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塔防空间站打法:也谈“沉没的声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21:08


也谈“沉没的声音”作者:张未眠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1-5-30 

  5月26日,人民日报第14版上发表了该报评论部系列评论的收篇之作、第五篇评论文章:《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

  这第五篇评论,我看好像是4月28日《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异质思维”》评论的继续,都是对执政者的规劝。忠告执政者不仅要倾听已经浮在海面上“为网络关注、被媒体聚焦”的只属于“冰山的一角”的意见,而且还要倾听海面下体量更大的冰山似的庞大基石——“沉没的声音”。人民日报评论部先后两篇评论文章,吁请执政者要听取人民的意见,可见人民大众的意见已经到了不能不听的地步了。

  大概是由于所处地位、环境的关系,我总觉得该文有些观点并没有充分展开。另外,我还认为该文有些观点还是可以商榷的,就像有的网民评点该文说的:“这篇文章太委婉了。到底还是有所顾忌。”

  什么叫“沉没的声音”?人民日报评论部解释说:“沉没的声音”,是无效的表达,即是未被执政者倾听的声音。评论部说“沉没的声音”是“表达上的弱势群体,也是现实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意见“不是没有表达,更不是不愿表达”,而是“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

  其实,“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 的,岂止是“沉没的声音”,就是“为网络关注、被媒体聚焦”露出海面的这“冰山的一角”的问题,又解决了多少呢?

  值得执政者警惕的,倒是“说也白说”的“沉没的声音”,接下来的将是他们由“沉没” 转向“沉默”。 人民沉默才可怕哩!沉默,有时是最大的失望;沉默,有时是无声的蔑视;沉默,有时是极度的愤怒;沉默是爆发前暂时的静止。毛泽东曾说过:“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那么,不让人讲话或人不讲话呢?毛泽东没有说下去,但人们不难想象。

  中国不少事的现状是南其辕北其辙: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一些规定,《宪法》上写的是一套,实际实行的是另一套。就拿人民日报评论部这篇收官评论中说的:“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非常正确。但社会现实是倒过来的:为了维稳,不能、不准维权。维稳大于一切,维稳压倒一切!否则中国就不会出现打压为维权而上访投诉的人民群众,不会出现上访者“被精神病”,“被失踪”,甚至被关押。

  《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这篇文章,我认为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

  它说:维护弱势人群“沉没的声音”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那么,什么才是“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呢?怎样才算是正常的表达呢?他们为什么没有“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呢?他们在非“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表达的权益诉求,算不算数?要不要倾听和采纳?老实说,他们是在投诉无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迫不得已用非“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非“正常”的方式来表达的。“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不畅嘛!这要怪谁呢?

  就拿“两会”来说,这应该是“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了吧?但是,究竟有多少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两会”前会“沉”到海平面下面,去倾听和收集“沉没的声音” ,带到“两会”上去反映呢?我不能说没有,但肯定不多。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院士曾说,有的代表“发言十分钟有八分钟歌功颂德。”有位知名的政协委员甚至说:“我爱国,我不添乱,从不投反对票或弃权票。”能靠这些人来代表和表达民意、参政议政吗?这些代表和委员,是怎么产生的呢?很有问题!

  人民日报评论部这篇文章说,现在是“表达的‘黄金时代’”,我也不敢苟同。它在4月28日《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异质思维”》的文章中还说,现在还存在以言定罪和“‘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 那怎么会出现“表达的‘黄金时代’”呢?今天中国本来是应该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国家才有希望的,但实际上中国的言路在不断地收紧。譬如,现在中国一出现什么社会性事件或大的天灾人祸,舆论主管机关就会下达一个个“指令”, 不是鼓励各家媒体多方去深入报道,挖掘深层次原因,而是规定这不准,那不准,这哪像是“表达的‘黄金时代’”呢?

  认真听取人民大众的意见,从谏如流,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我国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国语·周语》)意思是说,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我看,现在我党很有必要重申毛泽东主席在1945年曾说的:“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论联合政府》)当前的执政者有这个勇气吗?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