有些能力是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的。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接受大学的熏陶,在良好的环境下全面地自我训练。记者孙晓菲6月7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