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模式:准备好:人民币来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57:23
人民币的合理价值究竟几何? 数年来,美国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抱怨中国严重低估了人民币价值。但现在,他们的理由可能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


2005年6月,人民币已经从1美元兑人民币8.2元升值到1美元兑6.5元,去年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了逾5%。这意味着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上升了25%,兑中国主要交易伙伴国一篮子货币的实际汇率上升了20%。与此同时,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10.1%下降至去年的5.2%,这是批驳人民币价值被低估看法的首要依据。

这些变化促使一小群有影响力的投资银行和政策经济学家改变了他们的论调,认为中国的货币正在接近合理价值。这绝不是普遍看法。但是,即使是在最牢不可破的批评中国汇率制度的阵营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承认,目前人民币价值被低估的程度要小于几年前。

评估难度很大

评估一种货币的合理价值并不是一个直截了当的过程。对于自由浮动的货币来说,诸如增长率和通货膨胀这些经济基本面因素会影响由市场决定的货币价值,但汇率还会受到其他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经济和心理因素影响。例如,日圆兑美元的汇率曾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剧烈波动,而此时日本经济的基本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就人民币而言,其汇率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评估本应由市场决定的人民币价值就更加困难了。但是,通过观察中国经常项目盈余的规模和外汇储备的增长,经济学们家可以估算出关于人民币价值被低估程度的大概数据。

华盛顿方面的看法一般是人民币兑美元的价值被低估了40%。2010年,俄亥俄州民主党参议员谢罗德·布朗(Sherrod Brown)和一个两党联立团体的其他成员推出了一项针对中国汇率制度的法案,其中就引用了这一数据。

这个40%的数据来源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及威廉·克莱恩(William Cline)所做的一项研究。他们研究的主题是:人民币价值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使所有的经常项目盈余(包括中国对美国的盈余)都降至GDP的3%。其理论依据是,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的出口成本上升,使进口成本下降。通过计算价格和进出口需求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可以估算出纠正中国失衡的贸易关系所需的人民币升值幅度。

进行这种估算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估算过程对中国经常项目盈余的波动高度敏感。随着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人民币应升值幅度的估算数据也在变小。威廉姆森先生的最新研究表明,人民币价值被低估的程度已经降至近30%。还有人认为,即使是这个数据,仍然夸大了人民币到达合理价值所需要的升值幅度。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的董事长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称,该公司的投资模型已经完全不再显示人民币的价值被低估。奥尼尔说,有相当多的迹象表明,华盛顿及美国其他地方的大多数成年人都选择忽视这个问题。中国的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盈余已经大幅缩减,因此,他认为目前的证据完全可以支持人民币价值被低估的程度不再那么大的看法。

批评人士坚守阵地

但是,观察经常项目盈余的规模只是估算人民币价值被低估程度的一种方法。为了控制人民币兑美元的价值,中国央行不得不持续干预外汇市场。这种干预行为的后果是带来了不断增长的庞大的外汇储备,3月底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0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表明,中国央行在继续强力干预外汇市场,从而人为地将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这说明人民币价值被低估的程度仍然高于经常项目盈余缩减所显示出来的水平。

如果北京改为实行浮动汇率制,人民币的反应难测,而资本流动的不可预知性会使局面变得更加复杂。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教授、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资深研究员埃斯瓦·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认为,如果中国开放其资本帐户,中国的家庭将把部分银行存款转移到海外,从而给人民币带来短期的贬值压力。他说,现在还很不清楚的一点是,如果中国开放资本帐户,人民币是否会成为一边倒的押注对象。资本流动意味着人民币贬值也是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也许经济方面的证据变得对华盛顿主要的人民币汇率批评人士越来越不利,但他们绝不会轻易认输。

宾夕法尼亚州共和党众议员蒂姆·墨菲(Tim Murphy)是批评中国汇率政策的共和党人中的领军人物。他承认,人民币兑美元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升值。但是,去年他连同其他议员一起提出了一项旨在惩罚汇率操纵行为的议案,他的言辞丝毫没有软化。墨菲说,火焰在减小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消防水管。尽管从一些对通货膨胀因素进行调整后的指标来看,人民币兑美元自去年6月份以来升值了近10%,但这是从低估40%的基础上出现的升值。因此,人民币一定程度上的上涨走势并不意味着我们获得了一个公平的贸易环境。

Tom Orlik/Anjali Cordeiro
 松动的屏障。


多年来,中国一直严格控制资本跨境流动;但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稳步推进人民币走向国际舞台,以往那道戒备森严的金融屏障已开始松动。

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获得广泛使用之后,困扰中国和全球经济的一些失衡现象将得以纠正,但这样一来,美元的霸主地位可能会面临挑战,而习惯于大手大脚的美国消费者或许也要开始学会量入为出。

人民币走上国际舞台并非轻而易举。中国国内那些安于现状、但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既得利益群体会寻找一切机会阻挠改革进程。但人们可能发现,迄今为止的改变在中国国内外造成的巨大声势已经令这股洪流变得势不可挡。

十多年以来,中国资本帐户封闭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本质特征。封闭的资本帐户把中国与国际资本流动隔离开来,不仅让中国躲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使中国银行业在2008年美国金融系统几近崩溃时未受牵连。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刻意摒除市场力量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从而将人民币汇率人为保持在较低水平,以此支持了长达30年的出口繁荣。由于中国储户不能把资金带到国外,于是银行支付低利率便毫无顾忌,这就为制造业提供了廉价融资,为一场热火朝天的投资狂欢作好铺垫。

深圳的华丽变身就是最好的例子:1979年时的深圳还只是一个小渔村,而到了2011年,这座城市已成为一个1,400万人口、坐拥全球第四大港口的大都市。深圳为何发展如此神速?它的交通、电力设施、工厂和生产线的建设有低利率资本作为后盾;而人民币低估和劳动力廉价等有利条件更是使深圳企业在与外国同行的竞争中占据价格优势。

话虽如此,中国操控人民币汇率以及压低利率并非没有代价。廉价资本已导致工业领域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产生泡沫。在实现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继续管控汇率的结果就是累积了庞大的外汇储备。如今,中国面对3.0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已无从选择,只能让其作为一种折价贷款回流到美国。

中国严格的限制政策最初出现松动是在2009年7月,当时政府制定了允许进出口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计划。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是为了降低中国进出口交易的结算成本、防范2008年底时美元贸易融资供不应求带来的冲击,同时也是展示这个新兴经济大国日益崛起的经济实力。

到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升至550亿美元,占当季贸易结算总量的7%。截至今年4月底,香港银行系统人民币存款激增至人民币5,110亿元(合790亿美元),较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刚刚推出时高出约九倍。

对于资金外流的限制也有所放松。5月份,上海市政府宣布了允许居民个人赴海外投资的计划。


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放开资本帐户还需要取得两个方面的进展:人民币汇率接近公允价值和建立市场化利率机制。人民币目前仍被低估,但两项目指标表明人民币已更加向市场价值贴近: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贸易加权一篮子货币的实际汇率已累计上升20%;2010年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从2007年的10.1%降至5.2%。

如果人民币接近公允价值,那么中国就可以在无需担心引发投机资本流入并威胁金融稳定的情况下放宽对资本帐户的控制。

再看利率:尽管利率仍由政府设定,但中国央行正准备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改革之初,中国政府将深圳定为经济特区,市场化政策在向全国推广之前首先会在这里进行试点。如今,香港成为了中国大陆金融体制改革的试验场。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收益率已经由市场决定,而不是参考中国央行的基准利率。

根据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数据,所谓'点心债券'的人民币计价债券发行总额已从2009年底时的53亿美元升至158亿美元。麦当劳(McDonald's Corp)、卡特彼勒(Caterpillar Inc.)这些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转向这个新的市场寻求融资。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增加与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增加可扩大香港的流动资金池,从而鼓励香港开发出更多人民币投资产品;而投资产品的多样化反过来又可以刺激人民币结算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

下一步?

目前中国在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方面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问题是改革进程的快慢:中国领导层走的似乎是谨慎路线。中国计划到2020年将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这被外界视为中国开放资本帐户的目标期限。但过去一年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中国资本帐户可能提早开放的期待。

这一进程的加快将产生深远影响:利率升高将意味着投资增长放缓,导致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下降,并致使中国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速减慢。

人民币升值将限制出口商品需求,而带动中国东部沿海经济腾飞的正是出口行业。受此影响,那些利润微薄,生产纺织品、玩具和工具等低附加值产品的厂商将最先倒闭;而以iPad代工企业富士康(Foxconn)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制造商已经决定将工厂从沿海转移到内地,以寻求更为廉价的劳动力。

人民币的升值还会使投资成本难以承受、出口更加无利可图,但却意味着中国的家庭消费能力将有所增强,从而掀开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篇章。美国的企业,从纳帕谷的葡萄酒庄到内布拉斯加的电影投影仪制造商,无一不希望从中国消费大军的崛起中分得一杯羹。

不过,中国的这些变革并非都对美国有利。中国减少外汇市场干预的结果将导致美国国债需求下降,而这不仅仅是来自中国的需求,那些效法中国管控本国汇率的其他亚洲国家对美国国债的需求也会下降。这样一来,美国的融资成本就会上升,要弥补财政和经常项目赤字缺口将变得更加困难。

取代美元?

人民币国际化的再下一步是成为各国央行持有的储备货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改革取得长足的进展。如果资本账户依然被牢牢管控,那么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主要功效就将无法发挥:储备货币就是一种央行可用来稳定本币价值的流动资产。

开放资本项目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出口领域、国有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都不乏势力强大的既得利益群体,而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从低利率和人民币低估中获取利益的。改革的大门并未完全敞开,但也不再是紧紧地锁在那里。

改革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动力:今天在离岸人民币市场筹措资金的企业明天就会需要将资金带回大陆。而如果离岸市场的利率更高,那么大陆投资者就会设法把手头的资金转向海外。如果没有合法的渠道,那些拥有在岸和离岸业务的公司就会想办法规避政策的限制。

现在还远远没达到这个程度。香港的人民币存款还不到大陆人民币存款的1%。但是由市场决定利率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正迅速扩容,这不但降低了政府对资本控制的效力,而且也削弱了中国央行通过行政手段调控大陆经济的能力。

一旦离岸人民币的大潮开始漫过中国金融体系的那道保护屏障,将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深远影响。中国凭藉资本项目的封闭左右了过去十年的世界经济格局,而凭藉资本项目的开放,中国还将在未来十年继续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Tom Orlik 哪些因素将影响人民币未来?  以下一些重要事件和措施可能会对人民币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值得人民币观察人士注意。

--人民币对美元的渐进、稳定升值。截至目前,中国还没有偏离去年年底向美国做出的一个非正式承诺,即每个月允许人民币升值0.5%左右。按名义汇率计算,去年6月北京解除人民币对美元事实上的挂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左右。但如果把通胀因素考虑在内,升值幅度就在10%左右。

--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项目从当前20个省市向全国其他地区铺开。鼓励进口商和出口商用人民币结算,是北京允许人民币流向海外最喜欢采用的办法,因为用人民币从事贸易结束将排除出口商的汇率风险,并使它们不需要向中国央行出售美元。试点始于2009年,很快形成声势。中国银行监管机构一位地区官员最近说,他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约8%的对外贸易可能是用人民币结算,高于今年一季度6.84%和去年一季度0.5%的比例。

--人民币境外投资试点项目扩大,以及人民币汇回内地流程简化。中国可能会允许更多国内企业拿人民币到海外投资,并让企业能够更方便地将这些投资产生的利润汇回国内。此举受到人民币境外债券和IPO潜在发行人的密切关注。

--更多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建立。可能会从新加坡开始,目的是利用全球资金,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亚洲经济体来讲,成为第二个人民币交易中心的机会是十分诱人的,特别是在看到香港市场所发生剧变的情况下。去年7月以来,香港人民币日成交量已经从零激增至最高15亿美元。分析人士说,马来西亚也有可能加入竞争。

--香港人民币业务范围扩大,比如为人民币零售贷款放行。目前只有经纪商等非银行机构可以为零售客户提供人民币融资。

--香港的人民币境外债券(“点心债券”)、人民币首次公开募股(IPO)和双币IPO发行量增加。预计到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将从2010年年底的3,150亿元猛增至逾8,000亿元,从而为人民币投资产品创造更多需求。

--增加与其他央行的货币互换额度,从而增加人民币海外供应量。互换协议有助于其他国家扶持人民币交易,并为它们提供可投资于人民币资产的资金。在人民币意外短缺的情况下,互换协议还可用作备用融资渠道。

--正式建议将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储备资产,也就是一种被称为“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的合成货币。目前特别提款权由欧元、日圆、英镑和美元组成。IMF认为,扩大特别提款权作用,就会降低对美元作为事实上的国际储备货币的依赖,并有助于稳定世界经济中的失衡。

法国是20国集团现任轮值主席国,它很希望在20国集团官员中达成一份推荐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的协议。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说,完全可兑换应当是接受人民币的先决条件。这个观点和IMF现有标准大体一致。根据现有标准,特别提款权的组成货币必须“可自由使用”。北京反驳说,其他货币最初加入这个篮子时并不是完全可兑换的,不应该存在预设条件。 
崛起前的漫长修炼  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美元的霸主地位是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得到巩固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崛起的大国历经多年的努力,终于凭藉傲人的经济实力为本国货币赢得国际货币的地位,并一举颠覆了数十年来一成不变的货币秩序。

这一幕与今天的中国何其相似!在一些人眼里,中国目前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蜕变。而前面所描述的正是一百年前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才刚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元逐渐跻身全球经济舞台,并最终取代英镑成为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一时风光无限。美元不仅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广泛使用,更成为各国央行的储备货币。


随着中国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只是,人民币能走多远?崛起的速度有多快?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要想让世界完全接纳人民币,还有许多艰难险阻需要跨越,而要想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更是谈何容易!

从现代货币史可以了解到,新兴国家的货币也可以凭藉本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以及经济实力的飞跃迅速崛起,就像当年的日圆和德国马克,还有后来的欧元。但要想后来居上、并成为强中之强就涉及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因为这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更需要决策者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在坐享国际货币益处的同时,也要勇于应对随之而来的种种风险。

历史证明,中国要想让人民币坐上主流货币的宝座,可能还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重建目前基本处于管制之下的金融系统,其中也包括建立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除此以外,中国还要学会适应外国央行大量持有人民币的局面,就如同现在大量持有美元一样。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肯尼迪政治学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的经济学家Jeffrey Frankel表示,现在就谈论人民币的崛起有些为时过早。据他推断,人民币在全球广泛使用还需要5到10年,而中国经济要想达到与主流国际货币地位相称的稳定程度和开放深度,还有30年的长路要走。

他说,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历史经验

要想了解人民币国际化究竟面临何种挑战,可以参考一下美元为登临霸主宝座所走过的漫漫长路,再看看站在世界之巅的美元又是如何不屈不挠地应对挑战。说起来,美元真正的崛起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算起。当时,大英帝国已开始分崩瓦解,而英镑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每况愈下。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却在迅速发展,海外利益也在逐步扩大。为降低美国出口商的贸易融资成本,美国开始推动美元向全球贸易货币的目标迈进。这和中国今天为简化出口交易环节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样的道理。

而美元最终取代英镑的霸主地位又经历了数十载的光阴,期间还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同盟国财政要员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会议,由此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至此,美元正式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

从那以后,即便先后经历了1971年金本位制废除、滞胀、冷战、总统辞职、石油危机以及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动荡,美元总是有惊无险,其霸主地位至今仍是坚不可摧。

当然,动荡之下,美元危机论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20世纪80年代,西德和日本相继崛起,而马克和日圆似乎也具备了挑战美元霸主地位的实力。与美国相比,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因此有人断言,日、德两国的经济基础要比美国雄厚。但遗憾的是,无论是东京还是法兰克福,两国的金融中心一直没有发展壮大到能与纽约以及伦敦的美元市场相抗衡的地步。

先说日圆。日本一方面鼓励日圆在对外贸易中广泛使用,希望藉此收紧美元风险敞口,但另一方面,日本又不希望日圆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日本政府担心,成为储备货币可能会推高日圆币值,届时驱动经济增长的出口行业就会丧失竞争优势。紧接着,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允许日圆大幅升值,这一决定给日本经济带来沉重打击。日本政府奉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最终导致经济泡沫破裂,银行体系也随之崩溃。就这样,日本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日圆挑战美元霸主地位的努力也彻底宣告失败。

再来看马克。在被欧元取代以前,马克一直是重要的储备货币。由于德国央行(Bundesbank)采取强硬措施抗击通货膨胀,马克的币值一直格外稳定。但德国央行同时也在担心,如果马克在国际市场上太抢手,央行对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以及金融资本外流的控制能力就会被削弱。因此,德国迟迟没有采取措施推动马克在国际市场上广泛使用。

Frankel表示,就某种程度而言,这和二战后的格局不无关联:作为战败国的日、德两国再无意在国际舞台上呼风唤雨,他们只想好好发展经济。但中国却有所不同,中国是希望好上加好。


人民币崛起还要多久?

自1999年问世以来,欧元的国际形像已稳步提升。但随着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等国先后出现财政危机,欧元究竟能否和美元抗衡也成为一大悬念。



与此同时,由于澳大利亚和瑞士经济增长稳定,政府的财政状况也非常好,澳元及瑞士法郎开始引起投资者的关注。但两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实在太小,无法支撑全球广泛交易所必需的货币流量。而巴西雷亚尔以及俄罗斯卢布等新兴市场货币又受到通货膨胀以及政治稳定等因素的牵制,因此难成气候。

但尽管如此,人民币要想和日圆或欧元抗衡,还需要经历一番漫长的修炼。在中国政府的管制之下,人民币的可兑换性被严重削弱。而且,中国采取的资本管制手段也给人民币自由出入中国市场增添了障碍。只有取消这些管制措施,国际投资者才会放心大胆地广泛使用人民币。

不过,许多投资者已在预计,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全开放也指日可待。有迹象表明,这一过程可能已经开始。

举例来说,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的支持下,一些中国官员开始推动将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的特别提款权(SDR)篮子。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虚拟货币单位,各央行可以用来进行国际支付,但它的使用范围主要限于IMF范畴以内。目前SDR篮子中包括美元、欧元、日圆和英镑几种货币。加入SDR篮子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同时也是一种影响力的象征。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资产管理部负责人Jim O'Neill表示,人民币将在2020年之前实现所有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而人民币究竟会对美元构成多大的威胁,到时候自然也会揭晓。

不过,怀疑论者却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会比这一预想要更加缓慢。他们的理由是,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看来,当前的体系运转良好,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一轮金融危机当中,这套体系在维护稳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一旦开放资本市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就会减弱,银行系统的弱点也会暴露无遗。

中国金融改革进程的批评者、西方作家侯伟(Fraser Howie)认为,要想成为储备货币,只凭藉庞大的经济规模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一直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一点和很多人设想的有所不同。

Alex Frangos  人民币升值,几家欢乐几家愁? 多年来,美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的呼声最高,把推动人民币升值作为解决其长期对华贸易逆差的一个手段。但是到头来,人民币升值可能并不会给美国带来多大好处,而最大的受益者反而可能是那些与中国争当世界廉价工厂的其他新兴经济体。


经济学家指出,由于最近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再加上中国国内工资水平和总体通货膨胀上升,一些基本商品出口产业已开始被挤出中国。这些企业正在转向那些生产成本更低、外汇汇率不会抑制出口的国家。

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出口商品的美元标价会更高,对美国消费者的吸引力将没有以前那么大,这的确可能有助于降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但美国总体贸易形势却可能不会因此有太大改观,因为尽管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减少了,但来自其他新兴市场的产品将取而代之。新加坡星展银行(DBS Bank Ltd.)经济和货币研究部主管David Carbon表示,那种简单认为人民币升值会扭转美国贸易逆差格局的想法过于天真,根本站不住脚。

制造业迁移

Carbon指出,从大的背景来看,人民币升值现象背后所揭示的是低端出口产品制造业的迁移。这一过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现在仍在继续,未来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初低端产品制造业的大本营是日本,之后转移到新加坡、香港、韩国和台湾,最后又转移到中国大陆。Carbon认为,接下来可能该轮到印度和越南了。

本币的疲软使越南成为人民币升值最明显的受益者之一,人民币兑越南盾在过去一年中累计升值了14.9%。荷兰国际集团(ING Groep NV)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Tim Condon表示,中国的一些夕阳产业在越南等国正成为朝阳产业。他指出,纺织品制造就是最有可能转移生产基地的产业之一。

美国也能从这一大的潮流中获得一些利益。如果生产转移到更为廉价的市场,那么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商品价格上涨可能给美国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的问题也就不足为虑了。

日本也是赢家

日本也可以从人民币持续升值中获益,不过方式与越南不同。日本经济倚重于高科技、高附加值出口产品的生产,如混合动力汽车、专业制造设备等等,而中国还没有直接参与这些领域的竞争。因此,人民币升值给日本带来的最大好处并不在于它可以增强日本的竞争力、从中国手中抢占世界其他市场,而是日本将有更大机会将产品出口到中国。

不过人民币兑日圆并未升值:人民币兑美元自去年6月以来累计升值5.2%,而同期人民币兑日圆反而贬值了5.4%。

但Carbon相信这种趋势会发生改变。他说,日本3月大地震和海啸之后七大工业国(G7)曾联手干预汇市,这表明日本政府决心捍卫1美元兑80日圆的水平(离当前水平相去不远),不会允许日圆大幅升值,以保护出口商的利益,帮助日本重振经济。因此,如果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走高,人民币兑日圆最终也会逐渐走强。

人民币兑日圆升值之后,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价格就会更低,这样,日本对华贸易顺差就有可能在去年496亿美元(中方发布的数据)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日本对华出口的扩大将有助于弥补日圆兑美元走强给日本对美贸易带来的损失,并进而减小这一损失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Condon认为,之所以2008-09年全球金融市场危机和经济衰退过后日本复苏乏力,就是因为日圆走强给日本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Aaron Back  人民币国际化是否走上了岔路? 
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现在遇到了麻烦,例如,出现了具有深刻讽刺意味的结果──人民币国际化竟然使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不断增加。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意想不到的后果,一些知名人士开始呼吁中国政府退一步,放缓人民币国际化的脚步。

人民币之所以要国际化,一定程度上是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对于依赖美元作为全球货币感到失望。自2009年进行试点以来,人民币贸易结算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比增加了20多倍,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在今年第一季度已达到7%。但事实证明,依赖美元是个很难摆脱的习惯。

2011年1月6日,中国经济学家余永定在法国巴黎爱丽舍宫外与世界其他经济学家合影。中国央行前顾问、现为央行尖锐批评人士的余永定,最近提出了有关人民币快速国际化是否明智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周一发表了一篇他的文章,他在文中写道,人民币贸易结算非但没有减少中国外汇储备的积累,反而起到了一个相反的作用,应谨慎管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境外人士都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他们坚信人民币会升值。同理,他们不太愿意用人民币来购买商品,再说他们手头的人民币本来也不多。分析师预计,目前约80%的人民币贸易结算是用来支付进口商品。随着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用人民币而不是美元或欧元结算,流出中国经济的外国货币就越来越少,导致中国政府最终持有的外汇储备比本来不用人民结算时的外储要多。研究公司Capital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预计,人民币结算为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的外汇储备增长贡献了约400亿美元,相当于外储增加了20%左右。

对余永定来说,这是个特别让人伤脑筋的结果。近年来,他是世界上对美国国债持最大批评意见的人之一,而中国的外汇储备有很大一部分投资的都是美国国债。在上月的另一篇文章里,余永定指责美国国债是由美联储(Fed)购买行为支撑的巨大旁氏骗局(ponzi scheme)。他在另一篇文章里还说,美联储的定量宽松政策可能会让美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也会因此出现巨大损失。

余永定在周一的文章中写道,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但必须在市场原理和谨慎态度的指导原则下进行,无论如何,人民币成为真正国际货币之路绝对不是坦途。

余永定还说,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增加投机性热钱的涌入,这是一个让中国决策者头疼的问题,因为这会在中国资本管制的城 之上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

余永定写道,中国货币当局已经开始区分人民币资产的正当需求和投机需求,人民币国际化的节奏因此可能会“比国际投资者预期的更慎重”。

Aaron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