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铁佛镇2016规划:美前驻中国大使洛德谈中美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8:45:18
  日前的采访,开场是关于美国大选。
=========美国总统大选

记者:您以前说过,在大选的时候,既投过共和党候选人的票,也投过民主党候选人的票,您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洛德大使:我不想公开过去的投票史,但是, 这么说吧,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我看好、把票投给他的人,最后都赢了;所以你要是预测未来选举的话,不用看什么民意调查、也不用找其他的专家,甚至也不必跟踪党内初选,如此等等,只要看温斯顿·洛德投了谁的票就行,就肯定知道鹿死谁手!

2012年奥巴马必胜

洛德大使:下届选举,我现在就可以公开说,要投奥巴马的票,而且他一定会赢。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洛德大使:因为共和党根本没戏!直到前不久,本人还是一名注册的共和党人;但是我实在是对党内的那些事儿、那些向极右方向的转变,烦了;现在,本人是一个注册的‘独立党派人士’,我那么做(更改党籍),纯属是‘象征性’行为。

记者:奥巴马必胜的原因何在?

洛德大使:第一,我认为他本身具有相当的实力;当然要考虑经济因素,往往是经济状况决定选举;但是,有条件击败奥巴马的共和党人,在共和党目前这种比较极右的形势下,根本就不能在初选中胜出,光这一点,就决定了奥巴马能够连任。

2012年洪博培参选?

记者:亨茨曼(洪博培)大使辞去驻华大使的工作,听说也要卷入2012年的角逐,您怎么看?
洛德大使:在我看来,亨茨曼(洪博培)任上做得相当不错。他离任,让我感到失望,从工作的角度,我其实乐见他继续留任。但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我跟他不那么熟悉 ... 不过,我的直觉是,他这次“出山”并不是想要征得(共和党的党内)提名,而是希望打知名度,或许是给某人做副总统;有了知名度以后,四年以后再尝试;那时候,共和党人赢得白宫的机率要大多了。这是我的一些推测;我知道他肯定不会公开说,共和党人2012年没戏,但是他这么聪明的人,应该能够看出这一点。他还年青,不过51岁左右,可以打造一些知名度,增加一些历练,为2016年做好准备。

美中关系中的“拥抱”派和“斩杀”派*( Panda Huggers and Dragon Slayers 拥抱熊猫/屠龙)

记者:在美中关系上,您形容自己是一位道道地地的中间派,还提到在美国的学者和政策界,看待中国事务,既有持“拥抱”态度的,也有持“斩杀”态度的。请您详解一下。

洛德大使:在中国问题上,我的看法和我在绝大多数问题上的看法一样,都属于中间派。中国方面,只要他们目前的这种很不好的政治体制不变,就不可能是我们的盟友;不过,他们不应该、也不能够是我们的敌人,因为我们之间有太多的共同利益和关切,因为假如要剑拔弩张的话,双方彼此要面对的风险和消耗都太大了;另外,中国也和前苏联不一样,并没有在努力扩张,美中之间也没有领土上的争议,所以说,我们不会成为敌人,也不会成为盟友,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此说来,我一方面反对那些倾向于夸张中国威胁、似乎要中国替代前苏联的“斩杀”派,因为我认为矛盾和敌对状态不仅是危险的,而且也有碍于包括经济、区域和国际问题等领域的很多共同利益和关切,而且也将消耗太多的资源。我坚决反对“斩杀”派,不管他们是为了五角大楼的预算也好,或者是基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别也好,这一派倾向于将中国(官方)“妖魔化”。就像我以前说过的,我不认为我们应当将他们妖魔化。

不喜欢“拥抱”派的原因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不喜欢那些“拥抱”派,他们倾向于把中国(政府的行为)向好处说;中国政府在国内实行的高压政策,在南海等国际问题的趋于霸道,为世界各地那些极其糟糕的政权提供保护伞,在如此等等问题上,“拥抱”派都倾向于为中国政府做开脱,套用中国官方的说辞。所以说,我同时也不赞同“拥抱”派的作法。

记者:所谓的“拥抱”派和“斩杀”派在美国的商界、学界以及官方层次是否各占百分之五十?

洛德大使: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首先要说的是,无论是在精英、政策制订人和学者当中,还是在广义上的美国社会当中,上边说的这两派,都不占主流。总体上讲,我认为绝大多数美国人,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民众,在中国问题上持有的是比较平衡的观点和看法,他们既不是“拥抱”派,也不是“斩杀”派,而且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掌白宫,基本上都避免了两种可能的极端,我认为这是好的,政策基本是延续性的,虽然说每届政府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方式方法可能会有某种不同。

从各界来分析的话,商界人士大多属于是“拥抱”派,不过现在商界人士当中也有一些人越来越对中国官方的政策和作法感到不满,但是从总体上说,中国政府(在美国)的最强有力的辩护人当属商界人士,因为他们有着极大的经济利益,不想过多地考虑人权等问题。但是这方面也在出现一些变化,中国政府方面应当留心。假如美国商界人士在某些方面很不满的话,那么中国政府可就要丢掉他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盟友。

在国会和政党里面,在中国问题上的争议或者说是争论不是发生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之间,而是发生在两个党派的内部;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内部都既有比较软化的,也有比较强硬的。

在学者中间,很多人说两种派别都有,但是我认为,在学者中间,倾向于“拥抱”的恐怕要占多数,因为很多人想要去中国的签证获得批准等等,所以很难说

在五角大楼,可能对中国官方持有怀疑和不信任的占多数,那些怀疑和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是确有其事,包括针对中国军力扩张的关切。在另外一定程度上,或许只是潜意识地,是出于五角大楼的开支和预算的考虑。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我不喜欢中国的体制,但是我还是希望双边关系能够尽可能地朝好的方向发展。不过,说到这儿,在各种(双边)会议上,我往往是唯一一个向中方提出人权问题的人,其他所有人似乎都想尽量避开这方面的话题。我和中方人士交谈的时候,总是没有隐晦的,我想他们也尊重这一点。

中方要达到经济增长、政治稳定、改善台海关系、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拓展在国际舞台上的形像所有这些目标,政治上的开放只会有助益。不一定是说下个星期就要选举,而是说至少要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媒体、法制、公民社会、更加多元化的社会机制。否则的话,与台湾虽然在经济关系上有了改善,但是只要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变,台湾是不会愿意进一步拉近关系的。美中关系也一样,目前是有局限性的,而这正是因为双方价值观的截然不同


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是美国的一位前驻华大使(1985-1989)兼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同时也是美国外交政策界的一位知名人士。

洛德大使说,自己一度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负责人(Chairman of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而且夫人被克林顿总统授予埃莉诺·罗斯福人道主义奖章(Eleanor Roosevelt Humanitarian Award),应该说距离民主不远;但是,他很快又补充说,这并不是他的全部。

洛德大使说:“我母亲当年继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之后,出任美国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首席代表。但是与此同时,我也相信地缘政治,一度跟基辛格密切共事;所以说我是一位中间派。基辛格、我母亲、我夫人对我都有影响。”

洛德大使的夫人是著名的美籍华裔作家兼政治活动人士包泊漪。洛德大使说,推动民主、人权,不光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

洛德说:“我认为,我们应当大力推动人权、民主,不是说对其他一切不管不顾,但是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做的原因是源于这有利于我们自己的国家利益,不仅仅反应了我们的价值观,不仅仅是要赢得国会和公众的支持,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不应当以站在人权一边而感到耻辱,同时因为这其中牵扯到非常具体的国家利益。”

开放多元社会有利世界

洛德大使进一步解释说,首先,开放、多元的社会一般不会互相之间卷入战争中去,其次,开放、民主的社会不会藏匿或者是鼓励恐怖份子,第三,不会促成大量难民,其次,不会掩盖那些自然灾害或者像禽流感等等流行性疾病、由于消息的封锁以及腐化而使得这些这些疾病传播到其他国家、让其他国家的民众因此而丧失生命。所以说,鼓励其他国家向民主、开放的方向发展,对美国来说,是包涵着切实的意义的。

双重标准”看人权问题

谈到美国的人权政策,无论是在亚洲地区,还是阿拉伯世界,在外界看来,美国的政策不总是一碗水端平;换句话说,针对不同的国家,似乎有着不同的说法。

在这个问题上,前驻华大使、也是美国外交界的著名人士洛德表示,介于各个国家与美国之间各自不同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个人以为,在人权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恐怕是必须的。

洛德说:“像缅甸、苏丹等一些国家,你可以光是强调人权、不谈其他的,因为在那些地方,除了人权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利益和关切而言。但是像中国、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你不得不平衡经济、安全、政治、国际关系等等因素,这些问题必须要和人权问题一同来考虑;不管你多么坚信人权,你不能让人权作为唯一的议题,必须得有某种平衡。”

洛德说:“在这个问题上,总是要有双重标准的,干脆不如直接挑明,不用假装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