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永久女角色哪个好:巧问妙引,让学生兴趣倍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40:56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若能做到巧问妙引,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提问与他们自己的回答中,学习兴趣倍增,各种能力得以全面而迅速地提升。

借事设问

所谓借事设问,就是借助课堂活动等具体事例来设置和对学生提出问题。此种方式,有助于引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球,(拿出两袋乒乓球——其中甲袋全是黄球,乙袋既有红球也有白球,但无黄球)下面请两组小朋友进行摸球比赛,摸到黄球多的小组获胜。

(两小组开始摸球。其中甲组摸的全是黄球,而乙组一个黄球也没有摸到)

乙组学生渐渐觉察到什么,纷纷说:不公平,不公平!

师:为什么说不公平?

生1:他们那只袋里装的全是黄球,当然摸到的都是黄球。

师:真的吗?(倒出来看看)啊,果真全是!那么请问,在这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2: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

师:(板书“一定”)那么,另一只袋子呢?(倒另一只袋子)

生3:一个黄球也没有。

师:那么在这样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4: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黄球。

师:(板书“不可能”)如果想让这只袋子也有被摸到黄球的可能,那你会采取什么办法?

生5:放一个黄球进去。

师:好,那就按你说的做。(从甲袋中拿出一个黄球放进了乙袋)现在,在这个袋中任意摸一个会有什么结果?

生6:可能是红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师:也就是说,红球、黄球和白球都有摸到的“可能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这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导入《可能性》一课时的提问。他巧妙创设情景,以让学生摸球这一课堂活动来设置和提出问题,在巧妙导入新课的同时,引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

后歇提问

所谓后歇提问,就是将客观上包含了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的一句话,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教师在提问时只说出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教师的问),以此来引发“在后面歇着”的后半部分(学生的答)。这种近似于歇后语的提问方式,不仅有助于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进而在课堂上形成师生和谐呼应的互动效果,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师:在“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是树”一句中,先后出现了两个“点缀”,这两个“点缀”的意思是不同的。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

生:静!

师:对,显出了小屋的静。而树的高大,显出了小屋的……

生:小巧!

师:对,小巧。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也就是说满山的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

生:美妙的绿色背景!

师:对!前面那个“点缀”,是“点缀”一词的本义,而后面这个“点缀”,其实已经不是“点缀”的本义了,而应该是衬托或者……

生:装点的意思!

师:对,装点!

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在上《我的空中楼阁》时的课堂提问。他利用问题与答案之间的相反性(“动”和“净”、“高大”和“小巧”)、相关性(“满山的树”和“美妙的绿色背景”)、相近性(“衬托”和“装点”),对学生进行后歇提问,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了应该注意的问题上,提高了教学互动的和谐程度,而且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对比引导

中西方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如果学生弄不清这一点,他们在学习英语和语文相关课程时,就会产生诸多的困惑,教学难度就会因此而增大。因此,英语或语文教师应想法让学生辨明此点。

师:学习英语,我们首先要知道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弄清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行为方式上存在的不同。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如在美国的一条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对小姐怎么说?

男生甲:Beautiful!(真漂亮!)

师:那这位小姐会怎么回应呢?

女生甲(笑):Thank you! (谢谢!)

师:但是,要是在中国的大街上看见一位小姐很漂亮,你走上前去对他说:“小姐,你真漂亮!”那这位小姐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男生乙:如果碰到文雅一点的,她会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要叫——叫警察的!”(众生笑)

女生乙: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骂:“流氓!”同时给你一耳光!(众生大笑)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西方人比较开放豁达,而中国人则比较内敛含蓄。

这是一位英语女教师在上第一节英语课时的提问。从内容和结构上看,她的提问明显地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就西方人的行为方式提出的,后一部分是就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提出的。她以这种对比方式的提问,引导学生辨识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行为方式上存在的差异,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分层发问

所谓分层发问,就是教师先将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逐一对学生发问。当教师在学生思维或语言表达出现困难或障碍时使用此法,可以起到提示引导作用,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大家想一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学生: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这样就有了寒来暑往,四季的变化。

教师:能否更详细地解释一下呢?

(学生心有欲而口嗫嚅)

教师:比如,太阳在直射北回归线时,南北半球的热量和季节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就多,南半球获得的热量就少。所以,北半球就是夏季,南半球则是冬季。

教师:那么太阳在直射赤道时,南北半球的热量和季节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此时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一样多。所以,北半球就是秋季,南半球则是春季。

教师:太阳在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北半球的热量和季节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半球获得的热量就多,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就少。所以南半球就是夏季,北半球则是冬季。

上例中的地理教师,在发现学生不能详细地陈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就将之分成“太阳在直射北回归线时,南北半球的热量和季节会有什么变化”、“ 太阳在直射赤道时,南北半球的热量和季节又会有什么变化”和“ 太阳在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北半球的热量和季节会有什么变化”三个小问题,然后依序逐一提问。从最后的效果看,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所答问题的层次清晰度,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以上数例说明,教师的巧问妙引,可以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问与答中丰富知识和提升能力。 (湖南 黎 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