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西游4八戒过金光:【连载】一个女外交官丈夫的随任趣事集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16:14



 

(假栗子树)

其实它跟板栗是很好区别的,马栗子的树叶是七片叶子长在一根叶柄上,成巴掌形状,,所以叫欧洲七叶树,而板栗的叶子是单生的。马栗子的花大多是白色的,少数粉红的。许多的小花组成一个大的圆锥形,像宝塔,似烛台。春天,满树洁白的或者粉色的宝塔花,衬托着绿叶异常美丽动人,欧洲人喜欢用它来做城市风景树。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就有成千上万棵,轰动世界的乌克兰“橙色革命”,起初是叫“栗子花革命”,大名鼎鼎的花正是此花,非板栗花也。



 

我虽然第一年就吃了苦头,但我没有间断过打听板栗树的信息。我在维也纳的朋友中,没有一个人去捡过栗子。只有格拉茨的一个中餐馆老板告诉我,她听说南部的山里有板栗,但不知道具体地点。我当然不会冒然出动,来回500多公里,汽油费也够买几十斤的板栗了。最主要的是,很可能还找不到。

06年我们去法国圣·米歇尔山玩,因为在巴黎的时间太紧,我与那个巨大的野栗子林擦肩而过,事后一直后悔不已。实在也是出于无奈,我无法舍弃卢浮宫、凡尔赛宫、艾菲尔铁塔,去看栗子林。

07年冬天,我们去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去看欧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纳火山。山头虽然已经被白雪覆盖,但是火山仍然不停地喷发着浓浓的白烟,直冲蓝天,冰与火、静与动,都神奇地融合于一体,极其壮美。山体上全都是火山喷发后冷却的、坚硬无比的黑色火山岩。

越野车在半山上止步了,四周的林木落光了树叶,光秃秃的全是树干。导游告诉说,山顶缆车停开了,我们必须换登山鞋步行去观景台。我换鞋时,突然,地面上泛着棕红色光泽的圆圆栗子,跳进我的眼帘。环顾四周,地面上都是已经开裂的、长着密密尖刺的栗子壳和栗子,它们的落叶不是苦栗子的七爪型,而是单片的。这真是天大的意外惊喜,在一个想不到的地点、想不到的时候,栗子们自己送上门来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它在阳光白雪地面上。我激动地喊起来,“领导”显然没有太多的兴趣,反而催我快去观景台。



 

我只好快快地捡了两把栗子,塞在口袋里,边走边观看栗子林。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栗子林,没有一片绿叶的栗子林。二十多米高的栗子树,大小不一,细的如电线杆,粗的两个人抱不过来,而且所有被砍伐过的树头上,都再长出几棵新的树来。在没有土的坚硬的火山岩上,栗子树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太让人吃惊了。

观景台是在半山的一个悬崖上,山风强劲,视野非常开阔,整个埃特纳火山和缓缓延伸到海边的南部山坡,都一览无余。导游用手比划了一个范围,说这些都是栗子树。那漫山遍野的栗子树林海,望不到尽头,像灰色的地毯把山地全部覆盖了。



 

而后,导游驱车带我们去看埃特纳火山的另一个奇观——岩洞里的白蝙蝠。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路两边全是栗子林,有的地方,被锯下的栗子树干堆的老高。据说,栗子树的材质坚硬、耐湿、抗腐,是建筑、造船的好材料。我想象不出来,这样上万亩的栗子林海能收获多少栗子,意大利人又是如何来收它们的。维也纳超市里卖的栗子就是意大利产的。

回到酒店,我用随身带来的电热杯,把捡回来的栗子煮熟了,西西里的栗子香、甜、松、粉,口感很不错。“领导”尝了后也不住地点头。难怪意大利人用西西里的栗子,长时间熬制出来的栗子奶油汤,会名扬天下,让吃过的游客们,几年之后回想起来,还会流口水。西西里人是善于烹饪的,不像奥地利人,只会用圆铁桶来烤栗子吃。而且一个欧元只能买五、六粒烤栗子。当然,栗子和巧克力磨制的栗子酱是一流的美食,我的最爱。



 

当四年的外派期满时,我已经不再去想板栗了。虽然在奥地利没有捡到栗子,但是有了西西里万亩野生栗子林海的阅历,我也很有成就感了。没想到,回国的时间,从春天推到夏天,从夏天又推到冬天。当我走进维也纳第五个秋天时,布尔根兰州的一个板栗节,让我心中又燃起了新希望。可是一打听,主要是栗子产品展销会。

我没有死心,回首四年的路,我觉得应该从民间转到官方去试试。果然,不久奥地利林业部门的一个板栗专家给我们回了话,提供了奥地利全国的野生板栗分布图,那可是二万分之一的军用级地图,比最详细的汽车地图(十五万分之一)还要细好几倍。我们挑选了一个离维也纳很近的Forchtenstein板栗林子,车程只有四十分钟。凭着这张超级地图,我们的车子居然开到了板栗树下,头上就是结满了栗子的大树,太神奇了。

大伙的高兴劲头就别提了,跳下车,来不及地满地捡栗子。这些光溜溜的板栗们,都有一个浅绿色毛茸茸的外壳,上面长满了又尖又硬的细刺,扎到手指上是钻心的痛,戴上一般的手套根本不管用。我干脆用脚踩,这招还真灵,那些躲在壳子里的板栗们出来投降了。

第一块栗子林在山脚下,树不多,栗子很快就捡光了。有人试图去弄树上的栗子,栗子下来不多,笑声却不少。第一波兴奋过后,我开始细细打量栗子树,在西西里我连一片栗子的绿叶也没有见到。秋天的栗子树,最亮眼的特点就是它的果实,

深绿色的树冠上结满了浅绿色,略带点淡黄色的刺果子,远远看去树冠上像开满了花,在秋天的树林里非常醒目。抓住这个特点,我们把车开到山顶,用望远镜居高临下,寻找山坡林地的栗子树,真是一目了然,易如反掌,大的栗子树被一一定位了。



 

我国内带来的那双90作战靴,可是派了大用场,走林地陡坡,通行无阻,踩开栗子外壳,更是轻而易举。每个栗子的壳子里,一般有2—3个栗子,多的有5—6个,大小不一,但小的多数是空的。栗子的果实是一批批的成熟,树下的栗子捡完了,树上还挂着许多未成熟的栗子,所以,捡栗子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

一开始捡栗子,我们是大小栗子通通都要,到后来我们就挑挑拣拣了,最后,小的看都不看,专挑大栗子树下捡。半天时间,战果多多,四个人捡了20多公斤,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堆满了笑容。




 


 

TOP 笨小火箭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5-31 14:59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23    精华:1   注册时间:2011-4-4    发短消息        
202楼


回去后,炊事员居然用核桃大的鹅卵石,炒出了糖炒栗子,又香又甜又糯,欢呼声和谈笑声把厨房的天花板都要掀翻了。接下来的几个周末,一拨拨的同事和朋友们,也闻风而动,都捡回了一袋袋的板栗,有的人在林子里还捡到了四个大土鸡蛋!

一时吃不完的栗子,很快就会生虫子,这是前辈们没有解决的难题,我破解了它。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栗子速冻起来,放一两年都没有问题。我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很多人。岁月,终于把我带进了前辈们的行列。

五年前,我从前辈们那里学到了挖荠菜、割野韭菜、捡白果······五年后,我也有了新发现,又把摘樱桃、采蘑菇、捡栗子······传给了仍在维也纳的同胞们。这一茬茬积累和传递的,不仅仅是生活、知识、技巧和欢乐,还有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的凝聚力,它不会停止。对美好的休闲生活的本能追求以及合理使用大自然资源的理性选择,会使积累、传递更多、更快地延续下去,并融汇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长河之中。

 

TOP 笨小火箭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5-31 15:03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23    精华:1   注册时间:2011-4-4    发短消息        
203楼


                                                                    二 触摸小生灵们  乐事烦事终身难忘




                                                                           11、 我教鹦鹉吹口哨



意外惊喜,是生活长河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它给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带来波澜和活力。初夏的一个傍晚,夜幕刚刚落下,我一进家门,就看到客厅空旷的地板上,有一个模模糊糊鸟的身影,一动不动地蹲着,还拖着长尾巴。

我来不及去想脑海里许多的为什么,快速地完成开灯、关灯、关门、关窗,实现了彻底封闭、尽量黑暗地扑捉条件。在快速开关灯时我已经看清是一只鹦鹉。我快速地轻步贴近、下蹲、伸手,在鸟头后部视觉盲区稍作停顿后,飞速出手,抓住了鸟。几乎在同时,一股钻心的疼痛袭来,鸟咬住了我的手指,爪子在我手里用力地挣扎着。我记不清这是我在室内抓到的第十几只鸟了,但是在欧洲这是第一只,前后不到三分钟。鸟儿误入人家,中外皆然,扑捉方法也完全通用也。

我打开了灯,费了很大的力,才把手指从鸟嘴里救出来,流了少量的血。鹦鹉的喙是鸟类里最有力的,天生就在大树干上挖洞筑巢,没有把手指的肉咬下来,算我运气了。

我很高兴地观赏着手中的战利品,这是我在国外抓到的第二只鹦鹉。二十年前,我去澳门谈业务,在酒店房间里也抓到一只鹦鹉,是牡丹鹦鹉,比这只小多了。这次抓的鹦鹉是我过去没有养过的中型彩色鹦鹉,比虎皮鹦鹉大一倍。头顶上有几根长长的淡黄色冠羽,脸上左右两边,各有一块圆圆的红色图案,像涂了胭脂似的,很滑稽。它不是我心仪的品种,我喜欢的是葵花凤冠鹦鹉,全身白色,头顶有金黄色的羽冠



[ 本帖最后由 笨小火箭 于 2011-5-31 15:24 编辑 ]

找工作不容易,51Job更懂你!

TOP 笨小火箭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5-31 15:06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23    精华:1   注册时间:2011-4-4    发短消息        
204楼



                                               二 触摸小生灵们  乐事烦事终身难忘




              

                                                        11我教鹦鹉吹口哨




意外惊喜,是生活长河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它给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带来波澜和活力。初夏的一个傍晚,夜幕刚刚落下,我一进家门,就看到客厅空旷的地板上,有一个模模糊糊鸟的身影,一动不动地蹲着,还拖着长尾巴。

我来不及去想脑海里许多的为什么,快速地完成开灯、关灯、关门、关窗,实现了彻底封闭、尽量黑暗地扑捉条件。在快速开关灯时我已经看清是一只鹦鹉。我快速地轻步贴近、下蹲、伸手,在鸟头后部视觉盲区稍作停顿后,飞速出手,抓住了鸟。几乎在同时,一股钻心的疼痛袭来,鸟咬住了我的手指,爪子在我手里用力地挣扎着。我记不清这是我在室内抓到的第十几只鸟了,但是在欧洲这是第一只,前后不到三分钟。鸟儿误入人家,中外皆然,扑捉方法也完全通用也。

我打开了灯,费了很大的力,才把手指从鸟嘴里救出来,流了少量的血。鹦鹉的喙是鸟类里最有力的,天生就在大树干上挖洞筑巢,没有把手指的肉咬下来,算我运气了。

我很高兴地观赏着手中的战利品,这是我在国外抓到的第二只鹦鹉。二十年前,我去澳门谈业务,在酒店房间里也抓到一只鹦鹉,是牡丹鹦鹉,比这只小多了。这次抓的鹦鹉是我过去没有养过的中型彩色鹦鹉,比虎皮鹦鹉大一倍。头顶上有几根长长的淡黄色冠羽,脸上左右两边,各有一块圆圆的红色图案,像涂了胭脂似的,很滑稽。它不是我心仪的品种,我喜欢的是葵花凤冠鹦鹉,全身白色,头顶有金黄色的羽冠。



[ 本帖最后由 笨小火箭 于 2011-5-31 15:21 编辑 ]

 

TOP 笨小火箭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5-31 15:19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23    精华:1   注册时间:2011-4-4    发短消息        
205楼


“领导”下班回来,见了鹦鹉欢喜异常,整个晚饭都在跟我讨论鹦鹉的安家事项。过去在国内,我养过好多种鸟,也没有见她这么兴趣过,大概是突然有了小生命来造访吧。晚饭后,我找了一个木箱子,准备把它做成鸟笼。

闻讯而来的外交官和家属们,嘻嘻哈哈的吵着要看鹦鹉。大家同住在一个楼道里,谁家有好事,很快就传开了。爱搞笑的郭一秘开口了:“老黄,听贺公参说,今天维也纳的天上掉下了一个欧洲的林妹妹,让你捡着了啊!你可不能用这个旧箱子来做闺房呀,显得我们中国人多没文化哦。”

王二秘已经找出来一个废弃的铁货架,说是“领导”建议的,他们可以调动的资源当然比我一个家属大的多。我们用网状铁丝网把它一包,很快,一个两米多高、一米多宽的巨型鸟笼诞生了,任何花鸟市场也不会有的豪华鸟笼。饮水器也不用买,把一个大口瓶装满水,倒扣在一个干净的烟灰缸里,瓶口下垫一根牙签。这样水既不会从烟灰缸里溢出来,瓶里的水又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供鹦鹉喝水。最后找两根粗细合适的树枝,一高一低横架在鸟笼里,主要的室内装修就完成了。整个鸟笼建造只用了半个小时。



维也纳的“林妹妹”住进了中国式的闺房,给我们工发的馆舍增添了新欢乐。外交官们上下班都会在闺房前站一站,家属们买完菜也会找“林妹妹”逗一逗。大家很快就发现,鹦鹉头上淡黄色的冠羽,在它兴奋时会高高竖起来,像一个王冠。不过谈论最多的还是它脸上那两个,有点滑稽的圆圆的红色斑纹,我总觉得很像马戏团小丑的脸。

“领导”提议给鹦鹉取个名,大家七嘴八舌,像炸了锅,林妹妹、小王子、茜茜公主、小丑、洋妞、红脸蛋、红二团·······最后还是领导拍板,叫红二团。此名字是王一秘所起,他可是博士呀。不管我喜欢不喜欢,从此就这么叫开了,后来,连大使也知道它叫红二团。

我对红二团的热情,从一开始就不高,现在每周都要伺候它,添食、换水、做卫生,花去我不少时间。与我相反,“领导”和其他没有养过鸟的人,对红二团的兴趣盎然,每天都有新的发现:红二团开始不怕人了,见了人不再往网子上乱飞乱撞了;红二团见了熟人,会从树枝一头横着走过来,不住的向你点头、扇翅膀;大家发现,红二团会学乌鸦叫了,学荷兰兔叫了,学炊事员小黄吹口哨了······

我有点坐不住了,才半个月就能学人吹口哨,这我还没有听说过。真是这样,当刮目相看。我决定自己去核实一下。鸟笼就在食堂旁边,我让小黄先吹两声,然后停住,静等一会,红二团真的吹起口哨!我兴趣来了,每天去教红二团吹口哨,严格说是吹几个单声,我连一首歌都不会吹。虽然起初它总是闭口不言,可是没有几天它就会学我吹口哨了,而且嗓音优美嘹亮。

我被大大的振奋了,在中午工作餐上雄心勃勃地宣布,正式开始筹划红二团的专业训练。王一秘第一个响应,说古人就有鹦鹉学舌的成语啊,他建议我教红二团说几句中文,像“你好”、“谢谢”之类的,肯定会成功的。

我琢磨再三,没有采纳,而是锁定了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是口哨吹的。只有音乐才是真正的世界语言,《我的太阳》是全球最家喻户晓的歌,由一只鹦鹉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唱响,太绝配了!王一秘一听,击掌叫好。我们的电脑小专家,赵三秘上网查到了这首歌,并帮助我制作了一个光碟,同一首口哨曲可以反复播唱一个多小时。有了这样的高级口哨“教师”,成功在望了。

我心里有了美好的憧憬,日后老外来我们馆舍搞联谊活动,红二团当场高歌一曲《我的太阳》,必然会歌惊四座,很可能还会名扬维也纳、联合国······一想到这些,我就激动不已。

一个老外的突然造访,几乎毁了我的美好憧憬。周末我们去匈牙利几个景点游玩。一回到家里,我们的德语翻译小郭一脸严肃的告诉我们,上午一个老外来我们馆舍递交了一封抗议信,抗议红二团早上的歌声打扰了他们的睡眠。有十几个老外在抗议信上签了名,都是我们周围的邻居。我意识到事情的麻烦,在奥地利,居民的联名签字有很大的制约力的,你要改个窗户、修个墙,没有邻居的联名签字同意,警察是不会让你动工的。

为了慎重起见,“领导”上网查看了,红二团是属于鸡尾鹦鹉,原产于澳大利亚,由于人工繁殖很容易,加上鸡尾鹦鹉很愿意和人亲近,又有着美丽的凤冠和羽毛,还特别善于吹口哨、学习鸣叫等等,现在已经是欧洲很受欢迎的家养宠物鸟,不是野生保护鸟类。我们心里踏实了。

剩下的问题就出在乌鸦身上。由于老外喜欢鸟类,总是用面包去喂它们,维也纳的乌鸦非常多,都息栖在城市里,早晚特别爱叫,红二团自然就会跟着叫。大家都为红二团鸣不平,觉得老外的双重标准也太离谱了。天上的成群乌鸦可以自由大声叫唤,受到保护;地下的一只鹦鹉跟着学舌,遭到封杀。同一种鹦鹉,老外家里可以养,我们院里就不可以养,这样公平吗?平等吗!······

大家一致认为红二团的“生存权”必须受到维护,中国人一定要维护奥地利的一只鹦鹉的歌唱权。最后,“领导”来了一个折中,决定把红二团从院子里搬到大楼里。

过了几天,小郭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有几个老外主动找他,说那份抗议信是有一个人缠着她们,非要签字不可,现在她们认为这个签字是不合适的······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多人都主张把鸟笼再搬出来。“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虽然很想回击一下,但是为了我的小算盘,我竭力主张不搬回去,大出大家的意料。

鹦鹉学唱歌,要有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鸟笼放在房间里,就比较容易控制。而且反复播放的鹦鹉教学音乐,也不会影响的周边的人。老外这一闹,没想到给我训练红二团,换了一个好环境,还让我们知道了红二团这类鹦鹉很擅长吹口哨,真是坏事变好事了。我的信心更足了。

红二团的学校生活开始了,每天上三节课,早、中、晚各半个小时。老师是个不知疲倦,诲人不倦的三用机。只要一压按钮,红二团会一动不动地专心听课,《我的太阳》那优美的旋律,太让人陶醉了。

第一个月结束了,我满怀希望地进行了考试,我压了按钮后,把音量调的很小,然后呆在鹦鹉看不见的地方,洗耳恭听,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半个小时过去了,红二团没有任何声音。我关掉开关,又继续等待,半个小时过去了,期间,红二团开口了好几次,但是吹的都不是我想要的。考试进行了三天,没有带来喜悦。

我告诫自己千万不能操之过急,红二团的课继续上下去。原来认为决不会是负担的简单压按钮,现在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每天都要压六次按钮,每次都要从六楼坐电梯下到一楼,再返回。好几次我都忘了去关,被“领导”说了一顿,真是远路无轻担啊。

第二个月的考试仍然是老样子。我还是坚持,除了每天烦人的六次上下电梯外,那么美妙的《我的太阳》旋律,我也听烦了,我提醒自己要耐心再耐心。很多人已经等不及了,郭一秘频频催促:“老黄,红二团何时公演啊?我的正装早就烫好了。”我们去金色大厅看演出,规定男士要穿西装领带的正装。

第三个月,盼望的奇迹还是没有出现。我越来越觉得每天六次上下电梯,对我的生活干扰太大,早已听烦的旋律更让我感到了难受,最初的兴趣和激情已经荡然无存,终于,放弃的念头也冒出来。我凭着把上课进行到底的毅力和顽强的自尊心,苦苦延续着,但是每一周的延续已变成一种对身心的折磨······

“你让它学吹那么长的歌曲,怎么行啊,要学一些短的吧。”“领导”的短评点醒了我,我上网一看,再反思一通,如大梦终醒。原来教鸟儿说、唱,必须从一两个音节开始学习,经一两周学会、巩固后,再学新的。像《我的太阳》这样的长的歌曲,就要分成几十个学习单元,没有一年时间,是拿不下来的。加上学会的每一个单元的连接训练,越到后面就越难,恐怕一年也不行。我的任期只剩一年多,就算时间充裕,我也心灰意冷了。我好像感到身心都受到了损伤,就像顿顿吃美味的鸡腿,一个月、两个月连续吃,不吃伤才怪。我已经到了不敢听《我的太阳》这首歌的地步,汽车里的CD一放到这首歌曲,我就像触电一样,赶紧换了。让我再去承受一两年的审美折磨,万万不可。功名心、自尊心,毕竟都是身外之物啊。最要命的是,我的恻隐之心也冒出来了,人都受不了的事,何况一只小小的鸟儿?人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鸟儿,又是它极难或者不可能做的事,可取吗?······

在一次工作餐上,我宣布了训鸟失败,中止上课。大家议论纷纷,惋惜的、进劝的、起哄的,饭堂里一片热闹。兴趣广泛、做事一往无前的段一秘,匆匆把饭吃完,将碗筷一搁,站起来,把袖子一挽,大声宣布:“老黄倒下去了,我老段上!只教两个字!”边说边冲出饭堂。很快鸟笼那边传来了老段上课的大嗓门,“傻瓜,傻瓜,傻瓜······”有人小声笑起来,郭一秘学着鹦鹉声音,紧接着老段的每一句话,“你傻瓜,你傻瓜,你傻瓜······”众人哄堂大笑。老段的课就上了一分钟,从此鹦鹉放长假自由了,我也解放了,不用每天六次上下电梯······

一个月后,赵三秘很高兴地对我说,红二团好像会吹《我的太阳》了。我当然不会相信,不过我还是去验证了一下。我没有听到完整一段曲子,哪怕是两三个音节,不过红二团吹的口哨,相当好听,是过去没有的。它的旋律不像《我的太阳》,也不像小黄的,更不像我的,但是又好像都有我们的影子。

此后一年多里,每当馆舍里很安静时,尤其是朝阳从窗外斜射在鸟笼上,红二团站在树枝上,沐浴着金色的阳光,会自得其乐地高歌一阵。它自创的口哨曲,非常婉转动听,会在我们整个馆舍里回响十几分钟。我常常在远处,放下手上的事,静静地闭目享受一会这天籁之声。和这些可爱的小宠物在一起,最难的就是,如何掌握好利用和开发它们天然灵性的力度和方法吧。

       12、刺猬的“移民”尝试


  在我的鼓动下,大家决定,晚上去奥不拉公园抓刺猬。我谋划很久的项目,终于开始实施了,这是项目成功的第一个关键,我必须抓到活的刺猬。年过花甲的我非常兴奋。我没有养过,更没有抓过刺猬。抓刺猬还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鲁迅的《潤土》中读到过的,刺猬偷西瓜吃,潤土用叉子去叉刺猬······没有想到人老了会有机会,在维也纳的公园里去抓刺猬。欧洲的环保之好可见一斑了。对奥地利的野生动物而言,城乡之间的差别已经很小了。

  抓刺猬,小郭是我们的老师。他在奥地利的乡下住过一段,我听他讲过,老外很爱吃南瓜和南瓜子油。在南瓜地里,他们抓过偷吃南瓜的刺猬。刺猬跑不快,追上刺猬后,只要用力一跺脚,或者大喊一声,刺猬胆小,会马上缩成一团,一动不动,全身的刺都竖起来。你只要用两个手指捏着它的刺,就可以把它提起来了。还可以把缩成一团的刺猬,翻过来,肚子朝上,它肚皮上没有刺,用手指捏着它的肚皮就成了。瞧瞧,这才叫做智取,比潤土的力擒强多了。小郭是镇江人,离鲁迅的家乡不远,如果早生几十年,鲁迅写抓刺猬,或许会多一些素材。

  




 

TOP 笨小火箭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5-31 15:28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23    精华:1   注册时间:2011-4-4    发短消息        
206楼

       小郭还悄悄告诉我,刺猬的肉很好吃。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刺猬可以吃,最会吃野味的广东人,也没有吃刺猬啊。不过,我故作惊讶地问,你敢吃刺猬?机灵聪明的小郭当然知道我问的是法律范畴的“敢”,他坚决地说:“我有说过是我吃吗?是在奥地利吃吗?”······我们都笑了,他跟镇江国际公司做工程,走遍了大半个欧洲,我相信吃过的绝不止是刺猬。他告诉我的用意,我很清楚。退一步说,就是好奇,我也不会在奥地利尝刺猬肉。我这次抓刺猬,不但不会吃刺猬,而且还要让它毛发无损,绝对生猛地自由自在生活。详情我不想告诉小郭。

晚饭后,我们三家人,加上小郭,开了两部车,浩浩荡荡出发了。王一秘一家和我们同车,他家是山东农村的。在车上王博士说,小时候家人告诉他,刺猬的叫声就像老人的咳嗽声。听到这样的声音,就可以找到刺猬。我们都笑了,像老人的咳嗽声音,太怪异了。咳嗽声,老人和年轻人有多大的区别?

八点多,我们到了公园,天还是很亮。维也纳的纬度比哈尔滨还要高,夏季天黑的很迟。小郭说,刺猬是昼伏夜出,天黑才会出来。我们只好先逛逛。这个公园很大、很美,我没有来过。维也纳城内的公园之多、之大、之美,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在维也纳呆了五年,也只逛了一半的公园。

公园里的人很少,还没有公园里的野鸭、天鹅多。一大块、一大块的草坪,都是顺着起伏的地势而种植的,修剪养护的很漂亮,像高尔夫球场。王二秘夫妇经常来这里,他们两兴奋的追忆着,在那个那个草坪见到过刺猬。他们没有,也不会抓刺猬。我疑惑的是,天黑了怎么能看见刺猬呢?王二秘的爱人抢着说明,刺猬是浅灰色的,天没有全黑时,在草坪上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刺猬的影子在慢慢移动······几个人的见闻和经历,给我抓刺猬,上了一堂及时的补习课。靠这些去抓刺猬,够用了。

终于,天开始黑了。我的心紧起来,王一秘九岁的儿子,一边东张西望,一边问:“爸爸,老人的咳嗽是几下啊?”大家都笑起来。“欢欢,伯伯告诉你,”我逗逗他:“中国的老人咳一下,维也纳的老人咳两下。”“这么少啊!······”

我们的笑声还没有停下,王二秘喊了起来“刺猬!”,并率先追了过去。王二秘当过海军,可是在陆地上也有好眼力。我还没有看清,小郭已经用拇指和食指,巧妙地把刺猬拎在手里,刺猬真的老老实实,一动不动,始终卷成一个圆球。大家争相观看,一片欢呼。

很快,在另一块草坪上,有人又发现了一个刺猬。我着急了,心想不能这样跟着大家走了,我的眼力比不上他们,有了刺猬都是他们先看到,我可不愿意老当观众。于是,我一个人朝另一个方向找去。在浓重的暮色里,我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搜寻前方的草坪,但老眼昏花是不可抗拒的,我看不清远处。我想了一个方法,就是用快步走,并不断改变方向,来搜索更多的草坪,弥补眼力不足。

不久,我看见远处有一个极其模糊的灰白点,我快步逼近,那灰白点开始移动了,我的心跳也加快了,再逼近,哇!真是一个刺猬,它跑得确实不快,我追上它跺了几次脚,它都没有停下。可能是在草坪上,跺脚的声音不大。我干脆大喝了一声,这下灵了,刺猬立刻就地卷缩成一团,看不见头尾,只有一个圆球,上面全是又尖又硬的短刺。如何下手呢?就在一瞬间,我不知道那里来的灵性,既没有捏刺,更没有捏肚皮,而是把大塑料袋口张开,铺在地上,用脚一拨,刺猬球就滚进塑料袋里。我穿的是运动鞋,刺奈何我也。大家都说我的方法更简便安全,我好生得意,如果潤土还在有多好呀。

这天晚上我们一共抓到了七只刺猬,分装在两个塑料袋里,拎在手里挺沉的,居然袋子没有被刺破。最后我挑了两只,放掉了五只,我的项目有两个刺猬就够了。回到馆舍,安置在早就准备好的木箱子里。那天夜里好安静。

清晨,我躺在床上,听到了几声非常古怪的声音,绝不是老人的咳嗽声,倒有点像婴儿的哭声,这是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这是谁的声音呢?我们馆舍除了刺猬外,没有其他新动物啊,只能是刺猬!看来是博士弄错了。

两个小生灵让馆舍热闹起来,孩子们比大人们更加兴趣。看刺猬,一蹲下就是半个多小时,现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几个见过活刺猬的。刺猬的长相也确实很逗人爱,尖尖的嘴,小鼻子小眼小耳朵。连浑身的刺都很好看,粗一看是象牙色的,细细瞧,每一根刺都由三种颜色构成,根部是灰色的,主体是象牙白,刺尖头是黑的。

早餐后,我放下买菜,先为刺猬精心准备了一份荤素软硬搭配的套餐:馒头、肉、花生、白菜叶,中午又增加了西瓜皮、黄豆、米饭,木箱上加了盖子,让刺猬能更加安静的进食。可是一整天食物都没有少。郭一秘笑了:“老黄,你的中餐它们不喜欢,人家是奥地利籍,要吃西餐!”

我上网一查,坏了,刺猬因为胆子小,一旦离开了野生环境,就拒绝进食,像麻雀一样,很难养活。我必须提前实施预定计划,把刺猬送到团部去,完成一个生物链的验证和应用。

我们团部有很多小鼹鼠,把草坪挖的到处都是洞。原本地毯般的漂亮草坪,隔三差五地冒出一堆堆鼹鼠挖出来的泥土,太撒风景了。灭鼠已经用了很多方法,包括昂贵的红外电子捕鼠器,都收效甚微。鼠害最后漫延到外交官们自己购买的最心爱的宝马车里。鼹鼠们把宝马车的保温棉,一块块咬出来······而且,团部还频频发现了蛇,闹得人心惶惶。刺猬正好是这些动物的天敌,杂食性的刺猬,不仅吃瓜果根叶,也吃昆虫鼠蛇。把公园的刺猬“移民”到团部去,鼠害和蛇患就会自行消失,这可是大大的好事。

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预想,别人不可能都和我一样。尤其是它涉及到敏感的动物保护,而且用刺猬来清除鼠害蛇患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宣传和推广。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干扰我的验证,我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把刺猬“移民”到团部。我拜托去团部开会的郭一秘:“悄悄的,就你一个人。”郭一秘摇摇头:“不!是四个:我、你、还有天和地。”

车到团部,又多了一个插曲,一个刺猬从木箱里逃出来,躲在汽车后箱里。郭一秘用了浑身解数,才把他眼里的“另类怪物”给制服了。郭一秘是以围棋为友、书香为乐的人,凡事唯高雅是从,抓刺猬太难为他了。

半个月后,我送“领导”去团部开会,团部机要员老李,见了我很认真地说,“老黄,怪了,不知道那里飞来了怪鸟,在林子里哇哇叫,声音听得好瘆人。”我问他这鸟是什么时候叫?老李说,每天都是在天快黑没黑的时候,叫一会就停了,有半个月了,过去从来没有听到过······我心里偷偷地开心,是那两只刺猬“移民”成功了!不过我嘴上却说,可能是猫头鹰吧,老李连连摇头摆手,肯定的说,不是不是,猫头鹰的叫声我知道。我问了一句,“老李,维也纳的猫头鹰你见到过吗?”他一愣,然后恍然大悟地笑了起来,大声地说,“对!对!对!我怎么就没有想到,是维也纳的猫头鹰啊!······嗨,害的我很久不敢去散步了······”偌大的的团部,占地三十多亩的林地,全团只有他和公务员长住在这里。维也纳森林的夜晚,特别寂静。

一连几个月我去团部,草坪上的鼹鼠洞还是那么多;一年后,团部抓到了三条蛇,奥地利很少见到的大蛇。我弄不懂了,我的项目是在那个环节出了问题?难道维也纳的刺猬不吃鼠和蛇?还是维也纳森林里刺猬有了更好吃的食物?或者那两个刺猬离开了团部?会不会大蛇吃了刺猬?蛇为什么不吃鼹鼠?······在保护我们的地球更美好的当今,生物食物链的研究、实验和应用一定有很多热心人在做。当然,主要是专业人士,也一定会有我这样的真诚门外汉。




    
                                                                13、 在茜茜公主度蜜月的地方抓大草鱼




维也纳市区西南的旅游景点拉辛堡,是美丽的茜茜公主曾经度蜜月的地方,也是欧洲最大的英式花园。欧洲园林风格有两大流派:英式花园和法式花园。用花、草、树来组成各种几何图案,配上雕塑、喷泉,运河,用人的智力创造美,是法式公园,如巴黎的凡尔赛宫、维也纳的美泉宫。靠天然的草坪、湖水、森林、以及游鱼、飞禽、奔鹿,来还原和移植大自然,以自然风光浓缩美,如伦敦的圣詹姆斯公园,则是英式花园。一生追求自由、酷爱大自然的茜茜公主,选拉辛堡度新婚蜜月是顺理成章的事。





[ 本帖最后由 笨小火箭 于 2011-5-31 15:31 编辑 ]

 

TOP 笨小火箭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5-31 15:42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23    精华:1   注册时间:2011-4-4    发短消息        
207楼

 

                                                                                   (法式园林)




 

                                (欧洲最大的英式园林——拉辛堡公园)



我们也非常喜爱这个昔日的皇家园林,周末常来踏春、消夏、观鱼。镜子般的湖水,倒影着古老童话般的城堡,弯弯曲曲的悠长小路,在森林和草坪里伸展。鸟鸣园更幽,鱼跃湖越静。湖对岸有一处中国苏杭风格的假山、拱桥、亭子,与美丽的湖景融为一体,无语地宣示着东方文明曾有的辉煌,让中国人见了都会顿生亲切和自豪。


09年,团部在拉辛堡组织了一次全团集体活动:观景、知识抢答、划船。我没有想到这次活动,带给了我一条大草鱼。

我们五十多个中国人的到来,让平日宁静的公园一下子热闹起来。我直奔湖边去观鱼。这里有维也纳最大的草鱼群、半个人长的大草鱼群。

湖边没有观鱼台,整条湖边任何地方,只要你扔下面包,就可以观鱼了。我没有带面包,就去拔了一些青草,扔下去。没多久,草鱼就过来了。由于水体并不清澈,鱼游近水面才可以看清。草鱼上浮觅食的动作很有趣,它们几乎不摆动尾巴,整个鱼笔直、水平的慢慢浮近水面,然后再笔直、水平地慢慢向前滑行,硕长的青黑的背脊,很像一条潜艇。一条条半人长的“潜艇”,缓缓整齐地向你逼近,如一个庞大的舰队。这样的阵势,令人惊奇不已,甚至有些战栗。人和鱼,不到一米的距离,我可以十分清晰看到草鱼们银色的眼圈、鼻孔上两个绿豆大的肉球和灰白色慢慢张合的鱼唇。




[ 本帖最后由 笨小火箭 于 2011-5-31 15:52 编辑 ]

附件

2011-5-31 15:38


2011-5-31 15:48


2011-5-31 15:48


2011-5-31 15:48


 

TOP 笨小火箭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5-31 15:56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23    精华:1   注册时间:2011-4-4    发短消息        
208楼


一个老外带着孩子来喂鱼,面包一扔下去,鱼群就翻滚地争抢,弄出很大的浪花和水声。不久,一条条“潜艇”又慢慢浮上来,向你逼进。湖面上各处的野鸭也会赶过来,野鸭们似乎对面包更感兴趣,它们不但不去吃浮近水面的鱼,哪怕是小鱼,相反好像还有点害怕鱼,总是游弋在没有鱼的水面上。只有在争抢面包时,野鸭们才会拍打着翅膀,冲进草鱼占据的水面,鸭脚甚至踩到大草鱼的脊背上。鱼鸭争食,草鱼并不吃亏,它们经常打成平手。有的草鱼好像已经习以为常,被鸭蹼踩着了还满不在乎。此情此景,让人感慨不已。靠面包为生的野鸭们,其“鸭”性还有多少呢?草鱼对天敌的警惕性又会维持多久?······

不怕鸭子的草鱼,也不怕人。我把青草放在接近水面的位置,草鱼竟然能探出水面半个头来吃青草。而且是张大着嘴,头缓缓地从水下冒上来,在咬到食物的一瞬间,草鱼一改先前的超慢动作,极其迅速且强有力地甩头、转身、打尾巴。水面瞬间发出一声巨响,溅起老高的水珠,弄得我脸上、身上都是水······

忽然,我心血来潮,想感受一下被大草鱼咬一下的滋味。我伸出一根食指,停在水面上,草鱼不会识别食物和手指。一条半人长、二十多斤的大草鱼冒出头来,一口就咬住我大半个手指。凉凉软滑的鱼唇,因为没有鱼牙,让我不感到是被咬了,而是给夹住了,是没有痛感的夹。可是,不到半秒钟,紧接而来的草鱼躯体的强力甩转,我的手指被重重地扭扯了一下,痛麻交加。不过是一种还可以忍受的痛麻。我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草鱼的力量,幸亏它没有牙。


我顾不上擦去溅到脸上的湖水,先转动着手指,检查一下有否伤口。”Are your  oK?(你没事吧?)”一个老外关心地问我。“A  Little......(一点)”我想不起来“痛”的英文单词,不停地用两个手指比划着“一点点”的手势,口中不停地反复“A Little……”老外笑着点点头,明白了。我又让草鱼咬了几次,这些短暂的可以忍受的痛麻,给了我欢快、联想,在国内是没有这种机会的。

公园草坪上的知识抢答活动开始了,我一直沉浸在捕捉草鱼的种种联想里。像这样的傻鱼,根本不用鱼钩钓,徒手就行。可是在维也纳不行,必须有许可证,我们团里没有一个人有钓鱼证。我们只能观鱼、喂鱼、在脑海里钓钓鱼吧。我不知道和一条大草鱼的另外一场游戏,正在等着我。

划船一开始,我们的船不在前头。王二秘一家和我们一条船,当过海军的王二秘驾船。他似乎嗅到了水战前的火药味,迅速从一条水道冲出危险区。作为工发处旗舰的我们,刚刚离开几分钟,一场水战就在笑声中打响了。蓄谋已久的团部好战分子,首先包围了原子能团的旗舰,用儿童水枪和矿泉水瓶,突然射击。刘公参率领旗舰,用双手泼水,猛烈反击,被战火殃及的无辜船只,纷纷卷入混战,平静的湖面上激荡着笑声和水声······

在湖边悠闲散步的老外们都驻足了,惊讶又快乐地欣赏着饱含东方元素的水战。我们的船早已驶入湖区的僻静水道。我们虽然来过这个公园多次,但是架着电瓶船,在湖上观赏欧洲最大的英式花园,还是头一次。我们的船以欧式的休闲,单船缓缓地游弋在水面似镜的弯弯水道里,湖边的婆娑树影和天上的白云蓝天,都倒影在碧绿的湖面上。在婉转的鸟儿啼鸣和徐徐的夏天凉风中,我们尽情享受油画般的湖光林色。

突然,王二秘的爱人小何喊了一声,打破了这一切:“看,那白色的是什么?”在船的前方湖面上,一个久违的眼熟白点,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是鱼,翻了肚子的鱼。在国内,夏天我在水库里游泳,遇上翻肚的鱼是常事。天越热、放养鱼的密度越大,翻肚的鱼越多。但是我在蓝色多瑙河的老河道里,游了五个夏天,没有遇到过一次。听我说是鱼,小何很吃惊:“真的是鱼啊?······唉,怎么不见了?”我告诉她,鱼很快还会上来。

我们的船停了下来,大家紧张地盯着湖面。一会,那块银白色出来了,又是小何先看见,她兴奋的叫了起来。还在翻动的鱼,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一个个圆圆的涟漪,圆圈由小到大地向周围扩展着。我赶紧从船尾走到船头,王二秘驾船慢慢向鱼驶去。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条鱼,有两个拳头宽的鱼身,弯成90度,侧躺在水面上,整个头埋在水里,看不见。像一圆人民币硬币大的鱼鳞整齐地排列着,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银光。巨大的尾巴,如打开的折扇横铺在水面上。

如此大的鱼,让全船的人兴奋不已。我来不及去细细去欣赏,生怕它跑了,马上确定了擒鱼的“抓手”——尾巴与身体的结合部。这是鱼体最细的部位,唯一我可以抓住的地方。其他部位都太粗了,我两个手根本就抱不过来,而且身边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东西。

我两个手左右合围,快速紧紧地掐住了“抓手”,几乎就在同时,大鱼一个甩尾就逃脱了。鱼身上非常滑,像涂了油,很难扣住它。而且,我用力越大,在身粗尾细的“抓手”处,就越容易滑脱,巨大的尾巴软不拉塌的,一点吃不上力。鱼跑了,船上一片惋惜声。我并不懊丧,因为翻肚的鱼在水里是呆不了多久的。很快鱼又浮了上来,而且这回完全是肚皮朝天,平平地仰躺在水面,两片巴掌大的腮,缓缓地一张一合。我变换了擒鱼手法,把船开到抓鱼的最佳位置——鱼头的前方,让鱼嘴正对着我。我俯下身紧靠着船沿,两只手放在鱼头的上方,张开十指,瞄准着鱼的腮部,在它腮部张开到最大的时,飞速地将手指分别插入两个腮部的缝隙里,趁势向上一提,把大鱼拎上了船里。这次的“抓手”是真正的抓手,鱼腮把手指卡的紧紧的,有多少劲都使的上。船上一片惊呼和欢笑。

当这条鱼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巨大的无法掩饰的喜悦,洋溢在我的脸上。一米多长的大鱼,是我一生抓到的最大的鱼,而且是一条草鱼。有着草鱼最大的特点,圆滚硕长的体形。大家都挤到船头来看鱼,极度兴奋的小何,连珠炮似的询问我,如何徒手抓上来的、为什么要抓腮部、是谁传授的诀窍······

看着躺在船上的大草鱼,我心不在焉地回应着小何。此时,抓到鱼后的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全部涌出来了:没有钓鱼证,能不能抓这条鱼?大使知道了会怎么说?这么大的鱼要不要弄回家?怎么弄回去?······面对突发的难题,如果勇敢地迎上去,你会激发出远远超过日常的才智,在“实战考核”中拿到高分。在非常时刻,人心可以二用,我在回答小何问题时,已经很快地理清了思绪。全部的问题就是两个:带不带走?怎么带走?

我们没有任何捕鱼工具,也没有打算钓鱼,是鱼自己找我们,而且是一条翻肚鱼。“鱼翻肚,上绝路”,这是一条被大自然法则淘汰的鱼,文明社会不会阻止它被消灭。动物保护的核心是维护大自然的生态。既保护活动物,也保护淘汰弱动物。欧美流行钓鱼证,管的是人,为的是保护活的鱼类,绝不是保护被自然淘汰、注定要死的鱼。

我定下决心,不声不响、独自把草鱼带回去!不能讨论、更不能请示,打一次擦边球吧!同船的人都慢我好几拍,过了好一阵子,在第一波兴奋平息后,小何关心的问:“老黄,能把鱼带回去吗?”我伸出一个手指,神秘地用嘴嘘了一下,小何一脸疑惑。她不言语了,可是“领导”开口表态了:“我看,还是不要带回去。”我既不点头,也不摇头,更不说服她,只是平静地对王二秘说:“船靠岸吧。”

他们在想“带不带”时,我已经想好了“怎么带”。这么大的一条鱼,不说一时找不到包裹的,就是包严实了,扛着这大家伙,一路的鱼腥味,穿过漫长的公园路,太招人了。精明的,爱管且会管闲事的老外,能不生事?他们没有看到草鱼翻肚,我们没有钓鱼证,你就是会德语也讲不清啊。

我让船停在古城堡后面的湖边,离一条汽车路不远。我登岸查看了一下,选好了暂存草鱼的地点,以及明显的标志物。从船上拎下来草鱼,然后用青草把鱼体遮盖好。

“怎么带”的第一步完成了,全团集中返回的时间也快到了,我的第二步计划还没有着落。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朝船上摔下一句“别管我了”,就徒步取捷径、急行军,直奔公园外的停车场。我相信但是不能肯定,古城堡后,有一条汽车路直通公园大门口。因为古城堡工作人员的汽车都停在古城堡后,我最担心公园还有其他的出口。幸运的是,在公园平面导游图上,我真找到了停车场通往古城堡的汽车路,我马上反复默记下路线图,公园非常大,路很多,没有时间兜圈子了。

公园里的老外,三三两两已经开始离园了。我开着车,庆幸自己想到用汽车来运鱼。在古城堡后面,我把汽车停在先前选定的标志物旁,一下就找到了草鱼。有了车上的塑料布,好办多了。草鱼搬进了汽车,在一个多小时的极度兴奋和紧张后,我第一次长长地舒了一口长气,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

汽车刚到停车场,远处树林里就传来了中国人常见的大声谈笑声,长长的团部队伍很快出现了。我迫不及待的开车迎上去,大使夫人王参先嚷起来:“老黄,只有几步路了,还来接贺公参啊,这也太过了吧!别让其他男同志压力太大啊······”一大帮人都跟着起哄。等“领导”上了车,我回了王参一句:“有压力才能进步啰!”

没有跟我们在一条船上的几家人,包括同一条船上的小何一家,全部蒙在鼓里。突然见到大草鱼躺在馆舍的饭堂门口,大家一片喧哗。大草鱼让我们馆舍热闹了好一阵,全处人围着草鱼,七嘴八舌,忙坏了小何一家,王二秘向大家讲述抓鱼经历,小何盯住我,询问运鱼细节······



炊事员给大草鱼过了秤,十八斤半!打开肚子,塞满了没有消化的水草,这就是翻肚的主因。至于它是因为吃多了被撑坏的,还是肠胃出了问题,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这条大草鱼,我们全处人吃了三顿还没有吃完。什么剁椒活鱼、清红烧草鱼,糖醋草鱼,样样美味可口。维也纳的草鱼,口感极其独特迷人,鲜活的草鱼肉质非常细嫩软滑,国内草鱼常有的土腥味,在这里完全没有,倒是有着透人心脾的鱼肉香鲜,其肉质赶得上桂鱼。我第一次吃就惊讶不已。后来接待国内的团组,我们破了“草鱼不上席”的旧规,省、部长们吃了赞不绝口。

双边的前辈陶参告诉我,维也纳的草鱼是一个台湾人从中国引进的,因为奥地利过去引进的一种北美能清污的水草,生命力极强,把污清了,同时把水底一些奥地利本地生物也“清了”。没有“天敌”而疯长的水草,阻塞了水道,连划船、游泳也受到影响。无计可施的奥地利人就寄希望于中国草鱼,于是,水草第一杀手的中国草鱼在维也纳安家落户了。纯天然的丰美水草、清澈水体和低温,造就了极品口味的中国草鱼······

我相信国内很快也能放养出极品草鱼来。我更相信,以夷制夷、用外来草鱼控制外来的水草,奥地利在草患之后,可能又来鱼患。老外不吃草鱼,没有天敌的中国草鱼们也会无节制地繁衍,它们迟早会被封杀,像奥地利的北美水草一样。历史上早就有过德国人举国捕杀中国大闸蟹,澳大利亚人围歼中国鲤鱼的事情,此类事情不胜枚举。到那时,在多瑙河、在拉辛堡公园、在所有中国草鱼活动的水域,可能会展现令人震撼的大场面。



                                14、  横行欧洲的中国大闸蟹



中国第一美味——大闸蟹,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其极品不在阳澄湖,也不在中国,而在远离中国万里之外的欧洲。这是让中国人很难接受的现实,尤其是在感情上。我们在维也纳的大闸蟹情节更加强烈复杂。

在国内,我们两口子一直很爱吃大闸蟹。第一次在维也纳吃到真正野生天然大闸蟹,真是惊喜不已。大闸蟹是在维也纳的中国食品小超市里买的。维也纳没有唐人街,只有七、八家温州人开的中国小超市,给维也纳三万多中国人,极大的方便和亲情。中国超市门口都有商品广告小黑板,新来了大闸蟹,就写在上面。老板们告诉我,大闸蟹是荷兰的,这勾起我一段难忘的回忆。






[ 本帖最后由 笨小火箭 于 2011-5-31 16:32 编辑 ]

 

TOP yuyingzhangyong  新手上路   发表于:2011-05-31 16:09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24    精华:0   注册时间:2011-3-23    发短消息        
209楼

极有意义,又充实的生活。

 

TOP knne  新手上路   发表于:2011-05-31 16:31   只看该作者 发帖 4    精华:0   注册时间:2010-10-10    发短消息        
210楼

精彩,顶!

 

TOP knne  新手上路   发表于:2011-05-31 16:40   只看该作者 发帖 4    精华:0   注册时间:2010-10-10    发短消息        
211楼

加油,严重关注

 

TOP 笨小火箭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5-31 16:52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23    精华:1   注册时间:2011-4-4    发短消息        
212楼


二十多年前,我去荷兰参加展销会,跟大使馆商务处的人聊天时听到,荷兰的野生中国大闸蟹多的不得了,熟悉的渔民会白送给你。中国超市里大闸蟹,一荷兰元一公斤。爱吃的人是一桶桶的买,而且是只吃母的,不吃公的;吃母的,只吃蟹黄,其他的都扔了······对中国的第一美味,如此吃法,太可怕了!真是刻骨铭心,我一辈子忘不了他的话。不过,没有想到后来,我完完全全认同了这种近乎犯罪的吃法。那次在荷兰,别说是吃,就连看一眼大闸蟹都没有时间。回国后一直耿耿于怀,后悔没有尝一尝,这次来维也纳,无意中了了这个情。

荷兰大闸蟹,有着中国大闸蟹所有的特征:青背、白肚、金毛、金爪,公蟹黑毛茸茸的大夹子。蒸熟的大闸蟹,红橙色的背壳,满屋飘香。它的肉、黄、膏都极其饱满鲜美、夹着淡淡的鲜甜、滑嫩,野生的味道就是好。国内已经很难吃到如此口感的大闸蟹了。

不过,荷兰大闸蟹与国内大闸蟹唯一不同的是,它的上市季节非常长。自古以来,秋风响,蟹脚痒,食客忙,中秋节前后是吃大闸蟹的主要时节。但是,荷兰的大闸蟹可以从中秋吃到春节、清明,甚至到五·一。只是春节后大闸蟹的数量明显减少,可是蟹肉依然鲜美饱满,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吃蟹观念。

维也纳的荷兰大闸蟹,在上市季节有时会出现断货或者只有小的,没有大的蟹。有一次断了几周。一问才知道,荷兰大闸蟹都返销上海了,100美元一公斤,比维也纳的价格高五、六倍,国内照样有人买。因为国内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野生大闸蟹了。长江口完全捕捞不到天然的蟹苗,取而代之的是产量更高,口感较差的人工杂交蟹。“移民”荷兰的大闸蟹,竟然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中国大闸蟹所有原有的品质和口感。谁也不会想到,吃了几千年大闸蟹的中国人,现在要从万里之外的地方购买原产于中国的纯种蟹苗!荷兰“移民”大闸蟹为中国蟹文化立了大功。

能吃到荷兰的大闸蟹太幸运了,必须抓住抓紧机遇。每次去买大闸蟹,我宁可多花两欧元,总是挑最大的买,并赶在新蟹运到的头一天去买。每人每次一公一母,五、六、两一只的蟹是很经常事。碰到好的大闸蟹,我就多买一些,蒸熟了速冻起来,留到没有大闸蟹的月份吃。大闸蟹上市的季节,我们一般不去吃夹子和爪子,速冻起来以后慢慢剥出来煮白菜、炖豆腐吃。维也纳的荷兰大闸蟹价格年年长,我们离开时已经长到每公斤二十几欧元,比第一年翻了一番,我们还是买,因为这样的价格比国内还是便宜很多,而且绝对是野生的。

    在维也纳,我们两个人的生日宴,大闸蟹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压轴菜。届时,我们把成品或半成品的中餐菜和生日蛋糕带上,把车开到有雪山的湖边,住进开满鲜花,童话般的彩色小木屋子里。奥地利的农民家庭旅馆,外表古老,内部设施非常先进、齐全,价格仅20欧元。一次生日的花费比维也纳省多了。从室内每一个窗户望出去,都是美景。两口子一起,饱览着奥地利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仙境,慢慢地品尝着中国的第一美味大闸蟹,真是人生很难忘的极致享受和生日经历。

附件

2011-5-31 16:50


2011-5-31 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