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形是什么意思:我的博文:谈古论今之从苏东坡的前世后身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38:24

谈古论今

(2010-02-28 00:00:00) 标签:

救度

苏东坡

袁宏道

前世后身

善导祖师

要门

弘愿门

自力

他力

分类: 谈古论今

从苏东坡的前世后身说起 

三世原是一场戏  只为以身示要法

——净土行人对往生大事的思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的前世后身之说,虽不是正史,但也决非杜撰的戏说;它是佛门以独到的智慧,对三世因果的真实洞察。末学还以为:苏东坡为我们演出的这三世大戏,实际上是为我们每个净土行人绝佳的示现,是极难得的以身示法!

这一出出精妙绝伦的演示,就是在为我们这些身处末法,根机陋劣的罪恶生死凡夫做明确的警示!我们能从迷中觉悟,痛定思痛地确立起净土念佛求生的正确知见,用正确的方法,避免重蹈覆辙,在今生得依弥陀救度的强缘,办成往生大事!

说实在的,末学在未闻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之前,不但看不清这出大戏的真实用意,相反,极度迷惑的内心对往生之难更是望而生畏!现在回想当时进退两难的心境,依然感触深刻……

真是大幸之大幸,末学得闻了上净下宗法师所弘传的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才得以由迷转悟;对此出大戏有了些肤浅的认识;

当然,末学只是初学,所思所见,难免偏颇;今以这些浅见真诚坦言,不当之处,还望诸有缘与十方大德同修多予宽谅!

 

一、故事略说                                            

 

先说说苏东坡前世的传说:

在一个古禅寺里,有位高僧戒禅师,是寺里的主持。

他潜心办道,修为颇深,名震江南。

戒禅师也酷爱词赋,参禅修道的闲暇,常常吟竹咏梅,与身边的同参好友明悟禅师品茗对阙,以辞论道,使得远离红尘喧嚣的清净中更添几分雅趣。

这种清爽自在世外桃园般的日子,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有一次,戒禅师和悟禅师下山时,遇到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两人就把奄奄一息的这个女婴救起,转送给寺旁的一户人家收养。不曾想到,这一善举,倒为日后的戒禅师续了一段情缘……

时光如梭,十几年光景一晃而过。

这天,戒禅师闲暇无事,蓦然想到了十几年前曾捡到的女婴,不知现在生活的如何……

戒禅师心血来潮,忍不住就出了寺院,来到这户农家:

——一个有着闭月羞花之貌的姑娘,似出水之清莲,亭亭玉立地出现在戒禅师眼前。

姑娘名叫红莲,正是当年他和明悟禅师所救的女婴,如今,已长成了清丽可人的秀美少女。

看到红莲的美貌,使得戒禅师心猿意马,这个名为戒的高僧一时竟乱了方寸,激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定力全失!

……当他与姑娘同入帏帐,续了彼此的一场情缘时,也让戒禅师的戒体尽失。

破了戒体的戒禅师,自以为与红莲的苟合人不知鬼不觉,就悄悄溜回禅寺;可他末曾想到,明悟禅师对此已经了然。

原来,这位与他亲密相伴的同参好友,是位与他有着非同一般深缘的高人。明悟禅师之所以长期“潜伏”在戒禅师身边,就是为了护持他的道业;而戒禅师对此却一无所知,还自我感觉颇佳,以为这位同参好友的道行最多也与自己不相上下。

实际上,明悟禅师的境界远非他所能想象,只不过是应了那句:真人不露相!

正在回味和痛悔中的戒禅师,见明悟禅师不请自来:要与他品茗对赋。

戒禅师也似往常一样,来上一壶香茶,两人雅兴大发,妙诗相对;

不露声色的明悟禅师以一阙辞赋应着好友,点出了戒禅师与红莲的鱼水之欢;戒禅师立刻清楚:自己的行径已败露;他心里羞恨交加,匆匆罢笔;

点到为止的明悟禅师,也见好就收地告辞。

独自一人的戒禅师,顿感无地自容,这身为一寺之主的高僧,今后还有何颜面混下去,罢罢罢!老僧走人也!

带着这种且悔且恨的复杂心境,戒禅师要来了香汤沐浴,换上新净袈裟,在案前拈笔,一挥而就,做了一首“辞世颂”:

        吾年四十七,万法本归一;

        只为念头差,今朝去得急;

        传与悟和尚,何劳苦相逼;

        幻身如雷电,依旧苍天碧!

然后掷笔,盘腿一坐,结印入定,潇洒而去……

 

明悟禅师得知戒禅师的坐化,清楚到戒禅师是带着孤傲与怨恨而去,他来生必定要与佛门恶心对立,不仅会给佛门造成伤害,也必将为他自己种下无间地狱的业因,而难以出离!自己唯有相随护持,才可避免这自以为是的好友免于沉沦。

明悟禅师也香汤沐浴,坐脱立亡,紧随戒禅师而去。

此两位名震四方的禅师,相继坐化,轰动朝野,上下前来朝拜者云集,成为一时的佳话。

 

苏东坡的这生:

在四川眉县苏洵家,这个书香门第、富足的官宦家中,戒禅师投生为苏东坡;因此,也诞生了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

相应的是紧随其后的明悟禅师,也转身为谢公子,再次上演了一场觉者化导护持迷者的精彩妙戏。

这场戏的开始,当然是苏公子与谢公子很自然的成为两个亲密无间的发小。

他们一个是一心向道;一个倾心仕途;一个慈心不杀,力劝向善;一个恶习满身,頑冥不化。

话说苏轼与弟弟随父亲进京大考,一举中榜;

他自然想到好友谢瑞卿,也要把这个好友带到仕途;

正赶上朝廷的一场法会,招募天下所有佛界精英,苏轼知道好友有此水平,撺辍谢瑞卿去应试,一试即中。

皇帝仁宗也亲临法会,见谢瑞卿面目清秀,仪态端庄,吸引了天子的眼球;皇上上前发问,谢瑞卿对答如流,苏轼在旁边极力应和,极尽其能;

一时间,仁宗龙心大喜,金口御赐谢瑞卿出家为僧,法号“佛印”。

苏轼此时懵然醒觉,自己的这般卖弄,却让好友从此要“青灯黄卷伴一生,永与红尘情缘绝。”

他对好友深感愧欠,但以难以挽回:谁敢违天子之命呢?

其实佛印禅师表面怨恨苏轼,内心却全然清楚:这戏正是以他的意愿而演。

自知亏欠的苏轼;自然处处讨好、百般随顺好友;佛印则为他趁机讲述佛理佛法,此时苏轼只能洗耳恭听,全没了昔日的张狂。

这样一来,苏轼在佛印的循循善诱下,逐渐改变了自己过去的认知,竟成了一位在家居士。

后来,在佛印禅师的导化下,苏轼的修行也渐入佳境,领略到佛法独的特风光,成就了一个苏东坡大居士。

苏东坡虽为一个在家居士,因有宿世善根,修为也很有境界;

但他习性依旧:孤傲浮躁、自视清高、率性而为;在与佛印及禅门长老的诸多转锋斗机中,时常让人忍俊不禁,常常以自己开始的聪明,到最后的败北,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笑谈。这惟妙惟肖生动表演与传说,也反映出后人对他的爱戴之情。

而在苏东坡身边云集的高僧大德,不断对他熏陶引导,潜移默化,使苏东坡具备了深厚的功底。但要彻底改变,让他脱胎换骨,要有相应的缘境作“催化剂”。

 

“乌台诗案”正是苏东坡人生的转机。

积累了佛法深厚底蕴的苏东坡,在命运遭遇突变时,在巨大的打击和挫折下,终于得到了生命中的转机。

苏东坡身陷囹圄,官场上的残酷、血腥,击碎了他的勃勃雄心,生死边缘让他感悟世态炎凉;在他万般无助之时,佛印禅师为他展示出他的前世。

此时苏东坡如梦初醒,幡然醒悟,他在诗中感悟道: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从此苏东坡开始了他的另一种选择:恬淡无求,念佛往生。

他身背了阿弥陀佛得接引像,每到一处先安圣像念佛。当人们问他为何时,他答道,这是我往生西方的“公据”。

就是这样一位有深厚基础、精进念佛得净土行人,临终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他竟然没有往生!

苏东坡临命终时,有长老在身边,大声提醒他:“你要求生极乐净土啊!”

苏东坡显得力不从心:“我也知道西方极乐,可是这里用不上劲”。

善友也及时提醒他:“你一生都在为此努力,现在可要用力啊!”

苏东坡显得很无奈得回答:“着力即差!”然后,竟撒手人寰。

 

苏东坡的后身为袁宏道。

到了袁宏道这一生,他的修行就稳定而成熟。

我们看到他才华不凡,却少了苏东坡这一生的锋芒毕露,也使得他不如苏东坡的传说丰富生动,这才是求道者应有的状态:沉稳修行、埋头办道。

不过我们还能从袁宏道身上看到苏东坡的影印:好禅喜文、才华不凡。当时的“公安三袁”正对“北宋三苏”。

由此可以看出,在修行中凡夫的习性依然顽固难改。正如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袁宏道的时代禅宗盛行,他能由禅转净,证明他是有智慧的修行人;因为当时念佛被许多行人所轻,这不仅是对净土之理的错解,也是法缘所致。

直到今天,净土理论的繁杂,使得净土行人难以抉择,人们深深感叹:念佛的多往生的少。

袁宏道正是为我们表现了这一点。他宗门教下无一不晓,从他所著的西方合论中可以清楚看到:他旁征博引,学识渊博;无论是佛经论典,还是各门各派之理,他都面面俱到;洋洋洒洒地把佛陀一代时教导归净土之理,把净土为佛法的结顶归宗之义,说的很是明白。

此著后为莲池大师所极力推崇,又被藕益大师收为《净土十要》中,成为净土论著中的传世论著。

有其弟袁宗道在西方极乐游记中做过详实的描述:在袁宏道见到其弟时,还谆谆提醒:持戒念佛。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智慧与修为俱佳的行者,最终只是往生到了极乐净土的边地疑城!

对苏东坡的后身,有多种截然不同的版本:有称是憨山大师,也有说沦入更下等的身份……

 

  二、迷惑不解:

 

苏东坡三世中让人感受到了佛法修行的艰难:

通途法门不容易成就,从五祖戒禅师的现身说法中已经得到了证实。虽然他很有修为,环境条件都具足,已达到了能坐脱立亡的程度,说走就走的功夫,依旧迷茫轮回。

而且,我们也看到他的个性十足……

而我等身处如今的末法,根性陋劣,可以说连门都难摸着!

 

修行净土呢?

——苏大居士的修为我们也看到了,能在禅定中见佛金身;

他的晚年又那么精进用功:身背佛像为自己往生净土的“公据”;

而且在他命终之关键时,身边又有在家出家众的守护提醒;他也没有什么“四大分离”之苦痛、亦无“阴境现”前的困扰;诸般条件看似具足,但他却没有往生!

为什么呢?!

我们只看到他拍着胸口说:用不上劲;

有人提醒时,他只是说道:“着力即差”;就撒手而去。

——他到底为何用不上劲?!

——又为何“着力即差”?!

究竟他“差”在何处?!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实在琢磨不透……

 

到了袁宏道一生,他的修为更是我等望尘莫及:

所处的那个年代和我们这个时代无法比拟,他身边又有祖师的引导,高僧云集,修为又那么精进,见闻广博——以他所著《西方合论》,就知道他的超凡;

——以如此条件,他也仅仅是往生到了西方净土的边地疑城!

我等相比之下, 实在是天壤之别,难望其相背。

——由此,往生之事难于上青天,实属可望而不可及。

但是我们再看看“往生圣贤录”“往生见闻记”等古今有关往生的记载,其中不乏很多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命终之时自在往生,更有造恶一生的如张善和、被判死刑都能念佛往生……

对此感到非常茫然……

 

如果再联想到今时的陈晓旭……

还有我们身边诸多看似也很精进念佛,整天忙忙乎乎,到最终却没能往生的例子……

还有这样不能往生,那样不能往生的人为设障……

更有诸多繁杂让人无所适从的理论……

难啊!真难!

正如一首歌中唱得那样:

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繁繁绕绕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三、幸得慧眼:

 

从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中,得了一双辨析的慧眼,把这一切看得清楚明白!

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是被尊为阿弥陀佛之再来的善导祖师,以其卓然超绝的智慧,集净土历代祖师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道绰大师的净土理念之大成,全面系统地规范和确立了净土宗一宗的教理宗义;使净土宗完善具备了祂特别的教门与行门,宗旨意趣,方便真实,正依经典;并以此而“楷定古今”!

善导祖师是我们净土宗的开宗立教的祖师!

祖师亦从根本上纠正了人们对净土宗曲解的混乱、凡情之疑惑。使弥陀之本愿、释迦之本怀得以彰显,净土一宗从此盛传于世;弥陀救度广普群萌!

我们也能从历史上的记载中,了解到当时唐朝净土念佛的盛行: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 

 

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所充分展现的是: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就是依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亦是阿弥陀佛的超世别意之弘愿

——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为入信!

当然,这对一般的净土行人来说,是很难入信的;因为,末法之时,我们凡夫陋劣的根机使然,使得一些人乍一听闻,就会惊恐的鼓起大眼,甚至一跳而起:有这等容易吗?!

因此,净土信愿念佛是极难信之法!其所难也正是难在此处!

 

在理判上,善导祖师把净土宗明细分判为二:

一者为“要门”;一者为“弘愿门”。

善导祖师明示: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要门”乃因请而开之方便;以摄众机归于净土。因其所行艰难,所摄有限,未能彻显弥陀超世别意之弘愿,未畅如来平等普度之本愿,故释迦如来 于“要门”中处处彰显阿弥陀佛的别意“弘愿”。

释尊在《观经》最后的“流通文”中特告阿难尊者: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祖师言之凿凿: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念,弥陀佛名。”

祖师处处证言:信愿持名,佛必来迎!

 

善导祖师以机法两种深信的警示,让我等末法众生真实地认清了自己,真切地认准了阿弥陀佛的救度。

祖师告言: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在行判上,善导祖师把净土的事修详判两种:

即正行与杂行。

善导祖师告戒净土行人:“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而对杂行者,祖师明确指出其利害:“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忆想间断故;

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应知。”

——从善导祖师谆谆警言中,我们应深省再三!

 

祖师还从理义上为我等分辨:他宗他法的:“异学异见”;

本宗错解而生出的:“别解别行”;

特明:“恶见邪见”;

特别分辨:“菩萨的不相应教法”……

——从而使之慧眼了然,内心安定。

 

由此,一切的疑惑不定,所有的惶恐不安,在得闻了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后,心中豁然开朗,惶恐顿时全消。
    过去的弯绕何处,迷在何处,如今得以了然——

 

四、迷惑顿消

 

现在,我们用善导祖师所给予的慧眼,再来看苏东坡的前世后身时,就明白清楚了:

五祖戒禅师的表演不必多言,以通途的圣道教法,我等无此根性!

以我们凡夫的根机,要在末法得成就,净土信愿念佛法门是符合大众根性的最佳选择!

因此,佛陀世尊千经万论,处处导归;净土已成佛陀一代时教中结顶归宗之法。

 

那问题是苏东坡念佛没得往生?

——他也十分精进的念佛呀,这戏到底是演的哪出呢?

好!让我们来找找答案。

净土念佛求往生靠的是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论是观像、观想、乃至实相等法门,虽然是从功夫层面入手,但其最终的往生,皆毫无疑问的是仰靠阿弥陀佛的接引,以自己的能力,是无法达到的。

就如同我们要去月球,所依靠的是飞船火箭之类的登月工具,以我们自身的能力,蹦的再高也蹦不到月球上。

往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全凭的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救度接引。

苏东坡临命终时清楚明白的演示了这一点:

他并没有被命终前的“四大分离”所痛扰,也没有被“阴境现前”的那些冤亲债主所迷困,清醒且安逸,这说明他是正念现前;

身边又有在家出家众为他护持提醒;

他所说的“这里用不上劲”,就是在清楚无误的告诉我们:

靠自力是没有办法往生!所以“着力即差”。

什么临终助念之类,他一概不再多演,谨以此演示自力难以往生之真正法意!

 

有个问题:苏东坡也精进念佛啊

——念佛咋还有自力和他力之分呢?

对!有自力和他力之分。

首先我们把概念捋顺清了,不要被凡情的概念所迷惑了!

自力,就是认为我念这句佛号;往生不是完全依靠“南无阿弥陀佛”的大愿,也有我自己念佛念出的能力,修出的功夫,从而去完成最终的往生;

或者,仅仅只依靠这句简简单单的六字,恐怕靠不住,还要加点别的才牢靠——总之,应该再加点其他的东西才保险;

这就是自力!——他对阿弥陀佛没有完全信得过,他从内心轻看这句六字万德洪名!

 

有一个观念应当明确:

有同修总在强调:信佛、发愿乃至念佛,皆是由我而成,怎么能说没有自力的成分呢?

这个说法似乎也有些道理。

咱们可以先举个例子,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快要被饿死的人,奄奄一息,行将毕命之时,有幸得到大善之人送来的食物救命;

事后,他对人说,能救我命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我张嘴吃的力量!

一个将要被水淹没的人,恐慌无助,就要灭顶之时,幸遇大船的相救;

后来,他对人说,能救我命的不单单是那大船,还有我伸手的力量!

请问,有谁能恬着脸说这种话吗?!

——相信他决定不会!

——他此时唯有发自心底的无限感恩!

 

净土信愿念佛,就是彻彻底底地消除这种自不量力的成分,哪怕有一丁点的这样心,就是往生的障碍!

这种障碍不在其他:什么功夫上的计度;临命终时的怨亲债主等等

——而是自己的心态!!!

信顺弥陀救度——坚定无疑的深信,毫无违逆的顺应,理所当然的接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名号——心无旁骛的专一,甘于平实的心行,老老实实的称念六字洪名!

求生弥陀净土——顺逆不改的志愿,此生不变的目的,唯以念佛往生而定回故乡!

广度十方众生——信愿念佛必往生,往生净土必成佛,成佛方能广度无量有缘众!

以此信愿——平生业成,凡夫入报。

——除此别无选择!!!

 

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是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了净土宗的法理宗义:

——毫不含糊的、斩钉截铁的为我们明示:   

——净土宗的信愿念佛往生法门,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

——即特别法门!

亦是他力法门!

除此之外,其它的则属于通途法门!

——即圣道法门;

亦是自力的修行法门

千万不要把弥陀的他力救度法门与自力的修行法门混为一谈!

如果在此处得以明白了,就是得“心开意解”了!

否则,永远都在绕圈子:这是和大悲慈父在绕圈子!

我们应当清楚这关键的一点:一切全在行人的心态上;是否与阿弥陀佛相应,是我们的内心定在何处。

我们应当明了:阿弥陀佛的救度完全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我们的心是否完全与之相应!在此,我们应深深思维!

正如印祖所告言:如乘船过海,完全是船力,非自己道力!

不可以通途教理相绳!!!

 

袁宏道为何仅仅往生到了“边地”?!

如果我们从《无量寿经》中,就能清楚地找出问题所在——

疑惑不信佛智,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的此诸众生。

就是说对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对阿弥陀佛的大愿不能生信;或者半信半疑,将信将疑;总之,心中陋劣,不敢承担!所幸的是,还信因果轮回,行善积德,念佛回向求生。以此因缘,而且做得还可以,最终才得以往生!

——这即是善导祖师净土思想中所明示的净土宗之“要门”。

“要门”是通往“弘愿门”的前方便!

“要门”就是有着自力的成份。自力的内在为怀疑,信心不足;外在则是杂修杂行,面面皆到!

我们看到,袁宏道即是以“要门”而修。仅从他的《西方合论》中,就能确定无疑。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怎么修,只要是能念佛,就功德无量;最终决定能得弥陀的救度。

——只是时间的早与晚而已!

可是,我们应该知道:阿弥陀佛已苦苦等了我们十劫了!

难道我们还要忍心让老慈父这样再苦苦的等下去吗?!

善导祖师明确的指出:“要门”是进入阿弥陀佛救度之“弘愿门”的阶梯;真正净土宗的核心是“弘愿门”;由此“要门”而最终得以进入“弘愿门”而登堂入室!

如果我们真能用心地把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完全得以领悟接受了,才真正明白了自己!真正认准了南无阿弥陀佛!真正会牢牢抓住这万无一失、决定往生的方法!

是阿弥陀佛以他不能救度你去往生,就不成佛来做的保证——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又有善导祖师铮铮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由此,我们完全清楚了袁翁这番栩栩如生的角色和其生动的表演了吧!

——他是明确告诉我们:以“要门”以求往生者,就是这样的困难!

现如今的我们,也可静心思悟,自己的能耐否达到明朝的这位袁宏道!

如果真的觉得不能相比,那就回过头来。

真真实实的信顺弥陀救度,

老老实实的专称弥陀名号,

真真切切的求生弥陀净土,

往生则必将广度十方众生!

现在我们能有些明白了吧,

苏东坡的三世就是一场戏,是在以身示法!

若能真的明白了,才不负他们的良苦用心!

若不然,可真如祖师大德所呵斥的“自不量力”的愚痴;实在是“都无去心也!”的打哄哄而已!

 

末学自知,以自己的浅薄要把这理事给讲清楚明白,是很自不量力的;然而,自末学得闻了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后,觉得太幸运,太难得,就一门心思的想把这难得难遇的“摩尼宝珠”呈献给诸有缘,以尽法缘,以报佛恩!

故而,末学才如此斗胆絮絮叨叨一通;如诸有缘发愿今生依念佛求往生,真诚恳请同修您能静下心来,学习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想必您一定会比末学有更大的利益!

末学至诚感恩合十!

 末学向各位同修诚荐弘愿寺网站: http://www.hongyuansi.org/new/GuestBook/index.asp?action=&KindID=0&pag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