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比王妃升职记游戏:常见动植物中毒的预防(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6:04:21
 一.   河豚鱼中毒  

(一)分布地区及生长习性

  河豚鱼因含有河豚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引致死亡的事件在我省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河豚鱼的有毒成分为河豚毒素,以卵巢和肝脏毒性最强,肌肉和血液中也少量含有河豚鱼毒性随季节变化有差异,春季毒性最强。

  (二)中毒临床表现

  发病急,潜伏期0.5~6小时,先感觉手指、口唇舌尖麻木或有刺痛感,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并有四肢无力、口唇、舌尖、肢端麻痹,进而四肢肌肉麻痹,出现身体摇摆、行走困难,甚至全身麻痹、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三)急救处理

  无特效治疗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河豚鱼中毒的病死率为40%-50%,中毒死亡通常发生在发病后4~6小时,最快的可在发病后10分钟死亡,如超过8~9小时不发生死亡,则预后较好。

  (四)预防措施

  严禁销售、加工河豚鱼。向群众宣传河豚鱼的毒性及危害,不擅自吃沿海地区捕捞或捡拾的不认识或未吃过的鱼。

  (五)案例

  2005年2月10日上午9时,汕尾陆丰市甲西镇大岐村陈某一家6口从流动鱼贩处买来河豚鱼干煮熟后食用,10时左右陈某出现唇麻、手足麻痹、颈硬等症状,送院后于当日下午死亡,其它5人进食鱼量较少,症状轻微。

  二.   组胺鱼类中毒  

鲐鱼

(一)分布地区及生长习性

  河豚鱼因含有河豚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引致死亡的事件在我省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河豚鱼的有毒成分为河豚毒素,以卵巢和肝脏毒性最强,肌肉和血液中也少量含有河豚鱼毒性随季节变化有差异,春季毒性最强。

  (二)中毒临床表现

  发病急,潜伏期0.5~6小时,先感觉手指、口唇舌尖麻木或有刺痛感,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并有四肢无力、口唇、舌尖、肢端麻痹,进而四肢肌肉麻痹,出现身体摇摆、行走困难,甚至全身麻痹、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三)急救处理

  无特效治疗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河豚鱼中毒的病死率为40%-50%,中毒死亡通常发生在发病后4~6小时,最快的可在发病后10分钟死亡,如超过8~9小时不发生死亡,则预后较好。

  (四)预防措施

  严禁销售、加工河豚鱼。向群众宣传河豚鱼的毒性及危害,不擅自吃沿海地区捕捞或捡拾的不认识或未吃过的鱼。

  (五)案例

  2005年2月10日上午9时,汕尾陆丰市甲西镇大岐村陈某一家6口从流动鱼贩处买来河豚鱼干煮熟后食用,10时左右陈某出现唇麻、手足麻痹、颈硬等症状,送院后于当日下午死亡,其它5人进食鱼量较少,症状轻微。

 
三.      珊瑚鱼类中毒  

苏眉鱼

 

老虎斑

  (一)分布地区及生长习性

  老虎斑、龙趸、苏眉等珊瑚鱼类主要分布在我省沿海地区,因鱼体肌肉、内脏或生殖腺内含雪卡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毒性来源可能是某些含毒藻类,藻食性鱼类摄食此种有毒藻类后,毒素在体内蓄积;当肉食性的珊瑚鱼类捕食了已毒化的藻食性鱼类,通过“大鱼吃小鱼”这个生物链使毒素即转移至肉食性鱼类体内蓄积富集而使珊瑚鱼含毒。

  (二)中毒临床表现

  潜伏期1~6小时,温度感觉异常是其特征性中毒表现。当出现所谓冷热感觉倒错时,触到冷水或冷的物体时,自我感觉为灼热感。此外,消化系统可有恶心、呕吐、腹泻;有红斑、荨麻疹、水肿等皮肤损害;口唇、舌、四肢、全身麻痹;全身症状有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疲乏、神经过敏、眩晕、失眠。严重者言语障碍、行走困难、抽搐、昏迷,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通常病程为2~3周,一般轻症可数日恢复,重症需数月才可恢复,病死率约7%左右。

  (三)急救处理

  应尽早洗胃、催吐、导泻以排除毒素。10%葡萄糖酸钙静注,可减轻神经症状。温度感觉倒错者应给予温热饮料,并补充复合B族维生素。

  (四)预防措施

  由于目前检测技术还不能从鱼的味道、肉质、气味等方面来检查辨别哪些鱼含雪卡毒素,加热、冷藏及晒干等办法皆不能把毒素清除,因此谨慎进食最为必要,尤其是不要吃大型珊瑚鱼的内脏。

  (五)案例

  2004年11月12日晚,中山小榄镇某酒店举办婚宴,进餐人数共52席520多人,当晚9时开始陆续有进餐者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累计发病89例,经调查,所有患者均有在婚宴上进食老虎斑,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老虎斑鱼中的雪卡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

  深圳市2004 年共发生雪卡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4 起,中毒人数60 人,无死亡病例。4 起中毒中,1 起是进食东星斑鱼中毒、3 起是进食苏眉鱼中毒。中毒者均有进食深海斑鱼(珊瑚鱼),未食用者不中毒。最短潜伏期为1 小时30 分、最长为11小时,中毒者出现口腔麻木、咽喉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出现感觉异常(温感倒置)或刺痛、全身无力、四肢麻木、关节酸痛,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昏迷等症状。经实验室检测,剩余食物珊瑚鱼中雪卡毒素阳性。
四.      蟾蜍中毒  

  (一)分布地区生长习性

  蟾蜍,俗称癞蛤蟆,我省各地有分布。蟾蜍腮腺和皮肤腺(皮疣)可分泌毒液,引起中毒。

  (二)中毒临床表现

  食用蟾蜍肉、头、卵巢,肝,均可引起中毒。儿童比成年人,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及体弱者比健康人中毒症状为重。蟾蜍中毒的潜伏期一般在0.5~1小时内,中毒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等胃肠症状,并伴有头痛头晕、口舌麻痹、嗜睡、四肢麻木及心悸心律失常等。

  (三)急救处理

  洗胃,静脉滴注5%葡萄糖或葡萄糖盐水,予大量维生素B和C,必要使用中枢兴奋剂和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有烦躁和抽搐出现时,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四)预防措施

  不捕捞蟾蜍,禁止食用。

  (五)案例

  2003年8月31日下午6时左右,江门台山市北陡镇寨门圩容家煮蟾蜍汤给4名小孩(7~11岁)食用,约10分钟后4人陆续出现口舌麻痹、头痛、腹痛等症状,由于中毒严重,经抢救无效,4名小孩于次日全部死亡。 五.     鱼胆中毒

草鱼

鳙鱼

鲢鱼

  (一)中毒临床表现

  引起鱼胆中毒的鱼类主要是淡水养殖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全省各地具有养殖,肉味鲜美,仅胆汁有毒,胆汁中有毒成分为5-α-鲤醇。鱼胆中毒潜伏期最短为0.5小时,一般为5~12小时。消化系统症状出现得最早,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病后2~3天出现黄疸、肝肿大,肝功能有明显改变等肝脏损害表现。泌尿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中毒后3~6天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神经系统症状早期有头晕、头痛,严重者有脑水肿,可见神志不清、谵语、烦躁不安、全身阵发性抽搐、昏迷等。循环系统可出现心悸、心律紊乱、休克等。

  鱼胆中毒发病快,病情重、进展快,一般在中毒后第8~9天死亡。如急救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30%。据报道,一般吞食鱼重0.5kg的鱼胆4~5个或鱼重2kg的鱼胆1个,即可引起中毒;吞食鱼重2.5kg的鱼胆2个或鱼重5kg的鱼胆1个即可致死。

  (二)治疗措施

  早期采用排毒措施,一般采用催吐、洗胃、导泻。鱼胆汁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吞服鱼胆超过6小时者,亦要催吐、洗胃。对症治疗,有条件时应尽早采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有助于肾功能及促进毒物排出。

  (三)预防措施

  我国一些地区民间常有吞服鱼胆治疗治疗某些疾病的习惯,认为有“清热解毒”、“明目”、“止咳平喘”等功能。因此,应向群众宣传鱼胆有毒的知识及危害性,不要滥吞食鱼胆治疗某些疾病。
六.     贝类中毒

牡蛎

扇贝

  (一)临床中毒症状

  贝类又称软体动物,海产软体动物中毒亦可称为贝类中毒。引起中毒的海产软体动物有日本东风螺、泥螺、贻贝、加州贻贝、长牡蛎等。

  贝类的毒化与“赤潮”有关。“赤潮”即海水中出现变色的红斑,伴有海洋动物的死亡,是某些单细胞微藻类在海水中迅速繁殖,大量集结而成。贝类摄食有毒藻类后,富积和蓄积藻类毒素,人们食用含毒素的贝类后可引起中毒。

  毒贝类中毒因含有毒素的不同,中毒表现也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麻痹型:由石房蛤毒素及其衍生物所致。潜伏期一般为0.5~3小时,早期有唇、舌、手指麻木感,进而四肢末端和颈部麻痹,直至运动麻痹、步履蹒跚。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2、腹泻型:由大田软海绵酸及其衍生化物所致。主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病情轻。

  3、记忆丧失型:由软骨藻酸及其异构体引起。潜伏期3~6小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流涎、同时出现记忆丧失、意识障碍不能辨认家人或亲友等。部分病人中毒后记忆丧失可长达1年多。

  4、神经毒素型:由短裸甲藻毒素引起。主要表现有唇、舌、喉头及面部有麻木及刺痛感,肌肉疼痛,头晕等。

  5、肝型:由Venerupin所致。    潜伏期一般在24~48小时,初期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倦怠,还可有出血斑,粟粒大小,红色或暗红色,多见于肩胛部、上臂、四肢。重者可出现吐血、黄疸、肝功能异常,甚至发生急性肝萎缩,预后不良,多有死亡发生。

  6、日光性皮炎型:可能由泥螺中的对光过敏物质所致。潜伏期一般为3天,初期面部和四肢的暴露皮肤出现红肿,并有灼热、疼痛、发痒、发胀麻木等感觉,后期可出现瘀血斑、水疱或血疱,破溃后引起感染。

  (二)治疗措施

  目前对毒贝类中毒尚无解毒药物,仅采取排毒措施及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

  (三)预防措施

  进行宣传,使群众了解毒贝类中毒的知识。在通过在赤潮时期,发布食品安全预警,提醒群众慎食贝类。食用贝类时,应去除内脏。
(摘自广东食品安全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