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及贷app:正确处理八大关系 力争语文优异成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47:12

正确处理八大关系   力争语文优异成绩


  蔡   肇   基
  2008 - 9 - 19
  恢复高考30年,人们对一份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已经够多的了,我觉得,什么研究都不及高考研究这么全面、深入、细致、实在,都不及高考研究这么具有极大的关注性、广泛的群众性、持续的长期性和永恒的新颖性,并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比如各类试题的命题特点、答题要领和注意事项问题,研究成果就令人叹为观止。我校(南京一中)郅美丽老师就曾介绍了一首4言48句的《文言文翻译歌诀》:
  古文翻译, 有其顺序。 首览全篇, 掌握全局。
  先明主题, 后分段意。 由段到句, 由句到词。
  全部理解, 连贯一气。 难解句子, 则要心细。
  照顾前文, 联系后句。 仔细斟酌, 揣摩语气。
  要求做到, 合情合理。 词句段间, 联系紧密。
  跳跃句子, 补出本意。 加上括号, 表明增益。
  人名地名, 不必翻译。 人身称谓, 掌握惯例:
  吾余为我, 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 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 没有定意。 对待之法, 因句而异。
  全篇译完, 还要仔细。 逐句对照, 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 错字灭迹。 标点符号, 也要查对。
  改无可改, 再行搁笔。 祝你成功, 分数第一。
  类似的科学认识和严谨的文字总结,只要上网查查,不难发现许多;如果自己再动点脑筋,结合个人的实践加以充实提高,会出现许多成果。今天,如果我们再只是一般地讲各类试题的命题特点、答题要领和注意事项问题,可能已经不够,在细部问题应该进一步注意的前提之下,我们不妨站得更高一点,更有一点宏观眼光,更有一点理性色彩。
  我想提出一个高考语文复习训练“八大关系”的问题,就每一关系分别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大关系是:
  一、《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
  二、课文复习与考点训练
  三、模糊试题与精确答案
  四、基本素养与应试技巧
  五、语知、阅读与写作
  六、本试与加试
  七、高考试题与模拟试题
  八、一轮、二轮与三轮
  一、《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
  高中《课程标准》是高中语文教学根本的纲领性的文件,高考《考试说明》是关于考试的规定性文件,后者服从于前者,从实际情况看,又补充了前者。搞得不好,又限制了前者。
  《考试说明》上的“必考”与“选考”,并不照应《课程标准》上的“必修”与“选修”,但是,《考试说明》“文学类”、“论述类”和“实用类”三类文本的阅读,则显然依据于《课程标准》上的规定,并把它也作为写作的要求。三类文本中,突出文学类文本阅读,把它作为必考,而不是像国家《考试大纲》那样作为选考,这也符合《课程标准》精神。
  最主要的是,从本质的一面来看,《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一样,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上有着共同的要求。
  一份高考语文试卷,具有高度的历史性、时代性、思想性、人文性,体现了历史和现代的思想人文精华,对考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都有高度而明确的要求。这些,从命题的选料、试题的指向、答案的拟定不难看出。许多题料,体现了高度的科学精神、生命意识、人生态度、人际尊重、多元眼光等等,没有相当的人文素养,难以答题。
  从工具性的一面来说,高考语文试题又弥补了《课程标准》之不足。
  二、课文复习与考点训练
  按照考点进行训练,这是毫无疑义的,没有哪个学校不重视。但在课文复习在这个问题上,则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有的学校高度重视五个模块的复习,有的则全不把课文放在心上。我们也应重视课本,2008年的高考语文卷鲜明地表现出紧扣课本的特点。
  首先,试卷内容的设计紧扣新教材。例如:
  背诵默写题,2008年江苏卷名句名篇默写基本出自于课文,只有一题属于课外。兼顾散文、诗歌、赋等文体,兼顾初高中,考核考生的记诵能力,而且有助于引导考生理解名句,温故知新,提高文化修养。外省背诵默写,已基本不考课外。
  语言文字运用题中,语音题、词语题中涉及的字词也都出自课文。如“安土重迁”出自必修一的《乡土情结》;“不耻下问”出自《论语》。
  文言文阅读考题中涉及的主要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课文中也多次出现过。如“听”,作为“准许”意思讲,先后出现在《屈原列传》(怀王竞听郑袖.复释去张仪)、《魏公子列传》(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 、李密《陈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等课文中;“迫”,作为“逼近”的意思讲,出现在《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等课文中;“壁”,作为“营垒”的意思讲,曾出现在《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中;“度”字在课文中多次出现,与本句最相近的莫过于《史记选读?刺客列传》中的“群臣皆愕,尽失其度”一句,取“常态、风度”之意。三个翻译的句子中,重点句式和字词多次出现于课文中。如:“见”字表示被动的被动句,曾出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渔父》(而自令见放为)中。
  古诗鉴赏选用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是必修教材和《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重要作家。
  文学作品阅读选用了汪曾祺的小说《侯银匠》。新教材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多次选择过汪曾祺的作品,如必修二中的《金岳霖先生》。有些课文,风格与《侯银匠》有相似之处,如必修四中描写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翠翠的《边城》片断,必修三中描写下层工匠生活的高尔斯华绥的《品质》等。不能说命题者一定要根据课文来选择考试命题语料,但如果他们发现所选材料与课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会十分高兴地确定下来。
  2008年湖北卷20题直接考课文:下面是鲁迅小说    《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4分)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点评:                                                                    
  参考答案: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2004年福建卷作文题主要根据教材设计: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人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2006年福建卷作文题也主要根据教材设计:如1.“草船借剑,不足十万支”;2.戈多来了;3.留点空白 。
  对课本中易读错写错的常用词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中的名句应作整理;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应作复习。
  第二,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文本的学习,平时要认真学习,复习时适当重温也有相当的必要性。
  现在语文学习的课时很多,如果每堂课都是一样的做练习,作评讲,比分数,学生将不胜其烦。要让学生吸收一点新信息,增加一点人文素养。一些老课文,不妨让学生有一点新见新悟。要多阅读体现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作品,因为命题注意选择体现江苏乡土色彩的作品,如古诗鉴赏选择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文学作品选择江苏作家汪曾祺小说。即使是做文章阅读题,也不要只是谈题目,对文章的人文性不妨有一点挖掘。
  三、模糊试题与精确答案
  这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性的试题。因为论述类等文本阅读,主要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考查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作者行文思路、态度观点等的概括能力,指向明确,不会模糊。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有的题目指向明确,如江苏07年第16题:
  “男人虽然不再耍链费胳臂,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但是,有的题目却似乎问得模糊,令人难以捉摸。特别是诸如“表达方式”、“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语言技巧”、“写作特点”之类的题目,也许命题者自认为明确,但考生却不知道从什么角度,运用什么知识作答。例如:
  1.2007年江苏卷第15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选取了麦收情景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2007年浙江卷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参考答案: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3.2007年全国卷一: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第五段文字是: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又一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好处:基本相同。
  4.2006年天津卷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分)
  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5.2007年浙江卷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
  参考答案: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6.2008年福建卷13题:文章(《吟风》)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答案: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把风描写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7.2008年江西卷18题:这(《蒙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8.2008年山东卷22题:本文(《歌德之勺》)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对这种试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让考生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二是答题时考生应将语料与自己头脑里的知识相对照,仔细判断,联系知识与语料实际答题。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指的是人称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以“我”为叙事人,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是散文多用的叙述人称;
  第二人称:以“你”称代作品中人物,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亲切感,浓化感情交流。可以通篇用“你”贯穿到底,也可部分地或一时地运用“你”的称谓。常用呼告手法。如果对方是非生命事物,采用第二人称,能赋予对象生命,有拟人化、人格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以“他”称代作品中人物,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2.表达方式
  (1)叙述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平叙:也称“分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描写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举止、风度姿态景象描写,刻画人物外在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描写,对人物行为、动作的具体描绘和摹写,显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语言描写,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补充交代说明。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为议论、抒情作铺垫。
  环境、场面描写:提供事件、感情、思想的背景,渲染环境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描写角度:动静,远近,古今、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视觉、听觉、味觉与触觉。
  (3)抒情
  直接抒情:不借助其他手段直接表白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宜于表达浓烈的情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间接抒情: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景、物,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可分融情于事、融情于景、融情于物、融情于理等。
  3.表现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相似之处,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象征具有一定的比喻性,但又比一般的比喻内容更深广,更有概括性。
  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可分为正衬和反衬。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烘云托月,相得益彰。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渲染和衬托是有区别的:渲染在手对粟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不过二者也有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像;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像。
  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外形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联想、想像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虚实结合:有实写,有虚写。
  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或行文前后勾连,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4.语言表达
  (1)语言表达,要十分重视修辞问题,修辞问题又很重要,又好把握。既直接考,也在许多鉴赏题中用得上。
  修辞可分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比喻、夸张、比拟、接代、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修辞手法,从考查语言技巧的角度看,从命题答题的实际看,似可增加设问、反问、夸张、引用和叠字叠词等,如果分类认识的话,其情况如下: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叠字叠词
  消极修辞,就是炼字炼句的问题。如字的推敲,句式的选用等。
  (2)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②惟妙惟肖:描写逼真,神情毕现,多指人或动物。
  ③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④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⑤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旨趣深远。
  ⑥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
  ⑦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
  ⑧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⑨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灵活变化。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
  学生掌握了这些,答题时就能多角度审视,就会往那些方面想,就会有某种发现。答题时尽可能根据要求答题,把最有把握的写出来。
  四、基本素养与应试技巧
  基本素养与应试技巧,主要的方面还是基本素养。有些试题的得分率很低,这绝对不是由于人们不重视,也不是由于考生没有掌握应试技巧,而是由于考生的素养仍然不够,应致力于提高考生的基本素养。
  得分最低的,主要是下列几个方面:
  9题    文言翻译   9分   得3. 3分     36.67%
  10题  诗歌鉴赏   8分   得2.2 分     27.5  %
  (12题  文学阅读   4分   得1.99分    49.75%)
  14题  文学阅读   6分   得2.24分    37.33%
  18题(1)  论说文  6分   得2.23分    37.17%
  1.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得分低,主要不是因为翻译方法指导不够,前面所引4言48句就足以说明方法指导非常到位。主要是因为读不懂,特别是由于实词不懂;同时,考生也不善于在语境中答题。
  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实词比虚词更重要。几个句中的文言实词在中学课本的文言文中大多可以找到出处。如(1)句中的“见”表被动;亲信:亲近、信任;(2)句中的“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命令 ;“悖乱”:错乱;(3)句中的“潜师”:秘密出兵、秘密转移队伍。就:靠近。要扎扎实实地学好课文,也要注重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翻译句子。第二句有考生把“比敕公”当作一个人,这在文中绝无根据。
  2.古诗鉴赏
  错误答案:
  ①不明背景。“一水中分白鹭洲”:“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但是许多考生说成“国家分裂”。是否知人论世?
  ②忽略理解。“表现李白的孤独感”,“李白心灰意懒”,学生不理解其中寄寓的内涵:忧君王、忧奸邪、忧自己。几乎没有人理解到这层意思。
  ③投机心理。“比喻”,很清楚,但是学生答出来的不多,很多手法一起堆上去,最多的写了六种修辞手法。
  ④以翻译代替概括。
  “吴宫的花草长得茂盛,把小路埋没了,晋代的衣冠成了历史……”
  绝大多数同学不会概括。一开始会把诗句翻译一遍,或描述诗歌的内容,即使有关键词“历史遗迹”或“自然风物”出来,但这是无意识的。
  翻译按过去是有分,今年一律不给分。
  3.文学作品阅读
  主要问题是不会分析概括。
  12题:第二段写父女相依为命,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提供了依据(或作了铺垫)。
  第二段写侯菊精细能干,为下文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了依据(或作了铺垫)。
  考生不善于把第二段分解成两个方面,从而不明确有两个要点,不会分角度答题。
  14题:可按出嫁前、出嫁时、出嫁后来组织答案:
  要花轿,早有打算,有心计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答案失误:
  侯菊顶住了婆家的压力。
  侯菊剥夺了父亲的财产,她过于世俗、市侩。            
  侯菊改装花轿,说明她爱虚荣,侯菊17岁出嫁,说明她早熟 。       
  侯菊把轿子出租,说明侯菊人见人爱,轿子打扮得漂亮,说明侯菊长得漂亮。
  此外,名句默写8分,据说省均分为5.3,该题得分率本可以再高一点,许多学校整理的背诵材料基本囊括了全部试题,学生口头能背,但由于写错了字而失分,这种情况相当普遍。例如:
  (1)  庇——皮  披  匹  劈  蔽  辟 
  大毙  大屁  大批
  天下——天夏  寒士——寒仕  寒室 
  俱——具  聚  欢颜——言    
  (2)  陟——知  至  致  制  治  质  置 
  徙(或耳朵旁)涉
  罚——法 
  臧——藏  脏  章   
  否——批  皮  披  匹  辟  劈  不  
  奖善惩恶  惩罚知否
  都是素养问题!
  五、语知、阅读与写作
  一般重视写作不够,实际上写作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不仅是70:160>60:150的问题,而且是70:440>60:750的问题。现在的比重快抵到过去一个学科的比重了。今年作文51.57分,得分率约为73.67%;在语文总均分105.6分中,占48.8%,几近一半了!
  据说,今年考生审题不准的较多,不知道“好奇心”≠“好奇”,“好奇心”≠平常心≠猎奇心;优秀作文答卷比例下降,全省也就是六七十篇高质量的文章;平庸之作数量之大、比例之高为近年来所罕见;“问题作文”较之以往数量有所上升;相当多的考生文风不端正。
  写作不是无可作为。学生作文并没有定形。
  要重视审题训练,要明确紧扣文题,而不是套“提示语”;要重视文体训练,写什么是什么,切不可信马由缰,杂乱无章,四不像;要倡导写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中学生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要进一步加强文字表述和书写基本功的训练。
  可先让学生上规矩,明档次,再让学生展个性,求“发展”。南京曾遍《高考发展作文示例》,要让学生多读,用心体会其妙处。真正感受到文章之妙,就会自觉效仿,有所提高。在符合基础等级的前提之下,能符合发展等级某一方面的要求即可。
  要让学生写出几篇看家文,力求写出自己最高水平,以作为自己的考试作文目标。
  千万不可搞框定思路、限制学生思维的训练。
  六、本试与加试
  加试内容并非完全外在于本试。
  文言断句的能力主要在平时文言文阅读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但也需进行一定的专门训练,特别是限段六处,就要明确哪些可断可不断,哪些非断不可。
  回答文言语段中有关问题基本上是靠学生的知识积累(包括文学常识但不限于文学常识)和人文素养。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与现代文阅读训练基本一致。考卷上使用的是“概括分析”字样,与《考试说明》有点不同。鉴赏的一面似乎不怎么考。两道试题的答案,似乎主要还是筛选信息,根据语段信息作概括或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名著名篇阅读是一个与本试截然不同的考试内容,但与平时的语文学习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平时应加强课外阅读,教到什么名著节选,选考历史的学生就应该把名著尽可能多读一点,关键在于了解名著的时代背景、基本情节、主要人物(语言、行为)和重要特色,主要是识记和理解的问题。
  七、高考试题与模拟试题
  复习自然以我省《考试说明》为指导。把握考试内容、命题形式和答卷要求自然以我省高考试题为主要依据。
  (一)要正确处理高考试题与模拟试题的关系。对模拟试题要正确选择,一题题选择。因为模拟试题往往质量不高。各大市的自然要好一些。
  (二)在高考试题中,自然以我省高考试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国家卷及外省卷的一些有创意的题型也值得在相当程度上参考。
  成语题,浙江卷考成语替换而不变的一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共四组:“泥杀俱下”与“鱼龙混杂”,“清规戒律”与“金科玉律”,“额手称庆”与“弹冠相庆”,“顾此失彼”与“捉襟见肘”,答案为最后一组。
  语用题:湖北卷要求把一首诗的各个句子写成电影镜头: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动作神态;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个字。(4分)
  采桑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串儿飘荡。
  镜头三:                                                                         
  
  镜头四: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一轮、二轮与三轮
  一轮打基础,按照《考试说明》逐点训练,具体顺序可考虑。南京市有些学校先复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后复习基础知识,可以考虑。
  二轮抓差补缺。
  三论综合训练。  
  上述内容可以适当交叉穿插。作文也应有个序列,有机穿插整个高三学年,不要只是用一个阶段集中进行。前面说过,可先让学生上规矩,明档次,再让学生展个性,求“发展”。要让学生写出几篇看家文,力求写出自己最高水平,以作为自己的考试作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