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激情6中的插曲:运河古渡-郑家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4:35
运河古渡-郑家口

作者:佚名 来源:红袖添香 
我说的古渡既不是闻名遐迩的瓜州,也不是风雨沧桑的咸阳,而是京杭大运河边上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县名故城,县城坐落在郑口镇。
郑口联结冀、鲁两省,历来为商贾集散之地,方圆百里莫无不知其大名者。大凡城镇一般来讲,是在村落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你到了大名鼎鼎的郑口,却找不到“郑口”这个村落,翻遍故城县地图当然也没有这么一个村庄。原来,“郑口”的来历源自于运河古渡
历史上隋炀帝不愧为一个大玩家,玩来玩去玩出了一条大运河。千年运河载着血,载着泪,载着西子湖畔的铅华,流经故城,逶迤北去直抵京都。由是沿途便有了许多码头,而故城南接武城、北临德州各60余华里,成为水陆要塞,于是,故城这块土地便成为繁华之所在,漕运之枢纽。
运河流到故城境内,一水隔两省,河西是河北,河东是山东。古时河上无桥,两省百姓往来皆借舟楫之便,于是沿河一些主要村庄便有人做起了摆渡生意,其中一郑姓人的渡船最大,不仅能渡人,而且能渡车马,因而名声也最大,乡民称之为郑家渡口。又因渡口往来人多逐渐形成大集市,所以附近人们赶集贸易,亦习惯说去“郑家渡口”云云。久而久之,渡口附近历史比较久远的太兴镇、西城镇、南镇、帝君庙、甘泉等村镇反倒没名气了。再后来,人们嫌拗口,将“渡”字删掉,就叫成了郑家口。郑家口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概念,当初包括五个自然村。近年,又不知从何时开始将郑家口进一步删繁就简,干脆直呼“郑口”了。郑口这个称谓其实就像山东、河北一样,成为一个地域的泛指。
在我的记忆里,郑口曾经是一个破败的小城,但破败中仍能看出它的辉煌。小城有三条不怎么规整的南北街,街面非常狭窄,当然属于晴天“洋(扬)灰道”,雨天“水泥路”类型。一道街也叫“大街”,好象自古以来就是官府要人、社会名流的居所,比之乎其他两条街道,突出的特点是静、雅。印象最深的是街北头的一座山西会馆,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气势恢弘,人们习惯称为北会馆。会馆内关帝殿、大戏楼飞檐斗拱,青砖灰瓦,景象殊异,可惜1938年以后毁于战火,解放后政府机关和公、检、法、司等“官衙”就都建在了这片遗址之上。总之,到了这条街上,人们感到很庄严、威严、森严,有一种压抑的让人喘不上气来的感觉。大街的“大”,也许是这么来的。二道街多为店铺,它像一条长龙,北端一座石牌坊似龙头,南端如龙尾弯弯曲曲一直潜入运河码头。沿街两侧酒肆、茶馆、饭店、旅馆、药铺、杂货铺、油盐店栉比鳞次,人来车往,嘈嘈杂杂,十分繁华。入夜,店铺灯火通明,“香烟、洋火!”“烧鸡、熏肉、烧鸽子吆——热乎的!”手提货篮和食盒的小贩沿街叫卖,吆喝不停,满街的香气在暮烟中散发开来,使整个小城都包裹在浓郁的芬芳之中。三道街似乎是“重工业”的集聚地,麻绳铺、铁匠炉、染布坊、烟丝厂,还有银行、邮政局都在这条街上。逢到集日,四井八乡的老百姓推着车、挑着担、牵着牛羊一大早赶来,卖粮的、卖布的、卖瓜的、卖菜的、卖小孩玩的、卖大人用的……地摊上货物琳琅满目,杈耙扫帚、笔墨纸张、吃喝穿戴、针头线脑,应有尽有。本来就弯弯扭扭窄憋的使人透不过气来的街面变得更加拥挤,人们摩肩接踵,喧呼震天,一直赶到日头偏西才渐渐离去。看到这情形,人们把郑口称作“小天津卫”也就不足为怪了。
顺着二道街上了运河大堤,便是真正的郑家口了。一路翻转而下的河水,怎么也想象不到,它能漂来一座城市,漂来一方水土的繁华。遥想当年,隋炀帝以粟代水,“撒黍行船”,演绎出人间罕闻的荒诞剧,终于把那颗面如美玉的脑袋送上了断头台;乾隆皇帝的龙舟多少次漫游在运河上巡视着两岸的子民,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万岁!万万岁!”的山呼惊起一河鱼虾。当然,河水里也流淌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金戟铁戈的麾影,那位叱咤风云的夏王当初就是在郑家渡口辗转南北,饮马运河。还有,日本侵略军的血腥也曾经笼罩着运河,郑家口的火光烤红了呜咽的河水!时至今日,这条演绎出无数传奇故事的大运河却成为一条断流的污水沟。这淡淡的感伤,几十年来笼罩在河堤的上空,这里上演了太多的悲欢离合。 “雪消春水绿生波,掩映帆樯向晓多”。当年一些风雅饱学之士赞誉的“卫河飞帆”成为故城的八景之一。河水挟裹着鱼虾匆匆而来、滔滔而去,河中白帆点点,艄夫的号子一声高过一声,河滩的沙土窝子留下了弯腰弓背的纤夫们的深深的脚印,浸入滴滴汗渍,当然也有血迹。上世纪50年代后期,“哞哞”叫的小火轮代替了纤夫的纤绳,南来北往的船只不知多了多少倍。“稳泛三更樯带月,安眠一枕岸啼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河面上都是船,一眼望去,挨挨挤挤,满是冲天的桅杆。脚行的搬运工裸着古铜色的肩膀,映着古铜色的河水,扛着从天津、德州、济宁临清等地运来的货物,或是运往这些地方的粮食、棉花、西瓜等东西,踩着颤悠悠的橇板穿梭着上船下船。
船工们也忙里偷闲,下得船来,走进茶馆酒肆,让清酒淡茶洗去一日风尘,尽情地享受着衡水老白干和故城特有的龙凤贡面带给他们的芳香。龙凤贡面俗称故城挂面,圆者似龙须,扁者如凤尾,中空而条细,像麦秸秆一样,清朝年间是给老佛爷和光绪帝进奉的贡品,因此得了个“贡面”的雅号。三杯酒落肚,再美美地喝上一碗带有清淡香味的“贡面”,醺醺然、悠悠然不也是一种皇帝老子的感觉么!传说,龙凤贡面还是船老大招工时使用的特殊道具。旧时玩船的最忌讳的是溢水覆舟,雇佣纤夫时,照例先管一顿饭。饭是满满的一大海碗龙凤挂面,上面平放着一双筷子。有经验的不忙去接碗,而是先拿筷子,往碗里一挑,晃晃荡荡的一碗汁水顿时被挂面吸了进去,滴水不洒。这样,考试基本上就算合格了,船主认为此人有眼色、有智谋,吃罢饭十有八九即可上工了。否则,有那莽撞的壮汉伸手去接面碗,必然把汤水溢出来,犯了船家大忌,自然不会被录用。故城挂面的传说也被诸多的船工带到了沿河各地,名声日盛。入夜,沿街酒肆、茶馆灯火通明,照亮了半个城。老白干的清香,烧鸡、烧鸽子的浓香,油饼、馓子的淡香,炒花生仁的暗香,女人们身上的脂香,和“熏蛋、熏鸡杂哦——”各种长腔短调、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混杂在一起,连抖动的空气也是五香的。更多的是船老大上岸将酒肉烟茶买回来,在船舱里晕着喝。一个个通亮的船窗里,映出他们粗犷的身影,“一个巧呀,哥俩好啊……”划拳行令的喊闹声飞出舱外,溅到河面上,激起一阵阵旋涡,“哗哗”地淌远了。
现在,运河枯竭了。好像一条巨龙舞累了,卧在那里休息。好在她用她那甜美的乳汁孕育的小城一天一天长大,而且愈发容光焕发。二十一世纪的故城正迎来它新的辉煌。不是吗?那拔地而起的迎瑞小区、泰兴家园,已经成为小城崛起的象征。花团锦簇的文化广场塑起了“运河母亲”的雕像,一位端庄秀丽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依偎在破浪远航的幸福之舟上,动人的脸庞上荡漾着慈祥的笑容,似是护佑着小城人民的安康,又像是祝福着小城人民的福祉绵长。看,在“运河母亲”的身旁,那条充满现代气息的京杭大街取代了昔日三条破旧的街道,那一盏盏乳白色的街灯不正像展翅腾飞的银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