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停车位那个部门:今日早报学还是不学,这是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5:06:24

学还是不学,这是个问题

  私塾、家塾

  创办者大多雄心勃勃

  但往往都没了下文

  杨海峰是浙大城市学院工商管理系老师,也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爸爸。现在他还有个更显著的标签——去年10月创办了经典诵读的免费私塾生生学堂。

  “生生”取自《周易·系辞》:“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杨海峰一直学的是理科和管理专业,但是“以我的人生经验来说,国学经典很有用。直到爱上中国文化,我才不迷茫,终于触及到生命中最真实、最根本的东西。”

  杨海峰认为,从小的经典诵读很重要。据说犹太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在书页上滴一点蜂蜜,然后让孩子去尝《圣经》上的蜂蜜。在13岁成人仪式以前,他们要学完所有犹太文化的基础知识。而学习的方法就是配合着旋律,反复朗诵,直至背诵。像文学家巴金能背《古文观止》,苏步青这样的数学大师能背《左传》,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能背《孟子》。

  但是杨海峰发现,现在孩子的兴趣班爆多,英语班、艺术班、音乐班种类繁多,教孩子诵读经典的兴趣班几乎没有。少年宫也没有这样的课程。“可能很多家长都很功利,比较看中其他证书帮助升学、择校的作用,而国学和这些实际的利益都不挂钩。”

  有的家长反问杨海峰,“孩子把《论语》背出来又能如何呢?”通常这时候,杨海峰就很无语。确实,其他培训都有一把尺可以考量,比如艺术就有考级,但是国学真的没有,它是培养自身修养和内在底蕴的东西,不可能速成,在短时间里看得到效果。

  “但我坚持认为,文化熏陶太重要了。古圣先贤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本源,也是一定要去记忆和了解的。所以很希望我儿子这样的下一代,将来没有国学经典这方面的文化缺失和遗憾。”杨海峰经常看到一些大学生,考试很不错,但是整个人没有精神气。其实这才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真正活得精彩。

  所以,杨海峰最初办的经典诵读班,是面向大学生的。后来,他才向学校借用教室,固定在每周六向孩子们开放,“一开始是我同事带孩子来读,后来口口相传,慢慢扩开去,现在每周六,基本都有20几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其间我们读过《孟子》、《老子》、《庄子》、《中庸》等。年纪最小的是我儿子,两岁。”

  “国学班,永远是小众的。”杨海峰告诉记者,孩子和家长进进出出,都不太固定,很难坚持下去。如果一个周六碰到天气不好就不来了,教室里就显得冷冷清清。

  记者问,生生学堂能坚持多久?杨海峰只是说:“我自己很有信心。”

  和杨海峰一样,在临平图书馆,也有一个小学老师组织的诵读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长自发组织的国学家塾班。但是非常松散,大多办过几期,因为组织者个人的原因,就没了下文。以前在景芳一带,就有这样的家塾。一个家长谢绝了记者的采访,“之前停了好久了,这段时间很多事,自己比较忙,也就没有再搞了。”

  全日制国学馆——诸修书院

  3个老师,10多个寄宿生

  校长说一直在贴钱办学

  在西湖边的龙井山园里,一家名为诸修书院的国学馆隐匿其中。

  “我能来看看吗?”记者问。

  “不行。”院长魏美拒绝了。

  “那摄影记者能来拍张照片吗?”记者退而求其次。

  魏美并不妥协,表示这是尊重书院里的孩子。

  魏美是广东人,2009年年底来到杭州。如同当年的金主完颜亮般,被现实版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吸引,留在了此处。这时,她认识了诸修书院的前主人——圆通居士。

  “圆通居士是顶级的瑜伽教练,诸修书院当时是瑜伽爱好者的聚集地。但是,他也有少儿读经的想法,只是思路不清晰。”恰巧,魏美原本就是幼儿园老师,她最推崇的是王财贵教授的读经教育方式。

  “他的理念就是,少儿要熟读经典。我看完他‘一场演讲百年震撼’之后,推国学引领少儿读经,也是我的人生理念。”

  魏美接手诸修书院后,便将其打造为全日制寄宿的国学馆,所用的教材是中英文经典作品。记者很好奇,为什么没有数理化?

  “熟读经典是终身受用的,数理化是加强逻辑思维能力。以后补也可以。”魏美说,诸修书院是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处世,尊重他人。之所以定为全日制,是因为很多家长平时忙,希望将孩子全托。

  在诸修书院,一个孩子的一天是这样的:早上6点起床,洗漱完毕,给孔子行三拜礼。然后早读,读的是中文经典,例如《孟子》、《论语》等等。

  8点15分,孩子们吃完早饭后,继续学习中文经典。

  每节课时间长达90分钟,但孩子们并不需要正襟危坐,“如果听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和老师说一声便可以了。”

  中午休息之后,下午学习的是英文经典,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他们的教材。此外,还有书法和国画课。

  到了下午四五点,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到园子里,练习少林《易筋经》,强身健体。

  这里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也不需要考试。学校现在有10多位学生,3到7岁的学前班,有五、六位,大部分是7到17岁的孩子。

  “这些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皮、有点叛逆。他们的爸妈都是我们的朋友,平时没空管他们,就把孩子放我们这里,让他们安静、沉淀下来。”魏美说,很多孩子到了这里之后,变得特别阳光。

  有一个孩子特别爱说脏话。“他一说脏话,妈妈就连忙制止他,你怎么这么说话。但我们这里不会去提醒他,也不会去约束他,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只是给他一个环境,让他不知不觉就忘记。现在,他虽然还在说,但已经慢慢变少了。”

  诸修书院开了两年,去年收支持平,今年魏美说自己一直在贴钱。“房租就得20万元,还要养3名老师。我现在一直在贴钱。”

  为了节省开支,魏美打算将书院搬到农村,“5月份我们还将举行开学典礼。我是很看好这种教育方式的,总有一天是不需要贴钱的。”

  □本报记者 薛莹

  

  女儿金灿灿3岁,当了一辈子语文教师的外婆,开起了一对一“家塾”,包揽了所有的学前教育。早自习、晚自修,晨定昏省。

  唐诗宋词能背上10多首,近来又新入荷了《弟子规》。

  每当不听话忤逆长辈的意思,外婆耳提面命,“《弟子规》是怎么教的?”

  金灿灿便朗声念来:“父母教,须敬听。好外婆……”

  她未必识得其中含义,但却隐隐觉得,应该照此行事。就如每当吃饭时,便背诵“粒粒皆辛苦”般。

  国人素来热爱一刀切,非左即右。学就要学个轰轰烈烈,全盘照搬。

  更汉服、拜孔子,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噱头。国学的精髓并不在此。没经历这些程序,不见得就少吸了精华去。

  倒是颇为赞同蒙学馆园长的话,我们要的是精华,不是把孩子变成古人。

  那些老朽的做派,不学也罢。平白浪费了时间。若让我在四个模式之间选,我想,嗯,那个蒙学馆,倒是不错。每月300元的保育费,和杭州双语幼儿园相比,根本就是毛毛雨。就是远了点。

  且不可忘了,国学中还有一经典,称之为“中庸”。非是明哲保身,而是均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