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在路上动作分解:弥勒古佛普化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59:16
弥勒古佛普化篇1 玉诏
 10 超生了死
 19 心斋之修道
 
2 佛旨
 11 心与魔
 20 妄
 
3 盖天古佛序
 12 学道悟理
 21 执
 
4 修之义
 13 定静之得
 22 方寸生慧
 
5 清修
 14 三宝
 23 真性
 
6 清修之斋
 15 炼神之要
 24 迷失
 
7 心斋
 16 养气之要
 25 叛道离经
 
8 性命双修
 17 守精之要
 26 结论
 
9 回向
 18 克欲
 
  注:本书由武庙明正堂扶鸾著作 欢迎翻印 广种福田   
玉  诏 武庙明正堂主席 关 降      七十年九月七日   诗曰:玉诏颁临明正堂。神人接驾喜扬扬。      大开普度欣今日。诸子勤鸾志益强。 圣示:昊天玉诏降临本堂,命福神十里外接驾,城隍五    里外接驾,其余神人,排班候驾。 钦差大臣文尼真佛 降   诗曰:佛尊慈悯化三千。降驾中州述道篇。      至正天心咸感应。恩施黎庶德无边。 圣示:宣读玉诏,神人俯伏。   钦奉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诏曰: 朕居尊而鉴卑,无时不以苍生是念,虽尔众生灵自陷沉  沦,致大千世界,几成恶浊苦途,但苍穹怀仁悯之心  ,时思拯度。是以,大道处处普降,尽作劝善度众之  道场。  惟叹,际值叔世之秋,世人受欲所惑,灵心几已难以  作主,愈陷愈深,直入轮回之苦海,几无自救之门。  枉费诸天圣神仙佛,呕心沥血,不辞奔波之劳苦,处  处开堂,方方阐教,而觉醒者少,彼岸人疏,此诚为  可悲可叹者也。究其因原,大道真理之阐述,偏于玄  奥,或流艰涩,未能通俗以引人心,是故,世人受道  感召不深,致难收宏效者也。  西方弥勒古佛有鉴于此,乃会同南天,请旨于 上天,藉南天直辖鸾堂武庙明正堂,期期降驾,以木笔  挥鸾,开着「弥勒古佛普化篇」,尽以日常所接触事  务作引述以析解,由浅入深,掀表发里,阐明道理真  髓,作为劝化之指南,冀望阅读者,易而了悟,悟而  行之。 朕闻奏,龙心大悦,敕准所请,颁赐玉旨一道,希佛、  神、人各尽厥职,书成之日,论功升赏,勿负 朕命   钦哉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 辛酉 年 八 月 初十 日 西天佛旨          勇笔:王奇谋 扶 燃灯古佛 降          七十年十二月三日   诗曰:万教千宗普化忙。原灵拯拔泛慈航。      天心大道修而契。佛旨今颁直辖堂。   又诗:古佛慈悲德泽深。世尊鉴纳下纶音。      南天会旨颁明正。千载奇缘此日临。   又诗:今宵奉命降中州。赉诏临堂夜色幽。      正好请神颁介旨。婆娑缘子沐恩庥。 圣示:今日临堂,为宣佛旨。   极乐佛国,总掌道缘,西方教主秉承无极懿旨曰: 佛居于西天,极乐逍遥,清净自在,但无时不以,三涂 苦楚,五浊凡尘,沉沦不醒之诸缘子而念。虽有诸天佛 尊,迭下凡尘,广开方便之门,普泛慈航,但仍难释吾 佛怀缘子之心。并以凡尘色相,五花八门,迷魂阵里俗 子难醒。   今有弥勒古佛,发大慈悲之宏愿,借南天直辖武庙 明正堂开述普化篇,邀集诸天佛尊菩萨,大士尊者,共 启修道直诠。并以针对现世修道者之有所障碍与疑难, 一一解释,堪作修道者之座右铭,悟理圭臬。开述几篇 ,已震动天人。兹奉 无极皇母懿旨,会同南天,共下 法旨,颁著书诏。并为修子造功修果之方便,另立五大 条愿,命西方护法金刚,鉴纳垂听,凡有所求,驱魔护 法,消灾化厄,视情而定。  一、修道者受冤业孽障牵连,致灵性不能清明。 二、修道者心魔惑乱,致不能进道。 三、修道者外魔惑乱,致道不能修也。 四、修道者借假修真欲造功果者。 五、为超先灵冥福功果者。  弥勒古佛普化篇,自于辛酉年八月十三日起开述, 定期一年二个月完功,则为壬戌年十月十三日成书。凡 在开着期间,有上述五条愿之助印者,可向南天直辖武 庙明正堂代转呈疏。并希俗世缘子,把握良机,修功立 果,共宣大道,阿弥陀佛。盖天古佛 降   (关圣帝君西天佛号)     序   晋人左思,赋成三都,词藻壮丽,书于既成,得时 贤为序为注,因而豪贵之家,竞相传写,一时洛阳为之 纸贵。   书之珍贵者,盖在作者博文多学,立论在在精辟, 描述生动,言论中肯,能得时贤所重,为序加注等。但 无可讳言者,书之珍贵,首在是否于人有益也。   今弥勒古佛普化篇之着,尝以符合现世人所喜读之 浅白文句,作析解引理,提日常事务,而深入发掘其中 问题,作平铺直叙,不求修饰,不用玄虚,务期将大道 真理,如家常谈话,披露书中,以引阅者之兴,庶免过 于艰涩,而退阅者读兴。   大道真理,乃为人所须遵奉之规范,若以走马看花 ,视作吟风弄月之杂咏,则难以深入人心,当少裨益。 读过而忘,尽无所得,如此,枉费著书之苦心矣!故是 书之着,首在析理分明,佐于西天佛驾,将所见闻,作 问题之探讨,有条不紊,而精辟透澈,凡用心阅者,必 能然而悟,诚为特色也。    慈值是书付诸枣泥之际,谨为数语,赞明是书之 宝贵,以明读者,并以为序。        盖天古佛序于南天直辖鸾堂武庙明正堂 天运 壬戌 年 九 月 廿五 日 弥勒古佛 降 述:「修之义」   诗曰:应运挥鸾普化篇。东墩圣地启真诠。      承天大命无辞责。寿世开迷不计年。   又诗:明正堂中聚俊才。神人合一志无灰。      扶轮大雅斯文系。圣佛垂青迭降来。   又诗:鸾书一角作专栏。佛训传真遏异端。      满望三千诸庶子。勤研悟觉样相看。 圣示:吾应南天直辖武庙明正堂关主席之邀,自辛酉年    八月十三日起,降驾本堂开述佛训真理,以启悟    世人,并题颜曰:「弥勒古佛普化篇」。从此期    期下凡,与俗世诸子,共结善缘,应感谢关恩主    之慈悲方便也。 本堂关恩主 降   诗曰:佛尊降驾荜生辉。示训真言把笔挥。      有幸沾恩诸庶子。期期尽可悟玄机。   又诗:迎迓来迟愧失仪。欣参佛驾乐何之。      从兹就近熏陶受。共沐恩波遍四夷。 话 :弥勒古佛,怀慈悲悯世之心,不辞云路迢迢,降    驾本堂,开述普化篇,以悟世人,拔救苦海苍黎    ,以期共登慈航,而登彼岸。吾神迎迓佛驾来迟    ,实有失地主之谊,尚请佛尊海涵。 古佛:岂敢,关恩主太客气了。借贵堂及附属鸾刊作「    普化篇」以劝化世人,打扰之处尚多,应请关恩    主多多包涵。 恩主:佛尊降驾,蓬荜生辉,岂有打扰之语。况佛尊一    片救世慈心,明正堂中神人咸表敬意,亦可借此    亲近,以聆佛训,共沐慈熙也。 古佛:那里,那里,吾等所为,乃尽一份上体天心,下    度苍黎之苦心而已,此后吾等共勉了。 恩主:是哉斯言,吾敬遵佛谕,以此共勉之。好了,吾    亦不多耽搁佛尊开述普化篇之时间,待公忙之后    ,再请领教益。 古佛:今日首述普化篇,「修之义」。   修者,治也、备也、学习也、陶练也、省悟,信守之意也。向道之人,尤须特下工夫。盖,见道明理之后 ,力行实践,至了澈无碍而证正果,则此过程,谓之修道者也。若是见道明理,不再进修,则知其然,而不知 其所以然。故修乃更深造之一种工夫也,既曰更深造, 则必须持恒不怠,否则,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但修之用,非止于道;人生在世,必修者多。如修学业,修身性,修善德等。不过,此虽项目各异,实有 一贯相同之意义也。青少年时,学业必须学而时习之, 温故知新,此即修学业之工夫。   省悟己身所行所为之错,信守正途,不行邪径而成为一个守正不阿的人,此乃修身性之工夫。  立德,行善,见义而为,当仁不让,凡有益于社会人群之善事,不落人后;社会规范,善良风俗,有助于人心挽正之事,大力鼓吹推行,励行,则此乃修德之工夫。  综此而言,行之不怠,持之有恒,此谓之修,而修 必有成,盖始终如一也。   呵!济颠佛也来到,吾佛且停述。 济佛 降   诗曰:哈哈声中降圣堂。芒鞋破衲醉颠狂。      世人尽说吾疯野。谁识玄机话里藏。   又诗:欣闻古佛说真诠。苦口婆心化大千。      但愿苍黎多了悟。莫将祸到乞天怜。 话 :哈哈!吾济颠来也。打断佛尊开述真理,尚祈不    罪。因闻佛尊降驾南天直辖武庙明正堂开述「普    化篇」以救拔苦海苍黎。故吾济颠亦临堂共襄盛    举,尚望佛尊不以颠狂而见拒。 古佛:那里,吾开述「修」之用及义,亦已告一小段落    济佛何出客气之言。况济佛虽以疯颠不羁,游戏    风尘之面貌入世,但以「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    坐」而证大佛果,佛法弥深,历代显化,济世救    人,功果莫大,为佛门之一大圣僧。能得济佛参    与普化篇,则黎民受惠,有如久旱之久望云霓。    吾佛岂有见拒之理。 济佛:多谢佛尊不罪之恩,并多加褒扬,济颠实愧不敢    当。只要能得附诸骥尾,普化苦海苍黎,则乃济    颠之幸之愿也。 古佛:济佛太客气了。眼看三千世界,因迷子不修先天    灵性,致成五浊恶世,吾佛黯然生悲,见景伤情    ,乃作「普化篇」,以修为开卷之论。 济佛:三千世界,本乃净土,为因原灵蒙蔽,致渐衍生    罪恶之境,而使忘却回归之路。人灵原本纯洁,    毫无污浊,但因罪恶之境,污染、蒙蔽先天灵性    ,致人灵迷途难返。此实可悲!但幸三千世界,    尚不乏灵性特深,未全被污染之人,传真圣藻,    宏扬大道,使迷者能得知理而修,尚可谓不幸中    之大幸也。 古佛:济佛所言甚是,世人先天灵性虽已多被污浊,但    只要能得闻理而修,则何患灵性不光明。 济佛:但修者,亦须得法,否则亦是枉然。 古佛:此言正是中肯,吾佛亦针此而作论也。 济佛:如此修者幸甚,济颠先行告退。 弥勒古佛 降 述:「清修」   诗曰:先天灵子体娘心。大道勤修直至今。      可叹迷人还未醒。沈沦苦海孽偏深。   又诗:觉世真言劝尔俦。一心向道力清修。      灵神无垢光华耀。他日功成果亦周。   又诗:天堂路上本康庄。修得灵光愿可偿。      五浊凡尘通地狱。轮回早脱尽归乡。 圣示:溯自混沌初开,鸿蒙始判之际,九六原灵初降下    地之时,恶浊未生,邪思未染,而成纯朴之尚,    与极乐逍遥之仙境无异。天人一志为衍生天地化    育而推行;及至心魔,恶浊丛生之际,原灵受染    成蔽,而造地府,而转轮回,夙业冤孽日深,先    天灵性已荡然无存。致五灾八难,各族魔部乱世    ,致大地顿成五浊恶世,直通地府;茫茫人海,    就是无边苦海。人陷其中,难以自拔,良可悲叹    也。幸有先天同修,上体娘心,推行大道,普度    迷蒙,于孽海浮沈中,拔救不少将灭顶者。吾佛    忝为母娘道场负责诸圣之一,乃不敢疏责,借武    庙明正堂开述普化篇作觉世真言,聊劝尔俦。但    愿悟而力修,以期灵性光明,逍遥无阻也。须知    地狱无门,而天堂之路康庄,五浊恶世,直通地    府轮回。只要神清灵净,则回天无难,归乡有路    也。 又示:呵!呵!文殊菩萨临堂,吾佛且出迎。 文殊菩萨 降   诗曰:佛尊迎我愧难当。寿世同心慰母娘。      武庙堂中承大命。堪期普化启良方。   又诗:三千世界泛慈航。五浊凡尘布道场。      救渡有心仙与佛。传真妙理降鸾堂。  话:佛尊出迎,文殊愧不敢当。兹因云游路过中州,    欣见南天直辖武庙明正堂,佛光万丈,神威显赫    ,知是佛尊驻驾,借此开述「普化篇」以开悟修    子,救渡原灵。文殊不自量力,乃下祥云,亦效    附诸骥尾,共襄盛举。 佛尊:如此甚佳。文殊师利童子,于世尊灭度后,说法    中土五台山,普度众生,救拔迷蒙,佛理深研,    无牵无碍,实佛门不可多得之奇才。今说法以光    普化篇,一展宏论,实修子之幸也。 菩萨:佛尊过誉。自吾成正觉得果位后,尝历游三千世    界,眼见世道日下,人心不古,乌烟瘴气弥漫于    任何一角落;人间净土,直似修罗五浊之魔境,    此实令人浩然兴叹者也。 佛尊:人之先天灵性,本纯然无垢,一下凡尘,何以蒙    蔽而沈沦苦海。师利童子以为何因? 菩萨:此乃灵子失修之故。盖先天灵性,即如一张白纸    之初成,灵降凡尘,历受后天之感染,则白纸污    染,灵而蒙蔽。灵浊,则先天知觉失,忘却回天    之路矣! 佛尊:然则,此后天及先天知觉,又何谓也? 菩萨:后天则乃修罗魔氛,盖天地运转每个环节之中,    魔部乘隙而入,以及天魔乱道,诸圣应劫以成大    道等,而衍生之浊恶。先天知觉则乃与生俱来之    善觉,后天则五花八门,易成迷魂阵,世人易沉    迷而不醒也。 佛尊:何以避免后天蒙蔽以保持先天知觉? 菩萨:语云:魔由心生,避免之道由心入手。 佛尊:诚然,心为万识之宰,若能把持住,循正而行,    道已不远,再加修持,则魔不兴矣! 菩萨:是也,是也,唯心唯修,则魔不兴。咦!不对,    若进道,则魔考至,此又何解? 佛尊:心魔乃自魔,此魔尤胜于外魔,外魔乃乱修道者    ,而心魔则无所不乱:乱世道,乱人心,乱一切    伦常。是以此魔不是彼魔也。 菩萨:这样说来,避免后天蒙蔽及保持先天知觉,必须    要先克心魔了? 佛尊:不,这只是有所关联而已,克心魔乃自我约束之    力,使己身免入歧途。修道才是避免后天蒙蔽及    保持先天知觉,盖有外在的引诱力。换句话说,    外力有侵袭性,而心魔乃自我毁灭性。因而克心    魔,必须勤修道果,始能周全。 菩萨:既是如此,则应如何「修」。 佛尊:前篇吾佛已述「修之义」及其用,如今再述「修    」之延伸。述:「清修」   所谓清修,泛指为守清规之修持,凡一切之修身修 性及修灵等。简而言之,为持斋念佛之谓。但不论如何 清修,皆是为期灵性光明而清纯也。   空门有规,食须持斋不沾荤,言必守口业,行必守 正,不步邪径,早晚诵经,佛在心中。常护灵性,期勿 坠恶障也。   玄门之道,虽不重持斋,但言行必须中规中矩,不 可逾越,以道救世,而成己身功果。   鸾门垂训,倍重人伦,修人道,以进地道,而接天 道。其修持,以礼为中心,虽无严戒,但礼仪隆重,偏 重外功,而辅内果。   综此而言,千宗万教,修道之法虽不一,但仍不出 救世心怀,或渡世,或造功,或修德,以此为求灵性之 光明也。盖灵性之光明,与道契合,乃回天之快捷方式也。 但灵性因受魔障之蔽,致不光明或污染,故必须修之, ,始克臻此。 弥勒古佛 降 述:「清修之斋」   诗曰:清修亦必守人伦。举止行为道德遵。      执意偏差何不悟。竟教着相入迷津。   又诗:拆理开迷作启蒙。修真学道记心中。      性灵无垢光明耀。奉座右铭自始终。 话 :吾佛继前期续述:「清修之斋」          清修乃在空门佛训中,为必守之严戒。但世人多不能了解清修之义,均误解为持斋念佛,则是清修。此实 大谬。今吾佛就此一斋字拆解清修之义,希诸缘子阅之 而悟也。   斋之头一点,此即盘古开天之一斧,而开天辟地,鸿蒙始判。一点之下有一横,此一横即继盘古开天辟地后而生之道,道者无名,由一而始,万事起头难,明白这一点一横的来源后,就有了体认及方针;一横之下,有三个步骤,亦即体认大道后之所必修方针;中间是个了字,就是要了死超生,返本还原。但如何能克臻此呢?那就是要行正道,守人伦,作功德,明灵性,依此而修,则破障碍,过逆关,退魔考,自是了死超生之功程了。而了字的两旁俱是一把刀,这两把刀一阴一阳,阴阳交汇,相辅相成;这两把刀就是要修行者诛恶斩邪,铲欲除贼。只要修行者能够把握这两把刀,即能剿清群魔,直上逍遥圣境。再其下一节有两直,一直为阳一直为阴。人身凛阴阳之精血而育,则修行者知行此阴阳相辅相成之理,则日华普照,去芜存菁,阳升阴降,阴升阳降,真阴真阳融汇配合为偶,共入黄房,育成圣胎。此两直佛家所云:大转法轮;道家所云:河车运转,可得宝光华耀,灵性清明之效也。又两直之间上有二根横界线,这个界线就是天地分界,仙凡关头,此二横之下有一小字,此为最大关键。一切必小心;小心修持,小心德性,小心悟理,小心处世,直到心觉明净,可直上天界。若是一不小心,毁了道基,则直坠地狱。故此二横界线乃警明修者须小心,若果把持心境,快马加鞭,可冲破逆关而直上大逍遥极乐世界,否则即坠地狱。此为修者必明必修,以期道路能熟,门径皆知,而可放胆直进精修者也。  由此一斋字之拆解,诸缘子应悟得修斋工夫,非单 止于戒荤而已。尤须注意者,修持之工夫也。盖溯自盘 古开天辟地以来,大道衍生,修者,则须悟澈万魔罪恶 之侵扰,斩此俗心,返我纯真,始可了死超生。若是清修者,单只戒荤,则以为清修,已可超生了死,此误解也。  人生于世,受俗虑,业障,罪孽之牵缠,而心受蔽 ,灵性不得清明,虽持斋念佛,可使灵得清明不浊,但 灵性无修则不得纯也。盖性受后天污染,造下恶孽,将 致因性影响灵也。故清修者必须双管齐下,始得清修真 谛也。吾佛举一例阐明此理?  有一清修学道者,长持素斋,不沾荤浊,念佛虔诚,早晚课诵经文。但除此以外,其人并无细心不伤小动物生命,行事又有违背道德之处,如其父母反对其持素斋,因而喋喋不休的指责,惹得家庭常有风波发生。似此而言,其灵得清,其性不得明也。盖不遵父母已背正理之言,谓之不孝。不孝者,天律阴法明定有罪;行为有背道德,因而造罪,致使业障丛生,魔生乱道,则何以言修道?  吾佛作此言,并非要世人不可持斋,若是身入空门 之三宝弟子,清戒必须严守;若是在家修者,则须了悟 此斋之真正修持工夫。盖入佛门,清戒约束,时聆佛训 ,自有灵性双修之功。而在家修者,则人伦为首(圆满),持斋为次(修己)。  综此而言,灵性双修为清修之首要因素。愿世人就 吾佛以上所言,细心研阅,自有所得也。 普贤菩萨 降   诗曰:恭聆佛训到堂中。不世奇缘降海东。      俗子须知珍且惜。勤研了悟启迷蒙。   又诗:婆娑世界遍魔氛。罪恶渊深道不闻。      武庙群贤传佛训。期期忙碌志殷勤。 话 :云游婆娑世界,眼见俗世苍黎,受魔氛惑扰,致    大道不能广为推行,而造无边罪孽,实可哀叹者    也。幸有南天直辖鸾堂武庙明正堂诸贤生,期期    传真圣训,代天宣化,夙志殷勤,实可敬可感也    。今,又蒙佛尊降驾,阐述佛理真诠,则俗世苍    黎,沐恩非浅也。适才普贤到堂,恭聆佛尊开述    「斋」之工夫,精辟妙论,更是修道福音也。 佛尊:普贤菩萨过誉。适才所言,云游婆娑世界而眼见    苍生受苦,有何法可度耶? 菩萨:广泛慈航。 佛尊:慈航何指。 菩萨:可登彼岸者是,如布道、说法、传真、开理、济    世等,尽可为之也。 佛尊:不然。魔惑乱道,障蔽灵心,则何能渡人上法船   。当今之计,唯有袪魔为先。菩萨:然则何以袪魔? 佛尊:袪魔之法无他,唯在修字。故广为阐明大道修持    之法,始为救拔苦海苍黎之上佳妙法。(解魔秘经) 菩萨:阿弥陀佛!佛尊所言甚是。魔氛遍处,人心受惑    道在迩而不闻,善在前而不行,则枉费慈航普渡    。唯有阐明修法,以袪魔心也。
弥勒古佛 降 述:「心斋」   诗曰:道生万物最堪珍。调合阴阳精气神。      心法唯心唯正信。毫厘差误入迷津。   又诗:修身学道理须知。悟觉真诠至性持。      三宝两仪尊一气。自然衍化本循规。   又诗:超生了死在修持。心法唯传奠道基。      万教千宗开普度。有缘尽可上瑶池。 佛尊:天有日月,以分昼夜;地有山水,以成形,故人    有善恶以明道之贵也。盖日月滋荣天地万物,人    受天地日月覆载普照之恩。换言之天人气息,密    切攸关。故人心应与天心契,其中关键,为天人    之津梁,则是「道」也。未有天地,一气先生,    衍化万物,咸遵其轨而生长,而衍延,此则为道    也,故道为天地间至珍至宝者也。一气既生,两    仪定位,分阴阳之性,乃为化育万物,实则阴阳    调合,可返先天一气也。精气神为人身三宝,乃    凛先天一气而育,得阴阳之精而成。故善修人身    三宝精气神,阴阳调合,则可返朴归真,合与天    心矣。 又曰:修道者,由人道之修而成,可初步了脱轮回,受    五百年之人间香烟。但在人身尚存之时,人道已    成,则可再进修天道;天道者,超生了死也。如    何超生了死,唯在修持,修持什么呢?天道也。    人道奠基,天道可成果矣。 又曰:修道者,一旦进道,心中有道,则首先必须明理    ,觉悟道之真诠,盖道理明,觉悟道之真诠。盖    道理明,善性持,则可免于陷入迷津,失去正信    。故,修道心法,无他,唯心唯正信而已。心为   人身之主宰,可使假体遵行人道;正信可使天道   亲近。此理须明,切切为要,否则,毫厘之差,   失之千里。嗯!观音大士驾到,吾佛且出迎之。 南海紫竹林观音大士 降   诗曰:欣喜临堂会佛尊。慈航普度拯元元。      三千世界诸缘子。研悟真诠返本原。   又诗:持斋最重在心斋。一切修为愿可偕。      若是执迷难悟理。到头彼岸亦无涯。 话 :佛尊出迎,愧不敢当也。 佛尊:那里,能得大士临堂参赞普化篇,则三涂缘子,    沾恩不浅也。 大士:欣闻佛尊,悯三千世界沈沦迷子之苦,乃借南天    直辖鸾堂武庙明正堂开述普化篇。吾云游路过南    赡部洲,故特降临,附诸骥尾。 佛尊:大士法愿宏披,寻声救苦,直入幽冥,三界同钦    。今吾佛就现世修子之持斋问题,提出与大士研    讨,以供修子参悟。 大士:是的,此一斋字,令修子误解而入迷途者,多矣    !今佛尊开示,吾谨页献一愚之管见,唯期修子    悟得正信,免流千里之差也。 佛尊:此正吾等之企望也。观现世修子,仅知斋乃茹素    不沾荤,余者不悟,实可叹也。 大士:吾在百余年前,曾述篇文,拆论斋字,惜流传不    广,以致修子未能了悟。如今佛尊更以精辟详尽    而浅白文句解说斋字之真义,更藉此天命迭膺之    武庙明正堂及鸾友杂志发布,当能普及任何角落    ,使天下修子俱能研悟而得。此亦可谓佛尊之无    量法力,宏披大千世界矣! 佛尊:那里,时运变迁法亦迁,昔时修子,自修自得,    故一斋可得正果。但如今修持,应以普度众生为    主,以契天心。故吾佛乃就斋字,拆解现时天机    。所谓斋字,除前吾佛所论之深义外,其用,亦    非止于表面茹素,实则,斋者应重心斋也。济佛    者是,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大士:心斋之谓在何? 佛尊:若以现时修子之谓斋乃持素,则心斋者,乃心应    持素也。 大士:心者乃人身假体之主宰,如何持素? 佛尊:素者,清纯也,正无邪也,故心斋者,乃使心清    纯,守正勿入邪也。 大士:佛尊所言之意,乃劝修子勿持斋? 佛尊:阿弥陀佛,非也!非也!修子持斋,不沾荤浊,    乃在求灵性之清纯光明,此亦甚佳。更且持斋,    可戒口腹之欲,则亦苦修之磨炼。是以空门有戒    ,须戒荤浊,意即在此。但世人须知,人身假体    ,在生存之时,须赖食物之养份供给,始能发挥    正常功能,亦就是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    再谈其它。故西谚有云:「有了健康的身体,才    有一切。」所以,持斋就必须以个人之体质而言    ;比如说:年青人,正在发育成长期间,尽量吸    取各种养份,以供给身体各机能之吸收,以充足    体力为宜,进入中老年期,若持斋,不但避免荤    浊,亦可清血液,可以避免血管硬化,此乃持斋    之好处。 大士:然则不持斋,何能修呢? 佛尊:可以心斋代替。 大士:但若有发愿持斋,亦能使其背愿莫持乎? 佛尊:不能。若有发愿,则应坚志而行,但在家庭反对    之情形下,则改持早斋亦可也。 大士:下愿而不实行,是否有罪? 佛尊:有罪。故世人应知愿之不轻发,发必行之。
  弥勒古佛 降 述:「性命双修」  诗曰:双修性命返先天。主宰心神向道坚。      五气朝元华聚顶。灵光脱壳永恒焉。   又诗:修性应由慧德先。天生至性莫迷焉。      心为命主当须正。庶可双全证果缘。   又诗:莫执莫偏奠道基。心存正信力修持。      弥之六合无遗落。跳出轮回证果时。 佛尊:修道之目的在证果,以期超生了死,跳出轮回苦    海;但向道而修,如何始克臻此呢?除以坚心,    毅志而下修持之工夫外,首要则在正信,盖无失    正信,修持得法,自是事半功倍矣!故对道之认    识,而能修持,则未能证道果者,鲜矣哉!世人    当须悟此也。    但何谓正信?时逢叔世,异端四起,惑人为能,    借正道之名,而行私欲,由何而辨呢?    道惟一,衍生万物,万水汇流归大海。则返朴归    真,寻出根源,为修子所企望。不论何教,渡众    之旨,乃在劝化俗子受教而修,冀能消冤了业,    复我清纯灵性,以回先天之体。故,不论教义,    不论布教方式,是以何种姿态而入世者?视其结    论,是否无违正道,劝忠、劝孝、劝修持,不以    异端邪论,不作蛊惑扰乱,循道德之规,行仁善    之理,则为正信也。    世人尝有争论,修先天道,与后天道之别?其实    吾佛曰:道,先后天之名,乃在道之本身,非在    修持者可分别也。此何以谓:盖道之入世广大渡    众后,乃在凡能修,愿修,至正而修之,则可得    道,并非修先天道,则可回先天;而修后天道,    就止于后天而已。    换言之,先天道之修法,至精至纯,可跳出轮回    ;后天道之修持,至精至纯,当亦可证超生了死    之境。则如受教而学勤而不怠,终必有成之理同    也。既然如此,为何有先后天之名之别耶?此乃    创教布道,沿袭流传之误也。道惟一,放之可弥    六合,卷之可藏于一粟,收发如心,是一是圆,    无名无声,无形无象,若执一词,是为着相。若    明此理,则可知乃人立之名目而已也。    今日吾佛开述: 「性命双修」   所谓「性」者,凡间谓之心,上天谓之灵,则天生 所俱之至善。所谓「命」者,肉体生存之动力,人生顺 舛之基点。综而言之:性命,乃原灵投借假体,而经历 一生过程之总称也。由此可明之性命双修,乃由灵与运 双管齐下,力加修持者也。   此何以谓,灵本一切无有,逍遥自在,只因投入假 体,外有障碍束縳,日久变质,产生善恶,念滋惑心, 影响举止行为,因此性牵命,命生运,运又动性,以此 连环之牵掣,而造成轮回之不世业。故修道,乃期可破 除此不世业之缠扰。破除之法,性命双修,乃为最直接 之方法也。   修性,非止于养性,更非坐禅持斋而克臻于斯境者 。修子应明性即灵之义,故修性务必求得灵性清纯光明 ,斯谓之圆满也。   欲如何可使灵性光明?坐禅持斋,亦为工夫之一, 但非全部,并且进境亦缓。灵有通,通可显,显而自明 ,故修性应于悟理着手,悟理而定静,自有所得,得而 能修,修而有成也,故灵性光明,大道已进也。但,切 莫以此自满,谓已得道,尚须修命,命已无碍,辅性之 得,相生相成,始谓之全,可超生了死矣!   修命乃在守心,心为人身主宰,亦为善恶分判之原 控制室。命,乃为人身延续生存之动力,主宰人生过程 之成败。命即心,善恶两途分判功过,功过明定,影响 人生之运,运可动性,故性之得,尚须修命以辅,以免 以命碍性,枉费前功也。   如此说法,有些修子尚未能透澈了悟明白,故吾佛 特再剖析此例。人生过程之顺畅,乖舛,端在运之好坏 而定,故世人遇事,常有归诸命运之说。故运以影响命 之说,殆无疑问矣!   然则,命之修,又如何着手呢?语云:人惟善德可 格天,人生之过程,欲求福运,则唯有广立善德,造功 立德,一则消夙孽冤业,再则可求福星贵人;如此运转 平顺,可少波折。运顺,事事如意,则心清智生;在人 生过程中,则少牵碍,平顺而过一生,则善德累积,配 合灵性之升华,功德巩固根基,超生了死之道得矣!无 复轮回苦海。 普贤菩萨 降   诗曰:随兴云游到海东。中州武庙振文风。      膺承天命慈航渡。毅志无辞竟始终。   又诗:海峤鸾音化四夷。神威赫赫泽恩施。      文章寿世千秋业。不朽芳誉万载垂。 话 :欣闻佛尊假南天直辖武庙明正堂开述普化篇,乃    借今日云游路过之机缘,降堂与佛尊研讨一个问    题,以开悟世人。 佛尊:是何问题? 菩萨:所谓性命双修,是否内果外功?内果以培灵性,    外功以造命运,直达证道之境。 佛尊:正是,世有以坐禅以培灵,念经以造功,只是初    步了悟性命之义而已,尚须广而修勉之。   弥勒古佛 降 述:「回向」   诗曰:膺承又命感光荣。普化原灵责不轻。      耿耿心怀垂宝筏。愿期庶子道修成。   又诗:欣闻懿旨降鸾堂。咸命西方护道昌。      修子机缘今已到。推行助印迈康庄。   又诗:著书阐理义分明。普化迷蒙向道行。      学得心传成正果。轮回超脱上天京。 圣示:今日临堂,欣闻西天教主,秉承无极皇母至尊懿    旨,委劳燃灯古佛于辛酉年十一月初九日,降临    本南天直辖武庙明正堂,颁下西天佛旨,并本「    弥勒古佛普化篇」著书诏。天命加身,皇母慈仁    ,西方教主共念修子之受魔障缠扰,乃颁方便法    旨,以期能得普渡沈沦苦海,痴迷不醒之灵子也    。 又示:吾佛秉抱慈悲之心愿,为普化原灵,能得悟理修    真,乃作本书。如今荷蒙天眷,特加殊恩,方便    修子造功立果;吾佛自当施以大愿力,护法诸苦    ,共证大道。并另敦聘,游戏风尘,消灾救苦之    济佛,以往返天人之便,护法善德,闻道进修之    缘子,并作总评之司考。应护法者护法之;应驱    魔者,驱魔之;应消灾解厄者,消灾解厄之。随    时调命西方护法金刚,力士尊者,有感必应,以    期上符天命,便利群生也。 地藏王菩萨 降   诗曰:皇皇天命喜颁来。普化黎民力起隤。      从此修身修大道。金箴降述在蓬莱。   又诗:凡间处处有飞鸾。天命独膺一善坛。      可喜诸生成硕果。神人协力挽狂澜。   又诗:诸天圣佛不辞忙。降述心传到道场。      但愿苍黎同受教。超生了死步康庄。 圣示:今日降临南天直辖武庙明正堂,乃为弥勒古佛在    此开述普化篇,蒙无极皇母至尊重视,敕懿旨命    西天会同南天,颁下著书诏,并有西方教主慈仁    ,特命护法金刚,随时护法,感应善愿修子。千    载难逢,此一良机,吾佛亦将降驾,发大愿力;    凡有冥府亡灵,受阳世子孙造功回向者,吾佛立    予照应,广为方便。则为人孙者,念慎终追远,    缅怀祖泽之孝思可表现,更为造功立果之机缘也    。 佛尊:难得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在地府掌    理亡灵公忙之际,能得拨暇降临,实为荣幸也。    并以慈悲,宏大愿力,方便修子,泽及幽冥,实    功德无量也。阿弥陀佛。 菩萨:吾佛虽有大誓愿,但仅限于普渡地府亡灵,那及    佛尊协办道场,功果浩大。如今更悲悯诸有缘子    ,开述普化篇,阐明修持,释义道诠,广为修子    启开进道证果之门也。 佛尊:此乃天心好生,不忍坐视苍黎沈沦苦海,岂敢居    功。 菩萨:天心至仁,然则,若无佛尊慈悲,大力推动而不    辞辛劳,期期降述,又何以让世人皆知上天之至    仁呢? 佛尊:吾佛等亦只是尽一分拯度原灵之份内职责而已,    但愿有所之得,亦足告慰素怀,纵是仙凡遥隔,    奔波劳累,也无所谓苦了。但有诸天佛友,期期    降驾,共启佛训,开悟迷蒙,并有西方掌教主尊    之慈悲,始克完臻天命也。 菩萨:是的,上天如此苦心孤诣,为救渡原灵,吾等忝    为道中先进,亦当更尽一分心力,而为迷离灵子    辟出一条康庄大道也。吾藉此一机缘,开述地府    先灵受荫之因缘。 佛尊:那就有劳地藏王菩萨了。 菩萨:那里。尚请佛尊上坐,吾潜越了。      所谓回向,意指阳世之人,借假修真,造功    立德,而将善果转于逝世之亡灵,以此善果,超    荫,抵消亡灵所造下而附身之恶业,这就是回向    。而回向之程序,应如何作呢?非常简单,若果    己身进道,则可由感应,若果未曾进道者,则可    委由办圣者代办。何谓感应?感应就是心神的传    渡,气息的契引,血脉的相连。亡者与阳世亲人    ,虽是假体之结缘,但因欲结缘之首要条件,就    必须有因,故此因者,则是牵引一切有情之动力    ,此即感应者也。另有办圣道者,则是荣负天命    ,设堂阐教,以代宣化,传真著书寿世之所在地    ,可由此具疏上呈,注明功果回向,自有该堂主    席转呈有关部门办理。 佛尊:多谢地藏王菩萨如此详尽解释回向之义。但吾佛    另在此补充一点说明:若有世人,修功立德,欲    回向亡灵,自己立香案为疏禀呈于上苍,如此亦    可收效也。 菩萨:总之,一念真诚,无所不至也。愿世人研而悟之    行之。 弥勒古佛 降 述:「超生了死」   诗曰:超生了死返先天。悟理归真学道篇。      剖析箴诠明至性。修灵破障出深渊。   又诗:期期降述我真诠。满望修持不怠焉。      久志成功堪得果。何愁至性坠迷烟。   又诗:六道轮回苦不休。应明至性出樊囚。      先天灵体研而悟。色相皆空正理修。 古佛:何谓「超生了死」?超生,乃求灵性之永恒不灭    。了死,乃脱出轮回之六道。脱出六道轮回而使    灵性永恒不灭,则无异于敛气于三界,超神于六    合大罗金仙矣!这是修道者之最大愿望,也是修    道者之最终目的。但是,如何始克臻此境界呢?    这就是吾佛开述本书之主旨了。吾佛先提示此一    大原则,然后再浅入深出的剖析,务期每一修子    ,能够明而修之。    述:「超生了死」   灵性乃是天地孕育,禀受日月精华而成长,但本身 并无实质,而是一团虚无而具知觉,潜异的气息。只因 投入了人身,而使假体具备了活力;可是相对的,祂也 因假体的束縳,而阻碍了灵体的潜异力量,只余下了支 配假体的力量而已。   所以,我们修道,就是要借道的力量,突破假体的 束縳,而使灵性返朴归真。直至灵体受道的支助,在假 体内,孕育、成长,将潜异力量发挥淋漓尽至,可与天 地同参时,则神出假体,直返先天,不用受六道轮回之 大转轮了。   为何人须受六道轮回呢?盖灵乃气息,禀天地精华 而育,而六道轮回乃与此一气息相通契,即如地球本身 之地心引力,可将人体吸住之理毫无差异,故人若无借 修道之力,而将灵性中的重浊气息修持至清纯,则必受 转轮之吸力,引坠轮回矣!   综此而言,欲求超生了死,首要条件必须使灵体突 破假体之束縳,灵体庶可与天地同契,而臻至不生不灭 之境也。   今日吾佛先述此大略精要,下期陆续浅入深出的剖 析此一原理,及如何始克臻至超生了死之境。如今,世 尊佛驾临,吾佛出迎。 (请接下一页) 释迦牟尼佛 降  述:「心与魔」   诗曰:降驾临堂把笔枝。留言为训勉修持。      三涂四众回头悟。大道康庄正可期。   又诗:佛家狮子吼群生。震醒迷蒙见性明。      洵是慈悲披万物。好教世道庆升平。   又诗:慈航处处布纶音。普度有缘直至今。      冀愿三千诸佛子。法船登上道侵淫。 世尊:人生苦海,凡尘恶浊,三涂四苦,群生何痴迷不    悟而自甘沈沦耶?若得群生开悟,皈依向道,何    愁大道康庄之不现矣! 佛尊:世尊佛驾降临,弥勒见礼。 世尊:佛尊何必多礼,吾佛来得冒昧,打断佛尊开述真    诠,尚请不怪是幸也。 佛尊:岂敢,吾亦已小告一段落。难得世尊降驾,不知    有何法旨谕示? 世尊:佛尊客气,吾佛欣闻南天直辖鸾堂武庙明正堂,    由佛尊期期降驾,开述普化篇,天人欢悦,视为    学道宝箴,特降驾临堂,共襄盛举,并与诸佛子    结缘也。 佛尊:能得世尊宠赐纶音,则普化篇名符其实矣!恭请    世尊开示。 世尊:叔世之秋,普度万灵,吾佛亦不辞微力,今夜就    借此机缘,述一心得,以供修子参研。    述:「心与魔」   心者,人身之主宰也,灵之化也。有关心之记述, 各宗各教,早有拆述及详释,吾佛不再赘言。此日欲说 者,心与魔之区别也。   心,由灵所注,故主宰一身,易言之,灵之清纯重 浊,亦攸关于心之正邪也。心支使假体造罪,则影响先 天灵性,日渐暗浊,终成幽魂。心主宰假体行入正道, 功德之浸淫,灵日渐清纯,终可突破假体障碍,而得逍 遥飞升。由此可见,一念之间,心魔立判也。   魔者,惑也,道之反也。心由灵所注,相对的亦可 受魔之惑也,心受魔惑,则支使假体,行道之反者也。 故,心亦将谓:魔之化也。   心为人身主宰,由灵所注,可行正道,此区别在修 持,故易把握;若受魔所惑,则反道,而坠深渊,易陷 万劫不复之境,慎之。故,为人在世,修灵使其抗魔, 则为人须切切悟之而明也。 弥勒古佛 降 述:「学道悟理」   诗曰:世尊降驾论魔心。惑乱灵台败道深。      析理分明宜悟觉。莲台证位有佳音。   又诗:布道由来理首先。释疑启悟化三千。      凡尘四众归真日。由浅入深庶不偏。   又诗:启灵炼性御心魔。学道奠基力琢磨。      任考无移坚意志。功成有日脱娑婆。 佛尊:前日世尊降临,述论心魔之义,实可谓为修道者    之一大棒喝,盖世人闻道而修,却未能了悟由何    而修。道者至正之路也,天之精华,与人心息息    相契。但若不知其法,不知其所遵循,则枉费天    人契引之机,而未能突破假体之束縳,将灵性升    华而至与天同运转生息也。嗯!药师佛降临,吾    佛且出迎。 药师佛 降   诗曰:凡间底事最难关。灵性沈沦泪雨潜。      欲起衰颓开觉路。何辞万里下人寰。   又诗:心猿意马最难栓。一入岐途性黯然。      借问修真何宝典。天人同指此鸾篇。 药师佛:弥勒古佛出迎,愧不敢当也。 佛尊:那里,来者是客,吾佛岂能失仪。 药师佛:欣闻前日世尊降驾,开述心魔之义,以供修子    研悟。噫吁!凡人处世,何事为修道最难突破之    关呢?无它,灵性之修持也;盖稍一不慎,即入    歧途,一入邪径,灵性黯然无光;正是一失足成    千古恨。 佛尊:上天好生之德,为广开方便之门,救渡沈沦之灵    子,敕命诸天仙佛,处处开堂,方方阐教,其目    的务期康庄大道展现,各自学道归真,而回本位    ,以完天运也。 药师佛:天心至仁,诸天仙佛敢不尽心尽力,上至大罗    天仙,各教主尊,下及先知先觉修子,均上体天    心,宏扬大道,以协助普渡也。    奈何!现世道德沦亡,人心不古,虽有大道普降    ,而世人沈沦迷渊,未能受化而修,致灵性日昧    ,诚为可叹,可惜也。 佛尊:药师佛之慨叹,吾佛同感,为期免除浩劫之生,    吾佛等以此而不辞云路,处处开悟也。 药师佛:吾云游三千世界,尝闻云:学道悟理,可奉为    圭臬,为不可多得之宝典者,首推鸾友书刊,故    吾佛劝世人多多悟之。目录 弥勒古佛 降 述:「定静之得」   诗曰:论理谈禅大道修。凡尘恶浊尽无留。      归真悟觉先天性。永固灵胎愿可酬。   又诗:心神不惑赖修持。正信存留学道规。      世路纷岐应启悟。从兹向善德为师。   又诗:外功内果可双修。性命真诠自得求。      大道无私行宇宙。堪期处处现慈舟。 佛尊:修道入门,心灵之把持为首要。今日吾佛 述:    「定静之得」   世事均有正反两面,所谓物极必反者也;正如白昼 过后,即是黑夜也。有人修道,则有魔考乱道,此乃必 然之理,世人切勿因魔乱道,而心生退志,如此,则枉 费修持之前功也。   修子一旦进道,悟理修真,上窥天机,则魔考自至 ,以乱正信,若一不小心,容易被魔所考。在此时切宜 定静,以理智战胜魔考。   定者,定心也。静者,静神也。定心免受惑,静神 以虑情。把稳方寸灵台,一念正信,魔难侵入,静神思 考,谋求对策,一旦症结打开,魔考自退矣!此乃定静 之得也。   但是此定静之得,并非由念经、持斋、坐禅而可得 ,而是由本身对道的领悟及毅力。此话何以说呢?盖, 人的心神,很容易为先入为主的成见所左右,所以,在 平素时,就必须培养出正道的信念,那么,一旦外惑魔 考来侵,就可自然而然的产生出一股排拒的抗力。所以 ,吾佛所言定静之得,必须从道的领悟中产生力量也。   前次世尊降临,开述心魔之义,意即指此。人心主 宰一切思维行动,若心正行亦正,心邪则沦入岐途矣! 故培养心中的正信,使一颗心充满了正道的思维,那么 魔就难能动摇此一正气之心,亦可使心中免生邪念,因 此可抗魔惑乱也。   综此而言,魔之乱道,首在惑乱人心,故欲除魔进 道之法,唯有培养方寸中的一念正信而已。   吾佛如此解说,或许有些空洞难以捉摸,因此作一 譬喻,以悟世人。人心爱恶明显,若是讨厌某一个人, 便会从举止言谈中,很明显的表露出来。可是,等到这 个人与自己有切身利害时,他便会极力的去克制自己, 不使厌恶之情表露。这种克制,便是因为利害关连。以 此譬喻,克制的力量便是正信,心中正信朗然,明白魔 考之来龙去脉,便可很从容的去应付,针此而寻求克服 之道。剩下来的,就是克制的力量要从那里来?那就必 须靠平素修持中,对道的领悟了。 弥勒古佛 降 述:「三宝」   诗曰:养气守精炼我神。人身三宝最堪珍。      修持大道须明悟。返朴归真脱俗尘。   又诗:先天至性结精华。投入人身莫入邪。      意识思维应秉正。修持有素玉无瑕。   又诗:浩然正气应长存。雪月风花莫入门。      抛弃名关兼利欲。三华聚顶自归元。 佛尊:天地日月有精华,乃先天至正之性也,洪巨而无    可抗力,宛然而成大可遵循之轨,则道也者。先    天孕育人灵,此至性已涵入其中为其素质,故人    可与天地同参,谓之三才,其所本者,则人由天    育,有先天至性之精华在内故也。    但因人灵投入假体,生存于五浊尘世之后,受后    天环境之污染,迷惑,而致蒙昧先天至性,产生    私欲,偏入岐途,因而永坠苦海,永转轮回,了    无休止,诚为可悲可叹也!    但人之永作尘沦,难能返本还元,并非全部归咎    于灵入假体,受假体之束縳影响所致。虽假体之    重浊,为影响清纯灵性之一大关键,但,修持有    素,仍可使灵性突破假体之苦,而悠然生辉。甚    至假体之中,仍有三宝,可助灵性之修持而达至    境与天地同参。人身三宝,精、气、神也。此精    气神之假体,则如风火水于天地之间,乃是形成    生命动力之源也。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    均有正反,益处坏处之分,端看如何导用,把握    也。故吾佛今日先概述三宝,此后将分期开述:    炼神、守经、养气之要也。 弥勒古佛 降 述:「炼神之要」   诗曰:俗虑纷纷恶孽因。修功立德力亲仁。      堪期外惑难侵入。终始坚心炼我神。   又诗:炼神首要忌浮离。意马心猿定不支。      谩说坐禅可收效。灵台魔影败初基。   又诗:夙世因缘一业牵。无消前障坠深渊。      英恣聪敏难超脱。总是拖磨不计年。 佛尊:人身三宝,各有其用,综合而成生命之动力、主    宰;此三宝,为相辅相成,导之于正而大有裨益    ,若失之于正,则生牵掣,即如牵一发而动全身    。何谓也?盖神为意识主宰,若想入非非,则足    行邪径,秦楼楚馆,风花雪月,精不能守也。甚    至神令行恶,身罹法网,则坏一世,毁灭全身矣    。精为动力之源,未能善加节制,流于放纵,其    后果不言自明矣!精失,气虚。气虚,神浮。此    乃人身之常识,不用吾佛赘言者也。    综此而言,人身三宝,不可妄失,但保持之法,    亦非后天之进补所可奏功,惟赖至正,有恒之修    持,始得三宝充实,进而绵绵不绝辉耀于人身也    。今日吾佛先予开述:「炼神之要」   神为意识主宰,与灵异曲同功。灵之于人身,乃承 先天至性;神于人身,则束后天劣性也。但,正反之间 ,须视力量大者始得胜任。譬喻说:灵承于先天至性, 本可与天地同参,但无修持之功,使其久束于假体之内 ,受恶浊之侵蚀,终致蒙昧原来,流于凡俗也。神主意 识,若无修持,主宰力量,愈久愈薄小,后天劣性出头 ,反而受制,外魔乱神,坠落深渊矣!由此而明,炼神 之要也。   神既主意识,而意识又与夙世冤业之力相生,故炼 神应知消业。何以谓意识与夙世冤业相生?盖意识之谓 ,乃贯穿前因后果触觉,故业力亦随意识而转轮也。   综此而言,识神通灵,其间过程,首在消业。世俗 之人,不明此理,常有钻入牛角尖,迷蒙不明之态。比 如,坐禅之修子,常觉俗虑难澄,心神不定,业力之祟 也。分析至此,炼神之要,非止通灵而已,实为修道果 之必要,愿期修子细研吾训也。 弥勒古佛 降 述:「养气之要」   诗曰:浩然正气遍乾坤。七政三才凛本元。      万物群生同化育。绵绵不绝永流存。   又诗:善养胸中浩气心。忠忱耿耿鬼神钦。      成仙成佛成贤圣。至正无私自古今。   又诗:养气须知气不浮。导循正轨力持修。      三华聚顶朝元气。团结元胎愿可酬。 佛尊:文天祥之正气歌有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上则为星辰,下则为河岳。所谓天地有正气,    即是道,悠然配元会,绵亘不绝,充斥于大千世    界,任何一个角落中。此正气,含蕴于任何一事    物之中,在天之星辰,在地之河岳,均凛受于正    气之精髓也。    正气者,至刚且巨,为天地之精华,万物衍延所    赖之轨道。故天地万物,其生长,变迁,寂灭,    均为正气所系者也。孟夫子有语:吾善养吾胸中    浩然正气。人身即如自成的一个小天地!在大自    然中,浩然正气弥漫,则人身亦有一股浩然正气    含蕴。此浩然正气于人,发之外,凛威摄人,蕴    于内,则成志节义耿。内外相辅,则威武不能屈    ,富贵莫能淫矣!但若未能将此浩然正气,善为    修养,偏重于外,而流过刚,刚则易折;偏重于    内,而成迂腐,故孟夫子所言善养者,注重内外    之相互为用也。    故,为人者,既知本身具有与天地同参之浩然正    气,则应善为培养,导之于正,将此浩然正气,    应用自如,内凝为忠孝节义之心,外发为纯正无    邪之行,庶几完善也。    吾佛所引用浩然正气,虽为天地精华之所汇聚,    但人身同样有此浩然正气存在,愿世人开悟而修    持之,则受用不尽矣!藉此前引话题,吾佛开述    :「养气之要」   气为人身三宝之一,乃系生命之存灭关键,亦为性 命双修之最基本者。非仅止于善养先天所具之浩然正气 ,应先按步就班,修持身入凡尘所染之诸般恶气,此则 所谓先修人道,再修地道而接于天道者也。故养气之工 夫,可谓内功之修持。   养气须悟道。盖道者,天地正气也,以人契天,庶 可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也。此特指于已进道之修子,亦性 命双修之最后工夫,内功外果,俱已将成之最后修持也 。但在一般人所必须了悟之养气工夫,则在忍也。由忍 入门,达至涵养。   此意何在?盖,人生于世,日常之间,因人与人相 处,有所摩擦而产生之不愉快,随之斗气、意气,血气 而生。气动,进而影响神智,灵智一旦失去平衡,则不 计后果,常有不可收拾之事发生。故言须先忍气入门修 持。   但忍之修持,仍是一门大工夫。盖若过忍,气无所 出,积郁于心,如此伤身,甚至伤神。故忍气须明理, 明理则豁达,只要心胸放开,则纵有一时之气忿难忍, 亦能在剎那的心神转移中,使积气消散无纵。如此涵养 更进一步矣!   综此而言,气为人身之息,直接关系到生命的生灭 ,所以必须养之而顺,敛之不浮,使气通畅,绵绵而运 行,牵引血脉,小则身心愉快,大则修道成果。愿修子 体而悟之也。 韦驻尊者 降   诗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干戈轻动患千秋。      筹思善策多和气。一失足成作狱囚。 话 :佛尊降驾南天直辖武庙明正堂开述普化篇,吾云    游大千世界,眼见一事:有人因为受人倒债,百    般催讨无结果,而致己身周转不灵,愤而持刀杀    人,而落得家庭破散,身陷牢狱了。 佛尊:悲哉缘子,凡事三思,莫凭一时气动而造下千古    恨事。若论此事,双方自应开诚布公,共筹善策    解决难关,何必动气操刀,而造杀业。 弥勒古佛 降 述:「守精之要」   诗曰:守精首重在清心。想入非非祸患深。      言动视听遵礼范。自能节欲不思淫。   又诗:绮思粉梦好温柔。斲伐良深死始休。      色字头上刀一把。佳人断气亦骷髅。   又诗:愿把遐思抑制中。奉行善德远花丛。      修持定力阳关固。精补气神九转功。 佛尊:精为人身三宝之最重要者,盖精盈可以提神,神    清则气朗也。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主要因素    ,亦有相辅相成之牵掣也。    道者,为天地至正至明之正路,但却是无形无质    ,欲求迈上康庄大道,欲求完成大道之过程,必    须依赖于修持,而人身三宝之不失,进而修持至    纯,乃可返朴归真,使假体之束縳力消失,而与    无形无质之大道契合,庶谓之得道者也。故谓之    人心与天心契,乃为大道之真谛也。今日吾佛续    述:「守精之要」   精、气、神,各主人身一大部门。精主动力,气主 生息,神主意识;气神已述,不再赘言。   精者,何谓动力?实质而言,乃为人类传宗接代之 液,为延续生命不灭之泉源。以概略而言,精为养份, 供给人身各部门之活动官能,故谓之主人身动力也。但 此均非最主要者,修道之应守精,意在精可成丹,坐禅 炼精,调合五行,吸取天地、日月精华,而成丹道也。 但丹道之修,乃为古修法,昔时,空玄二门,均有此法 ,在玄道之门谓之丹,在空佛之门谓之舍利子也。   如今时运变迁法亦迁,丹道之修,乃为己修己得, 不符天心好生之德,广开方便之门,大道普降凡尘之旨 。但,修道之法虽变,固本修身仍为得道之基础,世人 不可不知也。   何谓之固本修身,则守精也。盖精守,庶可使气神 朗然,气壮生息不灭,神朗意识清明,研大道之真理, 渡苦海之迷蒙。综此而言之,修道宜先正己,正己庶可 化人,以化人之功,助自己之果,如此相辅相成,则为 修道之必要也。   以上乃概论守精为修道必要之理,阐明精于人身之 重要,亦为悟道之首先;愿世人读至此,宜先自省,体 会。漫言修玄参禅,空泛修持,玄禅之理乃概括而言, 非于修道之指导途径;凡诸修子,切宜初基稳扎,始可 直步进修,无有中断之虞也。   再续述论守精之要素;守精重在清心,切莫想入非 非,凡诸视听言动,日常之生活,必须合礼,四非合为 罪,故不礼即罪,尝以此自惕,自能淡欲节制,不思淫 乱矣!   常言道:色字头上一把刀,色为失精,斲伐最深的 祸患,漫言绮思粉梦风流好,温柔乡里葬英雄之慨。人 生苦短,不把万载不朽功勋遗留人间,却贪一时声色之 欢,此非真英雄。更非骚人墨客所谓之真名士,始风流 之可歌颂。文人墨客,抒发风流,乃为人生点缀,并非 ,一生功名尽葬温柔乡。深愿世人读书明理,愿把遐思 抑制,奉行善德,远离花丛,悟得修持定力,把守阳关 ,藉此人身之宝而成三宝之功,契合天地精英,运行九 转之功。从此迈上康庄之大道,直参天地大道之玄妙也 。   述论至此,深愿世人明白,守精,应先明白远色之 道;色虽引人,但绝世佳人,亦不过气神之外露,皮肉 包骨之假体,春花再妍,不过一季,佳人断气,瞬息亦 是骷髅一具而已。无可引人之处!   美色既远,精关已固,精盈则可藉之提神壮气,以 此人身三宝,调合大小周天,运转五行,契合天地之精 英,则得窥天地之妙也。   故,在此吾佛深愿世人悟得所训,宜按步就班悟理 修真,切勿好高骛远,反致受损之厄也。 弥勒古佛 降 述:「克欲」   诗曰:七情六欲乱灵心。执着难醒祸害深。      失足而成千古恨。愿期慎守道规箴。   又诗:五浊凡尘慎莫迷。三途苦楚遍哀啼。      欲成贪妄轮回业。一坠深渊可叹兮。   又诗:性自先天永世存。修持精进耀乾坤。      三才并列人身贵。莫入迷途忘本元。 佛尊:七情六欲,为惑乱灵心之大魔障;盖人生于世,    不能独居而存,必须与群众相处,因而产生人际    关系,也因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而产生了感情    ,与利害关系。而这些事,就是扰乱灵心的最大    祸源了。因此种关系的作祟,造成了人心的执着    ,对于某种事物放不开。于焉入迷,迷而不醒,    种下了后日的祸害矣!语云:「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已是百年身」因此,吾佛奉劝世人,慎    守正道箴言,庶免执着而入迷了。 又曰:五浊凡尘,本是大染缸,声色犬马,迷魂阵处处    可见;三途苦楚,盖入岐途,自拔无门,而苦难    缠扰不休也。故,世人应慎记莫迷,一点灵心永    固,任他外惑魔障,不为所动矣!造成凡尘这个    大迷魂阵的首要因素-七情六欲,人若难以克此    情欲,则永坠于深渊,令人叹惜,盖轮回业障,    乃因此而造成也。 又曰:人之性,上承于天,可与天地同参,精灵不朽,    万世长存,其中关键,只在灵是否不受外惑所迷    ,至性不昧而已。故修持至精至纯,圆明可耀干    坤矣!人列三才,人身可贵,深愿世人,莫因身    在凡尘,而忘本元,而至永坠深渊也。今日吾佛    ,述:「克欲」   欲者,攫得而占之念也。欲之生,乃缘于不能知足 也。人生于世,精神、物质为人之生存所必须,因为这 是每个人都必要的,因此产生了比较,有了比较,就有 高低之分,也连带的使人产生了欲望。想要有充实的精 神领域,譬如说,要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要男女相悦 的爱情,这些都是精神的欲望;要有洋房轿车,要有华 衣珍食,这些都是物质的欲望。因此,使一颗心受欲魔 的控制,而钻研于需求上,因而执着而成迷,迷而难醒 ,致使心灵忘弃了正道的规范,而只求于欲望的达成。 从此之后,心灵昧于正道,而步入岐途,由此造业,永 坠轮回,不能自拔,而浮沉于无边苦海中。   心为主宰,受欲而乱,偏入岐途,光明大道自远矣 !由此可见「欲」之害,深且巨。凡修道者,应认明此 害,而力加克戒。   道为至正,由人而契,达于融洽,始谓得之。盖, 人性与天地间至正之道相契,有如水乳交融,气息相关 ,因而使灵性升华,生生不灭,始谓之得道。而「欲」 乱性,使之不能与大道至正之气息相契合,故「欲」能 阻「道」之修也。凡修道者,应明此理。   使「欲」无乱于心之最佳良方,则以无欲:无欲者 ,无视于欲也。无视于欲者何谓?以知足为慎守。由此 而作结论:「知足可克欲」。   所谓知足,即甘于淡泊,凡事可以放开胸怀,不求 名闻于四海,只问是否德泽于他人?以服务人群为目的 ,所谓助人为快乐之本,则可充实精神领域,寄情于公 益,则何输名关利锁。淡泊以养志,傲立风标,妄欲不 生矣!   综此而言,人生于世,修道之功,首在于心莫使之 受惑,心不受惑,悟理而行,则不失于正,正信存心, 正道而行,行而不怠,则人道已就;正己化人,兼爱天 下,广行仁爱,泽及四邻,地道之行也,由此而进修天 道,无难矣!   弥勒古佛 降 述:「心斋之修道」   诗曰:茹斋戒杀力清修。苦志持恒向道求。      保得灵台时警惕。堪将恶秽去心头。   又诗:阴阳交替物生焉。事有因原本自然。      善德存心茹素志。无瑕璞玉返先天。   又诗:心斋永固向光明。形外诚中自有成。      胜得空谈禅道理。力行实践了凡情。 佛尊:斋字,前已有拆解,唯只限于斋字的组成及其所    显示于道之意义而已。如今所要解释者,则为何    谓斋。    斋者,素也,有戒律之约束,即斋戒也。释道两    门,均有斋戒;空门僧尼,祝发出家,斋戒尤严    ;而三宝佛徒,在家居士,虽有未能全斋,而守    戒亦严;而三宝佛徒,在家居士,虽有未能全斋    ,而守戒亦严。    斋者茹素,戒者清规,此为佛门首重,守此斋戒    ,再行诵经念佛,研悟经理,以达修持之果。    空门羽士,道家信徒,亦有斋戒,惟不似佛门之    严,但每逢法事,亦是严遵不渝。    此乃前古修道者之守斋戒,必须以茹素,守戒为    修持。究其因由何在?茹素,乃为克苦自励,以    此清苦之生活而明淡心志;而以守戒,而作约束    行为之不踰越。但如今,时运变迁法亦迁,大道    普降,遍及众生,修道,不必非入释道两门不可    ,在家亦可修持,只要闻道而悟,而修,则群生    不论高低,尽可迈向康庄大道,潜心修道。    但修道者须知,细节虽有变通,大原则却不可移    改。持斋茹素,乃以清苦生活而明淡心志,不因    物欲而惑方寸,不以残杀生灵,而乱灵台,此原    则不能移改;戒律有助于约束行为之踰越,此原    则也不能移改。所谓变通者,乃是不用勉强持斋    ,可是心志须明,不畏清苦,不因物欲而惑方寸    ,不存心以杀害生灵之命,此所谓心斋。心斋,    以心为重,不以形式为重。可是,这只是理论,    要如何始克臻至与实际持斋相同之心斋效果呢?    此为吾佛今日所欲论述之主题也。    述:「心斋之修道」   夫,时运之变迁,修道已由狭义之自修自得,而成 为代天宣化,普度众生之广泛范围矣!   昔时,修道者,若不能持斋守戒,即不能为世人所 接受,视为异端邪说。而如今,修道者,遍及众生,只 须具有善觉,闻道而悟,何时何地,俱可修道也。   在此变迁之过程中,最为人所争论之事,即为斋戒 一事;必须持斋茹素,入门守戒,始可谓之修道者。另 有主张,不必固守形式,悟道之理,行正义之善德,如 此亦可修道。两者皆曰对,亦皆曰不对!盖执此一端, 即入相,执着入相,心已受蔽,不能谓之修道。   斋戒固为自励而守之戒律,但若不能符于时运而自 执着,是为自形魔障,阻道之修也。   此何以谓之?试问若持长斋,未能与全家人一致协 同,风波之生,姑且不论,单以所费精神、物力,即已 麻烦矣!若因为全持斋之愿,而草草进食饱腹,长久累 积,身体养份供应不足,则伤身,身体不健,万事皆休 ,谈何修道耶?   此为如今须变通者;以心斋代之。佛曰慈悲,即不 伤生,但天生一物,必有其用,食之而摄其养份,以尽 其用,再消其受转畜道之罪也。以彼待罪之身,而助我 修道之身也。唯其关键,修道者是否能确切以心斋之工 夫而代实际持斋之工夫而已。若只妄谈心斋,而无下苦 工夫实践,则徒自造罪也。   弥勒古佛 降 述:「妄」   诗曰:心中阴影似藤延。四散扩张蔽福田。      妄起智消成恶乱。一朝失足恨绵绵。   又诗:贪嗔动性又成痴。一入迷魂忘正规。      万恶起因缘有妄。斯魔解脱返原儿。   又诗:漫说思而不作为。念生行动莫能知。      修持只愿同修友。去妄归真正此时。 佛尊:「妄」为一切的邪恶动机,一切意识,行为的陷    入恶、乱,均源于此。「妄」存于心中,而致灵    智蒙蔽矣!    凡诸一切情、欲,与「妄」均有密不可分之关联    。盖,情、欲乃属于己身之外,而藉以充实本身    之精神物质。其本质非特定于是谁之属,故欲求    得之,与妄即有所关矣! 又曰:妄乃无形之念,非有形之物,是故,妄念之「能    」左右人者,乃在其「能」无所不在,无时无刻    的潜入人心之中,故云:凡诸一切有情之贪欲,    皆起于妄。妄念存心,思而欲得,得之不着,转    而成忿,忿恨相念,恶向胆边生,于是乎,孽行    随之而造,岂不可悲。妄思费神,妄行败德,妄    得造罪,妄为积恶,妄情乱意,妄言失厚。此为    人不可不知,不可不慎,尤为修道者更不可不忌    也。    妄,以魔名之,盖其乱人心之故也。人生之始,    已具知觉,心念则生,心动智生,好恶亦明。斯    时,后天感染,妄而入心,妄想不得,思而成迷    ,念而成痴,痴则智失,智失性乱,善恶不明,    是非不分,其行不取,终致走上毁灭之途矣!     云人恶毒,指为非奸即佞,佞者,人之行妄也,    是以故,人须求正,心正、行正,时时警惕,日    日三省,除妄于心,庶免流于恶毒之辈也。妄既    能除,无物可扰,无魔可乱,无诱可动,返我真    如直通先天至性矣! 惧留孙佛 降   诗曰:一担千斤尚自然。分毫妄念莫生焉。      肩挑大任人称赞。满脑痴思最可怜。   又诗:漫言名利最难关。我说妄人遍大寰。      自入迷魂成绝境。甘趋陷阱不知还。 佛尊:好,好一句「甘趋陷阱不知还」。时人每每妄而    自得,孰知自入陷阱而不自知,待得四面无路,    上无双翅可飞天,下无尊佛之法力可遁地。斯时    ,只有仰头望天,双眼滴泪,徒自染得襟袖皆湿    罢了。惧留孙佛降驾,欢迎,欢迎。刚才应景,    借了佛驾特有绝技,土遁之术而作譬喻,尚请不    怪。 惧留孙佛:那里,那里。佛尊大开普化之篇,广渡迷津    ,老衲敬佩之余,特此一会,稍献薄绵共襄盛举    。莫说区区一喻,但有所命,敢不全力以赴。 佛尊:能得佛驾赞述,实是本篇一大光彩,又岂敢有所    命哉! 惧留孙佛:佛尊客气了。适才,听佛尊言及「妄」字,    老衲忽得奇想,在此与佛尊一论,望佛尊多多指    教。 佛尊:且请佛驾说来听听。 惧留孙佛:世人尝遇一些突变,辄言之:遭无妄之灾,    其之所指,无妄,乃缘于其变,本不该发生者。    既如是,灾不该发生于其身,而得却该属其有,    则,妄亦可怜矣! 佛尊:佛尊妙论,怎曰:奇想。只此一句,令人击掌不    停。妄为不该,则,灾不该临于其身,奈何,得    之必于其身耶?世人宁无深思而行之哉!   弥勒古佛 降 述:「执」   诗曰:大道无私处处宜。十农工贾任修持。      闻而研悟终成果。脱出凡尘上玉墀。   又诗:漫言道理奥玄玄。认识分明力悟研。      莫执莫迷开眼界。灵犀一点可通天。   又诗:执着成迷本乱心。入魔走火苦于今。      修持大道存宏愿。天地自然迹可寻。 佛尊:大道无私,遍降凡尘,无分贫富,不拘贵贱,尽    可闻而研悟,悟而修持;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恒    心,则积砂成石,终有突破假体束縳,跳出凡尘    轮回,而得证果之日也。    世人常曰:大道之理玄微深奥,此错矣!道理玄    微深奥,盖其妙奇而精华,亦因其妙而精华,始    有帮助于世人突破魔难之力。玄微无差,深奥则    未必;盖,道理内存于人心。语云:佛在心中,    何必远求之谓也。外在人身日常之行为所接触,    均有其道理痕迹之可寻也。只要世人明白道理何    在,细心发掘、体会,建立心中信念,则,心中    一点灵犀,可直通天界,假体障碍,直如乌有也    。    凡世人求道,最忌执着成迷,而何以致执着成迷    呢?见闻不广,阅历不够者,最容易受外惑而执    着。故修道者,切宜开阔胸怀以容物,放宽眼界    增见识,容物则谦,谦受教,可虚心学习,见识    多而慧,慧则明辨是非,洞烛善恶。    综此而言,人一生于世,即是已进入道的领域中    ,只是不自知而已。故,人应知,道已于生之初    ,已降临到身边,周围,而应去寻求祂,亲近祂    。当踏进道的核心范围时,就应在日常间、生活    上,体会道理,增加己身的智慧,以资作为判断    是非善恶,建立正信的凭据。在这个时候,最怕    的就是执着,执迷,走火入魔,遗患一世,甚至    可能导至万劫不复。所以,在此同时,求道者,    可以广立外功,以善德来充实己身的灵性,用此    而御外魔,是为直接之法。    总而言之,凡人处世应先立志,则修道者亦同,    志立愿生,存有大宏愿,正己化人,普度众生,    以此上契天心,灵性不昧,则天地大自然,处处    有道之痕迹可寻,相辅相成,持之以恒,何患乎    ,求道之不成也。 汉武尊者 降   诗曰:执名执利执于情。着相难空识不清。      蒙蔽性灵岐路里。浮沈苦海实堪惊。   又诗:挥来慧剑断情丝。冤孽冰消沐佛熙。      从此灵台无用拭。自如清净乐修持。 尊者:执者,结也,心中之症也,如蛛丝怖网,虬连复    缠,阻于心口,碍与神通。故,人若有执,心难    与神通,神而无主,容易步入岐途,甚而愈陷愈    深也。 佛尊:是也,是也,汉武尊者说得好,吾亦于此作歌一    首,以醒世人。 歌曰:执迷执迷,老牛耕犁,至死声凄凄。    执迷执迷,岐途野鸡,哀似杜鹃啼。    执迷执迷,灵台满翳,怯步望菩提。    执迷执迷,隔阂若溪,美玉偏作瑿。    执迷执迷,悔已噬脐,抬头日已西。 尊者:诚然可叹,人性本至善,有如一粒纯洁无瑕的美    玉,偏偏执着而迷,竟成瑿,美玉竟成了黑色的    石;纵然,这块石的本质仍然是稀有,却已是让    人当作一块顽石而已。 佛尊:所以,修道者一定要去洗刷那已成黑色的外表,    而返朴归真,复我纯洁本性。弥勒古佛 降 述:「方寸生慧」   诗曰:觉来生慧好修身。悟得真诠道可亲。      伦理纲常方寸里。精忠至孝力行仁。   又诗:须知求佛在心中。正信无移色相空。      外惑魔氛均不动。如如自在性圆通。   又诗:短暂人生百岁难。为名为利智心殚。      盖棺论定知何事。白骨荒坵月已残。 佛尊:短暂人生,似蜉蝣之寄世,欲求百岁,难上加难    也。岂不闻:「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寻百岁    人。」人身本禀天地精华,五行精气而孕育,配    以先天至性之灵元,本可与天地同参,而达永恒    不朽之真如境界。奈因,人入凡尘,先天至性灵    元已受假体束縳。再因,五花八门,声色犬马之    迷魂阵,致使晕头转向,不辨东西。一身之主宰    「心」,因而着相,偏执,意识陷入邪岐,从此    沉坠而入苦海之中,轮回不息也。吾佛慈悲,不    禁浩叹曰:「佛门狮子吼,玄门醒醐灌,暮鼓又    晨钟,为醒迷途返,南无大法力,普拯群生苦,    缘人上法船,可得承甘露。」         又曰:多数世人,立世之道,只知为名为利,为己私欲    ,竭智殚心,碌碌一世,直至三寸气断之时,盖    棺论定,总评功过竟无一事,可资题文,以留后    世,堪作垂范者,良可叹也,须知雁过留声,虎    死留皮,素称万物之灵的人,岂可到时,空留白    骨荒坵,黄昏枯对残月乎! 又曰:书云:「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说明    了一切,都必须由己身的修养来做起。可是,修    身是什么呢?不止是单纯的修养自己的身心而已    。佛家曰:「觉曰慧」,道家曰:「悟曰得」。    修身不但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更要使自己的思想    ,行为都要正道无偏。又要在修养的工夫中,加    入细心,有恒的实践,体会,在极小的差别中,    去发掘正与邪的岐异,更从中去芜存菁,发扬玄    妙奥义。佛门的「觉慧」,就是「善觉」,智慧    要有善觉,才能礼佛,要有智慧,才能弘法。相    同的道家的「悟得」,就是「顿悟」,能顿悟,    才有「心得」,要有顿悟,才能向道,要有心得    ,才能弘道。所以,不论释与道二门,广及千宗    万教,都须先由己身之修养作起。求佛求道何方    去耶?不必千山万水,也不用云路迢迢去求,佛    即是道,道即是佛。如果往外求,那就是舍本逐    末了,方寸有正信,人伦俱备至,真如自在,圆    通无邪,此心即道,此心即佛。何处去求佛?何    处去求道?只在此心中,云深不知处!每个人的    心中都有道,都有佛,只可惜,被那一片欲念所    织成的弥漫云层,所掩遮而已。可叹世人,不知    力求拨云开雾,以观自己的真象,反而向外去求    ,于是乎,求之不得,反入岐途了。 伏虎罗汉 降   诗曰:古佛金篇普化开。珠玑句句振衰隤。      浅言引义传真理。庶子勤研学善哉。 话曰:佛尊开述普化篇。伏虎云游路过此地,恭聆妙谛    心有一疑,尚请佛尊开示。 佛尊:罗汉有何问题,尚请提出高见,吾等共作研讨如    何? 罗汉:求佛求道,求诸己心,可是此心不自主,奈何奈    何? 佛尊:此为之入魔,心虽主宰一身,却受身护,护之可    控。其不能自主,盖其身已邪矣! 罗汉:若然,请示袪邪之法? 佛尊:无他,觉慧而已。 罗汉:既无自主,即无自觉,觉慧由何而生? 佛尊:此即吾等说法弘道之责任,牵而引之可也。 弥勒古佛 降 述:「真性」   诗曰:乐天知命顺天昌。岂可强求惹怨伤。      切莫入迷魔境犯。前程尘世路茫茫。   又诗:为人最要阔心胸。固步前途已自封。      逆耳忠言须细研。从中好处可为宗。   又诗:万事极端祸患深。中庸之道本规箴。      莫偏莫倚存公正。立世客观惕我心。 佛尊:乐天开性,知命不强求,如此心胸开阔,凡事不    会斤斤计较,则可不易入迷也。须知迷者,道之    障也,修道者,首要去迷入悟。故为人悟得乐天    知命之理,顺天意而行,远避无谓之气,退则保    身,进则昌盛也。否则一意孤行,偏入岐途,陷    入魔境之时,四顾茫然,徒然慨叹而已。    凡事最怕极端,极之欲尽,已无延续,缓冲之机    ,迭生波澜祸患也。中庸本为处世之道,首要不    偏不倚,存客观之心情,理智分析事务,如此可    避免偏差矣!    凡人之立世,活到老,学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师    。放开心胸,谦虚受教,谦能容物,则于日常间    ,时有不可预料之受惠也。古人常云:忠言逆耳    ,正如:良药苦口,虽逆虽苦却是大有裨益。所    以,为人必须要有谦冲的胸怀,才能接受别人的    指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的指正    ,常是不可多得而己身不能体会的真理。只要肯    用心去研味它,则不知不觉中,受益良多矣!    今日吾佛述:「真性」   所谓真性,即乃天性,人生之初,所禀承于天之性 。儿童启蒙学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盖人性本由 天所赋,与天心至正同。是以每一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 。换句话说:真性永存于人心中。   可是善良的本性,被心中的邪欲所蒙蔽,被社会物 质文明所左右,因而本性日愈暗淡,而后天所养成的习 性猖肆,于是人类的行为就愈加乖异,造成了无数的罪 恶渊薮,迷魂大阵。至此,天性泯没之后,人心就难与 天心契合,由此,而造成浩劫的频临。是以,语云:自 作孽不可活。此为由人自造的后果也。   际此,了解这一点后,当前之急,乃是如何使泯没 于人心深处的真性复苏,发挥功能,主宰人身之行为。   凡事,正本清源,应于防范未然,如若一旦事临其 境,欲挽之如初,则事倍功半。所以,最正确的作法是 :由基础作起。当人性未染尘垢之时,即予灌输正确的 认识,使其在及长时,广范的接触中,可以有明白的抉 择,不致误入岐途。但这虽是正本清源的作法,可是实 行起来,却很困难。因为真性未染尘垢之时,智慧亦相 对的未曾大开。是以真性之被泯没,几是人类的生存过 程中,所不会没有的公式了。   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因就有果,医家诊治,找出 病因,即可痊愈病苦。如今人心之所以迷惘,人类行为 之所以日趋沉沦邪恶,已经找出了症结所在,就是如何 使被泯没中的真性脱出束縳。   归诸于两点结论:一、乃是环境,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不论多么邪恶的人,其中存有真性,是不可 否认的事实,虽然已被蒙蔽,可是,仍然有清醒的剎那 ,这宝贵的一刻,能让他认清环境的好坏,据此而选择 。二、培养出乐天知命的豁达心,凡事不多计较,行我 本份,则可使邪恶不孳生,保持住真性的不再深受侵害 。
弥勒古佛 降 述:「迷失」   诗曰:迷失岐途实可悲。浮沉苦海至何时。      前尘回首茫茫渺。心性无灵易变痴。   又诗:为人正信不能无。处世须知慎步趋。      莫乱莫迷方寸定。目标确立迈前途。   又诗:人生度世似行船。风浪无停迭迭连。      只要南针方位准。光明大道在于前。 佛尊:人生在世,有如行船于水上,迭受风浪,波折无    停,侵扰船身,故行船须有指南针之装置,始能    认清方向而无差,若把稳船舵,航线就可安全,    而能安达目的地,否则,随波逐浪,未知其所也    。人生亦如是,在生活过程中,挫折与困扰,自    所难免,只要立定志向,百折不挠,必定能安然    渡过人生过程,不虚度光阴,而有所成就也。    茫茫苦海中,最怕的是「迷失」。在波涛万丈,    茫然无际的苦海中,如果不能遵循着既定的「航    道」而行,那么,必然会被狂涛所吞噬。所以,    不能迷失,是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然人生于    世,因何会迷失呢?皆因不出于酒色财气四字所    致。自从人生之始,其灵性已受假体的束縳,好    逸恶劳,因而灵性已经迷失了。致使不行康庄大    道,偏走邪径,终致失而再迷,无药可救矣。世    人若能遵循天定正轨,不履邪径,定能迈向光明    境界,世人何乐而不为乎?    世人须知:「人无艰苦做,难得世间财」修道亦    如是:「不经魔考,难得成道」。语云:「天将    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然后始能成就。所以,人之生也,有    负天命而来者,有负罪业而来者。负天命而来者    ,必须经过魔考,始能完成其使命。负罪业而来    者,必须造功立德,以解消其宿业,始能还我真    如也。    怎奈现世之人,昧于天理,无所不为,罪孽滔天    ,此皆迷失其善良本性所致。有者,甚至家有正    当良好事业而不为,偏向邪径而作出不正当之行    为,异想天开,欲以一本而获万利,或想不劳而    得,嗟乎!天下岂有不劳而得之事耶?然则,人    生应如何才不会「迷失」呢?无他,只要有一个    正确而坚定的信念,不为声色所迷,不为物欲所    惑,就不会迷失。须知;物必自腐而后腐之,那    就是中心思想的迷失。所以必须建立心中正确的    中正思想,坚定信念,这才是抗御迷失的良方。    如行船有指南针,坚把船舵而行驶,就不迷失也    。 护法尊者 降   诗曰:中庸之道守心中。偏激逞能抱恨终。      事莫极端知进退。三分礼让福无穷。 尊者:恭聆佛尊畅谈「迷失」,小僧云游路过,顿开茅    塞,偶有心得,为人切莫行事偏激,专走极端。    盖极而尽之,心无进退,心神难以自主,则易入    迷。久之,心中真我自失,迷于凡尘苦海,则难    返矣。 佛尊:诚哉是言也!心为人身之主宰,人之行事与处事    未能慎思,而孤行极端,则心神入魔,迷失光明    之路矣。 尊者:人之习性好恶,均为偏向,此为劣根之性,中庸    之道,时存心中,必不致于迷失也。  弥勒古佛 降 述:「叛道离经」   诗曰:标新立异入魔邪。违悖人心实可嗟。      叛道离经成怪论。捕风捉影乱如麻。   又诗:中心思想必坚贞。信仰崇高志要诚。      忠孝双修明大道。魔邪焉敢趁机行。   又诗:异说邪端扰乱神。惑人自惑入迷津。      岐途涉足无边苦。正气长存最可珍。 佛尊:人生在世,中心思想,必须坚定真诚,巩固内在    ,庶有无边的发展。即如立定志向,始有奋斗的    目标;把稳船舵,始有明确的航线,道理无异。    所以,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建立起明确而坚贞    的中心思想,不论遭遇到任何挫折,困境,都不    能动摇这个中心思想。那么,纵然再重的打击,    也无能摧毁。在如今之世,大道普降,万魔齐舞    、乱道的时候,世人尤须建立起明确的中心思想    ,将精神堡垒巩固,才能不受邪魔左道的诱惑,    而误入岐途。今夜吾佛述:「叛道离经」   夫,道之为道者,乃其为至正无私,予人为遵循之 途。既曰至正无私,予人遵循,则为至善。故,道进一 寸为导。盖,寸寸导其向善也。   大道普降,广渡原灵,闻而知修,修而有悟,上契 天心,道果自成,苦海可脱,此为自身修持。兼而将修 悟心得,发扬光大,普渡愚顽,兼善于天下,此为上体 天心,推行大道。故,凡修道者,均须对道有正确之认 识,始能修而悟之,行而扬之者也。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进魔至,任考不倒,谓之 成道也。由此可见,修道者,必受魔考,始能成道。但 有修子,初时进道,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易 受魔惑。而魔惑之最常见者,乃借大道之名,假大道之 义,断章取义,标新立异,崇尚异论,以收好奇之心, 而达惑乱之目的也。故世人进道而修,须知道之为道, 乃为至正无私,予人遵循向善之途。凡诸一切奇行怪论 ,捕风捉影之谈,则是魔惑也。   由此可知,凡诸学道者,先建立正确之中心思想, 稳定方寸之心,而一志不更,虔诚信仰,如此修持有素 ,大道康庄矣!   魔考之能假大道之名义,而实行其惑乱目的,因有 修子,初闻大道之理而修,后因欲心未断,魔能乘隙而 入,致为所惑,受其所使,而行偏激,所谓走火入魔者 是也。   人之私心、欲望、为魔之施行手段,能无孔不入, 无时不在,支使人心弃善向恶,投入黑暗。凡有修道者 ,灵心未能把持,一受其惑,则为其所奴役也。昔有虎 伥,今有魔伥,则为斯辈,宁非可叹可悲哉!   心未能自主,而受魔使,行未能守正,而为欲所图 ,如此,其行识自是失去常规,步入岐途。所谓叛道离 经者也。   际值三曹普渡之秋,道魔齐降,凡诸修子,应慎而 辨之。切莫一时不察,岐途陷足,自拔无门,则遗千秋 恨事矣!话至于此,吾佛不禁悲然作 偈曰:私心利欲,为魔所乘,异行怪论,叛道离经。   大道处处,降自先天,中心思想,正气浩然。 又话:普化篇拟为提前完书,吾佛将广为邀请佛门诸友    ,共襄末篇,以作结论也。  弥勒古佛 降 述:「结论」   诗曰:飞鸾著作已经年。佛理度人志益坚。      苦口婆心行劝世。于今普化有良篇。   又诗:邀请西天众佛尊。今宵联袂降鸾门。      共襄救世谈高见。普化篇堪净六根。 弥勒:欢迎如来佛,观音大士,地藏王菩萨,济公禅师    ,诸位佛驾光临,有失远迎,恕罪。 如来:弥勒古佛何必客气,古佛抱慈悲之怀,不忍坐视    诸佛子沉沦苦海。乃应南天直辖鸾堂武庙明正堂    主席关恩主之邀,开述普化篇,期期不断,劳苦    备至,今日完书,吾佛自当联袂来贺,聊表祝忱    。 观音:阿弥陀佛!弥勒古佛之宠邀,观音怎敢违命而不    来乎? 地藏:可怜世人,不知天道之可贵,不信有因果报应,    只图眼前之私欲,不思身后之祸福,致罪孽日深    ,岂不令人浩叹!幸弥勒古佛大发慈悲,应运开    着普化之篇,以作唤醒迷痴之晨钟,吾等均感敬    佩,自当一临以襄盛举。 济颠:哈!哈!哈!如来佛及诸菩萨,均是推仰有加,    我济颠不赘言了,只愿聊附骥尾,页献微力,赞    襄弥勒普化篇。 弥勒:不敢当,如来世尊与诸位佛尊之赞语,为普度沉    沦苦海之诸佛子,本为吾佛等之职责,何有功劳    可言。今日敬邀各位,共聚一堂,实为普化篇一    书,拟定结束,欲请诸位,各抒高见,以光篇幅    ,也可有益于诸佛子之修持也,希勿吝金玉之言    ,幸甚。 济颠:弥勒古佛之言甚佳,吾济颠,笨鸟先飞,先行献    丑,祈世尊及诸佛谅宥。世人之信仰,偏多执着    ,执着就会影响修持。比如:我信仰耶苏,就不    拜神明;又如:我信仰佛门,就不拜他教之神等    等,皆不知五教同源,同一理故也。虽是信仰自    由,但不可执着,不论那一教之教理,都应研究    ,择其善者而从之,如此对修道,就有益处。又    有因私欲心重,非必得到而后心甘,如此执着,    将能成迷而乱灵心。致影响修道,所以修道者,    切不可执着,吾之管见,未知适当否? 观音:阿弥陀佛!济佛说得是,所谓:「万流归宗」,    「万水同源」,大道真理惟一惟精,修道者,只    须认清真理之所在,向道而勤修,那有闲功夫来    划分门派,着相而执迷乎? 济颠:又如茹素,虽为先天性之必要,又适合于后天之    修持,应当坚持茹素。若因茹素而引起父母之反    对,而影响修道,或因不茹素,就不得修道,则    大可不必了。 观音:济佛此言何解? 济颠:人身立世,为人子女者,与父母共聚一家庭之时    ,父母家人均反对茹素,仅尔一人,坚持茹素,    致引起父母痛恨,闹得亲情裂痕重重,则有犯不    孝之罪,更因而家人不得谅解,对修道者有所误    解,终会影响了修道。坚持茹素而有犯父母之怒    ,是为不孝,百善孝为先,既犯不孝,则道果难    成也。所以,吾之管见是:凡修道者,若不能茹    素,可持心斋,同样可以修道而成道。茹素若仅    持口斋,而不修心斋者,依然不得成道也。 如来:诸位所说,甚有道理。可是,全非可遽下定论者    !万法唯心。昔时,目莲应运下凡,为所负佛命    致力普度众生,历尽家庭劫难,终以孝感动上天    ,而得救其母,因而成果。所以,修道者,不论    在任何的一种情况下进道,首先不要执某一幻相    应集思广益,从多方面中去求取正确的途径。在    这种过程里,最重要的就是一颗心必须有明确而    果断的能力。那么,恒必有成矣! 弥勒:是也,是也!如来世尊所言,万法唯心,心必自    主,是能恒而有所成也。今日感谢世尊暨诸佛驾    ,宠赐佳言,必有大俾益于佛子。 如来:为纪念今日之胜会,诸位应各留佳作,以作「弥    勒古佛普化篇」之篇末,吾抛砖引玉。   诗曰:引迷入悟意超然。色相皆空结佛缘。      短暂人生应早觉。须知苦海本无边。 观音:吾亦追随骥尾献丑。   诗曰:观今鉴古有慈航。世态浇漓实可伤。      音训人心存道德。回头是岸即康庄。 地藏:吾亦聊献俚句。   诗曰:人心不古最堪伤。说法开迷亦渺茫。      度尽幽魂空地狱。于今更觉愿难偿。 济颠:吾搜尽枯肠,亦聊献芜词。   诗曰:游戏风尘一济颠。世人学佛要心坚。      持斋口业应兼顾。否则念经亦枉然。 弥勒:诸位佛尊,学富五车,落笔成诗,尽是佳句,令    人敬佩,我亦来献丑。   诗曰:劳驾佛尊莅圣门。大开普度拯元元。      嘉言训语应须记。留作修身荫子孙。 (全书完..记得迥向.哈哈) 愿生弥勒净土中。莲开便见慈尊容。即得不退无上道。再随菩萨下阎浮。今有弟子000。乐生兜率作眷属。行持诸般善功德。回向愿海消业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