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情6月花:“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39:03

“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之一

 

国内某公司跟传媒巨无霸合作,准备斥巨资拍摄一部关于诗圣杜甫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本人有幸忝为应邀参加创作座谈会的四五个“杜甫研究学者”之一。这里就座谈会举办者拟定的第一个议题,“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期望朋友们能给我提供更多新鲜好玩的建议。

说到杜甫,恐怕很多人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清瘦黝黑、满脸愁苦的老人形象,是之谓忧国忧民。著名画家蒋兆和绘画的杜甫像,就属于这种风格。明清时期画家绘的杜甫像,则多是谨小慎微的封建官吏模样。但以我多年研读杜甫诗文的感受,觉得那些画像都未必合乎有血有肉的杜甫实际模样。至少,他们都没有画出我心目中的杜甫形象。

近期,拟写系列短文,说一说我心目中的杜甫是什么样子的。


  

 蒋兆和绘杜甫像(局部)

杜甫出生地,在河南巩县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丁启阵

 

杜甫的大半生,“饿走半九州,青衫老更斥”(王安石语),科举、仕途都很不顺利。加上遭遇安史之乱,一家老小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但终其一生,杜甫都没有减少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挚爱。我们可以从他诗歌中的饮食感受、山水景物、日常生活场景和天伦之乐画面,明显、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个人科举仕途坎坷导致的生计艰难,内心愤懑,加上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动荡,生灵涂炭——杜甫困守长安十年(746755),漂泊西南十年(760770),中间四五年又是陷贼、降职、弃官、逃难,少有宁日——使得杜甫的大量诗歌以批评现实、忧国忧民、抒发内心不平为主要内容。但是,杜甫并没有因为世事艰难、个人遭遇不幸而减少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挚爱。即使是在批评现实、感时伤事的诗歌作品中,也往往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这种热情和挚爱。杜甫是个稍微给点阳光,他就能灿烂的人。

困守长安期间,一度贫病交迫,境况凄凉。一次病后造访一位叫王倚的朋友,受到了这位朋友的款待。杜甫心怀感激,写下了这一顿饭食的具体情形:“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兼求畜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病后遇王倚饮,赠歌》)同一时期,杜甫有位亦师亦友的知己郑虔,郑虔不挣钱,这位被唐玄宗赞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广文馆博士,跟杜甫一样贫穷。两个人苦中作乐,谁若是有了钱,立即找对方痛饮一番。在朝不虑夕的困境中,俩人竟然也能喝出情调雅致,“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醉时歌》)被贬出京城任职华州(司功参军)期间,杜甫又写了两顿令人难忘的饭。其中一顿是在多年不曾见面的一位老朋友家里吃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赠卫八处士》)乡村人家,家常便饭,就地取材,简单至极。但是,杜甫显然是吃得津津有味。另一顿是一位地方官员朋友招待的,吃的是生鱼片。“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时当隆冬,朋友想方设法搞了美味的生鱼片、香软饭招待杜甫,让杜甫很好地享受了一番口腹之乐。

担任左拾遗期间,也就是安史之乱期间,回家探亲,从凤翔北行到鄜州的路上,看着满目疮痍、生民涂炭的情形,杜甫大大地抒发了一回忧国忧民之情。但是,这一路之上,杜甫也仍然有心情注意到常人容易忽略的微小景致,“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北征》)华州弃官之后,几经迁徙,均无法安居,不得已,挈妇将雏,翻山越岭,到了成都。初到成都,旅途劳累之余,杜甫眼前为之一亮:“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成都府》)初到成都的两三年里,因为先后得到几位地方官员的照顾,杜甫一家生活比较安定,心情大好。于是,诗歌中便美景多多,情趣盎然:“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其一)“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二首》其二)“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真可谓,山水含情,禽鸟生趣。稍微安定之后,杜甫就满腔热情地开始经营他的草堂。当年的草堂虽然没有今天的“成都杜甫草堂”阔气,但是,从他栽种竹木的数量看,也是颇为可观的。从这一时期的诗歌题目中可以看到,杜甫跟好几位地方官员朋友索要过竹木秧苗,计有:桃、绵竹、桤木、松树,还有若干种果树。这一时期,杜甫对田园生活,是十分满意的。多首诗歌,描绘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田舍》)“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客至》)“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为农》)成都时期,杜甫一家的生活,夫妻恩爱,子女活泼,充满了人间乐趣。“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杜甫对家人,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即使是在聚少离多的艰难岁月里,他眼中、笔下的妻子儿女,也是无比美丽,非常可爱的。沦陷长安期间,应该是杜甫一生最为艰难的时期。但是,他在一首题为《月夜》的诗中,表现了对妻子儿女的深情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其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两句,为一般封建文人所无法理解,有过于香艳的指摘。其实,杜甫那是夫妻恩爱,真情流露。实际上,杜甫和杨氏妻子,还有比这更加恩爱的场面。陷贼,逃出围城,投奔新皇帝临时驻地凤翔,一路之上,杜甫历经九死一生;寄居在亲戚家的妻子儿女,音讯全无,生死不明。杜甫跟家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做了左拾遗,回家探亲,见面之际,“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这何止香艳,简直是惊心动魄、刻骨铭心!有了俸禄,杜甫就给妻子儿女带了布料和化妆品之类东西。结果,杜家就出现了令人忍俊不禁、温暖千古人心的场景:“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北征》)有人把“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羌村》)两句解读为:因为遭逢乱世,一家人聚少离多,杜甫感伤时事,没有好脸色,使得儿女跟他显得生疏,不敢亲近。我认为,这说法虽然有利于“拔高”杜甫形象,但是,并不符合杜甫的性格、风格。杜甫跟妻子儿女之间的爱情、亲情及其表达方式,非一般封建文人所能比拟。《北征》中的“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两句,充分说明杜甫不是一个总板着面孔的严父。

一般人,在历尽人生挫折、艰难之后,容易产生消极弃世的念头。杜甫显然不是这样的人。杜甫对妻子儿女的爱和责任,使他虽历尽磨难,仍然热恋人世,不离不弃。晚年在夔州期间(766768),一位笃信佛教并有所禅悟的朋友,曾经向杜甫阐述佛教奥义,大约有动员杜甫同登禅境、同遁空门的意思。但是,杜甫以“妻儿待我且归去”为理由,打断了他的游说(《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同一时期,拜见一位禅师,谈及禅机佛理,杜甫也是委婉但坚决地拒绝了禅师的出家动员:“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谒真谛寺禅师》) 听了佛法,一生不倦追求的诗歌艺术,可以视为虚无;了解了自己的前世今生,时刻不离的酒,可以不再有饮的兴趣。但是,要让他割舍妻子儿女,遁入空门,万万不能!

古今诗人中,我认为,杜甫是最有生活热情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