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发帖的网站有哪些:小人物如何面对大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7:32:12
在当下这个人人自危的职场,多个朋友也许就多条出路,何况他们还是知名度甚高的大人物呢?
我的困惑
大人物压根不搭理我
Linda 某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市场主管
每到岁末年初,都是我们市场部最忙碌的时候。市场部的重头戏——公司最高规格的年会论坛即将拉开帷幕。从主题到嘉宾邀请,我和我的同事们已经忙碌了小半年。
眼下的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财经热点。“过冬”便成了此次年会的主题,为了顺应潮流,老板临时调整规划主题,并特别圈定了几位知名企业家及经济学家。邀请这些大人物的重任自然别无旁贷,落在了我身上。
我的人脉还算可以,但大都局限在业内。死党无非就是那些同学加同事外加同行,说实话,都是和我不相上下的小人物,结识的大人物实在少之又少,无奈只好发动一干好友帮忙。几番搜寻下来,也算有所斩获——找到几位大人物的邮件地址,居然还弄到一位专家的手机号。我满心欢喜,连夜发送邮件。可是,一周下来,却石沉大海,毫无进展。令人郁闷的还在后头,那位专家在电话里干脆一口回绝,“没兴趣,时间也排不开。”
眼看着论坛开幕时间越来越近,我的心却越来越沉。关键时刻,我这样的小人物如何搞掂大人物呢?
各方回应
小奇:25岁 广告公司销售
·我也是害怕和大人物打交道,别说大人物了,平时就是和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我都心虚得很。这可怎么办啊?
QQ168:27岁 设计公司策划
·我习惯于与自己喜欢的人打交道,比较“挑人”,工作好几年,朋友圈还是那么大,偶尔结识的大人物,也不懂得保养和推进。
Luna:28岁 媒体从业人员
虽然自己是做媒体的,有机会和大人物打交道,可每次还是显得不够自信。我也奇怪,咋见到名人就犯怵呢?
Linda 的困惑很是典型。对我们这些小人物而言,只有多和大人物打交道,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业绩才能上台阶。我们该如何面对大人物呢?
现身说法
了解需求 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80后代表 李令彬 曾任吉林出版社图书编辑 现任徐小平助理兼职业咨询师
2002年,我毕业后到吉林省的一家出版社做起了图书编辑。2003年底,我策划了一个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图书方案,接下来便是找合适的作者。一次去书店看书,徐小平的《图穷对话录》一下子吸引了我。当时,我就想,如果能约到徐小平来写职业规划的书,效果一定不同凡响。
然而,能约到这样的名人也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概是学哲学的缘故,每遇到问题,我都会深入思考,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徐小平这样的大人物注意到自己,并且愿意合作?
写邮件?据说他的邮箱里每天都会收到上百封邮件,那么,自己的邮件如何才能从成百上千封邮件中脱颖而出?
赞美他、把自己的身份意图交代清楚,这些自不必说,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给他带来什么?一般来讲,出版社找知名作家约书稿都会以提高版税来增加吸引力。可是,当时徐小平至少也是千万富翁了。那么,像他这样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是做口碑,更好地塑造形象,帮更多的人解决问题,帮新东方建立更好的品牌。于是,我抓住了这个点,在给徐小平老师的信中也着重围绕着这个点。
此外,我的邮件Title也下了番功夫。“李令彬(1)”,Title就是要一目了然地告诉对方你是谁,那么(1)则代表第一封,这也意味着还会有第二封、第三封……当收信的人看到一定会好奇,出于好奇也会打开来看看。
第二天打开邮箱,我就收到了一个大大的惊喜。徐小平老师给我回复的邮件热情洋溢:“你是我知己,找时间好好聊聊!”这太让我振奋了!没有想到,徐老师竟在第一时间回复了我,并且给出了如此高的评价。
摆正心态 谁知道呢,未来事情会怎样
70后代表 郑瑞端 深圳驿泉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企业心理顾问、李子勋等知名专家华南区联络人
其实,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总是两条平行线,总有交叉的时候。小人物与大人物也是这样,总可能有交往或合作的契合点。
名人也是平常人,也有高处不胜寒的时候,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尊重和理解。因为工作关系,我会不时和一些知名专家打交道。任何合作其实都是平等的,不要因为自己是小人物而妄自菲薄。合作时,更需要传递自己的价值,比如我们可以为他做什么,他又需要为我们做什么,如果合作双方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接下来就会顺畅多了。
“谁知道呢,未来事情会怎样?”我非常喜欢李子勋老师这句口头禅。未来一切都是不可知的,谁知道以后究竟是好还是坏呢。我想小人物更需要这种淡然的心态。如果遭到大人物的拒绝,或是大人物压根不搭理你,可别就此郁闷沮丧,影响自己的情绪。也许对方身体不适,心情不爽,也许正急匆匆地在赶往机场的路上,谁知道呢?也许过几天再试,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抓住“软肋”,与大人物平等对话
70后代表 萧强 《瞭望》周刊记者 采访过多位知名企业家
无论大人物名气有多大,我们要平视,而非仰视。这是平等对话的基础。当然,平等对话需要下更多功夫,多研究和了解对方,比如对方的经历、背景,眼下关心的是什么,了解得越多,对话共同点就越多。
2006年,我去康佳采访,康佳集团总裁侯松容原定只能给我5分钟时间。我当时就想能否想办法把时间稍微延长一点。见面时,我递的名片上是我的笔名,侯松容对历史很有兴趣,于是我先讲了几句关于我笔名的典故。寒暄过后,气氛便融洽了很多。接着,我又提起北大教授薛旭——侯松容就读北大时的老师向他带好,一下子,我们的距离就拉近了。5分钟已经过去了,我并没有着急采访,而是说“侯总,我觉得康佳的品牌战略有点问题。”侯松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把事先精心准备的提议和盘托出,他也听得饶有兴致。接下来,我们又做了一番深入探讨,我的采访任务也圆满完成。
与大人物的平等对话是需要精心准备的。采访前,我仔细查阅了侯总的资料,知道他的爱好——喜欢研究历史,并保送进了北大。因此采访时,我能找到对话切入点。此外,大人物也是平常人,在某方面特别出色,也一定有其薄弱环节。如果我们能抓住对方“软肋”,走差异化路线,也一定能触动对方。当然,前提是你有备而来。
《FUTURE》视点
做人脉 Google
这是一个圈子时代,圈外的人想进去,圈内的人却不想出来。各式的圈子人以群分,小人物与大人物更多时候只能是两条互不打扰的平行线,偶尔相交,还得看你的交际能力的强弱。
会交际的人更容易成功。衡量一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强,看他的交际圈就知道了。
如果他交际甚广,在不同层面、不同行业都有关系不错的朋友,且年龄横跨60后、70后、80后,则说明他的人际交往能力超强。反之,如果像案例中Linda那样,朋友“大都局限在业内,死党无非就是那些同学加同事外加同行”,则说明其朋友圈比较单一,社交范围也相对较窄。
此外,你交往的朋友还能侧面反映你的身价和人际交往能力。如果一个人身边的朋友大都优秀出色,比他强的大有人在,则证明他的实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错。如果身边的朋友混得还不如他,则可能存在“选择性交往”的心理倾向,即习惯选择自己的交往舒适区——选择与自己水平相仿或实力较弱的人交往,对强者(大人物)存在心理畏惧和敬而远之的心态,这往往也是小人物的交往心理,例如案例中Linda在与大人物打交道时遭遇挫败,“心也越来越沉”。这些消极体验只会加深她与大人物打交道的“恐惧感”。
在如今这个商业社会,任何一个职业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是否善于和比自己强或不喜欢的人交往,善于在一个不喜欢的环境中折腾,这是衡量一个人社交成熟度的标志。
★发掘你的独特价值。俞敏洪曾说,很少人能和与自己地位相差太远的人建立真正的人脉关系。不过没必要太悲观,小人物与大人物的交往,就算不是真正的朋友关系,达成商业合作关系也是双赢的开始。前提是小人物也能为大人物提供独特的价值。
这里的“价值”,换个更贴切的说法就是“被利用价值”,你越有用,你就越容易建立坚强的人脉关系。如同建立个人品牌一样,与其匆忙花费精力漫无目的地认识朋友,不如事先确定好自己的价值定位,然后针对目标顾客有针对性地传播。比如,李令彬任吉林出版社图书编辑时,他善于发掘好的作者,策划好的图书;而深圳驿泉的郑瑞端则拥有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萧强身为媒体记者,交游甚广,视角独特也善于用笔杆子为人解决问题。
和他们一样,任何一个小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我的优势在哪里?我有哪些独特价值?”这都是与大人物打交道的敲门砖。
★巧妙传递你的价值。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向别人传递你的“可利用价值”,从而促成交往机会,彼此更深入地了解和信任对方。无论是网络“弱连接”还是日常交往来看,大多数人是在几秒种或1分钟之内就判断和你交往是否有价值,甚至决定是否要与你交往。
李令彬在邮件中巧妙地设立邮件Title,使他的邮件从成百上千封邮件中脱颖而出。萧强则抓住对方“软肋”,走差异化路线,最终也触动对方。而郑瑞端的平常心与尊重也让她收获了专家的信任与支持。
在与大人物打交道过程中,只要保持平常心,尊重自己的价值,并巧妙传递,终究会找到交集。
★成为人脉关系的Google。俗话说“大家都很忙”——这固然没错,但用人脉关系来说,就是一种“沉淀资源”,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
Linda到关键时刻才发动朋友找资源,而寻找大人物,更是转了一大圈才找到一点线索。如果平时注意积累,你会发现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各有自己的价值,那么为什么不把他们联系起来,彼此传递更多的价值呢?
如果你只是接受或发出信息的一个终点,那么人脉关系产生的价值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你能成为人脉中的搜索引擎,那么别的朋友甚至是大人物也更乐意与你交往,你也能促成更多的机会,从而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人脉关系。从此,大人物也不再遥不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