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青龙山:毛泽东面对"双刃剑"如何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37:32

本文摘自《毛泽东初进中南海》何虎生 中共党史出版社

  面对双刃剑的选择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和中央人民政府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民族工业却陷入了难以维持的境地,为实现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的调整工商业目标,中央对劳资关系、公私关系等都进行了有益的调整,并开展“三反”和清扫“五毒”的斗争,以铲除其有害于新经济的成分。在“五反”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又对民族工商业进行了第二次调整,使其得以恢复和正常运转。

  1、走平衡木

  1950年3月以后,民族工商业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中,产生危机的原因是两方面的,既有工方对资方要求和限制太多,也有资方本身经营方面的问题,问题很复杂。

  这一切使民族资本家惶恐不安,有的对前途失去信心,或坐观等待,消极经营,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有的解散职工,关门歇店,造成新的失业群,引起劳资关系再度紧张,一些资本家散布所谓“早归公,晚归公,早晚要归公,不如早归公”,还有什么“我们学傅作义和平缴械吧。”还有的资本家形容自己的处境是:望红旗,五星(吾心)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有的甚至一走了之,如上海有300个厂长经理跑去了香港。

  上海有名的资本家刘鸿生于3月初给陈毅市长写信表示,由于企业资金难以维持周转,所以也要将刘家的所有资产都交给国家,这实际上是在发泄不满情绪,有的民族资本家还把困难归咎于国家财政政策,埋怨政府“与民争利”。上海永安公司经理郭琳爽曾致函上海市工商局,认为是政府税收太重,才使公司“对于一应水电、膳食、薪水均发生严重问题,以致本公司将解放前所剩应市存货销售亏耗贻尽,现所剩者都属于若干冷门存货,故不得不拍卖存货,以便缴纳税款,本公司此项举措,实已至山穷水尽之境地。”

  这些民族资本家的抱怨不免带有哭穷和试图少买公债的企图,但困难的确是很大的。民族工商业的困难不仅影响到民族资本家本身,而且也致使失业人数大增,当时上海的失业、半失业人数已高达166万左右,因而不仅民族资本家不满,群众中也开始出现抵触,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毛泽东对这一切十分重视,1950年4月,他对全国统战会议上工商组讨论会的一份发言记录稿多次批语,着重批评了要求过严的限制、排挤、打击以至消灭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错误思想。在发言记录稿“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处,毛泽东批:“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是有斗争的,但必须团结它,是采用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以达团结它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之目的。”

  在发言记录稿有关对私营工商业的限制和排挤处,毛泽东批:“应限制和排挤的是那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即投机商业,奢侈品和迷信品工商业,而不是正当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对这些工商业当它们困难时应给予扶助使之发展。”

  在发言记录搞谈到私营工商业“要求划分阵地,要河水不犯井水,我们不允许”处,毛泽东批:“应当划分阵地,即划分经营范围。”发言记录稿谈到“国营经济是无限制地发展”处,毛泽东批:“这是长远的事,在目前阶段不可能无限地发展,必须同时利用私人资本。”

  在发言稿谈到社会主义商业要控制粮食、花纱布、火柴、百货、盐时,毛泽东批:“除盐外,应当划分范围,不要垄断一切”,“只能控制几种主要商品(粮布油煤)的一定数量,例如粮食的三分之一等,发言稿中还认为“百货公司必须建立,不然即不能稳定物价”处,毛泽东批:“建立百货公司,并不是代替全部商业。”

  在发言记录稿谈到“大资本家要停工,我们就让他停工,我们有钱,就接收进来”处,毛泽东批:“这是不对的。”这些批语表明,毛泽东关于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思想已初步形成。当时,上海市私营工商业的困难最为严重,对全国的影响也最大,毛泽东称之为上海的“四月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