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工程师分几个等级:坚硬的住房泡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11:54

坚硬的住房泡沫

本文见《财经》杂志 2010年第2期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18日  共有26条点评

在2018年至2025年之间,住房的供应和需求有可能发生逆转,泡沫将在那个阶段开始破灭


《财经》记者 陈涛

  据说,陌生的人开始聊天时,天气总是一个好话题。而今,在中国,你可以放心地把关于房价的讨论放在优先的备选话题中了,大家很容易聊得投入、尽兴。

  而讨论的中心,往往是关于中国的房价有无泡沫。如果是两个人讨论,很可能是两种看法:有泡沫、无泡沫;如果再来一个人,则很可能会有第三种看法:说不清。

坚硬的泡沫

  按现在的价格计算,住房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大的一笔家庭财富。当然,这也是“被财富”的。依照现价估算,全体中国人拥有的家庭财富大约为100万亿元上下,而住房一项的总价值约为60万亿元。对这最大的家庭财富保持最大的关注,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前11个月,住房销售总额高达3.5987万亿元。推算下来,2009年全年的销售额近4万亿元。在中国30多万亿元GDP的经济总量中,除了住房,没有另外一个产业有如此大的体量。

  无论对家庭来说,还是对国家来说,住房都是举足轻重的。

  诡异的是,如此举足轻重的住房,人们对它的看法却如此不一致,而且,谁都难以说服对方。“泡沫论”嚷嚷了少说也有五六年了,结果越说越涨,越涨越说有泡沫;“无泡沫论”得到了市场的肯定,越说越得意,说得连自己都信了;剩下的茫茫众生左听左有理,右听右不错,都不知道自己该信谁的。

  为了讨论能深入下去,我们还可以稍稍界定一下不同语境下“泡沫”的含义:当人们说“房价有泡沫”时,他指的是什么呢?

  最直观的说法就是,房价远超过了其内在合理价值。而“内在合理价值”可以用商品房开发成本、租售比等指标来衡量。

  这些看法当然都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不过,“泡沫”这个词暗含着“分分钟就要破”的意思,而最让“泡沫论”者没面子的是,房价不但没有跌,反倒一路上涨。

  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给出的数据来看,1991年时,全国商品房的平均售价仅为每平方米756元,而2009年前11个月,这一数字上涨到4784元,剔除物价因素,大约上涨了3倍。

  这是全国平均的数据,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涨幅要大得多。而且,基本上呈单边上涨态势。莫非,这住房要成为史上最为坚硬的泡沫?

可疑的供应高增长

  如果是在“远超过其合理价值”的意义上说“泡沫”,说当下的房价有泡沫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是在“分分钟就要破”的意义上说,则未必成立。虽然,但凡是泡沫,难逃最终破灭,区别只在于,中国房价泡沫的破灭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所谓“内在价值”(即亚当斯密所说的“自然价格”,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并不能直接牵引价格(亚当斯密所说的“市场价格”)向它靠拢,而是通过影响供求关系,进而导致价格接近“内在价值”。

  也就是说,直接影响价格的是供求关系,而非“内在价值”。“内在价值”通过影响供求关系而影响价格:当一物价格过高,会提高生产商的积极性,进而导致供应增加;同时,过高的价格还会抑制购买,即需求减少。而通常来说,一物供应增加,需求减少,其价格自然会降下来,反之亦然。最终,当价格贴近“内在价值”时,达到均衡。

  中国商品房的供求关系非常复杂,有历史的因素,有城市化进程的因素,还有房地产行业自身的因素。

  依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1年时,全国商品房(含住宅、商铺和写字楼,通常,住宅大约占商品房的90%)的销售量为3025万平方米,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被改写为7.7355亿平方米,复合年增长大约为19.75%。

  在过去20年里,这个增速大体恒定。唯一的例外是2008年,该年因金融危机、“拐点论”盛行等因素,导致房屋销售同比下降,但是,这个下降又很快被2009年的报复性增长弥补。2009年前11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3%。

  在一个卖方市场里,可以粗略地用销售总量来代表产能。换言之,中国商品房的供应大体在以19.75%的年增速匀速成长。

  如果未来20年还能保持这个速度,则2030年时,地产商们有能力在一年内向市场推出超过200亿平方米的商品房。以2009年的均价计算,这些房子将价值100万亿元,大约是中国2009年的GDP的3倍。

  这当然是一个荒谬的推论。未来20年,中国的地产绝对不可能持续过去20年的高增长,原因不在于供应——只要有钱赚,地产商有能力把商品房的供应保持在年增长20%以上——而在于需求。显然,未来的需求不会持续旺盛。大家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在什么时候,泡沫会破灭。仅仅用供求关系来看这个问题,它会变成:在未来的什么时候,供求关系将发生逆转?

需求或将掉头朝下

  1991年以来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大体上在Y=3025+(1+19.75%)^(X-1991)这个曲线的附近。其中3025万平方米为1991年的销售面积,X为年份,Y为在X年的商品房销售面积。

  相比供应,需求要复杂得多,远非一个曲线方程所能描述。

  首先,中国人的住房历史欠账多,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在住房投资上始终不够。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仅为6.7平方米,农村居民为8.1平方米。

  按照这个数字,一个三口之家,仅仅有大约20平方米的住房,而20平方米的地方摆张大床和桌椅等就所剩不多了,独立的厕所、厨房就更谈不上了。一个比较体面的城市家庭,三口之家,大致需要100平方米上下的住房,即人均住房30多平方米。

  经过1998年的房改,人们不再指望单位分房,压抑了四五十年的住房需求被释放出来,导致住房需求爆发式增长。

  城市化又源源不断地为城市住房增添了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78年,城镇人口总数为1.7亿,2008年,这一数字被改写为6亿,在31年时间里,城镇人口增加了4.3亿,平均每年增加近1400万。

  这些人口中的大部分都是从农村转移到城镇里来的。他们在城镇里工作、生活,自然少不了要有相应的住房。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人均住房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就城镇而言,在住房方面,过去31年里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城镇原有的1.7亿人口的平均住房标准从6.7平方米提高到接近30平方米(依照该部的说法,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7.1平方米;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31.6平方米);二是为新进来的4.3亿人口提供大约人均30平方米的住房。这样算下来,总共新增住房大约170亿平方米。

  算术平均下来,每年大约新增住房5.5亿平方米。这大致是2006年的新竣工住宅面积数字。而显然的是,过去31年新增住房的平均速度应该远低于2006年的水平。

  如果统计局给出的新竣工住宅面积是可靠的数字,那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出的人均住房面积可能就有不少水分。当然,统计局只统计了商品房,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人均住房里,包括了非商品房。不过,那部分应该不是个非常大的数字。

  中国现在还有大约7亿人口在农村,而中国如果能步入比较发达的国家之列,那么,农业人口应该不超过2亿(美国的耕地比中国稍多,农业人口不足1000万)。

  假设中国的人口总数保持不变,按照过去30来年的转移速度,大约还需要36年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按人均30平方米的标准,这5亿人口大约还需要150亿平方米的新增住房。

  假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出的数字里有50亿平方米的水分,则未来36年里,还需要新增住房大约200亿平方米,年算术平均数为5.5亿平方米,即2006年的数字。

  如果要把标准提高到人均40平方米,则这一数字为310亿平方米,年算术平均数为8.6亿平方米,超过了2009年的水平(估计2009年新竣工的商品房将达到8.2亿平方米左右,其中住宅大约为7.4亿平方米)。

  如果人均住房30平方米是对住房需求的初步满足,并假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出的数字里有50亿平方米的水分,同时假设未来人口转移速度仍保持年均1600万,则依照2009年的建设速度,大约还需要15年的时间,住房的供求关系将会发生逆转。

  如果未来住房供应还能保持20%的年增长率,则仅需要七八年时间就会发生逆转。

  基于以上假设,同时不考虑宏观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供应政策以及经济大形势的变化,在2018年至2025年之间,住房的供应和需求会发生逆转,泡沫将在那个阶段开始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