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卫生局:外滩2号,开始另一段“塔楼”传奇 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15:46

外滩2号,开始另一段“塔楼”传奇

2011年6月3日   24:24-解放周末·装饰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学文

“外滩2号”正门入口


  本报记者 顾学文

    比照着从档案馆翻出的旧照片,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以绣花般的耐心,一点点地还原她的百年容颜,因为她值得人们如此费心,她就是“外滩2号”,曾经的“上海总会”和曾经的“东风饭店”,烙着两个时代的印记。

    被重新“激活”的她,成了一家“老资格”酒店的塔楼,而塔楼之于酒店的百年历史,是一个真正的传奇。“外滩2号”是续写传奇,还是成就传奇中的传奇?令人浮想联翩。

最长吧台,让她声名远播

    “十九世纪末的一个寻常晚上,‘上海总会’的灯火辉煌,34米长的‘远东第一吧台’前,衣香鬓影,冠盖云集。忽然,火警声起,正靠在吧台边喝酒的救火会志愿者们来不及换去燕尾服、白衬衣和黑领结就冲了出去。镶了一层缎子边的黑色衣尾在火光熊熊的夜色里随风飘起,沾满了焦炭的气味。过后,工部局通知他们,可以将那晚洗烫修补礼服的洗衣店发票拿去报销。”

    这是一位上海女作家在她书中记录的逸闻,书名叫《外滩——影像与传奇》。

    确实,外滩的建筑影像总与各种传奇关联,而“上海总会”的传奇更为久远些。她坐落于中山东一路2号,被时尚爱好者称之为“外滩2号”。1861年,英国在沪侨民创设俱乐部,1864年,俱乐部在外滩建楼,起名“上海总会”。1909年,由怡和洋行、卜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和正广和汽水厂联合投资,在原址重建新楼,由英国马海洋行的H·Tarrant承担建筑设计,由洋行的日本建筑师田菊太郎担纲室内设计。新楼于1910年1月启用,一条号称全世界最长的吧台让她盛名远播,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1949年,被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这里成了上海人最“扎台型”的婚宴场所——东风饭店;1989年,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餐厅落户于此,竟引来排队的长龙;繁华终究会慢慢散去,“肯德基”选择成为街头巷尾的寻常而离开不寻常的外滩,“东风饭店”也成了上海人心中一片久远的记忆,人去楼就空了;后来,陈逸飞带着《人约黄昏》摄制组入驻,空旷的大厅里响起“女鬼”的高跟鞋声;再后来,王家卫在里面搭出了“2046”号房间,摄像杜可风把沉重的器材箱拖上拖下,磕碎了大理石台阶的边缘……1998年,“外滩2号”暂时关上了传奇的大门。

90年前就玩起了“混搭”

    “外滩2号”为英国古典式建筑风格,以大门入口为主轴线,东立面为三段式处理,横向檐口线、腰线处理得体,建筑两侧对称。外墙除柱和勒脚用整块石料外,其余均为水刷石,显得十分华丽。第3、4层贯以6根爱奥尼亚立柱,廊柱形成立面构图的视觉中心,这些柱子所用花岗石都产自苏州。第5层居正中的窗户采用了条形拱卷型,层顶南北两端有巴洛克式的塔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相比其他的外滩建筑,“外滩2号”的设计师并不十分有名,或许正因如此,设计师反倒可以放开手脚,在90年前就大玩当下时髦的“混搭”手法:大楼内部有几处明显模仿英国王宫,比如弹子房采用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装饰风格,而酒吧内橡木护壁的风格又呈现詹姆一世时期的特点,所以当时的“上海总会”又有“皇家总会”的别称。大厅南部就是那条长达34米的吧台。大厅北侧有两部三角形的电梯,电梯门是黝黑的铁栅栏,楼层指示牌是半个钟盘的样子。据说这是西门子公司制造安装的,又据说此“西门子”并非那“西门子”,它早早地被“奥迪斯”收购而销声匿迹了。

    设计师极尽所能“混搭”出一份独有的奢华,但这份奢华在东风饭店一晚又一晚的杯盏交错中,在肯德基每个周末人挤人的长龙中,慢慢磨灭。曾经的吧台被拆除,成了快餐店朴实高效的点餐台。

    空关10年后,“外滩2号”蛛网四结的大门被打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片狼籍:地砖破裂,墙板朽蚀,有月亮形窗户可眺望黄浦江的休憩小厅堆满杂物……旁人止不住惊呼,只有新联谊大厦公司的负责人没有。“外滩2号”的模样早在他脑中盘桓多年,整修和平饭店等多幢历史建筑时,因种种条件限制,未免留下了不少遗憾,他希望“外滩2号”可以带来弥补的机会。“新联谊”属于锦江集团,而锦江集团是“外滩2号”两位新主人之一,新主人为这幢百年老楼引进了一家百年老酒店——有着美国总统御用酒店之称的“华尔道夫”。

空调,藏在片片雕花中

    如今,挑高10米的大堂里,当阳光从拱顶玻璃透入,照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面上,精致典雅的细节毕现,让人心动。

    仔细看,几乎每块地砖都有裂纹。“新联谊”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砖都是原来的,一片也没有换过,有破得实在太厉害的,他就让工人把砖翻个面铺,好在百年前的装修较之今天用料更实在,砖很厚,经得起打磨。细长条的柚木地板也是,足足有3厘米厚,重新打磨后又泛出油光。

    整修中最让人“崩溃”的是破损的护墙板和木门,一片片小心地取下来,编上号,仔细地包好,送去专门的工厂整修如旧,厂里送回来后,再按编号一片片地安装上去。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像对待珍宝一样对待这些老木头。

    比照着从档案馆中找来的旧照片,工人们开始耐心修复“远东第一吧”。线条、图案,就连油漆的光泽都要万分的逼近,活干得像在绣花一样。让人犯愁的是空调的出回风口,最终,它们都被一一隐藏:吧台后面放着两个酒柜,酒柜上面的雕花橱门是空调出风口,酒柜下面的雕花开门是空调回风口;走在过道里,抬头是白色弧形的石膏雕花,却原来也是空调风口……如果不是“新联谊”负责人提醒,记者仿佛已经“穿越”百年,不会注意到身边还有这些现代设施。

    三角形的电梯又“活”了过来,记者坐着它来到最高层五楼。这里原来是仓库兼办公室,现在是一家中餐厅,靠黄浦江的小间有着坡顶和望江的小窗。一面墙被做成透光玻璃以减轻原空间略显出的沉闷,玻璃又绘上了清雅的水墨画,与另三面薄片青砖墙相得益彰。

    从五楼走下来,三楼、四楼分布着20间套房,每间套房的设计不尽相同,但奇怪的是,嵌入种种智能科技、展现欧洲古典装饰风格的室内环境竟与墙上的国画、老楼的韵味和谐共处,不见突兀。

    一、二楼散布着风味餐厅、茶座沙龙等休闲实施,其中的宴会厅拥有着最美的江景。1月份,酒店邀请过去曾在东风饭店结婚的一些伉俪重回这个宴会厅,人们惊讶地看到数十年前的情景丝毫不差地再现眼前。

传奇,都发生在塔楼里

    紧贴着“外滩2号”的背后,砌起一幢新楼,也是5层。站在老楼,只要踏过大理石地面的一道接缝,记者就算是站在了新楼里。再穿过一道草木葱郁的露天庭院,更是进入了一幢24层的全新大楼。

    和“外滩18号”等单体建筑整修时遇到空间局促的窘境不同,“外滩2号”的重新激活比较有优势,因为在它后面正是锦江集团拥有的一块5000多平方米的空地,于是在整修老楼的同时,开建新楼,相互连接,“外滩2号”也就成了整个华尔道夫酒店的塔楼部分。

    这未免让人浮想联翩。因为在曼哈顿派克大道上,堪称世界最豪华、最著名五星级酒店之一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正是这样的结构,一边是拥有42层的高楼,一边是只有180个房间的塔楼,中间一条走道把两幢大楼连接在一起。

    传奇,都发生在塔楼里。

    从国家元首到顶级富豪,从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到英俊的“007”皮尔斯·布鲁斯南,从签订《世界和平条约》到创立联合国,“华尔道夫”的塔楼是一幢竖起来的“历史”。十九世纪末,时任中国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乘船考察欧美各国时下榻此处,成为历史上下榻该饭店的第一位华人政要。二战期间盟军统帅、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常光顾该酒店,他去世后其夫人选择在此永久居住。第31任美国总统胡佛卸任后直接从白宫搬进酒店塔楼,一住30多年。

    酒店接线生常会接到要找国王或总统的电话,他必须礼貌而冷静地问清楚:“请问您找哪一国的国王?”据说,世界上只有英国白金汉宫比华尔道夫塔楼内的总统套间接待过更多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下是1963年某一天酒店需要同时接待的大人物:肯尼迪总统、艾森豪威尔前总统和宇航员库泊,分别在酒店三个不同场所领奖受勋;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结束一段旅程、回到他们的“温莎套间”;前总统胡佛接受环球航行者大奖;退役将军麦克阿瑟、前副总统尼克松和现役将军克拉克,也前后脚回到他们在酒店的永久居所。

    塔楼内多的是总统政要名人们留下的馈赠。麦克阿瑟的私人书桌由其遗孀捐献给总统套房;里根总统捐献的两件家具,金色椭圆形镜子和鹰雕像底座的桌子放在套房门厅;卡特总统和约翰逊总统分别捐赠了桌上的饰品和壁灯的灯座;肯尼迪总统的一把摇椅也装饰着其中的一间卧室。著名作曲家波特去世时,把自己最喜爱的钢琴留给酒店,钢琴上写着:“美国音乐剧历史上最美妙的一些歌曲,创作于这架钢琴上——华尔道夫酒店居民波特,1939-1964。”

    塔楼也被认为是爱情之花盛开的地方。1956年,摩纳哥国王尼雷尔亲王在此宣布迎娶好莱坞巨星格蕾丝·凯丽;因妻子患有严重恐高症,艾森豪威尔卸任后甘愿长住酒店“低层”的普通套间。当然,塔楼内也会上演势不两立的“敌人”“共享”同一套间的“喜剧”,比如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和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再比如肯尼迪和赫鲁晓夫。

    想来,即将开始的“外滩2号”塔楼传奇,亦不会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