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王麻仓好:消逝的童年 高竞争压力下的儿童成人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25:57

消逝的童年 高竞争压力下的儿童成人化

思考 2011-06-03 14:12:48    字号: 订阅

  高竞争压力下的儿童成人化

  你会滚铁环么,你会打弹子么,你还会爬上那株桑树,掏走上面的鸟窝么。还有在马路沿上的跳房子,弄堂里的跳橡皮筋,如果不会这些,你肯定会玩丢沙包,拍拍纸,或者是“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这或许都是你我记忆中的童年,但伴随着二十年的时光荏苒,这一切都已渐行渐远。
  
  文 张园勤 图 龚凌

  不久前,林妙可在自己的微博上对媒体评价其“过早发育”的言论进行了极为严肃的抨击,言辞之间充满了成人的味道。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困惑,是媒体的恶意炒作,还是林妙可真的已经突如其来地长大?这的确是一种可悲的社会文化,当今,大部分的童星被过度关注,接踵而至的便是心理的超龄发展。林妙可也许是一个被儿童成人化的个案,可是那些除了童星之外的孩子们呢,真正属于他们的童年也未必有多长。
  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我们都应该经历过每天下午两节课后放学的愉悦,在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制度的那些日子,我们往往都能疯玩一整天,从早到晚,一刻不停。
  那是一种群体的回忆,任何的细节都能引起极大的共鸣。
  那时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通常都还健在。老宅,中秋夜,总是热闹的。那时我们有院子,有邻居,有井。会有人搬出桌子,黑白电视机,月饼和西瓜,梨、柿子和苹果。苹果一味地酸,那时没有红富士,只有刚上市的黄蕉。孩子们会抢先把爱吃的月饼抢过来,吃掉里面的蛋黄,然后把剩下的塞给祖父母。西瓜预先用竹篮子装着浸在井水里,总会有人说:吃西瓜!像命令一样,大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将那绳子拽上来,西瓜被井水浸得冰凉,谁家大人拿出菜刀一切,若是“扑”地一声,脆脆地裂开,必定是好瓜。随着一瓤瓤地切下来,西瓜的清香便打开了孩子们的唾液腺,纷纷扔下手中的梨或是酸苹果,朝最大的那一瓤伸去……


  露天的院落是有蚊子的,有老人事先从不远处的荷塘中采来一种奇特的药草,点燃了就会释放大量的浓烟,将那些蚊虫驱逐开去。我至今不知道那是什么植物,只觉得像高香一般巨大,在黑暗中吞吐这暗红的火星,让我恐惧,每次走过那些燃着的“蚊香”,总是远远地避让,唯恐烫伤。但还是不断地有孩子腿脚碰到那些药草,再渐渐地,原本有荷塘的地方也被盖了房子,多年以后已经没有人知晓这种传统的“驱蚊术”了。
  偶尔我们也会回忆这些,我们毕竟长大了,对童年的回忆,也总是充满了美好与温馨,但更多的是向往。那个时候,我们没有网络,没有补习班,没有iPad,没有PSP,更不会有成绩排名的恐慌,隔壁尖子班带来的压力。学校教研活动的那半天,是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绝妙时光,我们绝不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也绝不会讨论名牌或者国外旅游,我们会一起在某处废弃的仓库里捉迷藏,或者拿出父亲新贴面的乒乓板在洗衣板上打比赛。
  植物僵尸,汤姆猫,钢琴练习曲,少儿口译,那一切都是扯淡。在那蓝得晃眼的天空底下,我们单纯地、无公害地成长着,尽管有时也有些任性,但绝对不会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似乎离现在的孩子日渐遥远了。
  周琦,女,十一岁,住在闵行,是沪上一所知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从周五开始,到周日晚,她总共要参加包括数学思维训练、写作、新概念英语、钢琴十级辅导、少儿芭蕾、小主持人班在内的六个辅导班。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读半小时英语,然后洗漱,由其母亲陪同坐公车赶往远在市中心的民办学校,车程45分钟。在车上吃早餐,通常是一袋牛奶和一个自制的糕点。周琦所在的学校每天3点10分放学,然后她在学校参加兴趣班,这学期母亲为她选了书法。之前她曾经参加过健美操、小主持、儿童绘画、合唱队等,周琦都不喜欢。傍晚4点30分,独自乘车回家,晚饭前会做一部分回家作业。晚饭后完成剩下的作业,然后开始练琴。睡前背诵英语,最近母亲又要求她背一小段《弟子规》。晚10点钟睡觉。有一天,她的QQ签名上出现了三个字:我想死。
  像这样的孩子遍地都是,你住在他们的隔壁,会听见延绵不断的琴声,也许饱含着怨恨与无奈;你住在他们对面,会看见他们在台灯下小小的身影,一动不动地从黄昏一直坐到半夜。
  童年,正在慢慢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不是一种可以回归的淡出,而是彻底的灭亡。电视里那些一个个能说会道、伶牙俐齿的小大人、在晚礼服或者燕尾服包裹下的模样不禁叫人心疼。
  他们就这样忽然长大,已然看不到童真的模样。不知再过三十年,当他们回忆起自己林妙可式的风光无限的童年,是否就比当初我们那群只知道在弄堂里滚铁环的小屁孩更值得炫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