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 孙燕姿 无损下载:中国与国际接轨标准不到四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8:54:20

中国与国际接轨标准不到四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4日12:36  法制晚报

  中国

  有些标准已二三十年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是从1989年开始实施的。随着社会发展,《标准化法》的修订工作也已开展近十年。不过,目前新法尚未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遗憾的是,有些标准长期‘原地踏步’,甚至二三十年不变。这不但给了一些造假企业钻孔子提供了可能,也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国家形象。”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如是说。

  国家权威部门也坦陈,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食品、食品添加剂的产品标准或者检测标准,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敏感、关注度高的标准制定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

  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不到四成

  今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新闻发言人罗格·弗罗斯特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有些中国标准与ISO建议的国际标准不同,这可能是由于中国采取了“本地首选”的传统标准,或是由于中国一些特定条件限定并不包括在ISO的标准之内,例如环境,地理等。

  “甚至最简单的理由就是,中国还需要花时间将现行的标准转化成依据ISO标准的‘国内标准’。”他说。

  据弗罗斯特介绍,目前,中国国内有27279项标准,其中有10536项是遵照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或是其他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而设立的,这一比例仅达到38.63%。我国标准比国际滞后的“差距”可见一斑。

  而这也引发了一些不法商贩制造出来的有害食品。例如,我国允许的“农残”量比欧盟和美国高出数倍;植物奶油被曝光有危害,但我国没有强制性的限量标准。

  欧美 美国食品安全体系 已不断调整上百年

  1906年,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尔在揭露肉制品企业黑幕的《丛林》一书中写道:“仲夏的毒辣太阳照着这块可憎之地,上万头牛发着恶臭,蒸腾出传染病菌,工厂里血流成河,整车的鲜肉和刷墙的大桶、煮肥皂的大锅和装肥料的大罐放在一起,那恶臭就像是地狱。”

  据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到这段文字时正在吃早餐,他“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甚至有传言说这位总统从此变成了一位素食主义者。

  当年6月,美国国会即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管理法案》和《肉类检查法案》,还组建了一个由1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班子,形成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雏形。

  FDA公众事务专家史布翰·迪兰西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906年起,美国食品安全就已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之中。

  迪兰西指出,上世纪50至60年代,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美国在食品加工和农业方面出现了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合成制剂的情况。为规范食品添加剂和农药的使用标准,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色素添加剂修正案》、《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灭鼠剂法》等多部法律。

  而近年来,美国多次发生食品污染事件,奥巴马政府又及时调整食品监管体系,使FDA拥有更大权力。今年1月,奥巴马总统签署了《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又迎来一次大变革。

  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德国达200多个

  在欧洲,英国和德国的食品监管体系同样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和发展。

  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标准署成立于2000年。而早在1990年,英国就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对食品质量和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而这部《食品安全法》又是在1984年的《食品法》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再往前追溯,还可以找到一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

  德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最早可追溯到1879年。

  到今天,德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各种法律法规达200多个,涵盖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所有环节。

  由此可见,欧洲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源远流长,而且相关法律和监管体系在与时俱进地不断修订完善。

  问题 标准间的差异 引起贸易纠纷和摩擦

  尽管欧美等国标准化机制要比中国发展得成熟,但是这也成为国际贸易中,欧美国家向“中国制造”发难的借口。有专家指出,有些国家就是“故意刁难”。《贸易技术壁垒协议》明确规定:一切需要有技术规则或标准的地方,缔约方均应以这些国家的技术规则或标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规则或标准的依据。假如各国都执行同一个技术规则或国际标准,那么并不会产生壁垒。

  产生消极作用的原因在于,各国的法规和标准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各国对产品质量的不同评价,引起纠纷和摩擦。

  西方故意改变标准 有贸易保护之嫌

  近几年来,中国出口商品被进口国海关扣留或拒收的事件屡屡发生,除一部分确属质量原因外,主要是由于进口国重新制定了检验标准。

  例如,德国重新制定了纺织品验收标准,规定纺织品的染料中不能含有偶氮颜料的成分;欧盟对进口肉类食品,不但限制了农药残留量,还要求检查出口国生产厂家的卫生条件和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

  欧盟统一大市场发展非常快,刚开放市场时,他们突然发现外国产品大量流进来。如法国人非常喜欢吃英国的糖果、喝美国的果汁,市场一开放,本国的市场被他国占领。

  为了抢占市场,法国设法修改产品技术标准。修改后的糖果技术标准,规定不得含有红色食用色素的成分。这样,马上将英国的糖果全部赶出去了,因为英国的糖果基本上都是红色的。

  针对美国的果汁,法国也如法炮制了新标准,规定果汁不得含有葡萄糖和蔗糖成分。这样把含葡萄糖和蔗糖成分的美国果汁全部赶出去。

  上海的鸡肉产品出口到日本,日本突然提出对产品技术指标中的“克球粉”含量从5PPM下降到0.01PPM的要求,使大江(集团)公司积压了近万吨鸡肉产品,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而很多国家正是借此打着“标准设立”的旗号行“贸易保护”之实。

  专家 “双重标准”黑锅不应中国企业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他并不认为国内制造业存在“双重标准”的问题。

  “中国企业承担了全球70%以上的制造业份额,产品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那么多的国家(地区)、那么多的厂商,标准肯定不一样。企业要做的肯定是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生产。”梅新育说。

  同时,他也不认为国内的标准一定比国外标准低。他举例称,法国的依云矿泉水曾经被中国质检部门检测出不合格,原因是菌类超标,但是企业辩解说,按照欧盟制定的标准,他们的菌类指标是合格的。

  梅新育介绍说,中国产品经常被美国监管部门检查出不合格,但实际情况是,一些产品没有达到美国政府的标准,但却是严格按照美国订货商的要求生产的。

  梅新育认为,中国当前是市场化经济,企业按照不同市场的要求生产出符合各自标准的产品,本身并没有错,不应该背上“双重标准”的黑锅。

  我国与国际的标准差

  1皮革检测与国际标准差距:发布的ISO国际标准为60项,中国有40项,3项等效采用,25项修改采用

  2打火机与国际标准差距:现行的打火机标准,在火焰温度、耐高温等方面落后于欧美。正在报批的国家标准中缺少 “防止儿童开启的要求”的规定

  3玩具与国际标准差距:主要在化学性能方面。欧盟对玩具中特定重金属的限制有19种;我国玩具国家标准只对8种重金属有限量规定

  4鲜冻禽肉国家标准:我国2006年实施的鲜冻禽肉国家标准,只有土霉素一项与食品法典委 员 会 (简 称CAC)的规定一致。此外,己烯雌酚(一种环境激素),欧盟规定的残留最高限量是0.001毫克/公斤,而我国国标是0.25毫克/公斤,相差250倍

  5农产品质量标准差距: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只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而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2522项,美国多达4000多项,日本则达数万项

  6生鲜奶行业标准差距:我国标准规定每毫升细菌含量不得超过 200万个,但欧盟等地区,对这一指标的规定为20万个。再如,国际标准中有奶牛“体细胞”的检测项目,这是判断牛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而我国对此却没有相关规定本版文/钱业记者黎史翔

  制图/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