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一矿:曹湘洪提出国内油价必须与国际接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3:32:43

曹湘洪:国内油价必须与国际接轨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3-30 08:44:36 / 置顶(1)

查看( 246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石油是工业发展的血脉。“十二五”规划特别强调,“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国内石油产量”“增加炼油能力”,旨在构建安全、稳定的能源产业体系。

  在现实问题面前,上述目标可谓困难重重。无论是方案设计,还是路径选择仍 没有定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高级顾问曹湘洪说:“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核心是与国际接轨,油价拉高CPI是改革的最大顾虑。目前,国内原油稳产2亿吨的难度较大,国内炼油同时存在过剩压力。”

  国内油价可以天天调

  《21世纪》:“十二五”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在您看来,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应该如何完善?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是什么?

  曹湘洪: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是短期政策,历次调价都与国际油价保持一定距离。国内油价应与国际接轨,根据国际油价和成品油价格随时调整,形成联动机制。

  接轨不等于放开油价,要防止国内市场紧缺带来油价暴涨。与国际接轨之后,国外低价油会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平抑油价变化。

  同时,我建议国家提高成品油消费税,不能是现在的低税率。美国石油消费税率为30%,日本是120%,德国是 260%。用高消费税手段,促进社会节油,转变消费观念。否则,很难做到节油。

  《21世纪》:目前,国内成品油采取“4%+22天”的定价方式。这一定价规则是否合理,应如何调整?

  曹湘洪:首先,调价周期应该缩短,可以考虑油价每天调价。“4%+22天"的定价机制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但囤油套利的行为也随之放大。一些贸易商根据油价变化见机炒作,谋取暴利。调价周期越短,越容易避免炒作。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国内每天都能获取国际油价变化,具备天天调价的条件。

  原油产量不宜继续增大

  《21世纪》:2010年国内原油产量首次超过2亿吨。按照目前国家石油资源储量,原油稳产2亿吨有无难度?

  曹湘洪:据我观察和分析,我国稳定2亿吨石油产量难度相当大。目前,国内石油供应中老油田所占比例较大,但相当多老油田已经进入开发后期,含水率越来越高,有些已经超过85%,稳产压力越来越大。

  我的观点是,不希望国家把原油产量往上拱。石油产量长期持续稳定在2亿吨对国家是好事,最好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国内原油产量可能迅速增加,但衰减的速度更快。

  国内原油增产能力有限。根据我的了解,再找到像大庆、胜利一样的大油田基本没有可能。

  《21世纪》: 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2.39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5%。有观点认为,可以继续提高对外依存度,相对减少国内资源的开采,以达到“缓采为储”的目的。这一观点是否可行?

  曹湘洪:这不可行,实际上很难做得到。国内该开发的油田已经开采得差不多了。为了保持石油产量稳定,今年找到的油田,明年必须投入开发。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是上市公司,参与国际资本市场运作,必须对投资者负责。石油产量一旦下降,股价势必下降。“缓采为储”的说法不成立,也是做不到的。目前,国外还能买到油,在油价合适时可增加进口。

  国内炼油很可能过剩

  《21世纪》:国内炼油是否存在过剩压力?

  曹湘洪:国内炼能很可能出现过剩。炼油项目对地方GDP的贡献大,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引入三大国有石油企业建设大型炼油项目;地方炼油企业也以燃料油加工或沥青生产等名义无序扩张,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冲动。

  与此同时,石油企业也有扩大生产能力的意愿。如果国家不加强宏观调控,“十二五”期间炼能很容易出现大量过剩。

  炼油能力大量扩张将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大型炼油厂将面临难以获得资源的困境;二是过剩使部分炼厂低负荷运作甚至停工,降低资产利用率,同时带来隐性失业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压力;三是炼油将对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造成很大压力。

  《21世纪》:国内炼油产业发展思路应做出怎样的调整?

  曹湘洪:我们应该放开眼界,鼓励企业到国外建炼厂,把国外石油资源拿回来。不要只想着在家门口建炼厂,仅考虑地方GDP增长,同时也把治理污染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留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