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手机号定位找人:欧洲19世纪的古典与唯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1:59:13
欧洲19世纪的传统绘画艺术流派纷呈,涵盖了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漫长变迁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令世人叹为观止。近日,“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在北京开展,莱顿、米勒、莫奈、雷诺阿、蒙克等绘画大家的传世名作与中国观众见面。在此,我们特邀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主攻西方美术史研究的冯民生博士专门著文,分学院经典、古典遗风、光色交响、生活赞歌四个专题对欧洲19世纪绘画的代表作进行解读,以飨读者。《圣母骑驴进耶路撒冷》  这是法国最负盛名的画家布格罗德的代表作,其画风继承了新古典主义典雅恬静的特点,以优美造型和充满幻想的神话故事引人入胜。其绘画最独特之处在于开拓创新,将时代审美趋向融合到古典绘画中,从而把神话题材世俗化处理,宗教题材乡村化处理。这幅作品就是将宗教题材进行世俗化处理的代表作,画面表现了圣母与圣子进入耶路撒冷时的情景,人物造型自然亲切、优美端庄,动态合理逼真,画面构图充满戏剧化,但并没因此失去画面整体的和谐美。色彩上则采用对比柔和的暖色调,渲染一种温馨浪漫的欢快气氛。整幅画面突破了宗教题材的庄严和神圣性限制,充满了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和世俗情怀,体现出一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情调。 《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  这是英国最负盛名的学院主义代表画家弗雷德里克·莱顿的代表作。其推崇古典主义,画面追求理想与唯美,画作构图严谨完整,色彩典雅柔和,人物造型端庄优美,线条流畅细腻,营造出特别赏心悦目的感觉。在上面这幅作品中,莱顿以典雅而优美的构图,描绘了几个古希腊女孩在海边捡拾卵石的动人景象。四个女孩的造型真实又不失浪漫气息,动态布局均经过画家精心安排和推敲,人物高低、前后、左右和人物身上被风扬起的裙巾起落与走向,以及海平面高低与天空大小都是画家按照古典绘画的黄金分割原则加以设计。画面色调以暖色为主,在红与白的色彩中糅进很小比例的蓝色,使画面有一种丰富的冷暖变化,黑白灰的对比得当而不失衬托,流露出的气氛温馨亲切,将古典主义崇尚典雅、崇高、均衡的审美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  这是英国学院主义流派的代表画家约瑟夫·摩尔的名作,摩尔推崇古典主义,但更讲究传统的理性原则,从而将黄金分割比例在画面中运用到极致,使画面效果更严谨唯美。其绘画题材以古希腊古罗马的人物为主,画风深受古典主义影响。这幅作品就是运用黄金分割比例的典型,人物动态均衡而不失变化,四位演奏者的横向分布与竖立的三位女性形成一种巧妙的对比,体现出统一中又有变化的和谐感。画面色调清淡雅致,色彩被统一在协调的暖色之中,并被赋予了强烈的装饰感和形式美。作品最独特之处,在于画家试图通过画面的构成安排,探寻绘画与音乐的相同点,7个人物象征7个音符,让人们从绘画艺术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奥菲丽娅》  这是英国地道学院派画家埃弗里特·米莱斯的作品。从小就受到严格的绘画训练,11岁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8岁就获学院金质奖。但其后来叛离了学院主义的古典传统,成为“拉斐尔前派”的主将,极力倡导“绘画要到自然中去”。因此,其画作极力讴歌大自然之美,画风推崇自然朴素,用色丰富、清新自然。《奥菲丽娅》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尽管题材表达的是奥菲丽娅生命逝去的一瞬,充满悲剧色彩,但画面展现给观者的却是生命的可爱和自然的美丽。画家极尽油画笔触之功能,竭力渲染自然风光,以此衬托出生命的珍贵。画面人物造型优雅,色彩突破了学院主义的窠臼融入了更多真实色彩。整幅画作表现细腻精巧,显示了画家高超的技巧和深刻的思想。  
“拉斐尔前派”绘画彰显清雅的古典遗风
英国的“拉斐尔前派”和学院派绘画,是并行于19世纪欧洲画坛的璀璨明珠。其以崇尚古典和忠于自然的绘画理念著称于世,与学院派把拉斐尔作品视为金科玉律相比,它提倡研究拉斐尔以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作品,认为这些绘画表现情感更真挚,画面更清新自然,没有矫揉造作痕迹,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以此反对当时流行的秀媚甜俗、空泛浅薄的匠气画风和保守教条的学院派风格。其作品也体现出古典风韵,与学院派交相辉映。
《英格兰海岸》  这是英国拉斐尔前派主要发起人和代表画家威廉·霍尔曼·亨特的作品。亨特的绘画立足于写生,注重细节表现,其作品以人物造型自然、风景色彩绚丽著称。《英格兰海岸》是其代表作,画家用丰富的色彩和清新的笔调表现了阳光照耀下的海边风光。在绘画中,画家竭力体现“到大自然中去”的创作理念,从而使画面色调一改古典主义单调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展现出明快、生动和绚丽的特点。画面色彩丰富,光感强烈,时空表达更加具体真实,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母与子》  这是英国著名画家布朗的作品。布朗主张艺术要表现现实,创作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这种艺术主张深深影响了拉斐尔前派的其他画家,因此他被视为拉斐尔前派的导师。其代表作有《告别英国》《劳作》等,均反映当时英国工业化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母与子》描绘了温馨亲切的母子情怀,画面情感真挚,用细腻笔调刻画了母亲与孩子、人物与动物、以及人物与风景之间的和谐关系,画面人物造型准确自然,景色优美,色调和谐,把一个阳光和煦的乡村景象表现得令人感动,体现出一种理想主义色彩,整个画面充满了古典艺术的遗韵。值得注意的是,在优美的画面中,母子神情流露出一种惆怅,体现出画家对工业革命前宁静乡村生活的留恋。
 
《永久的婚约》  这是著名画家阿瑟·休斯的代表作。作为拉斐尔前派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精妙的细节刻画、感伤的风格、画面具有文学意味而闻名。这是一幅非常典型的体现休斯独特风格的画作,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身处树木花丛之中商议婚约的情节。画面色彩十分鲜亮丰富,人物和周围环境的刻画十分细腻,甚至画中植物都能被清晰地辨别出品种,而人物眼神以及服装每个褶皱的处理都很讲究,可谓达到丝丝入扣的程度,充分展现了休斯细节刻画的深厚功力。从人物表情看,两人各有所思,忧心忡忡,画面弥漫着感伤之情,而这正是拉斐尔前派的特点之一,以感伤来触及现实,从而达到突破学院派风格的目的。《白日梦》  作者丹特·加布里埃尔·罗赛蒂是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的三位核心成员之一,也是把该画派转向唯美画派的代表画家。其绘画最突出的特色是:画面的古典意味浓厚,人物造型典雅古朴,具有强烈象征和神秘浪漫的唯美色彩。《白日梦》表现了一位少女在树下遐想的情景。这幅油画并没给出任何关于“白日梦”的具体提示,然而画面却“意在言外”地展现了这个主题。美丽女子刚刚所看的书籍平摊在膝上,手中花朵静谧地躺在那里纹丝不动,她已深深地陷入了遐想之中。画面造型优美而贤淑,把一个含情脉脉的少女形象表现得真切动人,色调以绿色和黑色为主,这种独特色调更赋予画面一种神秘气息,烘托了主体思想。这幅画的情调充分体现了拉斐尔前派的理想,画面一切元素都赋予了象征意义。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谱写真情实感的劳动赞歌
法国现实主义画派和英国学院派绘画一样,是19世纪欧洲画坛最璀璨的明珠。现实主义流派反对学院派的保守和浪漫主义的幻想,强调绘画真实描绘现实生活,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表达真情实感。画家们将视线投向劳动人民和朴实无华的田园风光,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赞美生活、歌颂劳动。其绘画真实自然,感情质朴,体现了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代表着19世纪欧洲绘画的最高成就。
《孟特枫丹的回忆》营造乡村的宁静和优美  柯罗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画家,该画派是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的突出代表,以擅长描绘巴黎周边“巴比松”乡村的优美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在优美自然的风景中点缀人物,使画面洋溢诗意更加抒情,是柯罗绘画的最大特色。代表作品《孟特枫丹的回忆》表现了晨雾初散的乡村湖边的迷人晨景:画面构图考究,前景极力渲染一棵沧桑奇特的古树,以及茸茸绿草地上随处绽放的小花,点缀其间的人物充满盎然生机。画面中景精细刻画了一片平滑如镜的湖面,阳光透过薄雾倾泻在湖面和草地上,远山的倒影隐约可见,人物的动感更衬托出湖边景色的宁静和迷人。整幅画作色彩柔和轻快,蓝绿色的微妙色调不停变换,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朦胧美感,让人仿佛置身画中,闻到到花草和林木吐露的芳香。 《垛草》:刻画农民的疲累与迷茫  勒帕热是法国晚期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画家,他更喜欢把人物置于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来描绘,使人物轮廓更加清晰,神情更为传神。代表作《垛草》表现了乡村农民中午在劳作中休息的场景,刻画了一个因为劳作而疲惫不堪已进入梦乡的男子,以及他身旁席地而坐充满迷茫神情的妻子。画家描绘男子用笔寥寥但入木三分,将农夫经过长时间劳动已筋疲力尽的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他妻子面部神情的刻画也十分精到,垂放的双手,目光呆滞惘然的神情,充分表现了画家刻画人物心理的高超技巧。整幅画面用色明亮鲜艳,运笔错落有致,充满了娴熟的节奏感,表达了画家对劳动人民生活现状的深切同情。
 《希望》:展示农家的生活与希望  米勒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派最著名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表现农民生活和反映其勤劳朴实的精神为主要题材,代表作《晚钟》《拾穗者》《牧羊女》等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希望》表现了一户农家劳动中的真实生活场景:丈夫正在给一棵锯断树干的树接上象征希望的新枝;妻子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充满期盼的眼神注视着丈夫。从画面所表现的环境看,这是一个并不富足,却满怀希望的农民之家。画家对农民生活的表现可谓丝丝入扣,对农民的精神期盼和感情也了如指掌,这种对农民生活的准确把握得益于画家本身就是农民。值得注意的是,画面有诸多的象征色彩,丈夫对树木的嫁接和妻子怀抱的孩子,共同构成了农民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整幅画面构图完整,色彩沉着而单纯,人物造型朴实无华。画家用朴素色调和巧妙的对比把农民的生活及形象刻画得真切感人。 《石工》:底层劳工的真实写照  这是法国现实主义画派代表画家库尔贝的作品,其绘画突破学院派古代神话题材的限制,将视线转向现实生活。《石工》是现实社会中最底层劳苦工人的真实写照,描绘了两个衣衫褴褛的石工埋头干活的情景。画面人物真实自然,色彩朴素客观,对比强烈,人物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感。画家刻意描绘石工已经弯曲变形、不堪重负的身体,并在色彩上运用大片阴影,充分渲染和衬托午间阳光的刺眼和焦灼,反衬劳作的艰难。画面空间背景的处理别具深意,画家刻意描绘了破烂的筐子和陈旧的饭盒,以此揭示劳动者贫瘠的生活状况。这幅画作蕴涵了画家对劳动者无比的同情,深刻揭露了社会不合理的等级制度。  法国印象主义清新华丽的光色交响
法国印象主义绘画与现实主义绘画一样,是19世纪欧洲画坛最璀璨的明珠。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争议颇多的画派,印象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一改传统绘画色彩虚拟和造型程式化的弊端,面对大自然直接写生,极力捕捉自然光色的微妙变化,使得画面色彩异常丰富明快,极大拓展了绘画的表现力,把对自然风光的表现推向全新的境界,使19世纪的绘画风格面貌一新。
《夏庞蒂埃太太及子女像》朦胧含蓄的华丽画卷  雷诺阿作为印象派的著名画家,其绘画作品最大特色就是具有含蓄朦胧之美,其用笔虚幻飘逸,色彩华丽灿烂,作品始终笼罩着脉脉温情,代表作有《包厢》《煎饼磨坊》等。这幅表现母与子充满感情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画家对华丽色彩的追求。画面整体以暖色为主,营造出温暖的和谐气氛。大块暖色中设置协调的冷色,以冲淡画面暖色的单调呆板感觉,使画面色彩在统一中产生变化。画家还突出黑与白的相互映衬和对比,使得画面色彩与明暗对比变得更加强烈而稳重。整幅画在色彩明亮欢快的同时,笼罩着朦胧含蓄之美。人物造型秀雅,构图完整,真实再现了当时上流社会的生活状况。 《阿尔让特伊大桥》色彩斑斓的协奏曲  莫奈作为法国19世纪印象派的代表画家,一生致力于印象派风格的绘画创作。其画面色彩丰富,强调冷暖对比,擅于表现光线自然柔和的微妙变化,尤其是对瞬息万变的光影世界的主观印象和感觉。《阿尔让特伊大桥》凸显了莫奈对光线的追求和理解,他把阳光下的大桥、平静的水面以及停泊的帆船,远处浓密的丛林和漂浮着白云的蔚蓝天空都统一糅合进了温暖的浅黄色调中,强调阳光照耀的主观感受。大桥与白色帆船的倒影处理更是充分展现了画家的艺术技巧,暗色的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波浪里若隐若现,水面色彩斑斓丰富,宛如华丽的织锦一样灿烂夺目;这种光与影的融合,使得整幅画面充满动感,恰似一部色光交织的协奏曲。 《菜园和花树》无与伦比的色点造型  毕沙罗作为印象派大师,最偏爱表现田园景色和人物,其绘画色调透明细腻,并开创性地运用细小笔触以色点进行造型。《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表现了初春时节万物蓬勃生长的动人情景。画面用统一的蓝绿色调,准确渲染了鲜花盛开、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为了使光线和色彩表现更加细腻生动,画家采用了多变的笔触,以色彩冷暖对比强烈的色点来细致造型。无论是树上大面积的花朵,还是大片的蓝色天空,画家均用细小色块组合而成,将色彩变化丰富的田园风光表现得格外逼真,给人以轻松、愉快、充满生机之感。这种独特的造型表现手法,就是人们熟悉的毕沙罗画法,其对后来点彩派绘画影响深远。          《福利·贝热尔的吧台》  虚实相生的光影空间  
马奈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画家和精神领袖,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传统绘画追求空间感而趋向平面装饰化。其绘画作品构图新颖,形体概括,色彩绚丽对比强烈,将传统与现代的绘画元素完美结合。《福利·贝热尔的吧台》作为其代表作,将模特置于摆满食物与酒的吧台中进行写生。马奈并不是自然模拟,而是按照艺术规律和自己的主观理解对画面进行处理:画面色调格外明亮,色彩生动活跃,轻快不失和谐。人物与环境的结合自然巧妙。他把人物安排在画面中心,凸显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充分显露出画家高超的构图技巧。整幅画作笔触流畅自由、收放有度,色彩丰富绚丽而热烈,形成主与次、人物与环境虚实相生的映衬美感,从而营造了一个充满想象的艺术空间,刻画了画家心目中的吧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