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底线在线观看:14-17周岁中学生阅读数据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28:03
中学生阅读需要教师引领
14-17周岁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已进入中学阶段,学习压力也逐渐增大,如何安排好课业与课外阅读是学生们面临的问题。
城乡青少年(14-17周岁)阅读率、阅读量差距减小
据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4-17周岁人群的识字率为100.0%,课外图书(此处“图书”均指不含教材教辅的课外图书)阅读率为83.0%。其中,14周岁人群的图书阅读率最高,达92.8%。15周岁人群的图书阅读率最低,为76.3%。
我国城市14-17周岁人群与农村该年段人群的图书阅读率相当,分别为82.8%和83.1%。
2010年我国14-17周岁人群人均图书阅读量为9.99本。14周岁人群人均图书阅读量最高,为11.96本,而17周岁人群的人均图书阅读量最低,为6.93本。从城乡对比来看,城市14-17周岁人群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2.16本,比农村该年龄人群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多出3本以上。
从阅读率和阅读量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14-17周岁人群的阅读差距比9-13周岁儿童的阅读差距有所减小。原因可能与14-17周岁人群的阅读自主性更强,外在影响因素相对减弱有关。
文学类图书最受14-17周岁人群欢迎
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文学”类图书最受14-17周岁人群欢迎。在14-17周岁人群中,有53.4%的人表示喜欢读“文学”类图书,而表示喜欢其他类图书的人数均远少于喜欢“文学”类图书的人数。除“文学”类图书外,表示喜欢“科普”、“历史”和“外文版图书”的人数相对较多,均在二成以上。(见图1、图2)
读书目的功能性倾向较强,满足兴趣次之
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4-17周岁人群读书的功能性倾向更强,而兴趣则在其次。有七成以上(72.2%)的14-17周岁人群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开阔眼界”。为“功课学习需要”而读书的人数也较多,占47.8%,而为“满足兴趣爱好”而读书的人数占47.0%。另有12.2%的人表示,为“满足家长、学校的要求”也是其读书的主要目的之一。
课业重影响14-17周岁人群课外阅读行为
在2010年没有读过课外书的14-17周岁人群中,有31.5%的人表示是因为“因功课而没时间读书”,选择比例占各种不读书的原因之首;有28.3%的人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不喜欢读书”而没有读书;有22.0%的人是“因上网/玩游戏等而没时间读书”。(见图3)
图书获取自主性强,自费购买是课外书的主要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14-17周岁读书人群中,较多的人都是通过“自己购买”的方式获取自己所读的课外书,也有28.1%的人表示自己阅读的课外书主要由“家人购买”。另外,分别有52.6%和40.4%的人通过“向他人借阅”和“到图书馆借阅”的方式获取所读的课外书。
我国14-17周岁人群平均每年购书6.79次。其中,有相对较多的(22.1%)的人半年买一次书,有15.9%的人一个月买一次书,有10.6%的人两个月买一次书,有11.6%的人三个月买一次书。综合来看,有70.6%的14-17周岁半年以内至少买一次书。
我国14-17周岁购书人群中,八成以上的人把新华书店作为自己的主要购书渠道之一,有38.2%的人把私营书店作为自己的主要购书渠道之一。而街头书摊也是近三成(27.9%)14-17周岁人群的主要购书渠道。另外,通常通过网上书店购书的人数占2.8%。
“老师或学校推荐”影响图书信息获取及购书行为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的引导因素对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购买行为影响较大。有51.3%的青少年表示“老师或学校推荐”是影响其购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有47.7%的人表示“图书内容简介”是影响其购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有21.5%的人表示“价格”因素是影响其购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其他各种因素只影响到少部分人(均低于20%)的购书行为。
在图书信息获取上,人际传播超过大众传播对14-17周岁人群的影响,有44.9%的人是因“朋友或他人推荐”而获取相关图书信息,其次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才是相对较多的人获取图书信息的渠道;“老师或学校推荐”仍影响许多14-17周岁人群图书信息的获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老师或学校”对14-17周岁人群的阅读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其图书信息获取,还影响其图书购买行为。而这也正是“老师或学校”应该注意的一点,通过自己的影响力,给学生推荐好书,用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特别支持,本文执笔人为该课题组成员屈明颖、刘志永)
 
通信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邮编:100088 E-mail:jks.qgb@cnier.ac.cn
电话:(010)62003307,62003305 传真:(010)62003324
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