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齐刘海的编发:别让诚信价值倒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06:12

别让诚信价值倒挂

朱 煦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31日   02 版)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儒行》

    本来无价的诚信,变成了真正的没价。不仅没价,而且价值倒挂。该付代价的事情变成了获利益的事情,该受损失的事情变成了占便宜的事情。失信成了聪慧,而守信变成了愚傻。久而久之,人们深深地跌入渴望诚信,自己又难做到诚信的漩涡中。

    听说过油价倒挂、煤价倒挂,难道诚信的价值也会倒挂?

    在生活中,与朋友相约,毫无理由地迟到一分钟,并编造理由,算不算失信?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小事,更别说上升到诚信的层面了。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是日常行为诚实和正式交流守信的合称,它包括诚与信两个部分。如果考量一个个体的诚信,就会发现,“诚”关乎个体言论、行为的真实,“信”关乎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守时、守约、守信。

    在现实生活中,迟到一次,哪怕是一个小时,都可以对付过去,等待者会善意谅解,因为迟到者的身份、名望,以及有求于其的利害关系,消解了迟到者失信应付出的代价。迟到者也可以通过编个不真诚的理由化解内心的不安。在这个过程中,不诚信的代价甚至会出现负值——被爽约的人还会道歉说:让您赶得那么急,真不好意思。

    若迟到已成为一个人的习惯,成了一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又会怎样呢?我们惊异地发现,大家仅仅是说,这个家伙不太靠谱,而不会有更严格的判定。对策就是故意将下次相约时间提前,以不真实的相约时间应对不守信。

    正是在这种气氛下,社会对诚信的要求在不知不觉中衰退,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助推诚信价值的流失。

    原本,个人不诚信要付出不菲的代价。在一些诚信记录制度非常严格的国家,人们对诚信记录的忌惮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人不诚信的言论和行为,一旦留底,就会成为污点长久地伴随着他,严重影响其将来生活、求职的方方面面。

    可是我们没有严格的诚信记录机制,也没有对诚信缺失的严厉惩罚,多靠道德约束来完成诚信的内化。一个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对就业、学术地位影响甚微;一个品牌或厂家,涉嫌生产有害食品,开个媒体公关会,鞠几个躬,顶多损失一两个月的营业收入,而不会危及到品牌和厂家的生死;一家著名超市,玩弄价格标签障眼法,赔上物品价格的5倍、10倍,即可转危为安;一位地方领导干部,弄虚作假骗取政绩,给地方稳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也仅仅是免职了事。

    这样,本来无价的诚信,变成了真正的没价。不仅没价,而且价值倒挂。该付代价的事情变成了获利益的事情,该受损失的事情变成了占便宜的事情。失信成了聪慧,而守信变成了愚傻。久而久之,人们深深地跌入渴望诚信,自己又难做到诚信的漩涡中。

    做染色馒头的人,以为只要不吃自己做的馒头就安全,殊不知,放了工业盐的咸菜就在他自己碗里。顾客都觉得,商家骗一次人被揭穿,下次就不敢了,殊不知,你再次走进这家商场,它仍克制不住再欺诈并侥幸得逞的冲动。因此,恪守自己的诚信应该是一个底线,抵制身边的失信应成为一个基础。对有欺诈行为的商场,我们应不进它的门;对不诚信的干部应一票否决,且永不启用,如此,试想哪个商家,哪名干部还会以身背信?同样,在生活里,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人,对有交往的关系人,都采取“失信零容忍”的态度,是不是每个人在诚信上就会多些顾虑?

    回归诚信的价值,别让诚信的价值贬损、流失,别让守信者吃亏失信者获益,是解决当前诚信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能让迟到的人只得到一个“不靠谱”的“雅号”,而要让他因为迟到的习惯丧失可能的合作机会,甚至丧失与人交往的资格。这样,诚信这个做人起码而珍贵的品行,才会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并转化为切实的行为,净化全社会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