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王火灵:小农水利建设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2:02
  

小农水利建设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文/贺干国

        夏旱连秋旱,湘东区各地的旱情频频告急。“抗旱!抗旱!”正如人要吃饭一样,禾苗需要吃水,无水就意味着禾苗将要枯死。为了了解旱情,我们一行来到了东桥镇凫田村进行调研。这里是离湘东区较远的一个丘陵山区村,但却是东桥镇及乃至湘东区历史上一贯的产粮大户,统购统销时期,凫田农民上交国家公购粮近百万斤。现在,全区多数地区已经在种单季水稻,但这里的农民仍然在坚持种双季水稻,凫田是湘东区重点农田保护区和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也是全区抗旱的前沿主阵地之一。

 (一)

        我们来到凫田村时,满垅一片青绿,晚稻长势喜人,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景。但从农民的脸上,我们看到的却是焦急和忧愁,因为这里秋旱十分严重,几个农民正手握锄头守候在田间灌水,那水是从垅中的一条小圳中勉强用水泵抽上来的。我们问:“你们那上面不是好像有水塘吗?”种粮大户邓志萍叹了口气,他引着我们来到了井坡组的几口山塘边。

       在一口农民称为“大塘”的塘岸上,我们看到:塘里的水已经在死水线以下,再一看那塘岸,真可谓“千疮百孔”,这哪里能储得了水呀。往山坡上走,发现这里从上至下一共连接有四口山塘:大塘、担水塘、中间塘、垇上塘。沿大塘往北走,还有一口“株树塘”。这些塘中的水位仅一尺左右,而塘中淤泥却有1米多深,有的厚达2米。

        贺凤竹等几位农民告诉我们:井坡组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缺水怕旱的地方,为抗旱保丰收,祖宗们千辛万苦挖掘出了这五口塘。新中国成立后,几经维修加固,在一般干旱年景,五口山塘的储水基本上能保障水稻田的灌溉需要。但如今只要一出现旱情,井坡组一大片水稻田就无水灌溉。村民之间为争水常闹纠纷。下面是井坡组五口山塘30年前后的基本数据:

山塘名称

储水面积(亩)

储水量(立方)

30年前

2009年

30年前

2009年

大塘

3.6

2.6

7500

3500

担水塘

0.8

0.5

1620

100

中间塘

0.5

0.2

900

30

垇上塘

2.8

2.0

5610

2740

株树塘

3.2

2

6420

1442

合计

10.9

7.3

22050

7812

    上述数据表明,至目前,五口山塘的储水量几乎下降了一大半,加上五口山塘的严重跑冒滴漏,前一天下的雨水,第二天就漏尽,从而根本上储不了水。据年届七十的老农邓新文介绍,五口塘中要数大塘的储水量最多,30年前抗大旱时,在出水口不能向稻田自流放水时,曾用三部人力水车一阶一阶从塘中取水,且不能把大塘的水吸干,而现在仅用一部水车就可以将大塘的水吸干净了。可以说,现在的五口山塘都处于“有水不能蓄,蓄水不能放”的病险状况。

    我们在晚稻田中踏看了一遍,发现这里没有一条像样的灌水渠道。农民从塘中放水灌溉,只能由上坵田往下坵田依次往下放,常出现不需水的稻田“胀个死”,需水的稻田却“饿个慌”。为守水,一个叫“丽桃”的妇女说:“我是天冒亮就起床,一直要守到天黑”。

    井坡组(下西岸)一共有35户农民,五口水塘的受益水稻面积近200亩,每年年产稻谷24万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稻高产示范区。但井坡组的农民们切盼这里的抗旱局面能得到早日改观。

 (二)

        经过深入调查,我们发现井坡组水稻抗旱形势日益严峻,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体制不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不明确,运行管理和维护责任难以落实。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栽种水稻完全是“各顾各”,除有的年份村民自愿对山塘进行了些小修小补外,农村的山塘水利可以说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境地。国家只给予10万立方小二型以上水利工程进行重点扶持,小二型以下水利则由乡(镇)负责,而乡(镇)级只是一个勉强保吃饭的财政,哪有资金去投入小农水利建设呀。

        第二、多年的投入欠账与制度缺失,导致山塘水利年久失修。而国家取消“两工”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新的有效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再加上部分村民占塘建房,向塘中倾倒垃圾、废物甚至泥石等,从而造成山塘储水面积大大缩小。

        第三、改革开放30年来,山塘中的淤泥从未进行过清理。因而山塘中的淤泥日益加深加厚,至使储水量极大降低。

        第四、五口山塘的堤坝全是险堤,漏洞太多,没有一口塘能储得住水。以历史上储水量最大的大塘为例,其堤坝的堤面宽不到两尺,在春夏茅草丛生之际,走在堤岸上就如过山间羊肠小道一样,村民们说:“真担心哪 一天,大塘的塘岸会倒掉”。我们计算了一下,光大塘堤岸的大小漏洞就有20余处,一位老农说,村民用于临时堵漏的旧衣物至少在一担谷箩以上。

        第五、有关设施建设不规范,在大塘岸上,内侧堤岸上栽了一根电杆,电线从塘中心空中穿过,安电杆处的堤坝穿了一个大洞。如此将电杆安装在堤坝内侧,堤岸岂会不缺口不漏水。外侧则安了一根电信杆,电信设施又是不能随便乱动的,给村民维修堤坝造成很大困难。

        第六、几十年来,这样一个种粮大户的自然村,没有一条较为规范且坚固耐用的灌水渠道,这样既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用水管理,且容易因争水而造成村民间的予盾。

        以上原因,使得井坡自然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关键时掉链子,虽拥有五口山塘,却无法承担抗旱风险。

 (三)

        在我们湘东区农村的乡村,历史上曾有水塘7400余处。这些水塘在雨季时可以蓄水防洪,旱季时可以将水用来浇灌庄稼。湘东是一个降水有明显季节性的地区,自古以来,山塘水塘都是个好东西,但现在下去看一看,几乎很少看到水塘了。

        井坡自然村至今能看到五口山塘,应该是不错的了,但如不引起重视,用不了多少年,这五口水塘也将从这里消失,这将极大的影响当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

        从井坡自然村山塘的现状,折射出当前农村小农水利建设的严重滞后,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抗旱抗大旱保发展保民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解决农村的水利建设问题。

        为此,我们认为首先要尽快理顺小农水利管理体制,明晰其产权归属及管理维护问题。根据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应当大胆解决小农水利的产权问题。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推行产权由集体向个人转变,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议决,产生出所有山塘水库的塘主。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做好小农水利建设规划,推举明白人管水用水,应依据当地村情和国家小农水利建设要求,对小农水利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做到既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又利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用水人人有份,维修无人问津”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状况必须要有一个根本扭转。

        其次是认真筹措小农水利的建设资金。我们在井坡自然村调查时,村民邓新文说:其实这里的村民家家都有钱,要拿出千把块钱来挖塘内淤泥,每一户都有这个潜力。这说明农民手头是有钱,问题是他们不愿意不放心拿出来。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以水养塘促动借钱拉动投入、入股分红吸收资金等办法来予以破解呢。一直以来,水利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筹资困难是制约小农水利建设的瓶颈。我们认为,只要相信和依靠群众,按照自愿、自主、公开的原则,采取国家、塘主、受益户和单位赞助四结合的办法,定能有效地破解资金难题。而当前的现状是: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只盼政府下拨资金,大家都是“等、靠、望”,三农水利建设处于无人问津的状况。

        第三,时下的当务之急是着力做好“堵,掏,修,扩,建”五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堵,就是堵住村民占塘建房和向塘中倾倒垃圾的口子。不准占塘建房,不准占塘修路,不准在塘中搭设作物篷架,不准向塘中倒垃圾和泥石。这里尤其要重视的是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垃圾的处理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现代化,由此产生的垃圾也成倍成十倍的增加,而此前,这大量的垃圾都是依旧习就近倒进池塘、稻田和水渠中。因此,在广大的农村也要设立垃圾箱,建设垃圾集中处理地。这样不但能阻住垃圾淤塞山塘水库的隐患,避免水资源被污染,还可改变村民乱倒垃圾的陋俗。

        掏,就是对现有山塘水库的淤泥进行一次彻底的掏挖。我国的农民历来有“担塘泥”的好传统,将塘中的淤泥掏掉,这样不但能增加水塘的储水量,而且塘泥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将它施放于稻田,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但近30年来,随着大量化肥的使用,基本上没有人去用塘泥作肥料了。所以塘泥就长期淤积于水塘中,使深塘变浅塘,浅塘变泥坪。井坡村的村民建议说:“在我们这个自然村,家家都有点积蓄,一家或几家合伙,就有资金雇来挖机,将几口塘中的塘泥掏掉。我建议谁家出钱掏的,就可由他承包这口塘5年至十年。”这种股份制的改造应该说是可行的。

        修,就是集资集劳加固加宽加高水塘水库的堤坝。当前农村的山塘水库堤坝都需要小修或大修,确保大塘小塘都能储得了、储得住水,并增加储水量。修水塘堤坝需资金,由于是个公益事业,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有关,从而采取受益户村民集资和国家适当补助的办法,这笔钱是可以解决的。井坡的村民说,挖出的塘泥硬化后也可用作修堤坝的填充物,从而减少一笔不小的运土填方的支出。

        扩,就是扩大现有水塘的储水面。通过小塘并大塘,土岸变石岸,斜坡挖深,荒地开掘等措施,完全可以将现有各处的山塘水库的储水面大大扩大。

        建,就是结合农田改造,在农村科学设计并建设灌水渠道,使之渠成网。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修好水塘水库的同时,灌渠配套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很难实现合理用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之目的。

        通过以上举措,力争几年内实现广大农村山塘水库的病险状况能有一个彻底改观。建好小农水利,是井坡组村民乃至全区农民的迫切愿望,更是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亲切关注,也是湘东区农田保护和水稻种植示范的需要。曾被人称为“小打小闹”的小农水,在我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兴建的20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控制的灌溉面积已达4.6亿亩,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55%,生产的粮食约1800亿公斤,占全国的35%以上。为此,我们要从“抓大放小”转到“大小并重”上来。政府在加大大中型水利建设投入的同时,要加大对小微型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要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库、山坪塘、石河堰、小水池、小水窖等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投入,并且要抓紧对病险水库和水毁工程的修复,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我们要高度重视每年的冬修水利工作,政府应发动当地村民集资投工献劳,并安排必要的国家财政补贴,从而使广大农村尤其是山区的小农水利建设得到一个彻底改观。此乃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千万马虎不得。

 

 

                                            2009年10月初稿

                                               2010年10月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