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之爱上情敌的小说:拯救危机的智慧 (部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39:13
    《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祸福全由人心所指,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本无吉凶,因阴阳变动而生吉凶”。心行变动必然使阴阳变化而导致吉凶祸福。佛教化众生以念佛念菩萨来祈祷消灾免难,是因为佛菩萨名号含藏无量吉祥的信息能量波,但要真正起作用,关键是在念佛菩萨的过程中要生惭愧心、真诚心。惭愧过去很多行为违反了天时,违反了大自然的因缘,违反了人与人之间的因缘,也是违反了自我生命的因缘。因为人类的行为违反了因缘,所以才造成天地和人类之间的大灾难。只有反省过去和现在的过错,才能改变未来。在接受佛慈悲的过程中,要改良自己的一切行为,不要做违背天地、大自然、人我之间和生命的规律。违背了规律,就有灾难来了;改良了行为,一切都好了。一句佛菩萨号就能改良人我之间的一切因缘。念佛要相信“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洪名的功德;要一心专念、真诚心接受佛菩萨洪名。这样就可以让生命和大自然得到很好的改良!
    佛家修行重在于修“心”,所以,出家是出“心”而不是出“色身”,出离凡俗世间的“心”,跳出“五行”不受五行“生、克、制、化”增减的善恶交替心约束,一心向清净道业修行;在家修行也是修“心”,而不是修发财升官等无常梦幻色相。举例:同是杀人,用心不同,其果报也不同,如果带有仇恨杀人,属嗔恚心,贪嗔痴重,入地狱道;如果为了自卫或保护更多的众生杀人,无罪或罪性轻;如果为救度灾难中的一群人,不单无罪,还有功德,或可升天道;如果为了救世,为人类正义的战争,如带有使命的领袖,死后根据其因果仍可入天道或更高维次的生命空间。《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就有一位是杀猪人,有一位是妓女,都修成菩萨。如果单从表相看,他们从事恶业应该入恶道。所以,学佛一定要明了“用心”的重要,不论出家在家,不论各行各业,各司其责,各有作用,这都是“心”的妙用。如果妙用中带有个人情绪,执着“有”,落入“心随境转”那结果一定是烦恼痛苦不断;如果妙用不起作用,则执着“空”,消极自私,不能利益更多众生。二执皆不能合宇宙大道,只有既不偏“空”,也不偏“有”,“空有”不二,才能破“法执、我执”,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入佛知见,真正理解佛法“真空妙有”的涵义

八 大 人 觉 经    为佛弟子,常於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知: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於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六种信佛的层次
星云大师开示
随着「人间佛教」的风起云涌,现在举世的佛教徒增加了。平时经常听到有人统计说台湾的佛教徒有多少,世界的佛教徒有多少,但是总说虽然都是佛教徒,其中却有「信佛」、「求佛」、「拜佛」、「念佛」、「学佛」与「行佛」的不同:
一、信佛:一般人信佛,刚开始仅止于表示不反对,承认自己是佛教徒,但是并不是真的认识佛教,对佛教的义理并不了解,也没有皈依受戒,只是觉得佛像很庄严,知道佛教很好,甚至因为父母是佛教徒,因此很自然的传承父母之教,只是一种文化的继承。
二、求佛:有的人知道佛教很伟大,认为理所当然的佛祖应该会帮人的忙,因此平时虽然没有想为佛教做什么,但是一旦遇到生病、贫穷、失意、失败、失业等人生困境时,就想到求佛帮忙。姑且不管佛祖有无帮忙,但是有此希求之心,自己的佛祖会在心中增加力量。
三、拜佛:有的人感觉佛陀很慈悲伟大,在他面前很自然的就会谦卑礼拜,表示恭敬。有的人拜得如法,也能与佛接心,感到身心有一种轻安欢喜的变化,获得佛的力量、慈光加持,这就是信仰的升华。
四、念佛:有的人刚开始念佛,只是随缘的念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慢慢念到感觉佛与自己同在,所谓「朝朝共佛起」,念佛心中就有佛,念到身心舒畅、清安自在、烦恼减少、心开意解,当然就会欢喜念佛。
五、学佛:经过念佛,身心有了感受之后,再经师长指导,觉得应该要学佛。所谓「学佛」,佛有慈悲,自己有学到他的慈悲吗?佛有智能,自己有佛的智能吗?佛有愿心、忍耐,佛是无有执着、无有计较、无不放下,如果自己也能如佛一样无牵无挂、自由自在,这就是「学佛」。
六、行佛:学佛如果没有实践,则「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因此学佛之后,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慈悲喜舍,要行四摄法,要有六度万行,要「行佛所行,做佛所做」,如果能够如佛所说的去实践,到了最后即「我是佛」,这就是学佛的最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