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节目中的奇葩选手:秋风:李银河因谁而闭上了嘴?(南方都市报 2007-2-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1:38:41
李银河因谁而闭上了嘴?   2007-02-22 10:41:02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秋风

  

  春节前,李银河博士宣布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尽可能少发表与性有关的言论。显然,李博士的言论自由受到了侵害,这是严重的事件。不少论者感慨民众的“愚蠢”、“愚昧”,“不宽容”,似乎是那些因李银河言论而引起的道德舆论剥夺了李的言论自由。事情果真如此吗?

  在李银河闭嘴事件中,前后出现了四个主角。第一个主角当然是李银河本人,她公开发表了一些为较为少见的性行为辩护的言论。这些言论引发了部分民众的强烈反响,表现为媒体上的讨论与网络上的口水战,他们构成了本次事件的第二主角。

  这两个主角一直在场面上活动,但其实说不上针锋相对,因为,在报刊与网络论坛相对正规的评论中,支持李的言论似乎还要多于反对李的言论。当然,在网络论坛上确有很多人在进行辱骂式的批评,但归根到底,这些言论没有能力让李博士改变立场。相反,李博士愈战愈勇。

  看来,把李博士闭嘴归咎于舆论或民意,其实是在某种习惯性偏见支配下本能的解释。此种习惯性偏见,至少发源于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他最为憎恨的是所谓“多数的暴虐”或者“习俗的专制”,他断言:“这种社会暴虐比许多种类的政治压迫还可怕”。这种观念影响甚广,并被近代中国启蒙思想人物接受、传播。

  但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偏见。现代大多数知识分子天生就是密尔的信徒,尤其是在中国,始终缺乏有现实感、又比较理性的保守主义,这导致了受过教育的人士,对于习俗,持一种不假思索的批判态度,以先锋者的言论自由否定舆论批评者的言论自由。相对于所谓“多数的暴虐”,那这就是少数的特权。一个人当然可以追求个性之解放,对此,任何人不得采取强制性手段进行阻止。但反过来,追求解放者也无权禁止他的同胞对他的行为说三道四,这也同样是一种言论的自由权。

  其实,从某种中立的立场看,上述两种言论是相反相成。先锋派的努力当然相当重要,因为这有助于一个社会习俗的演进,如果其尝试被证明可以拓展出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空间,就会被人模仿进而成为新习俗;但后者的保守舆论同样十分重要,因为这有助于维持一个社会习俗的稳定性,从而让绝大多数可以对他人的活动形成一个相对长远的预期,这是社会开展有效的合作交往的制度前提。一个社会若完全压制了习俗创新者,则难以有效应对新情势。反过来,习俗创新者若无任何约束,则社会也必将陷入解体。一个社会保持创新与保守之平衡的奥秘,就在于舆论施加给创新者的压力的程度是否合理。通常情况下,单纯的舆论压力对于维持此一平衡,可谓恰到好处。一旦权力介入,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回到李银河闭嘴事件,假如仅仅是李银河与其粉丝大战保守的舆论,那就是一个社会进行正常的自我反思、自我更化而已。然而,随着事态变化,另外两个主角浮出水面。第三个主角是李银河“所在单位的领导”。推测起来,该开明的单位领导长期以来,都没有阻止李博士发表言论。但后来,第四个主角登场了,那就是给李银河所在单位的领导施加了压力的人。单位领导因此来劝说李。

  这两个主角打破了社会内部创新与保守的平衡,也改变了整个辩论的性质——事实上,让辩论中断了。看起来,给李所在单位领导施加压力的上边的人士,似乎也是受到舆论影响而说话的,但是否顺应了舆论根本就不重要。毕竟,促使单位领导表态的,不是舆论,而是权力。而他一出面,李博士就闭嘴了。

  在西方,大多数言论自由案件起因于风化警察和电影审查委员会等等机构执行法律、条例的行为。而在李银河的例子中,“单位领导”就可以轻松地让那么勇敢的一位斗士闭上嘴。这也许并不奇怪,在单位制度下,一个学者要说什么话,首先得通过单位领导的审查,尽管这种审查通常隐而不露。难怪李银河在闭嘴声明中专门表扬了一下领导们。领导是好人,不理性的民众却在打扰她的生活。这就是密尔的逻辑在中国的奇异表现。

  作者系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