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癌症病人什么礼物好: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与理论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49:26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这一理论品质是由这一科学体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时代性、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自身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本质属性,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的成果。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创新史。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这一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引领时代潮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真正的科学体系都是具体时代的产物,而不是哪个天才头脑的主观臆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恩格斯也认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之所以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伟大变革,首先在于它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得以实现。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社会关系尤其是阶级关系简单化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正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和发展,预示了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客观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其1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与时代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只有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依据变化了的情况,推进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列宁所处的历史阶段、时代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固有矛盾的激化,使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上出现了有利于革命的薄弱环节。列宁敏锐地把握了战争与革命这一新的时代主题,提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获得胜利,从而形成了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也是紧紧把握时代的变化,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出发,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成功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同样,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是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时代在发展,理论应当随之发展。因此,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要与时俱进,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三个重大变化”对我们党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提出了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否则就会落后于形势,被时代所抛弃。
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才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必须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检验,由实践来修正,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的修改和完善,就是他们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生动范例。他们在不同的时期,随着实践的发展,先后为《宣言》的不同版本写了7篇序言,对其中的一些地方作出了补充、完善甚至修正,指出某些内容“已经过时”,尤其重要的是提出了《宣言》中原理的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著名论断。恩格斯在晚年,针对《宣言》原文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命题,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又根据新的考古材料和对古代社会的最新研究,对这一段话作了补充说明,指出“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这个重要的修订和补充,再一次表明他们尊重实践,勇于修正错误,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我们党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克服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影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批判教条主义时,讲了一段十分风趣而又十分精辟的话。他说:“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这个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而臭的、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一切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停滞化、僵硬化,使之失去创造活力的教条主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做到“三个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个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当然也就是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它不承认有“任何最终的东西”和“永恒的真理”,敢于公开地宣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他们的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还在自己理论创立的初期,他们就明确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展新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都在变化之中,不承认“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我们必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到客观世界运动和变化的永恒性。其次,马克思主义把对真理的认识看作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承认所谓的“永恒真理”和“终极真理”,认为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我们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必须不断适应客观世界的变化,而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从这里出发,马克思主义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和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始终坚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克服自身的缺点,纠正自身的错误,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革自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向来拒绝凭空描述未来社会的每个细节。作为现实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关于人类社会的各种乌托邦设计,始终立足于社会现实,一切以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断从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吸取营养,推动自身理论的创新。
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在于,它不承认除实践以外还有什么更高的权威,任何理论和学说都必须严格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仅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革命学说,而且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它之所以在19世纪中叶产生,除了当时客观的社会历史和时代条件,也离不开吸收当时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作为自己创造思想理论的条件。列宁深刻地指出,“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它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学说的直接继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直到生命的晚年还在始终注意跟踪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及未来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而且他们还密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每一个突破性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当作推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这个阶级性却不带有任何的宗派性。这是因为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胸怀最宽广、眼光最远大,它所谋求的不仅是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因此,无产阶级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阶级,这个阶级性决定了它能不带任何的偏见去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它的学说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作为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第一次全面突破了思想文化中的“地域性思维方式”,开创了一种世界性的思维方式,并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世界的整体性,《资本论》阐发了生产的国际性。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始终保持开放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面向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开放。当今时代是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日益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每一领域。面对这种深刻变革,我们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挑战。作为人类社会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于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广泛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论断和新的理论,不断开拓自身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精神决定了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理论,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同时,这个理论又是建立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科学阐发无产阶级使命,自觉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是一种把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起来的革命科学。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正是从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贫困中看出“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从而使“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成为“革命的科学”。
作为科学就必须遵循科学的精神。首先,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无情地嘲讽了那些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从中寻章摘句,用原则来剪裁现实生活,企图从本本中寻求现实生活和斗争的现成答案的种种行为。
其次,既然是科学,它就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就要允许人们去研究它、发展它。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神圣的教义,不允许研究它,更不允许发展它,实际上就是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其三,既然是科学,它就必然要反对一切与科学精神相违背的迷信和崇拜,它的科学性与一切宗派主义和门户之见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是冰炭不容的。马克思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确立实践的权威,依据变化了的情况解放思想,开拓前进。
(执笔:黄宏)
《人民日报》 (2003年02月10日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