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梨园南街夜生活:三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19:57:27
三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 逢君恶 ] 于2011-06-01 17:46:50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标签: 那时候 

 

三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三年前的帖子,换了个标题重上,看还能否引起一些人的共鸣)

  那时候我们还小,那时候的事,如今的孩子已陌生。

  那时候的孩子没有玩具,那时候的孩子自己会发明游戏,打瓦,溜滚环,过电,弹玻璃球,打弹弓,滑冰车,扇pia ji ,撮ga la ha,跳皮筋,丢手绢,踢口袋,下五道,……丰富多彩,其乐无穷。

  那时候常上演露天电影,在生产队的院里,有时也在学校。银幕的正反面都坐着人。那时候人们不懂得煽情,那时候的人们很容易被感动。看电影时,最常问的一句话是: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那时候几个富裕点的人家有了收音机,邻里大人孩子都到他们家去听岳飞传,听杨家将。再后来,有那么一两家买了黑白电视,大家不请自来,济济一堂,看霍元甲,看陈真传,七嘴八舌的议论,有的主人烦,但也不好意思撵。
 
  那时候的歌曲让人怀恋,金梭和银梭,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催人奋进。那时候那些缠绵的歌曲被称作靡靡之音,那时候人们说情呀爱呀说不出口,那时候《爱你真心口难开》,《迟到》,《爱的路千万里》和台湾校园歌曲开始流行,但只能是悄悄地哼唱,被人听见,会脸红。 

  那时候过年是过年,平时粗茶淡饭,过年要包饺子,吃冻梨,穿新衣服,看秧歌。买年画,多是娃娃抱鱼的,春联和福字都是老人们亲笔写的,还有挂签儿,是买的,也有自己刻的。我还记得大姐结婚第一年,父亲给她家写的门联横批是:劳动光荣。那时候过年,要到本家、亲戚和乡亲家拜年,都是讨个吉利,乡里乡亲喜气洋洋,在大道上碰上问声过年好。一般都是初一拜,远一点的初二初三拜。

  那时候学生胸前佩带的是名签。班级,名字,都是毛笔写的,后来才是校徽。那时候学校没有统一的校服,运动会各年级各班服装不一样,但最多的是白衣蓝裤。那时候中小学学费才几元钱,困难人家开一纸证明,还能酌情免费。没有那么多巧立名目的收费。那时候上下学,人们多是走着走,一路上,仨一群俩一串的,全是学生。晚上放学途中经常有马车,碰到好说话的“老板儿”,可以搭车走。 

  那时候课间渴了,随便到学校邻近人家的外屋地,也不用和主人打招呼。拿起瓢来,舀起就喝。

  那时候语文教学课的模式是,朗诵,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课文里鲁迅的文章最多,还有毛泽东。胡适、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的文章上不了中学课本。那时候比较优美的文章有朱自清的春、杨朔的荔枝蜜、冰心的小桔灯等。那时候作文常有这么两句话,我们生在阳光里,长在红旗下。检讨书最后一句总是:请老师和同学们看我的实际行动吧!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作业和五花八门的课外班。那时候的书一个错讹、脱漏的字或符号也没有。那时候没有卡通书,那时候的小人书,图案精美,栩栩如生,文字生动活泼,言简意赅。好多电影故事,中外名著,小人书上都有,那是传播知识的最简洁有效的途径。

  那时候讲三美五爱,后来是五讲四美,那时候的口号是实现四化。
  那时候学校要积肥,拎着粪筐到处去拣粪。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化肥,高粱和玉米秸的颜色不是墨绿,而是浅绿色的。那时候肉是肉味儿,菜是菜味儿。

  那时候没有食品安全的概念,那时候没听说过地沟油,结石奶粉,健美猪……

  那时候的孩子不象现在这么早熟。好大了还不知道男女之事。

  那时候对异性的好奇心只能藏在心里,初中有男女同桌的,课桌中间要划一道线,甚至钉个钉子,到了高中,住宿了,熄灯后,开始有了卧谈会,那时候刚有迪斯科,时髦一点的青年人开始穿牛仔裤,那时候没有乌七八糟的派对。

  那时候买货都到供销社,没有假货,也不用担心找来假钞。那时候没有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事。后来有了小卖店,就那么几家,买麻花和烧饼还要花二两粮票。那时候有一种叫糖花面的薄饼,很甜。

  那时候一个村里,只有大队和学校有电话,长途电话不能直拨,要通过113要。那时候人们用写信来报平安,沟通感情,谈恋爱要写情书。那时候有急事要拍电报。

  那时候等级观念不象现在这么强,没有先生,小姐,老总这些称呼,各阶层的人们都互称同志。 
 
  那时候也有乞讨的,不多,都是些贫弱的老年人,到谁家都能给碗米。那时候街头没有那么多骗子。没有托儿。那时候的人们有羞耻心,用不着讲八荣八耻,讲核心价值观,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那时候社会风气很好,没有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施暴,而围观者漠然视之的现象。英雄不会担心流血又流泪。 

  那时候没有藏污纳垢的歌厅,足疗和洗浴中心,没有黑社会,黄、赌、毒一扫而空。没有花季少女沦落风尘,有钱人不能为所欲为。 

  那时候没有强拆,没有自焚,没有撂荒的土地,没有留守儿童,没有春运潮。农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安居乐业。那时候没有下岗这个词,工人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地位高待遇好,让人尊重和羡慕,那时候没有血汗工厂,没有N连跳,没有城管,没有暴力执法。 

  那时候的人们很瘦,没有大肚子。裤腰不象现在这么短,腰带都束在腰上,不象现在这样卡在胯骨上。那时的人们欣赏朴素的美。

  那时医疗条件落后,但病原微生物也没有变异到今天这么厉害的程度,抗生素很有威力。那时候的人们特“皮实”,不是病到一定程度,顶多是在屁股上扎一针,一般不会输液。那时候手划破了,用粉笔灰,或捧把土粘上就好。那时候花上块八毛钱就能治好一场病。

  那时候也有过得好的,有过得不好的,但大都能吃得上饭,看得起病。

  那时候冬天是冬天,夏天是夏天,没有厄尔尼诺现象,没有沙尘暴,没听说过“百年不遇”。天空湛蓝湛蓝的,雨后常看到美丽的彩虹,象彩色的带子。傍晚常看到美丽的火烧云,夜空里月光是那么皎洁,星星象宝石一样嵌在深蓝的天空,银河白茫茫的,常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 

  唉,那时候一去不复返了!
三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 逢君恶 ] 于2011-06-01 17:46:50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标签: 那时候 

 

三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三年前的帖子,换了个标题重上,看还能否引起一些人的共鸣)

  那时候我们还小,那时候的事,如今的孩子已陌生。

  那时候的孩子没有玩具,那时候的孩子自己会发明游戏,打瓦,溜滚环,过电,弹玻璃球,打弹弓,滑冰车,扇pia ji ,撮ga la ha,跳皮筋,丢手绢,踢口袋,下五道,……丰富多彩,其乐无穷。

  那时候常上演露天电影,在生产队的院里,有时也在学校。银幕的正反面都坐着人。那时候人们不懂得煽情,那时候的人们很容易被感动。看电影时,最常问的一句话是: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那时候几个富裕点的人家有了收音机,邻里大人孩子都到他们家去听岳飞传,听杨家将。再后来,有那么一两家买了黑白电视,大家不请自来,济济一堂,看霍元甲,看陈真传,七嘴八舌的议论,有的主人烦,但也不好意思撵。
 
  那时候的歌曲让人怀恋,金梭和银梭,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催人奋进。那时候那些缠绵的歌曲被称作靡靡之音,那时候人们说情呀爱呀说不出口,那时候《爱你真心口难开》,《迟到》,《爱的路千万里》和台湾校园歌曲开始流行,但只能是悄悄地哼唱,被人听见,会脸红。 

  那时候过年是过年,平时粗茶淡饭,过年要包饺子,吃冻梨,穿新衣服,看秧歌。买年画,多是娃娃抱鱼的,春联和福字都是老人们亲笔写的,还有挂签儿,是买的,也有自己刻的。我还记得大姐结婚第一年,父亲给她家写的门联横批是:劳动光荣。那时候过年,要到本家、亲戚和乡亲家拜年,都是讨个吉利,乡里乡亲喜气洋洋,在大道上碰上问声过年好。一般都是初一拜,远一点的初二初三拜。

  那时候学生胸前佩带的是名签。班级,名字,都是毛笔写的,后来才是校徽。那时候学校没有统一的校服,运动会各年级各班服装不一样,但最多的是白衣蓝裤。那时候中小学学费才几元钱,困难人家开一纸证明,还能酌情免费。没有那么多巧立名目的收费。那时候上下学,人们多是走着走,一路上,仨一群俩一串的,全是学生。晚上放学途中经常有马车,碰到好说话的“老板儿”,可以搭车走。 

  那时候课间渴了,随便到学校邻近人家的外屋地,也不用和主人打招呼。拿起瓢来,舀起就喝。

  那时候语文教学课的模式是,朗诵,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课文里鲁迅的文章最多,还有毛泽东。胡适、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的文章上不了中学课本。那时候比较优美的文章有朱自清的春、杨朔的荔枝蜜、冰心的小桔灯等。那时候作文常有这么两句话,我们生在阳光里,长在红旗下。检讨书最后一句总是:请老师和同学们看我的实际行动吧!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作业和五花八门的课外班。那时候的书一个错讹、脱漏的字或符号也没有。那时候没有卡通书,那时候的小人书,图案精美,栩栩如生,文字生动活泼,言简意赅。好多电影故事,中外名著,小人书上都有,那是传播知识的最简洁有效的途径。

  那时候讲三美五爱,后来是五讲四美,那时候的口号是实现四化。
  那时候学校要积肥,拎着粪筐到处去拣粪。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化肥,高粱和玉米秸的颜色不是墨绿,而是浅绿色的。那时候肉是肉味儿,菜是菜味儿。

  那时候没有食品安全的概念,那时候没听说过地沟油,结石奶粉,健美猪……

  那时候的孩子不象现在这么早熟。好大了还不知道男女之事。

  那时候对异性的好奇心只能藏在心里,初中有男女同桌的,课桌中间要划一道线,甚至钉个钉子,到了高中,住宿了,熄灯后,开始有了卧谈会,那时候刚有迪斯科,时髦一点的青年人开始穿牛仔裤,那时候没有乌七八糟的派对。

  那时候买货都到供销社,没有假货,也不用担心找来假钞。那时候没有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事。后来有了小卖店,就那么几家,买麻花和烧饼还要花二两粮票。那时候有一种叫糖花面的薄饼,很甜。

  那时候一个村里,只有大队和学校有电话,长途电话不能直拨,要通过113要。那时候人们用写信来报平安,沟通感情,谈恋爱要写情书。那时候有急事要拍电报。

  那时候等级观念不象现在这么强,没有先生,小姐,老总这些称呼,各阶层的人们都互称同志。 
 
  那时候也有乞讨的,不多,都是些贫弱的老年人,到谁家都能给碗米。那时候街头没有那么多骗子。没有托儿。那时候的人们有羞耻心,用不着讲八荣八耻,讲核心价值观,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那时候社会风气很好,没有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施暴,而围观者漠然视之的现象。英雄不会担心流血又流泪。 

  那时候没有藏污纳垢的歌厅,足疗和洗浴中心,没有黑社会,黄、赌、毒一扫而空。没有花季少女沦落风尘,有钱人不能为所欲为。 

  那时候没有强拆,没有自焚,没有撂荒的土地,没有留守儿童,没有春运潮。农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安居乐业。那时候没有下岗这个词,工人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地位高待遇好,让人尊重和羡慕,那时候没有血汗工厂,没有N连跳,没有城管,没有暴力执法。 

  那时候的人们很瘦,没有大肚子。裤腰不象现在这么短,腰带都束在腰上,不象现在这样卡在胯骨上。那时的人们欣赏朴素的美。

  那时医疗条件落后,但病原微生物也没有变异到今天这么厉害的程度,抗生素很有威力。那时候的人们特“皮实”,不是病到一定程度,顶多是在屁股上扎一针,一般不会输液。那时候手划破了,用粉笔灰,或捧把土粘上就好。那时候花上块八毛钱就能治好一场病。

  那时候也有过得好的,有过得不好的,但大都能吃得上饭,看得起病。

  那时候冬天是冬天,夏天是夏天,没有厄尔尼诺现象,没有沙尘暴,没听说过“百年不遇”。天空湛蓝湛蓝的,雨后常看到美丽的彩虹,象彩色的带子。傍晚常看到美丽的火烧云,夜空里月光是那么皎洁,星星象宝石一样嵌在深蓝的天空,银河白茫茫的,常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 

  唉,那时候一去不复返了!
三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 逢君恶 ] 于2011-06-01 17:46:50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标签: 那时候 

 

三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三年前的帖子,换了个标题重上,看还能否引起一些人的共鸣)

  那时候我们还小,那时候的事,如今的孩子已陌生。

  那时候的孩子没有玩具,那时候的孩子自己会发明游戏,打瓦,溜滚环,过电,弹玻璃球,打弹弓,滑冰车,扇pia ji ,撮ga la ha,跳皮筋,丢手绢,踢口袋,下五道,……丰富多彩,其乐无穷。

  那时候常上演露天电影,在生产队的院里,有时也在学校。银幕的正反面都坐着人。那时候人们不懂得煽情,那时候的人们很容易被感动。看电影时,最常问的一句话是: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那时候几个富裕点的人家有了收音机,邻里大人孩子都到他们家去听岳飞传,听杨家将。再后来,有那么一两家买了黑白电视,大家不请自来,济济一堂,看霍元甲,看陈真传,七嘴八舌的议论,有的主人烦,但也不好意思撵。
 
  那时候的歌曲让人怀恋,金梭和银梭,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催人奋进。那时候那些缠绵的歌曲被称作靡靡之音,那时候人们说情呀爱呀说不出口,那时候《爱你真心口难开》,《迟到》,《爱的路千万里》和台湾校园歌曲开始流行,但只能是悄悄地哼唱,被人听见,会脸红。 

  那时候过年是过年,平时粗茶淡饭,过年要包饺子,吃冻梨,穿新衣服,看秧歌。买年画,多是娃娃抱鱼的,春联和福字都是老人们亲笔写的,还有挂签儿,是买的,也有自己刻的。我还记得大姐结婚第一年,父亲给她家写的门联横批是:劳动光荣。那时候过年,要到本家、亲戚和乡亲家拜年,都是讨个吉利,乡里乡亲喜气洋洋,在大道上碰上问声过年好。一般都是初一拜,远一点的初二初三拜。

  那时候学生胸前佩带的是名签。班级,名字,都是毛笔写的,后来才是校徽。那时候学校没有统一的校服,运动会各年级各班服装不一样,但最多的是白衣蓝裤。那时候中小学学费才几元钱,困难人家开一纸证明,还能酌情免费。没有那么多巧立名目的收费。那时候上下学,人们多是走着走,一路上,仨一群俩一串的,全是学生。晚上放学途中经常有马车,碰到好说话的“老板儿”,可以搭车走。 

  那时候课间渴了,随便到学校邻近人家的外屋地,也不用和主人打招呼。拿起瓢来,舀起就喝。

  那时候语文教学课的模式是,朗诵,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课文里鲁迅的文章最多,还有毛泽东。胡适、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的文章上不了中学课本。那时候比较优美的文章有朱自清的春、杨朔的荔枝蜜、冰心的小桔灯等。那时候作文常有这么两句话,我们生在阳光里,长在红旗下。检讨书最后一句总是:请老师和同学们看我的实际行动吧!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作业和五花八门的课外班。那时候的书一个错讹、脱漏的字或符号也没有。那时候没有卡通书,那时候的小人书,图案精美,栩栩如生,文字生动活泼,言简意赅。好多电影故事,中外名著,小人书上都有,那是传播知识的最简洁有效的途径。

  那时候讲三美五爱,后来是五讲四美,那时候的口号是实现四化。
  那时候学校要积肥,拎着粪筐到处去拣粪。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化肥,高粱和玉米秸的颜色不是墨绿,而是浅绿色的。那时候肉是肉味儿,菜是菜味儿。

  那时候没有食品安全的概念,那时候没听说过地沟油,结石奶粉,健美猪……

  那时候的孩子不象现在这么早熟。好大了还不知道男女之事。

  那时候对异性的好奇心只能藏在心里,初中有男女同桌的,课桌中间要划一道线,甚至钉个钉子,到了高中,住宿了,熄灯后,开始有了卧谈会,那时候刚有迪斯科,时髦一点的青年人开始穿牛仔裤,那时候没有乌七八糟的派对。

  那时候买货都到供销社,没有假货,也不用担心找来假钞。那时候没有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事。后来有了小卖店,就那么几家,买麻花和烧饼还要花二两粮票。那时候有一种叫糖花面的薄饼,很甜。

  那时候一个村里,只有大队和学校有电话,长途电话不能直拨,要通过113要。那时候人们用写信来报平安,沟通感情,谈恋爱要写情书。那时候有急事要拍电报。

  那时候等级观念不象现在这么强,没有先生,小姐,老总这些称呼,各阶层的人们都互称同志。 
 
  那时候也有乞讨的,不多,都是些贫弱的老年人,到谁家都能给碗米。那时候街头没有那么多骗子。没有托儿。那时候的人们有羞耻心,用不着讲八荣八耻,讲核心价值观,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那时候社会风气很好,没有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施暴,而围观者漠然视之的现象。英雄不会担心流血又流泪。 

  那时候没有藏污纳垢的歌厅,足疗和洗浴中心,没有黑社会,黄、赌、毒一扫而空。没有花季少女沦落风尘,有钱人不能为所欲为。 

  那时候没有强拆,没有自焚,没有撂荒的土地,没有留守儿童,没有春运潮。农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安居乐业。那时候没有下岗这个词,工人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地位高待遇好,让人尊重和羡慕,那时候没有血汗工厂,没有N连跳,没有城管,没有暴力执法。 

  那时候的人们很瘦,没有大肚子。裤腰不象现在这么短,腰带都束在腰上,不象现在这样卡在胯骨上。那时的人们欣赏朴素的美。

  那时医疗条件落后,但病原微生物也没有变异到今天这么厉害的程度,抗生素很有威力。那时候的人们特“皮实”,不是病到一定程度,顶多是在屁股上扎一针,一般不会输液。那时候手划破了,用粉笔灰,或捧把土粘上就好。那时候花上块八毛钱就能治好一场病。

  那时候也有过得好的,有过得不好的,但大都能吃得上饭,看得起病。

  那时候冬天是冬天,夏天是夏天,没有厄尔尼诺现象,没有沙尘暴,没听说过“百年不遇”。天空湛蓝湛蓝的,雨后常看到美丽的彩虹,象彩色的带子。傍晚常看到美丽的火烧云,夜空里月光是那么皎洁,星星象宝石一样嵌在深蓝的天空,银河白茫茫的,常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 

  唉,那时候一去不复返了!
标签: 那时候 

 

三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那时候我们还小,那时候的事,如今的孩子已陌生。

  那时候的孩子没有玩具,那时候的孩子自己会发明游戏,打瓦,溜滚环,过电,弹玻璃球,打弹弓,滑冰车,扇pia ji ,撮ga la ha,跳皮筋,丢手绢,踢口袋,下五道,……丰富多彩,其乐无穷。

  那时候常上演露天电影,在生产队的院里,有时也在学校。银幕的正反面都坐着人。那时候人们不懂得煽情,那时候的人们很容易被感动。看电影时,最常问的一句话是: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那时候几个富裕点的人家有了收音机,邻里大人孩子都到他们家去听岳飞传,听杨家将。再后来,有那么一两家买了黑白电视,大家不请自来,济济一堂,看霍元甲,看陈真传,七嘴八舌的议论,有的主人烦,但也不好意思撵。
 
  那时候的歌曲让人怀恋,金梭和银梭,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催人奋进。那时候那些缠绵的歌曲被称作靡靡之音,那时候人们说情呀爱呀说不出口,那时候《爱你真心口难开》,《迟到》,《爱的路千万里》和台湾校园歌曲开始流行,但只能是悄悄地哼唱,被人听见,会脸红。 

  那时候过年是过年,平时粗茶淡饭,过年要包饺子,吃冻梨,穿新衣服,看秧歌。买年画,多是娃娃抱鱼的,春联和福字都是老人们亲笔写的,还有挂签儿,是买的,也有自己刻的。我还记得大姐结婚第一年,父亲给她家写的门联横批是:劳动光荣。那时候过年,要到本家、亲戚和乡亲家拜年,都是讨个吉利,乡里乡亲喜气洋洋,在大道上碰上问声过年好。一般都是初一拜,远一点的初二初三拜。

  那时候学生胸前佩带的是名签。班级,名字,都是毛笔写的,后来才是校徽。那时候学校没有统一的校服,运动会各年级各班服装不一样,但最多的是白衣蓝裤。那时候中小学学费才几元钱,困难人家开一纸证明,还能酌情免费。没有那么多巧立名目的收费。那时候上下学,人们多是走着走,一路上,仨一群俩一串的,全是学生。晚上放学途中经常有马车,碰到好说话的“老板儿”,可以搭车走。 

  那时候课间渴了,随便到学校邻近人家的外屋地,也不用和主人打招呼。拿起瓢来,舀起就喝。

  那时候语文教学课的模式是,朗诵,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课文里鲁迅的文章最多,还有毛泽东。胡适、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的文章上不了中学课本。那时候比较优美的文章有朱自清的春、杨朔的荔枝蜜、冰心的小桔灯等。那时候作文常有这么两句话,我们生在阳光里,长在红旗下。检讨书最后一句总是:请老师和同学们看我的实际行动吧!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作业和五花八门的课外班。那时候的书一个错讹、脱漏的字或符号也没有。那时候没有卡通书,那时候的小人书,图案精美,栩栩如生,文字生动活泼,言简意赅。好多电影故事,中外名著,小人书上都有,那是传播知识的最简洁有效的途径。

  那时候讲三美五爱,后来是五讲四美,那时候的口号是实现四化。
  那时候学校要积肥,拎着粪筐到处去拣粪。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化肥,高粱和玉米秸的颜色不是墨绿,而是浅绿色的。那时候肉是肉味儿,菜是菜味儿。

  那时候没有食品安全的概念,那时候没听说过地沟油,结石奶粉,健美猪……

  那时候的孩子不象现在这么早熟。好大了还不知道男女之事。

  那时候对异性的好奇心只能藏在心里,初中有男女同桌的,课桌中间要划一道线,甚至钉个钉子,到了高中,住宿了,熄灯后,开始有了卧谈会,那时候刚有迪斯科,时髦一点的青年人开始穿牛仔裤,那时候没有乌七八糟的派对。

  那时候买货都到供销社,没有假货,也不用担心找来假钞。那时候没有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事。后来有了小卖店,就那么几家,买麻花和烧饼还要花二两粮票。那时候有一种叫糖花面的薄饼,很甜。

  那时候一个村里,只有大队和学校有电话,长途电话不能直拨,要通过113要。那时候人们用写信来报平安,沟通感情,谈恋爱要写情书。那时候有急事要拍电报。

  那时候等级观念不象现在这么强,没有先生,小姐,老总这些称呼,各阶层的人们都互称同志。 
 
  那时候也有乞讨的,不多,都是些贫弱的老年人,到谁家都能给碗米。那时候街头没有那么多骗子。没有托儿。那时候的人们有羞耻心,用不着讲八荣八耻,讲核心价值观,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那时候社会风气很好,没有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施暴,而围观者漠然视之的现象。英雄不会担心流血又流泪。 

  那时候没有藏污纳垢的歌厅,足疗和洗浴中心,没有黑社会,黄、赌、毒一扫而空。没有花季少女沦落风尘,有钱人不能为所欲为。 

  那时候没有强拆,没有自焚,没有撂荒的土地,没有留守儿童,没有春运潮。农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安居乐业。那时候没有下岗这个词,工人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地位高待遇好,让人尊重和羡慕,那时候没有血汗工厂,没有N连跳,没有城管,没有暴力执法。 

  那时候的人们很瘦,没有大肚子。裤腰不象现在这么短,腰带都束在腰上,不象现在这样卡在胯骨上。那时的人们欣赏朴素的美。

  那时医疗条件落后,但病原微生物也没有变异到今天这么厉害的程度,抗生素很有威力。那时候的人们特“皮实”,不是病到一定程度,顶多是在屁股上扎一针,一般不会输液。那时候手划破了,用粉笔灰,或捧把土粘上就好。那时候花上块八毛钱就能治好一场病。

  那时候也有过得好的,有过得不好的,但大都能吃得上饭,看得起病。

  那时候冬天是冬天,夏天是夏天,没有厄尔尼诺现象,没有沙尘暴,没听说过“百年不遇”。天空湛蓝湛蓝的,雨后常看到美丽的彩虹,象彩色的带子。傍晚常看到美丽的火烧云,夜空里月光是那么皎洁,星星象宝石一样嵌在深蓝的天空,银河白茫茫的,常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 

  唉,那时候一去不复返了! 看完后想起曾接过的一个短信: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庄稼是长在地里的,猪肉是可以放心吃的,耗子是怕猫的,法庭是讲理的,信封不是装钱的,秘书是不兼职的,结婚是先谈恋爱的,理发店是只管理发的,聊天是不脱衣服的,药是可以治病的,修路是不设收费站的,医生是救死扶伤的,拍电影是不要陪导演睡觉的,照相是要穿衣服的,欠钱是要还的,孩子的爸爸是明确的,学校是不图挣钱的,白痴是不能当教授的,卖狗肉是不能挂羊头的,结婚了是不能泡MM的,买东西是要付钱的,姑娘们是怕领导干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