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士传奇全文阅读:一个历史诠释:苏联共产党是个什么样的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6:00:29
(摘选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新华出版社出版)
陆南泉、黄宗良、郑异凡、马龙闪、左凤荣
 
2010年11月12日15:09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苏联共产党(苏联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1898年成立时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8年改名俄国共产党(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为便于行文,本文不分时期一律称为苏联共产党(苏共))早期是列宁缔造的无产阶级革命党。它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苏维埃国家。在尔后的74年里,它历经各种风雨,把苏联建成世界超级强国之一,却经不起时代和改革浪潮的冲击,于20世纪90年代初顷刻自行解散。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现在笔者从苏共自成立至结束的历史演变,阐述它后来已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党了,对其自行解散作一历史诠释。
以夺取政权为目的,而不随情势变化进行自身的变革
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共产党来说,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以后的任务更艰巨。苏共在夺取国家政权之后,确实为圆俄国的富强之梦做了很多事情,唯独忘了自身的变革,后来变成了以控制政权为唯一目的,不再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了。
政党和国家,无论从含义和职能来说,都是不同的范畴,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建立的;而政党则是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们参政意识的增强而形成的政治团体。国家以行政力量将社会矛盾和冲突限制在特定的秩序范围之内;政党的重要职能是在政权机关里表现所代表的社会阶级或群体的利益和意志。执政党则是代表社会来行使国家权力。苏共自掌握国家政权之后至自行解散,始终以党代政、党政合一,是背离政治文明发展的自然趋势的。苏共不思自身变革,以掌握政权为唯一目的,是和它实行以党代政、党政合一的方针分不开的。
现代社会的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创造的。从资产阶级创造典型的政党政治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政党政治的一般特点。
17世纪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并没有政党。1679年5月,国会讨论王位继承人问题时,出现了分别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两个集团,到19世纪40年代,演变成相对稳定的自由党和保守党的国会两党制。到20世纪初,又演变成工党和保守党的国会两党制。
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也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尔后,经过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等近一个世纪的政权更迭和政坛纷争,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国民议会才形成相对稳定的多党制政党政治。
美国的政党政治也是在独立战争胜利之后,在国家体制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19世纪20年代,国会中形成反映南部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党和代表西部农业资本家、北方工商业者利益的共和党。南北战争后,由于奴隶制被法律所禁止,民主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又有了变化。
如果撇开具体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法国共和制等不同政体,也不管英、美的两党制和法国的多党制,就典型的现代政党政治的发育过程来看,都是:(1)先立国、制宪,后建党,各政党都在宪法的规范内通过公平竞争来建立和活动;(2)政党是相对稳定的某一社会群体利益的代表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阶层的重构,政党的名称、组织也有所变化;(3)某一政党一旦上台成为执政党,就不能忽略全社会的普遍利益。这些,可以说是现代政党政治的要素。现代政党政治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作用在于,有利于实现权力的制衡性、决策的民主性、竞争的公平性、利益的协调性、秩序的法制性。这几乎被世界各国所认同。
苏共成立于1898年,当时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党的目的在列宁看来首先就是夺取政权。20世纪初,列宁明确地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第406页。)由于在建党目的、党的组织原则等问题上的分歧,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形成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它将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策略完全集中到夺取政权上来,终于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苏共随之成为国家的执政党。1918年,苏共又凭借掌握的国家政权,以暴力取缔了除苏共以外的一切政党,成为全国唯一的政党。苏共以暴力实现一党专政的措施和现实,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成为日后党权即政权、党即国家的观念氛围和客观环境。自此,苏共始终以国家和宪法的缔造者自居,凌驾于国家和宪法之上。
1924年1月,列宁在久病之后逝世。如果说列宁在当政时期尚没有时间、条件和精力来考虑和调整作为国家执政党以后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策略的话,那么,斯大林当政近30年,已有足够的时间、条件和精力来考虑和调整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是,斯大林始终坚持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提出“随我们的进展,阶级斗争将更加尖锐”的理论(见《斯大林全集》第11卷,149—150页),使阶级斗争常态化,不断开展各种政治运动和“大清洗”运动,在意识形态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禁止思想自由和自由地思想。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继之。赫鲁晓夫从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社会主义法制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关于党的问题,赫鲁晓夫在1961年10月的苏共二十一大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民主”、“全体人民的党”等概念的思想(见《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5页)。赫鲁晓夫的改革,使“以野蛮的手段消灭俄国的野蛮”这种俄国文明发展进程的传统出现转折,开创以文明手段推进俄国文明的先肇。关于党的改革的思想和观念,尽管还不明确、不科学,但它表明赫鲁晓夫希望改革苏共,因为这个党作为国家执政党已有45年了,而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策略却丝毫不改夺取政权时期的那种状况。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之后,虽然表示要贯彻苏共二十大、二十一大、二十二大“集体制定的总路线”,实际上停止了赫鲁晓夫已经开始的改革,全面回归到斯大林时期去。刚刚开始提出、尚未有实际行动的关于变革党的问题,也被闷死了。
纵观苏共93年的历史,从工人阶级的革命党变为苏联国家执政党;在这93年里,世界和苏联社会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苏共却抱着最初的东西,拒绝变革。
苏共不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代表
早期的苏共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者。但是随着它成为执政党以后,就逐渐变了。
斯大林时期,苏共无视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工人的工资和级别是国家规定的,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沙皇时期工人平均工资的一半左右。工人的居住条件更差,多数是一家老少蜷缩在一间斗室里。斯大林把各级苏维埃变成橡皮图章,这是对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的嘲弄。工人挨不到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边,和口头、文字上铺天盖地的“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的宣传,形成黑白分明的对照。
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情况更惨。农业集体化是对全体农民的剥夺,稍有不满的行动,即被作为“富农”,没收财产,或被流放,或被关进集中营。随之,农民被迫接受“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用斯大林的书面语言来说,是“为国家工业化缴纳‘贡税’”。农民被死死地钉在集体农庄里,实际上是把全体农民变成苏共领导层的准国家农奴。苏共内部以布哈林为首的部分领导人,对斯大林的这一“理论”和政策措施提出不同意见,斯大林即恨之入骨,被作为“党内右倾复辟资本主义”集团横遭批判,直至被作为“帝国主义间谍”,惨遭杀害。
即使是受斯大林看重的社会名人,也只许颂扬集体化,不许讲真话。1931—1933年,著名作家肖洛霍夫深入苏联传统产粮区顿河地区农村去体验生活。肖洛霍夫看到集体农庄的收获几乎被国家征光了;征粮队像对待囚犯那样对待农庄庄员;农村到处出现挨饿现象,不少地方大批饿死人;生产管理糟糕得难以想象。肖洛霍夫把这些触目惊心的情况,多次写信向斯大林汇报,希望能得到纠正。1933年4月16日,肖洛霍夫给斯大林的信中写道:仅仅在韦申斯卡亚区(北高加索)有2000户农户因没有完成交粮指标,就被开除出集体农庄,随后被没收财产,连种蔬菜的地也被没收,这些家庭只好等着饿死。征粮队挨家搜查粮食,“法院把从其宅旁地搜出粮食的人判了10年徒刑。仅韦申斯卡亚区因粮食问题被判刑的就有1700人左右。他们的家人随即被迁往北方。”(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92页。)肖洛霍夫请求斯大林向韦申斯卡亚区和上顿河区提供救济粮,因为农民都在挨饿。
1933年5月6日,斯大林回复肖洛霍夫,训斥说:“为了不在政治上犯错误(您的信不是小说,而是地地道道的政治),应当全面地看问题。您所在的区(也不光是您所在的区)的那些令人尊敬的庄稼人搞了一场‘意大利式的罢工’(消极对抗!),他们才不在乎工人和红军是不是在挨饿,消极对抗是无声进行的,从表面上看是不伤人的(不流血),但是这一事实并不会使下列事实得到改变:令人尊敬的庄稼人实际上同苏维埃政权进行了一场‘无声的’战争,一场殊死的战争,亲爱的肖洛霍夫同志。……令人尊敬的庄稼人也并非真是不伤人的,时间越长会看得越清楚。”(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5卷,第695—696页。)斯大林就是这样看待、对待农民的!
知识分子的命运也十分不幸。很多卓越的科学家被无辜剥夺自由,关在集中营里从事科学研究。遗传学和遗传学家的遭遇,是苏共对待科学事业和科学家的缩影。斯大林宣布遗传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禁止研究,解散研究机构,查封研究书刊。享有国际盛誉的遗传学家瓦维洛夫,被诬为“帝国主义间谍”,受迫害死于狱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再次掀起讨伐遗传学和迫害遗传学家的新高潮,摧毁遗传学研究。
尤其令苏联全国和全世界震惊的是,斯大林在当政的近30年里,没有停止过“大清洗”、大镇压运动,制造了数不胜数、匪夷所思的冤假错案。据1988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大镇压事件复查委员会的简要报告,仅有案可查的就达2578575起莫须有“案件”,涉及3778234人,其中786098人被处死。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被冤枉的人中,有2478406人,即占含冤人总数的65%以上是由非执法机关处理的,其中656548人,即占被处决人数的838%,是被非执法机关枪决的。(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624—625页。)这些令人不忍卒睹的“案件”,还不包括农业集体化运动、消灭富农、民族迫迁运动中受镇压、被处决的无辜者;也不包括秘密集体屠杀已被解除武装、被羁押在战俘营中的21857名波兰官兵,并且这仅仅是到1988年为止所查明的数字,最终数字至今未明。
搞阶级斗争,几乎是斯大林的终生职业;整人几乎是苏共的日常重要工作之一。这样概括斯大林和苏共,也许并不过分。
苏共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苏共成立之初,有意创立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造福桑梓。但是当苏共完全具有发展生产力的种种条件之后,它已不再代表先进生产力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掀起,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由此,引起生产管理、观念、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一些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多次向苏共中央政治局和勃列日涅夫提出关于发展苏联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全面前进的方案和建议。可是,这些方案和建议被锁入保密柜不见天日。
此时,苏联已建立半个多世纪了,国家经济实力雄厚,政局比较稳定,某些科学技术,尤其在某些军事科学技术方面,还领先于美国。人类社会的第一、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贡献,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两种社会制度激烈竞争的年代掀起的。此时的苏联已完全具备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有所作为的条件。而勃列日涅夫及其一班人把聚敛起来的财富、先进的科学技术、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用于发展以核武器为中心的军备生产,与美国展开核军备竞赛,推行名为“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新“世界革命”战略。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坦克的年产量是美国的45倍,大炮年产量是美国的9倍,核潜艇年下水量是美国的3倍。在国防工业部门工作的员工,美国约220万,苏联是500万—800万。勃列日涅夫在核竞赛和争霸世界中确实取得成绩,达到俄国有史以来的鼎盛,赶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美国。但是,国内人民生活质量却基本上原地踏步,生产管理及产品几十年一贯制,国家经济状况连年下滑。与此同期,西方国家,甚至某些原来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借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势,强劲地发展和崛起了。1970年,苏联在煤、焦炭、拖拉机、水泥的生产水平方面都超过美国,铁矿石的采掘量是美国的6倍,可是日用消费品生产只有美国的1/6。战后时期,苏联的科研人员是美国的2倍,而苏联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只相当于美国的1/14。许多科学家、艺术家、作家,难以在苏联从事研究和创造,纷纷移居国外。苏联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落伍,证明苏共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相比之下,本来就已庞大得吓人的官僚队伍则更加膨胀起来。仅苏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中央各机关,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各机关,这些机关的干部就达到50万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赶紧把赫鲁晓夫规定、尚未切实实行的领导干部、苏共中央委员的任期制、轮换制予以废除。于是,自1965至1984年,高层党政机关干部层几近凝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大多数的任期超过15年,中央委员大多数任期超过12年,其中像波诺马廖夫已有34年,齐米亚宁已有25年。1981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平均年龄超过70岁。政治局会议一般是15分钟左右;勃列日涅夫连读几分钟读秘书准备好的讲话稿都结结巴巴、气喘吁吁。党员数字虽然已达1500万,但党员和党的决策毫不相干。党代表大会是一种装饰,代表们发言的内容实际只有两条:一是汇报自己的工作,二是颂扬以“忠诚的列宁主义者”勃列日涅夫同志为首的政治局。
由于苏共已是个只要权力、不要活力的政党,因而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只是被用于装饰,而被教条主义化和实用主义化了。其实,马克思列宁主义早被苏共用做打人的棍子、束缚人的思想的绳索。茹拉夫廖夫主编的《俄国史——苏维埃社会》称主管意识形态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是“对任何变动,无论是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后,都怕得要命的‘套中人’——在任何政治气候中都穿着斯大林官员传统的‘外套、帽子和胶皮套鞋’。这位聪明的经院哲学家和教条主义者、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常胜者不无理由地担心:斯大林建立的军事动员制度,尽管其结构强暴而残忍(也许正因为如此),但不能做任何重大的改革。因为其中任何构件的改变,尤其是重心的转移——设想一下,把金字塔翻过来——都有使这一制度完全毁灭的危险”。毫不奇怪,在现已解密的堆积如山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中,未见一纸关于他们自己如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文字记载。
写到这里,应该对本文的主题,即苏共是个什么样的党,作出明确的正面回答了。
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说:在苏联,“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剩下了工人阶级,剩下了农民阶级,剩下了知识分子”。(《斯大林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5页。)苏共不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了的利益;不代表先进生产力;一切为了政权,拒绝自身的变革。苏共在它存在的历史中,始终坚持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坚持一党专政。从它成为执政党之后,实行干部委派制、领导职务终身制、以党代政制。在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社会发展唯一动力、一党专政与实行干部委派制、领导职务终身制、以党代政制之间,很难分辨哪方面是因,哪方面是果。也许,它们之间都是斯大林模式的有机统一,就如苏斯洛夫所说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于苏联共产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党,可以这样说:苏联共产党本来是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党,可是,在它夺取国家政权,成为国家唯一的执政党之后,拒绝自身的变革,已经逐渐演变成尚深受沙皇专制主义传统影响的苏联国家官僚特权阶层的政党,一个具有俄国特征的现代国家官僚阶层的政党,尽管还叫做苏联共产党。
这样一个党,到20世纪末,在时代和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一朝轰然倒塌,应是俄国文明发展的逻辑结果。
24小时排行
1“天价相声”谁来买单?很少有个人消费2爱与死二重奏 《非诚勿扰2》要让观众悲…3获新锐榜年度电影奖 黄晓明想看"子弹"4杨丽萍:从“云上日子”到“凤凰涅槃”5《潜伏》主创再战谍场 张嘉译罗海琼“借…6周末票房井喷 川话版本周进入全国院线7林永健再演小人物很带劲 看剧本数度落泪8《让子弹飞》首日票房破3000万9《养父》元旦和观众见面 张国立两年打磨…10新闻晚报:郭德纲“道歉”,表现比表态更…
网友热评
·山东东营原副市长受贿2100万&nbs…
·韩联社:延坪岛海上射击训练结束
·江苏官二代女记者开车碾死15岁少年&n…
·央视主播批《让子弹飞》:全片充斥粗口和…
·美日韩会谈的阴谋 中国对黄海撞船事件强…
·各地高级法院院长齐聚北京 王…
·中国工资增长数据被疑高估 超…
·人民日报评论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党…
·安理会紧急磋商朝鲜半岛局势(国际视点)
·房价越贵房产投资越亏 傻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