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适合的职业:羽戈:“沉没的声音”如何浮出水面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32:53

羽戈:“沉没的声音”如何浮出水面

2011-05-30 08:49:37 来源: 羊城晚报(广州) 有23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

若无打捞,“沉没的声音”就将永远沉没、不见天日吗?说到底,“沉默的大多数”的当务之急,仍在于主动发声,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突破坚冰的封锁而浮出水面。

作者:羽戈

《人民日报》近来的评论,颇令人眼目一新,它似乎正在回归用人民的语言为人民说话的优良传统。飞越疯人院的“精神病人”徐武一事,一度万籁俱寂,惟《人民日报》拍案而起,建言“精神病收治”不得偏离法治轨道。随后,“本报评论部”以“关注社会心态”为题,连刊五文,刀刀见血。此系列最后一篇,为《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见《人民日报》5月26日)。所谓“沉没的声音”,即弱势群体的无效表达,他们表达了,却无人倾听,无人呼应,只能沉没于空寂与无声。故该文呼吁社会管理者在众声喧哗之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打捞”二字,流露了《人民日报》矢志不移的话语立场。

只是,若无打捞,“沉没的声音”就将永远沉没、不见天日吗?说到底,“沉默的大多数”的当务之急,仍在于主动发声,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突破坚冰的封锁而浮出水面。

声轨之一:微博

这声轨之一,就是微博。读《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称“近2亿网民随时写下140字微博”,才晓得微博用户的数量之多。据教育部的定义,2010年乃是中国的“微博元年”,算起来,微博在中国的兴盛仅仅一年半而已。这么短的时间,彗星尚未划过星空,微博却已经完全入侵了我们的手机与生活,难怪媒体人纷纷惊呼“微博革命”。

非如暴风骤雨,这是一场柔情似水的光荣革命。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是革命者,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是被革命的对象。这场革命的风潮之中,并无“反革命”一说,因为微博没有敌人。敌人在我们心中,它的名字叫强制,叫懦弱。微博革命刷新了一个概念:自媒体。博客也是自媒体之一种。然而,打个比方,博客如大刀,微博则如小刀。荒原野战,大刀占优;在一个短兵相接的信息化时代,小刀杀伤力更强。微博的优势,即在于信息交流的最快化、最大化、立体化——我曾坐在颠簸的长途车里用手机玩微博,看社会灾难之现场直播,暴力与鲜血如在眼前,恍若隔世——与公开化:当微博普及天下,新闻将无处可藏。

所谓自媒体,即一个人是一个媒体。微博的最大意义便在于此。以前,发生了事故,你想找媒体曝光,只能打老是占线的热线电话;而今,你把兼具相机功能的手机举起,拍照见证,再把兼具电脑功能的手机放平,打开网络,进入微博……你无须委曲求全于传统媒体的眼色,它们的冷漠与拖沓不再是你愤怒的原由。微博赋予了每一个在场者一架麦克风,每一个千里之外的围观者一台投影仪。由此,微博拉近了我们与所生存的世界的距离,重新诠释了平等与自由的社会涵义。

微博就是声轨,我们不再是哑巴。只是,近2亿微博用户如过江之鲫,你的声音如此才不至沉没?微博改写了现实,但从另一面来讲,微博依然是现实的投影,正如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所言:如果互联网美好,那是因为现实的美好,如果互联网丑陋,那是因为现实的丑陋。现实世界的权力差序格局造就了微博世界的权力差序格局,对前者而言,政权与军权为王,对后者而言,话语权为王。差异在于,微博世界的领袖,未必是现实世界的领袖,而可能是饱受压迫的边缘与弱势——这就可以保证,《人民日报》所定性的“沉没的声音”,可以经微博的声轨而发出激切的呐喊。

感谢微博。它不是杠杆,不能直接撬动现实;它像是一种转接器,改变了我们与现实交流的形式和尺度。更关键的是,它解放了我们的思维,赐予了我们焕然一新的平等与自由,基于此,每个人成为一个媒体,从而成为新一代人。默多克提醒那个旧世界,年轻人不会等待某个神圣的数据来告诉他们什么东西重要,他们想控制他们的媒体而不是被媒体控制。

声轨之二:选票

微博的口号是“围观改变中国”。事实上,仅仅围观,什么都改变不了,围观者最终将沦为冷酷的看客,而中国从来都不缺所谓的看客。要改变中国的人,或者重塑观念,或者起身行动。后者之代表,是李承鹏、夏商、吴丹红……

2011年5月26日,此日有三大新闻,金正日访问北京,江西抚州发生连环爆炸案,李承鹏、夏商等在微博公告,有意参选地方人大代表。但愿这一天之成其为该年度最重要的一天,为后世所铭记,是因最后一事。

不是一个人参选,而是一种风潮。继李承鹏(成都)、夏商(上海)等公开参选意愿以后,掌声雷动,应者如云,吴丹红、姚博、熊伟在北京参选,徐彦、梁永春在杭州参选,王忠祥在天津参选,何鹏在常州参选,梁树新在广州参选……更多的独立参选者还在奔来的路上。

因参选者陆续在微博公告,而被斥为作秀。这实在有些冤枉。微博公示与呼吁,征求同志,聚拢人气,仅是第一步,接下来必将组织团队,制定章程,走访选民,宣讲政策。当然,参选者的征程若只滞留于微博,何止将迎来作秀之讥,这简直就是对民意的欺骗。

 

 

且往好的方面说。不管是否被选上,这一波参选旋风的意义,依然非凡。第一在于标明一种文明姿态,要选票不要炸弹;第二,这是一次民主政治的实弹演习,选举之荣光,在过程而非结局,当选固佳,若未成功,却能唤醒了一些沉睡的选票,告知他们“没有您的授权,我不能代表您”(李承鹏竞选海报之口号),如此常识启蒙,功莫大焉;第三,独立参选,相当于一种自由发声,打破千篇一律的选举宣言,沉默者开始呼喊,沉没的声音破冰而出——或如《网瘾战争》所言:“岂能因声音微小而不呐喊”?

就像《人民日报》吁求的那样:对执政者而言,岂能因声音微小而不倾听?

(本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