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翻墙软件 v1.6:压力动力能力创造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0:41:45
 2009-02-23 20:58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感到,一份责任一份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个人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

压力、动力、能力、创造力,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排序,其实落实到一个整体、一个个人,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在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无论你是官是民,无论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师、还是工人,岗位都赋予我们沉甸甸的两个字“责任”,正是这份责任使我们产生了一种压力,也由此引发了我对动力、能力和创造力的思考。

所谓压力,心理学把它解释为来源于外界,产生于内心的一种感觉。而“来源于外界”和“产生于内心”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外界”要有构成压力的客观存在,比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面对岗位赋予我们的职责,面对一项艰巨任务,一项重要工作等等。但是同样的外在条件在不同人的“内心”,未必都能产生同样的压力。有的人感觉有,有的人则感觉无,有的人感觉压力大,有的则感觉压力小。笔者认为这里除了个人能力素质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无事业心、责任心。一个人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即便是一项普通的工作也会感到有压力,因为总想着要把事情做的更好一些。相反,如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工作任务再艰巨也不会感到有压力。由此可见,工作有压力,反映的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干好工作的强烈愿望。工作实践使我们发现并感受到,压力可以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压力可以促使我们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压力作用于学习,就会使我们看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增强读书学习的紧迫感;作用于工作,就会使我们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我们说,面对压力,认识到压力仅仅是有了有所作为的一种可能,要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需要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中间环节和必要条件,这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激发我们的内在动力。其实,压力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坚强的人奋起,也可以让怯懦的人退却,可以让奋起者成就事业,也可以让退却者一事无成。由此可见,仅有压力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变压力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动力,变压力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实际行动。

然而,在压力面前除了有动力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说压力证明了我们的责任心,动力表明了我们必须干的决心,那么能力就要解决我们怎么干和能不能胜任的问题了。今天,我们所从事的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岗位能力要求。事实也是这样,工作中光有满腔热情,没有一定能力,就会心有余而“能”不足,不能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做不好工作,完不成任务反过来又加重了心理的压力,与事无补。我们看到在同样的工作压力面前,有些同志之所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能力强,效率高。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固有的,那种“赶鸭子上架,逼出来的”说法不无道理。能力的提高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当用“压力”这根无形的鞭子时时鞭策自己,在工作中强化学习意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争当学习型、知识型职工。

压力产生动力,动力调动能力,能力孕育着创造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英模的成功之路,更清楚地发现压力、动力、能力、创造力产生出的巨大效力。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只不过是个初中文凭的吊车司机,港口装卸工作的压力使得他三十年如一日,练就了一手绝活,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创造了“振超效率”。当代知识型职工的楷模邓建军,更是不屈服于自己和现代科技之间的“拦路虎”,在向老外索要操作规程手册时,对方不屑一顾的一眼,使他在气恼之余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也气出了他决心掌握先进科学技术,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的志气,震出了他奋发学习,争当知识型工人的决心和信心,17年参与400多个技改项目,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这种压力转换的动能是显而易见的。

奋斗的过程不是单调的音符,而是压力、动力、能力、创造力不断升华的华美乐章。压力、动力、能力、创造力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过程,每一次它都会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正是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得我们个人不断充实,不断提高,不断突破,有所作为。使得我们的企业充满无尽的创造力,永远焕发出勃勃生机,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