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小学生朗诵的文章:捆绑中国的货币圈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7:31:55

捆绑中国的货币圈套

(2011-05-30 15:48:41)转载 标签:

杂谈

和2008年之前一样,货币越收越多,但实体企业苦不堪言。昨天,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专门调查了温州的资金状况,情况很不乐观,大量小企业、微型企业都关门破产了。这样的结果是中央政府在转变经济结构中有意所为吗?也许是,但这个过程太猛烈了。还是那句话,挤掉旧的容易,建立新的难。

 

从报道的情况看,广东、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情况是一样,因为它们纷纷到温州去寻求民间信贷。如果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是转变经济结构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那纯属西部地区的云、贵、黔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恐怕跟结构调整就没多大关系了。

 

其实,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央行收紧银根,银监会提高监管标准都将直接作用于银行信贷,迫使银行收缩信贷。这实际是减少实体经济供血,甚至是每一次收紧都是从实体经济中抽血。不管你承认与否,这是事实。

 

但我们看央行的货币市场操作。从近几个月的情况看,基本是两大主体:第一,对冲外汇占款;第二,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替换央票发行,以实现低成本货币操作。按说这样的操作不会过分改变银行流动性。但从货币市场利率最近的走势看,银行流动性确实十分紧张。

 

为什么会是这样?第一,当然有“储蓄搬家”的原因。4月份,4678亿元储蓄流出银行系统。这些钱去哪?不管去哪,它们流入实体经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第二个原因恐怕才是要命的因素。“热钱”流入中国后,大量堆积在中药材市场、艺术品市场、贵金属市场等等,总之,哪里有“炒作”的机会,有涨价的机会它们堆积在哪,而根本不进入实体经济。这就有问题了,央行收紧货币,名义上是对冲外汇占款,而回收的货币却是实实在在地从实体经济当中抽血。但是,流入国内的热钱它们又不可能对实体经济构成支持。其结果就是,看货币不少,但企业却嗷嗷待哺。

 

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现象。2006年之后,中国就出现过同样的情况,尤其到了2008年初,这种情况登峰造极。当时,实业家的抱怨在当年的“两会”上十分尖锐。

 

这就是中国现实。“热钱”流入国内,储蓄流出银行,它们都是为了去“炒”。在中央银行不允许资金总量扩大的前提下,“炒”的资金越多,实体经济越少。而央行只能从实体经济中抽血,却无法减少“嗜炒”的资金。

 

这也难怪央行。货币政策本来就是一个总量政策,根本解决不了结构性问题。但如果一味下去,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从根本上说,这样的现象也是“弱势货币、以制造业为主体国家”的典型痛苦。由于货币弱势,我们根本没有更好的方法阻止“热钱”,只要我们经济增长在全球具有比较优势,这些热钱就会来,而我们的货币却出不去。热钱来是为了“炒”,极易形成各类价格泡沫。而我们以制造业为本,需要的是发展实体经济的资本,而非过于短线资本。

 

这真得很麻烦,“为控制炒作却压死了实体经济”,这就好比“倒掉洗澡水,结果量孩子一起倒掉了”。这是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最大的成本。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实?尽管我还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现在还给不出“特效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按照现行的宏观经济和货币理论,不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需要中国的货币政策必须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需要足够而充分的创新。

分享

51

阅读(2361) 评论 (24) 收藏(0) 转载(23)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