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西游online吧:赵宋光教授音乐美学讲座综述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38:47

赵宋光教授音乐美学讲座综述之五

时间:2006年11月21日  1:30 p.m.

地点:上音教学楼1018教室

内容:第四个话题:音乐欣赏水平的三等级说;

第五个话题:Max Weber 与 Adorno 的音乐进步观

 

今天赵老师就讲座的第四个话题:音乐欣赏水平的三等级说和第五个话题:Max Weber 与 Adorno 的音乐进步观两个话题进行讲座,之后引发了老师和同学们对相关问题热烈的提问和初步的讨论。

 

 

音乐欣赏水平的三等级说

黄自先生提过:感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智的欣赏。这样的说法可以理解为当时在美国和欧洲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有过这样的观念和导向,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三等级说对音乐欣赏心理活动的剖析是如何,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间听觉接受音响的刺激,而引起愉悦这是一个层面,由听觉引起联感而唤起情感的共鸣是另一个层面。其中有水平的差异:从前者到后者经历了一个提高过程,这是人们共同的看法。

 

理智的欣赏包含什么样的成分就值得辨析的。它是音乐形态结构的分辨和理解,还是指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还是指对作者生活经历、所处社会背景的了解,还是指对于其他相关艺术要素(如歌词的词意、舞剧的场景、戏剧故事情节和角色身份的遭遇等)的了解?当理智的活动凸现出来的时候,还有没有感觉和情感的心理活动相伴随,还是它们就取代感觉和情感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剖析音乐欣赏心理活动的时候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把问题提出来却又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关于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的问题对于完整的把握审美意识的活跃状态是很有意义的。关于审美意识里情感和理智的关系也就涉及到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美学思想史上有比较长的讨论,所以重提这个问题是有必要的。

由于哲学讨论认识论通常提到,从感性到理性是一个认识论上的飞跃。那么,音乐欣赏的心理状态的水平是由低到高的过程吗?提出注意到审美意识的活跃状态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心理要素构成?如果缺失那些要素破坏了构成的完整性会不会导致审美意识动势的失落?

星海音乐学院蔡乔中老师提出5个阶段作业:1、不看乐谱,获得感性认识的完整性;2、看乐谱,听音乐,做细致的分辨(对作品的理智认识是初步的、潜层的);3、退出欣赏过程,不听音乐,作技术分析,对作品达到深化地理智认识(分析逻辑关系);4、再看着乐谱来听,把刚才技术分析获得理性认识的深化成果跟音响感觉融合起来;5、重新不看乐谱听,这是深度聆听,在保持听觉鲜活条件下使得审美意识进一步升华达到对作品的感悟。这五阶段非音乐欣赏课进行的程序,而是音乐分析专业教师备课的工作程序。这个程序所体现的螺旋形上升的原则,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听觉鲜活和完整所激起的情感的兴奋和饱满贯穿始终的,它既是最初的起点又是最后的归宿。而理智的活动则围绕着它盘旋上升,由螺旋形上升可以猜测审美意识活态运行的心理机制遵循什么样的轨道。审美意识的活态运行可以概括为:听觉的鲜活和情感的饱满,是音乐审美意识的主轴。它的持续存在自身就有不断深化臻于完善的趋势,而各种各样理智认识成果是深化的助推动力,它们不是在取代而是来壮大这主轴。音乐欣赏水平的第三等级的表述方式可否修订为:借助多方面的理智认识推进感觉和情感的深度达到感悟的欣赏,这样的表达方式提供并引发大家讨论。

赵老师指出:“感”字提出三次,每个等级都用了“感”字,音乐欣赏水平的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感觉,第二等级为情感,第三等级为感悟。“感”字在不同等级表达不同含义。

 

部分提问

1、余丹红老师:(1)对于音乐的审美,对音乐进行欣赏必须参与其中,假如突破单纯的听的范畴内容是否可以纳入今天课的内容之一,对传统音乐审美方式提出新的命题,必须参与到音乐里面的过程当中包括一度创作、二度创作的过程都能亲身参与才是真正的审美。

(2)艾伦·库克曼关于音乐欣赏的过程,在其著作《如何倾听音乐》中提出音乐审美的三个阶段:美感阶段、表达阶段、音乐阶段,他认为好的审美状态是在三个审美层面同时进行才能获得最饱满的审美条件,是否会与您提出的三个阶段有关呢?审美与目的有很大关系,音乐审美的目的不同取决于个人所处的阶段、审美角度不同。

2、杨婧:您提出的欣赏等级与康德的审美判断无目的性、无功利性怎么协调?这之间有些矛盾。音乐欣赏中如装饰音、颤音等具特色的方面唤起的记忆,提出理智的欣赏是否排斥感性的欣赏?理智欣赏是认识论,它算不算是一个欣赏等级,针对黄自提出的三个等级,第三个等级存不存在。

3、武文华:(1)理性、感性在个体上是同时存在的,具有的是不可剥离性,在比例占有上有差异,怎样的方式具有“听”音乐的耳朵?对蔡乔中提出的5阶段作业,提出是否可以认为是训练的途径,职业从事者是从训练的角度来看。(2)三个等级作为逻辑层面是否如此?

4、同学提问:音乐欣赏与音乐的目的是相关的,不同欣赏目的带来的不同的欣赏的方式。提出:不同的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程度上没有高低)还是不及的不同(一种欣赏方式,是更高级程度上有高低),在程度上有差异。

赵老师对问题做以解释:带来不同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平等的不同方式还是有高低等级差异的不同方式。

5、同学提问:是否可以理解您讲到的三个等级中前面两个等级是量变,后面一个等级是质变?

赵老师回答:性质的不同,可以从心理器官来定位,感悟涉及到人生的态度等方面,需要思考,深度差别较大。情感与个人、角色比较心理活动,感悟与社会等方面相关。

 

 

Max Weber Adorno 的音乐进步观

 

Max Weber是欧洲近代的社会学家,他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制度”兴起的相互关系的论述,在国际社会学界影响很大,他的遗作《音乐的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在音乐社会学中有持续的影响,在这篇遗稿中他提出了重要的概念叫做“合理化过程”,他从欧洲音乐文化采用十二平均律和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样的历史事实出发逆向地考察了他所说的音程关系逐步合理化过程,他把所谓“音材料的合理化过程”跟欧洲社会的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起来,认为“音体系在数学角度的不断完善”是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理性化”并行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剖析他所提出的合理化过程这个概念不难发现,这个概念所指向的是音程关系的逐步合理化。把音材料转向十二平均律轨道当作合理化过程来认定,当作音体系在数学角度的不断完善来褒扬。但这就导致了一种音乐进步观。就是认为十二平均律的采用就标志着近代音乐进步的发展方向可以和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活的理性化相提并论。这种音乐进步观又以社会学权威的资格影响了一大批音乐专业的内行,那么,这里面的是非曲折就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也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在这里我要提出的问题是十二平均律在音乐文化中的出现并且从器乐调律的乐器演奏实践层面向理论层面的渗透,而在二十世纪的最初二十年间就导致十二体系作曲技法的出现这件事究竟可以比作十二平均律是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进步,还是相当于工业化造成的生态破坏、雨林灭绝等一系列异化现象呢?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学派批判性著作涉及音乐最多的是阿多诺的著作,他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来研究音乐文化现象,他对十二音体系及其作曲技法的评价是从生产力的视角来着眼的,他认为这个新技法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是新音乐领军方向。在他的音乐进步观,既包含肯定工业文明对音乐文化发展推进作用的观点,也包含他支持十二音体系新音乐创作的立场。阿多诺对Max Weber《音乐的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一书里面提出的“合理化过程”很推崇,在他自己的《音乐社会学》的文中,认为这个著作堪称涉及面最广又最为严谨的。

赵老师为了让音乐专业的同学们对社会学方面能够有进一步的了解,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由来。

赵老师就法兰克福学派涉及到音乐进步观,谈了自己的看法。由于来自音乐社会学方面对于音乐进步观的立论把十二音体系导致的十二音技法主张认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这种思潮不仅仅在音乐院校的课堂里作为技法课程传播开来而且在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也形成逐渐的树立起权威地位,赵老师的理解:它的影响较大是由于不同因素推动的,有内行的也有社会学方面的。这种局面带来的困惑是始于上世纪20年代,十二音技法在上世纪对我国的冲击,原因有一方面是受到意识形态控制。

十二平均律的数理关系,是11个违反自然的无理数建立起来的。平均律可以被听赏者转化/领悟成自然数比例关系,因此,十二平均律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正面的——以少御多,使用便捷。而欧洲近代音乐史上,有一些特别的技法,主张废除自然音程对无理数的役使控制,主张把无理数比例关系捧上统帅的宝座。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克服弊端的方法,不是废除科学技术,而是设置范围。要对他们(Max Weber 和 Adorno)的音乐进步观做一番彻底的清理。

 

部分提问:

1、余丹红老师:(1)音乐可不可能以是否好听作为评价的标准。(2)审美中优美是唯一的吗?是否也该包容难听、异化,十二音体系是否也可认为是美的一种呢?(3)提出背景问题和多元的世界中多元审美价值评价标准,评价的尺度、维度。审美的标准是单一的吗?

2、杨婧:心理学的秩序感问题,赵老师就其问题归纳为三点:(1)评价音乐的标准是不是只可以有愉悦,其他的不可以。(2)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未来的角度看12音是不是可以代表未来方向?是一种进步观。(3)音乐除了给人好听不好听的感觉是否还有其他价值?

3、武文华:Max Weber 和 Adorno作为两个不同的理论阵营放在一个话题中来讲,对赵老师的选题思路、剖析角度比较感兴趣。

 

最后赵老师欢迎大家参加下次课的热烈讨论并发表各自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