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悖论:端午说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02:05

                                        端午说吴

 苏州给人的印象总是儒雅、清秀和安静。其实,苏州人骨子里十分热闹,爱“轧闹猛”。四月的神仙庙会后,接踵而来的五月端午闹龙舟就是苏州另一个“闹猛”日子了。

“端”是开始的意思,五月的第一个五号,即为端午。

  全国各地端午都是一个大节日,并传这一传统与战国大诗人屈原有关。但是在苏州,端午的种种却似乎与他扯不上关系。

 早在春秋时期,苏州出了一位传奇人物----伍子胥。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设计规划了苏州城。两千五百年来,苏州城一直沿用着伍子胥当年的设计格局。他辅佐吴王阖闾兴霸成王,奠定了吴国强盛的基础。之后又辅佐吴王夫差实现了称雄东南、争霸中原的伟业。伍子胥忠心耿耿,敢于直言,但是夫差却听信谗言,逼死了他。可怜一代功臣,落得“盛于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苏州老百姓十分怀念伍子胥,在胥江里划船打捞伍子胥尸体,并投角黍(后来的粽子)驱鱼。这项水上活动,后来被称为“迎伍君”。

 史书记载,苏州“迎伍君”活动规模盛大,城里城外的河道水域都有划龙舟的活动。沿袭到后来,索性就被成了苏州城里的“白相节”。百工放假,群入酒肆轰饮。为看龙舟竞渡,“男女稚童,倾城出游。。。。。。河中画楫枳比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水路交通堵塞,陆路同样人头攒动,“几无驻足之地”。

“龙舟宽不过一步,长约二丈,用樟木制成。龙首高昂,龙尾高翘”,龙舟四角彩旗飞舞,旗上书写“四时无灾,八节有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条船有十六个赤膊扳桨的“划手”。另有一人,手执长钩立于船首,称为“挡头篙”。舱中鼓声雷动,两岸观者欢呼助威。“入夜,燃灯万盏,烛星吐丹,波月摇白,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舟’”。

五月有如此欢乐的习俗,并不是因为五月是个吉祥的月份。恰恰相反,在过去五月被认为是“毒月”(不吉利的月份),诸事不宜。不婚嫁、不乔迁,不晒席子,百事皆多忌讳。五月五日更是月中最不吉利的日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就因为生在五月端午,被父亲遗弃,幸母亲将其藏起来,才免于夭折。

 现在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端午时节江南开始进入盛夏。江南地区盛夏炎热,毒虫滋生,瘴气易出,人容易得疫病。“除瘟、避毒、驱邪”就成了端午习俗的主要内容。

 端午当日要喝雄黄酒,并用馀酒染于孩童额间、胸口、手足心,避百毒。雄黄酒还要洒在屋舍角落,以驱邪避毒虫。

 孩童要穿五毒衣,戴虎头帽,佩雄黄荷包。这些雄黄荷包,上绣花卉、鸟兽等图案。有的还做成八卦或者小粽子的样子,外面缠上七彩丝线。也有将丝线缠在孩童手臂上,称作“长寿线”或者“长命缕”。

 为保家舍平安,老百姓要在家门口挂上蒲剑。所谓蒲剑,即用菖蒲、艾蒿、大蒜头扎成的一束。门窗上还要贴上五毒图像。五毒即是:蜘蛛、蜈蚣、蝎子、壁虎、蛤蟆。五毒贴于墙上,意味着将它们钉死在墙上,不再为害了。

 家中饮食也有特别,要吃粽子、黄鱼、黄鳝。苏州俗语说:“勿吃端午粽,死仔没人送”。

    端午未到,苏州家家户户的主妇们就开始买回箬叶(菰叶或者芦叶)、糯米等物,准备过端午。包成的粽子因为形状不同,也各有好听的名字:枕头粽、三角粽、小脚粽等。粽子中除了糯米,还加入其它副食,也就有了鲜肉粽、赤豆粽、枣子粽、豆沙粽。现在又有了栗子粽、蛋黄粽等等。粽子也不只在端午出现,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了。

    端午的这些习俗如今看来,有很多不过就是一些臆想。在瘟疫多发的江南,真正解救老百姓的其实还是苏州的名医。吴中医家不仅在苏州城里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院,还创立了中医学上著名的温病学说。

    清咸丰年间苏州雷允上做成了“六神丸”。此药能够治疗疔疮疽痈等症(湿热造成的一些毒疮),具有清热、解毒、镇痛、消炎的奇效。民间常有购买赠人,视为雅事。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苏州枕在水上、坐在船上,走过了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回首烟雨中,苏州的风景又岂止是绿的芭蕉和红的樱桃。

 


端午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