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灵符:端午美食传千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0:51:07
何山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6月06日   第 08 版)




节俗与食俗
端午节是华夏节俗中文化承载厚重的传统节日。
人人都过端午节,可能明白端午这一传统节俗的文化内涵者有几?家家可能都在端午食粽,可对这一食俗文化能讲出个子丑寅卯来的又有几?我们过的不是节,而是节里的文化。
节俗与食俗,两者几乎一体同生,血脉相连。有节俗即有与之对应的食俗,节俗是食俗依凭的载体,食俗是节俗的外在表征。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便有与之关联的美食文化,这些美食文化,大大地扩充了这一节日原有的内涵。
诗词与食粽
与端午节食粽这一食俗相关的诗篇词作,代有佳句。如苏轼,有《浣溪沙·端午》:“轻汁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的描写有些香艳,但绝不轻浮。又如陆游,其《乙卯重五诗》说:“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一笑向杯盘”,我们与陆游跨时空握手,自然有会心之微笑,面对美食的诱惑,奋臂投筷,大快朵颐,古今同俗啊!
在食粽之时,吟诵一些这样的佳作,是不是能让端午节过得更为充实更为有意思呢?
美食传千年
端午食粽,这一食俗数千年流传。粽的发展,与所有食俗一样,是有历史含蕴的,它反映的不仅是精致化的饮食追求,更折射出国人对节俗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据载,早在春秋时期,便有“筒粽”具体做法:用菰叶包黍米,做成牛角状,名之“角黍”,然后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东汉末年,以泡碱的黍米为食材,用菰叶包成四角形,制成碱水粽。有晋一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专用食品。除糯米等主要食材外,粽子中加入了中药这一辅助食材,药与食的结合在粽子中得到体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医的“药食”观,应该是粽子制作的一大进步。南北朝时期,杂粽开始出现。
除米这一主食材外,肉、板栗、红枣、赤豆等辅助食材搀杂其中,粽子的品种相应增多,制作过程也越来越复杂,当然,粽味也越来越鲜美。至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特别讲究,必须“白莹如玉”,用材要求高,粽子也就越香甜。宋朝时,有“蜜饯粽”一说,板栗、红枣等之外的其他果品也作为食材进入粽中。不同的果品入粽,不仅扩大了粽的种类,更证明了食粽越来越成为时尚,越来越为时人所喜爱。元、明时期,粽子的辅助食料中出现豆沙、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粽子味道也是诸味杂陈。
对制粽的历史展示,是否可以看作在这一食俗中,以米为主料的食材,杂以其他辅料,生成五味杂陈的美味粽食,正是“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在美食文化中一个体现呢?
湖南汨罗传说是粽子发源地,汨罗粽子历来以品种多、制作精巧而著称于世。国际龙舟节期间共推出传统和新开发的粽子数十种,并采用外形精美的真空塑料包装和罐头包装,无菌卫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闻名华夏,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鸡肉粽等品种。嘉兴粽子当推“五芳斋”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它的粽子从选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独到之处。米要上等白糯米,肉从猪后腿精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鲜美,肥而不腻。许多海内外朋友皆因品尝过嘉兴粽子后,方知浙江嘉兴的地名。
在年复一年的端午节日更替中,粽子无论是外形还是食材,都已经生成得非常丰富了,现在,甚至有了“南粽”“北粽”的“粽派”体系。当初投入江中以使屈原身体免受鱼虾蚕食的粗饭团疙瘩,在一代一代饮食高人的妙手中,芜去菁存,千转百回,终于出落成食俗文化中的又一大家闺秀,在端午前后便会隆重登场。我们领略粽食之味美、色秀,更应领悟这之中的文化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