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糊萝莉公主殿下:红军为什么要找那么一条难走的路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24:56

    (领航中国·红色足迹)雪山作证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记者朱玉、肖春飞)【解说】历史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律,那就是——所有的发现,都起源于好奇。

    近80年前,一位在中国的外国人,把困惑的蓝眼睛投向了一支正在翻山越岭的部队。 这个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人,发现了红军。他对这支军队分外感兴趣,他想弄明白,这支部队为什么在中国版图上进行如此漫长的迁徙;什么力量让他们高擎红星,走了一万多公里。为了探明真相,他甚至到这支队伍驻扎的陕北走了一趟,站在将士们中间,他的高个子和高鼻子都十分抢眼。

    斯诺怀着好奇,把自己带着红星的八角帽,戴在刚刚结束长征的毛泽东头上,并为毛泽东拍下了这张著名的照片。在发表时,编辑在毛泽东的照片旁,为西方读者加了注释:毛是他的名字,他的头值25万美元。

    从此,在长征中一路播撒理想种子的中国共产党人,进入世界的视野。

    这时,红军的名字,从井冈山的红土中诞生,不过6年。面对这样的队伍,这位美国记者屡屡发出疑问:是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目标,使他们置生死于不顾,跟随那面红旗一路前行,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呢?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

    还有一句话是斯诺没有问出的:红军为什么要找那么一条难走的路呢?

【同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史专家 陈胜华

    实际上在整个红军长征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数倍,数十倍于我们的敌人。尽管红军从原来的被动转为主动,但是你真正要战胜敌人的这种围追堵截,付出特别多,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某种角度这样去理解,红军有的时候为了避免和国民党正规军的作战,必须选择一种非常艰难的道路去前进。这就包括过草地,翻雪山,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说没有人烟的地方,共产党真是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克服人类发展史上没有经历过的一种困难。

    【解说】红军帽出现在西方报刊上的六十多年后,2001年,一本名为《人类1000年》的书出版。 跨越千年之门,人类有百般回顾。哪些事、哪些人是经过漫长岁月,还被世人追寻不已的呢?由24名西方学者组成的小组,从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评选出一百件重要事件。

    一百件重要事件,一千年的时间跨度,目的就是要向世人解释,当时的沧海如何变为今日的桑田的。 在这些事件中,中国入选了三件。

    长征,与罗马教会颁布历法、爱因斯坦发表能量守恒定律、DNA链的奥秘被解开、“阿波罗”号登月等事件一起,被认定为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一评选与几十年前的斯诺不谋而合。这个曾经走近过长征的记者热情澎湃地写道:“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疑问,你都必须承认,长征是伟大的。”

    伟大的长征,是这些身体瘦削但灵魂高尚的人们,用脚板和意志丈量出来的。 在毛泽东诗句中,这一缕山脉有个诗化的名字,叫千里岷山。实际上,它北起甘肃岷县,南至四川茂县,南北贯穿达500多公里,四川境内主要为岷山的中段和南段,是岷山的主体。

    就在这就是那条曾经被红星照耀过的道路。当时,这里几乎没有路,模糊得几乎认不出的艰难小路,是背盐的人踩下的。就在那个年代,这支衣衫褴褛、势单力薄的军队,曾从这里走过。

    1934年的一个夜晚,红军主力挥别故乡父老,渡过江西于都河,走向万水千山。在攀登雪山前,绝大多数的红军没有见过雪。这里不是江西苏区遍布茂林修竹的山丘,而是云遮雾挡、海拔四五千米的大雪山。

    【同期】四川省宝兴县红军文化研究者 姚世康

    还有这个气候变化很大,现在在夹金山5月、6月基本上雪不容易看见了,即使有雪也是在山顶,但那个时候,几十年前,气候确实是非常寒冷的,那个5月、6月山上有雪是常事,而且经常是过山的时候,冰雹、雨雪同时发生。

    【解说】红军还面临另外一个困难。在抢渡金沙江时,天气闷热难挨,红军官兵大多是单衣单裤,有的还穿着短裤,后来为了快速向泸定桥奔袭,官兵们把多余的衣物全丢掉了。

    【同期】(老红军 王道金)特别是穿得很少。那个时候,部队过金沙江天气热,你突然一下要过雪山,外面就这么冷。那个时候要打仗,每人就有一个被单子,夹被子。这个夹被子也是盖的,冷了也可以披在身上当衣服。所以就靠那个夹被子来过雪山。

    【解说】后人的研究表明,红军三大主力在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

    到底有多少人在夹金山及以后的大雪山上倒下,今天,已经无法精确统计。来自南方的战士,没有任何应对雪山的心理准备。他们预先想到了路滑、寒冷、疲惫,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过死亡。

这群山附近,红军遇到了长征以来最为艰难的道路:雪山和草地。

死亡最多的,是担架员和炊事员。担架员不愿意丢下那些在战斗中负伤的红军战友,背着这样的大锅和尽可能多的食物,很多炊事员在雪山顶上坐下,就永远不能再站起来了。

    现在,红军士兵的遗骸,已经融入大山。但他们艰难跋涉留下的脚印,雕塑一般嵌进中国革命史。任时光飞逝,谁也无法将其抚平。

    类似冰爪一样的脚码子,是绑在鞋上的防滑工具,它就是当年红军曾在夹金山风雪中行走的铁证。

    在今天,即使有了盘山公路,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翻越夹金山,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姚世康多次翻过夹金山,刚开始骑马,后来坐车,到了山顶,就举步维艰,每走一小步都很难受。

    这是一幅为中国人熟悉的永恒画面。连成一线的红军相互搀扶,爬向山顶。

    这些面容朴素的红军,这些到达或未到达目的地的人们,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的后代用什么样的敬仰目光仰望着他们。

    长征的意义,在这样的仰望中,也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慢慢显现出来。

    【同期】四川省宝兴县红军文化研究者 姚世康

    红军那么多人,每一个人都要经过这个生死的考验,翻这个夹金山,所有的人都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极限的挑战。所以我感觉红军翻越夹金山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

【同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史专家 陈胜华

    当我们去翻越这些雪山的时候,可以说也永远无法理解当年在没有保暖措施,没有防护措施情况下的这种艰难困苦,所以今天当我们穿着保暖的衣服去爬雪山的时候,体会不了当年我们红军哪怕只有两件单衣,去走出这种恶劣的环境。所以说历史是无法重演的。

    【解说】如果重回红军长征时的历史情境便不难发现,当时的中国,正在为自身的生存苦苦求索。

    内忧外患,满目疮痍.日本侵略者正在对整个华北虎视眈眈。近代中国史上的一个十字路口到来之时,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了。

    自从中国共产党举起自己的旗帜后,有那么多次千钧一发,那么多次命悬一线,又有那么多次转危为安。

    在中国革命的很多时段,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敌人之一,有时不是凶恶的敌人,而是饥饿,饥饿吞噬着革命者的胃和神经。

    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身体消耗已经到了最大限度,不可能再空腹前行,饥肠辘辘的红军开始打量起自己身上唯一可吃的东西。

    【同期】(老红军 李光)确实没吃的,就连那皮带都解了吃了。

    【解说】两条只剩下大半截的皮带,是历史的证物。

    这条皮带的主人叫周广才,在长征时期,草根树皮也找不到了,大家就把皮带解下来煮着吃。全班就剩下周广才这条皮带,他吃了半截,哭着对全班的人说:咱们留着纪念吧。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坚持到了陕北。后来,他就用铁筷子在皮带上烫了“长征记”3个字。

   【同期】 这半条皮带至今仍保留着用刀分割的痕迹,它属于一位中共高级领导人。长征期间,领导人和警卫员拿小刀将皮带切成若干段,然后再将其烧焦、刀刮和水煮,每次每人只能吃3小段。 饿得要以皮带充饥的领导人,就是任弼时。

【同期】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杨奎松

    就是长征使得中共的大批的这个军队,得到了一次很重要的锻炼,很多中共的,就是后来抗战以后,变成中共的各个层级的这个干部,都是带出来的,打出来的。

    【解说】正如毛泽东所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大河,数十万敌军追击拦阻,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场激烈的大战。

    在这样的苦难中,在这样的熔炉中,炼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钢铁呢?

    所有的难以想象,化为了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世界的,不仅有长城,还有长征。

    长征的力量,至今可以毫无遮拦地直指人心,它史诗般的作为,让红军的敌人都不得不暗自感叹。这次远征使人们不断地思考,为什么那么艰难的行军和打仗,它还能吸引沿途的百姓,随手放下自己的锄头,眼睛放着光,头顶红星而行?

    历史早已备好了谜底。这个署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的布告,是红军翻越夹金山前贴在沿途老百姓的墙壁上的。虽然已经有部分的残破,但是,几十年前的字迹依然清晰。

    其中写道:红军是有严格的纪律的军队,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借群众的东西要送还,买卖按照市价。如有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每个群众都可到政治部来控告。 在兵匪横行的年代,老百姓哪里见过这样自律的队伍!

这是那支饿着肚子打仗的部队吗?是那支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连高级将领都得啃皮带的部队吗?

【同期】四川省宝兴县红军文化研究者 姚世康

红军进了咱们宝兴的门户,到了宁关以后是晚上。部队在老百姓门前宿营,就是街边上住下来。第二天早晨这个老乡起床以后,看着满街都是红军,没有一个人敲老乡的门,当时老乡很感动,就自觉地给红军送茶、送水、送吃的,一下就改变了对红军的看法,觉得是很好的一支部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部队。

    【解说】这本《战士读本》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翻印的。

    由于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红军将麻纸涂上桐油充当蜡纸,缺乏纸张,只好印在旧的藏文书页的背面。

    它是两册合订本,一册为《对骑兵的战斗》,另一册为《番民的情况和党对番民的政策》,简要介绍番民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政治、经济、生活等。

    红军的作为,是最好的民族政策解读。这支秋毫无犯的武装,一下子赢得了民心。尽管当地人烟稀少,老百姓贫苦不堪,但是,羊、酥油、辣椒、玉米,家里能够拿出来支援红军的,藏民全部拿出来了。

   【同期】四川宝兴县历史研究者 周国康

    要过夹金山,除了羊皮拿来裹脚,还要拿来做皮褂褂防寒。

  【解说】这是宝兴县的硗碛藏族乡,红军当年就是从这里开始翻越夹金山的。

在硗碛有一棵松树,枝繁叶茂,状如华盖,被命名为“红军伞”,在当地家喻户晓。

    当年,硗碛藏族同胞听说,牺牲的红军遗体未能及时得到安葬。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沿着红军翻山走过的路,搜寻牺牲了的红军遗体,并将他们一一抬回集中埋葬。为了今后便于祭奠,藏族同胞就特地在英雄们的坟旁种下了一棵松树。

    红军坟已在岁月流逝中湮没难寻,但这棵苍劲的松树,是最好的纪念碑。

    在夹金山两侧,无数红军的遗址,还在那里默默地放着执著的光芒。

    这座小桥,见证了风雪夹金山后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合。当时,这里满山遍野,都是喜出望外抱在一起又跳又笑的红军。

    这座古色古香的桥梁,这座形似废弃古堡般的桥梁,当年冲过来的,不是背着背篓的老乡和颤颤巍巍过河的拖拉机,而是荷枪实弹的敌人,桥梁两侧,曾经枪声大作。

   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标语指方向;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话儿暖心肠。

    这就是那些红军留下的标语,它们有的甚至刻在明清的石碑上。红色的痕迹和帝王的遗迹,在这里叠加在一起,留给了后人

这是小金县两河口乡大寨村,这座已有百岁的老屋,二楼的木板上,有红军当年途经时留下的标语。虽经时光冲刷,仍然依稀可辨。

    正是苹果花盛开的季节。房东说,他会将这幢老楼和朱德送给他家的砚台一直保存下去,这是他家族的无上荣誉。

    斯诺在出版的书中,他曾经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离开中国后,斯诺把这顶毛泽东戴着照相的红军帽作为珍贵的纪念物。

    斯诺的骨灰,埋在原来的燕京大学,现在北京大学里。未名湖畔,正是当年那个美国青年把目光投向红军的开端。

    在长征胜利四十周年前夕,斯诺夫人决定将这顶帽子回赠给中国,离开中国三十多年的红军帽,现在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珍藏。

    岁月久远,帽子已经褪色,但它代表的红军和长征,非但不朽,而且永存。

  

 【解说】1935年6月,红军在此停留过4天。

    然后,这里的老百姓记了他们76年。直到今天,这个村的人们都在传诵红军的故事。红军,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这次关于红军的采访,成为村里最盛大的节日。全村的人都围上来,把最好的食品摆出来招待我们。所有人的笑容,都暖和得让人想落泪。

    村民们唱着歌为我们送行。当年,红军宣传队在这里教他们的父辈学会了这些歌曲,他们至今都没有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