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锐克斯哪个公司:祝味菊生平及其学术见解举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4:50:48

 

祝味菊 祝味菊<<隐藏

祝味菊生平及其学术见解举要 浙江省绍兴地区中医学会 陈天祥 祝味菊先生是近代著名中医.他一生努力捍卫,振兴中医事业,学贯中西,在临床 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以温补为特点的"祝氏学派". 一,生平及著作 祝昧菊(1884—195t),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先祖世代业医,弱冠进蜀,协助姑父经营 盐务,暇余习读医书.姑父嘉其好学,先后请宿儒刘雨笙等授读医经.祝味菊颖悟过人, 好发疑问,老师竟不能穷难释疑而自辞.祝味菊自学精勤不倦.1917 年.四川招收军医 生,祝氏投考入学,攻读二年,因政变,医校改组,后随日本教师石田东渡考察日本医 学.新的医学理论对祝氏启发颇多,并对他的医学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翌年回国, 首任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主政官医院七年,颇有医绩,名噪蜀中. 1926 年,祝氏避"川乱"赴上海,初未悬壶,隐迹考察近一载,深感有些名医在截断病 势方面缺乏良法,遂一反俗风,开诊后擅用温药建功,为人诊疗,往往应手而愈.尤在 1929 年秋,治愈被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的危笃病人,从此医名大噪沪上. 二十年代,正是中医危急存亡之秋,而祝氏对於中医,颇有自信心.认为"没有真 理,决不能造成事实,事实的造成,裏面一定含有真理","尊重中医疗病的成绩,尊 重中医有效的事实,不能因为现代科学还无法解答其所以然而放弃不颐,更不可只是赞 赏而不屑应用……".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历来医政当局,不是西医,便是门外汉, 对於中医的理论无暇细考其意义,或无法判定其是非",以致使中医老是处於"打不 倒,站不起"的状况中,点明了当局轻视中医的症结所在.他坚决反对消灭中医,崇洋 媚外,民族虚无主义观点;同时也反对片面强调国粹,盲目排外,敌视西医的保守观点. 认为"学说无国界,求是而已,扬古訾今,泥新诋旧,其失一也"."术无中西,真理 是尚",中西医的倾轧,决非社会之福".祝氏认为,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中医"再 不检讨自已,整理自己,说明自己,则尽其所长,终不为外界所了解,著作等身,终不 为学者所公认".他呼吁:发皇古义,必须融会新知,"吾人整理中医,成立比较合乎 逻辑之学说,提出人病并重之概念,使外界认识中医愈病之所以然,不仅有药,而且有 法". 祝氏学贯中西,勇於实践,注重实效.医技精湛,胆识过人,章次公先生曾赞曰"治 起病来,心狠手辣,一针见血."诸名医摇首却步之重笃者,每能一手承揽,有时甚至 为病家"具结"治愈.儿科名医徐小圃之子因误用凉药',几致不救,经祝氏力排众议, 用温热峻剂挽危而愈.祝氏曾说:"医为仁术,生命重欤?令誉重欤?吾行医三十年,不 畏艰巨,不惮物议,病势虽重,苟有生理,无不据理力争,负责治疗,所以然者,求安 心而已,成败毁誉无所计也."他认为:"以诡术取信于病人而冀沽名者,是医门之贼, 应当鸣鼓而攻之".体现了高尚的医疗道德. 临床实践的不断成功,使其学术影响日益扩大,徐小圃先生因其子被祝治愈,对祝氏 大为折服,不仅让其长子伯远,次子仲才俱拜于祝氏门下,自己亦深受影响.陈苏生先 生慕名几次拜访,与祝氏侃侃长谈,从中听得许多闻所未闻的见解,毅然放弃自己的诊 务,以三十五岁之年入祝氏门中执弟子礼.浙江等地一些明识之士纷纷遥从私淑.祝氏 学说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流派. 祝味菊性情亢爽,胸无城府,常与名医徐相任,陆渊雷,章次公等商谈医理,倡扬革 新,相交甚厚.他们对祝氏的学问,才智,无不钦佩.徐相任称赞祝氏:"辩才无碍, 辟易千人,国医中不羁才也."一些西医,包括外籍西医莱纳,战前曾与祝氏在沪合办 诊所,也对他赞赏备至,感到获益良多. 祝味菊在上海曾任新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及附设新中国医学研究院院长和新中国医 院院长,不仅治绩辉煌,著述亦颇多,曾编写《祝氏医学丛书十种》 ,其中付梓行世的 有《伤寒新义》《金匮新义》《诊断纲要》三种.医案二十一则载於上海中央书局 1937 , , 年出版的 《上海名医医案选粹}一书中.1948 年,将毕生研究所得著成 《伤寒质难》 ,1950 年梓行.诸书中,以《伤寒质难》影响较大. 二,学术见解举要 祝氏渊源仲景,景岳之学,但不机械照搬,而是结合临床实践的验证,以哲学为指导, 通过严格的逻辑思维,摒弃一些明显违反科学的说法,吸取现代科学的可借鉴之处, 溶于中医之中,理论上有所创新.现分三方面扼要介绍. 1.邪分有机无机,反应重在本体的病因病理观 中西医之间,争讼最多的莫过於病邪是"六淫"还是"细菌,病毒,原虫"了.祝味 菊根据客观实际,辩证地提出了"六淫"与"细菌.等在外感发病中的不同环节和互相 联系,认为它们都属於"邪"的范畴,但"邪有无机,有机之别,无机之邪,六淫之偏 胜也,风寒暑湿燥火,及乎疫疠尸腐不正之气,凡不适於人,而有利於邪机之蕃殖者, 皆是也,有机之邪,一切细菌原虫,有定形,具生机,可以检验而取证於人者,皆是 也.""六淫"与"细菌"的关系"六淫害正,言气候之不适於人,人之所恶,菌之所 喜也,故六淫可以培养细菌,细菌得六淫之助,可以猖獗而为患.""伤寒之成,有形 之有机邪为主因,无形之无机邪为诱因……"至於暑热,湿阻等"无形之邪,感而即病 者,非六气之致病,实由体工之失於调节耳."故体工调节功能正常者,虽遇大风苛毒 可以不病. 祝味菊认为:寒热的徵象,反映了体工阳气抵抗强弱的不同,寒温之辨,其主要区别 在证候不在原因. 祝氏指出:有机之邪和体工抗力斗争的病理过程"不出五种阶段"."太阳之为病, 正气因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愤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 少阳之为病,机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展退,抵抗之力,未能长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 病,正气懦怯,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阴之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急之秋,体 工最后之反抗也.""此吾卅年来独有之心得也." 2.以八纲论杂病以五段沦伤寒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是祖国医学辨证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渊源于张仲景.张景岳提 出阴阳"六变"说 嗣后清程钟龄又提出"病有总要 寒热虚实表裏阴阳八字而已 " , , . 但这些都只是"八纲"的基本内容,和一个辨证系统的"八纲"辨证尚有差距.祝氏师 古而有发扬,在《伤寒质难》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八纲"一词."所谓八纲者,阴阳 表裏寒热虚实是也."同时,他第一次给"八纲"中的四对辨证范畴下了定义,确定了 相互之间的关系.他说:"阴阳者,盖指病能而言也,……病之分阴阳,所以别体用之 盛衰,测气质之变化也,至於寒化为阴,火化为阳,入裏为阴,出表为阳,虚者为阴, 实者为阳,隐然又执八纲中之大纲矣.""表裏者,指疾病之部位而言也,……病之分 表裏,所以明内外,定远近,别亲疏,知顺逆也,""寒热者,指病能之盛衰而言也,…… 病之分寒热,所以明气血之多寡,察抗力之盛衰也,""虚实者,指正邪消长之形势而 言也."总之,祝氏完成了"八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完成了理论从初级阶段向高级 阶段的飞跃.当前,对於"八纲"辨证理论,则认为是在祝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 的. 五段辨证是祝氏在外感热病辨证上根据五段病理独创的方法.他辨伤寒宗六经而不 泥.他认为"仲景六经名词,系代表人体抗邪所发生之六大类证候,六经所固定之证候, 初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是以后人於伤寒六经之外,又有温病三焦之说."他看到了 "六经的局限性,认为要发展伤寒学说,切合临床实际,应该跳出六经的图子,寻找新 的理论.六经证候,既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则六经名称可废也,利用六经名词,以 代表各个抗邪程式,则六经名称存之亦可也."他说:一切外感,有机之邪,"其抵抗 之趋势,不外五种阶段,所谓六经症候,亦不出五段范围,于意云何,吾之所谓六经者, 乃代表五种抵抗程式耳,太阳为开始抵抗,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阴少阴同 为抵抗不足,厥阴为最后之抵抗,一切外感,足以激起正气之抵抗者,皆不出此五种阶 段,此吾研究之创获,敢谓前所未有也."扩大了以五段释六经的应用范围. 3,助自然疗能 重温热扶阳的治疗原则 前述五段病理,五段辨证,相应而有五段疗法,—脉相承,是为"五段学说",它的 中心是人体抗力."所谓五段疗法,不外顺从自然,调整太过与不及,以助长其抗力而 愈病也." 科学的发展,加强了对各种病原体的认识,对针对各种病原体的特效药也日益企求. 但祝氏指出"一病有一病之特因,举一病而求——特效之药,已非易得,而况特因之多, 指不胜屈,菌因之繁,层出不穷者哉".事实上,不管中医西医,依赖查清病原,依赖 一,二种特效药水远满足不了临床的需要. 祝氏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认识到:"病原仅为刺激之诱因.病变之顺逆,预后之吉 凶,体力实左右之,此病原繁多,本体唯一之义也.""病原之发现,随时代而变迁, 人体之自然疗能,历万古而不易"."邪正相搏,吾人审察其进退消长之趋势,而予以 匡扶之道,此协助自然之疗法也,……不必问邪之为细菌,为原虫,为无形厉气也,明 乎伤寒抗邪之理,则一切感证,思过半矣."祝氏的"本体疗法"立论精辟,叙理透彻. 发挥了中医的特长,促进了中医临床的发展. 温热扶阳,是祝氏"本体疗法"的具体应用,也是祝派用药的特点.他在《伤寒质难》 裏用大量篇幅引证《内经》 ,仲景,景岳的重阳之说,强调人体的"气"在生理,病理, 治疗上的重要意义.他说:"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既病,则当首重阳用,阳衰— 分 则病进一分 正旺—分 则邪却一分 此必然之理也" "抗力不足者 壮之以温 …, , : , , . , , "抗力衰微,而虚怯过甚者.助之以热","气足则抗能旺盛,阳和则抗力滋生."故 祝氏临证多用麻,桂,附,姜,用附子尤为擅长,有"祝附子"之称,反对滥用凉药而 伤抗力,其理盖本於此. 从本质而论,祝氏的"本体疗法"正是仲景,景岳学说的发展,是他吸收前人精华, 结合临床加以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从《伤寒质难》看祝味菊 祝味菊(1885—1951),浙江绍兴人,出身於医学世家,早年悬壶成都,为四川名医. 后因避乱到上海,以擅用温补, 独树一帜,有祝附子之号.曾任过中国医学院实习导 师,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等职,生前很受陆渊雷,章次公等时贤之推崇,在近代中 医界,具有一定之影响.祝氏学贯中西,毕身致力於中医革命,并不汲汲於著书,据查 证,业经手订之著作,约有《伤寒质难》《伤寒新义》《伤寒方解》《诊断提纲》《脉 , , , , 学举隅》等数种,曾集为《祝氏医学丛书》 . 从《伤寒质难》来看,祝氏之医学造诣高超,学术风格独特,故其著作,无疑具有相当 的学术价值.现仅就《伤寒质难》一书,介绍一下其对伤寒学说的独特见解. 一,对伤寒病因的认识 外感病的病因,温病学派认为多是温邪所引起,故对一般具有发热的急性传染 病,几乎多称为温病,且有取代广义伤寒的趋势.伤寒学派则认为是寒邪所引起,故将 一切外感热病,统隶於伤寒之内.祝氏则参西说中认为: 1病因无温邪可言: 祝氏认为: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原无温邪之说.温热太过,蒸湿成暑,暑 能为病,可以理解.但温暖气候,於人体最适.气温之热度,即在夏天,亦低於人体, 是不是以形成为一种致病原因的.他说:"寒温之辨,聚讼数百年,其主要之区别,在 证候不在原因.然辨之者,必曰其因有别."所以同一疾病,往往甲曰是伤寒引起,乙 曰是温邪引起,甚至弄得诊断上都无法统一.他明确指出;"寒温皆非致病之原","所 谓伤寒,所谓温热,都是一种想像之邪","邪病之用温药而愈者,遂名之曰寒邪,邪 病之用凉药而愈者,遂名之曰温邪." "邪机之推测,乃从药效反溯而得之."因此, 祝氏认为:就病因言,并没有什麼温邪,所谓温热病,是机体反应亢进之表现,"非另 有温热之邪也" 2,病邪分有机无机: 祝氏面对:一国之内,六气偏胜甚大,但有些传染病往往不旋踵即纵横南北,且病型相 同之客观事实,感到用六气归纳病因,很难解释.他认为不应把中医的病因学说看得完 美无缺,他说,"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学说之进步,日新月异, 不有破坏,安来建设."他认为六淫病因说有一定之缺憾,所以,他反对文过饰非,澜 翻瞽说,乃融会新知,提出了"因无寒邪温邪之分,邪有无机有机之别 "之说,认为 六淫是无机之邪,无机之邪无形,它只是一种刺激因素,一种诱因,真正的病因是细菌 等致病微生物,即有形的有机之邪.但祝氏不是全盘否定六淫可单独致病说:"仲景之 所谓伤寒,指广义之外感,外感因气候失常,体工失调而病,不必有细菌也."但不挟 有机之邪的外感,是少见的,就一般情况而论, "伤寒之成,有形有机之邪为主因, 无形无机之邪为诱因,彼二邪,每狼狈为奸,伺人於不察也."这种病因观,畅晓明通, 於"伤寒由寒邪引起,温病因温邪引起"说之外,可谓是别创了一说. 二,对伤寒病理的认识 治外感热病之学的流派,在病因认识上不同,在病理认识上自亦互异,此所以对同 一热病,往往有或谓"是寒邪伤人足经,外邪乃从体表循六经逐步传裏",或谓"是温 邪伤人手经,外邪乃从口鼻按三焦四层逐步深入"的争执.祝氏对此,亦另有新说. 1,以五段代六经: 祝氏论外感热病,以五段言病理,赋六经以新含义,他说: "夫仲景六经名词,系代 表人体抗邪所发生之六大类证候.六经所固定之证候,初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况,是以 后人於伤寒六经之外,又有温病主焦之说,巧立名目,淆惑听闻,以百步笑五十步,其 愚等耳.夫证候为疾病之表现,初非疾病之本身,六经证候,既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 则六经名称可废也.利用六经名称,以代表各个抗邪程式,则六经名称存之亦可也.一 切外感,无论其为何种有机之邪,苟其有激,正气末有不来抵抗者,其抵抗之趋势,不 外五种阶段,所谓六经证候,亦不出五段范围.于意云何,吾之所谓六经者,乃代表五 种抵抗程式耳,太阳为开始抵抗,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过,太阴少阴同为抵 抗不足,厥阴为最后之抵抗.一切外感,足以激起正气之抵抗者,皆不出此五种阶段, 此吾研究之创获,敢谓前所未有也."陈苏生老谓卫气营血,三焦六经, "皆病理上 之逻辑法也,古人以逻辑目光,解释病理,纯为私人之主观,故不可盲从."其说即是 秉祝氏所教. 2,非传经之旧说: 祝氏认为:"六淫外感,著人为病,感邪之后,邪量不复增加,受寒八分,便是八分, 祗有消散,决不增加,此无机之邪,无繁殖之机也."又说: "风寒无形之邪,刺激 体腔,及其著体,即不复存在,其诱起营卫之不调,乃人体本身调节异常之表现,表何 尝有邪,又何尝有风可祛,有寒可逐乎."按照传统说法,六淫似一有形之实物,说它 可以从体表步步入裏.祝氏认为这种解释是主观之臆想,他比喻说:"六淫造病,有如 媒妁然,及其既婚,媒者休矣,"而作为伤寒主因的有机之邪,既可是原已潜伏体内, 或者是从口鼻而入,并非是只要一受气候影响,病菌就可从体表入裏,他说:"皮肤若 非破损,病菌决无从入"这显然是对的.但从口鼻入,也不是象叶派说的那样,好象真 有温热之邪入卫入气入营入血 叶氏四层之看法 "不过是描写病变四种之历程" "疾 . , , 病之发展,因人而殊,因药而异,体质强弱,有体质强弱之过程,药石当否,有当否之 演变."前人划分六经三焦,卫气营血,是欲使病邪如火车之行轨道,不准有丝毫溢出, 因明知这样不合实际,故又曰并病合病,顺传逆传,并造成了既云"看法与伤寒同", 又云"邪在一经不移"等自相矛盾的说法.他说:"卫气营血,不过解释叶氏所习见之 四种病型而已,此项病型之造成,半为叶氏纠正时医之误,半为叶氏自作聪明之误." "然其所述病变,强半为叶氏本人所造成,是以遵其法,则见其证,必有其前后缓急之 法,乃有其卫气营血之传,其先见之明,正其谬误之处." 三,对伤寒治疗的认识 对热病的治疗,叶派以用清法与护阴津,为二大原则.祝氏主张用温用清,当辨证而定, 鉴於时弊,他尤其强调护阳不可偏废,故于温补,最为注重,其议论则具有创见,如, 1强调匡扶之法: 治疗外感热病,特别是在初起阶段,张子和不必说,他如吴又可,徐灵胎,乃致,陆九 芝等许多医家,一般都强调祛邪为第一,故有"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大凡客 邪,贵乎早逐","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良 工之治病,先治其实"等说法,但祝氏则强调匡扶.他举例说:三人栉风沐雨,冲寒冒 暑,所处环境相等,而病否不等,甲者不病,乙者病后不药而岔,丙者病而用药不愈, 或甲遇气候剧变而不病,乙遇轻微之变即患病,这说明外感病仍是以调节机能的强弱, 免疫力量的盛衰为主因.故他反复指出:"医之为工,能扶正以祛邪也,""古谚有云: 上工治病,必先固本.良有以也," "疾病为正邪格斗之行动,医之任务,协正以祛 邪也","伤寒之为病,邪正相争之局也,为战之道,气盛则壮,气馁则怯,馁其气而 使之战,是取败之道也," "医之所务,在益人也,去病而伤正,何益之有哉.吾子 急切好胜,以为去病即是真理,是不知曲突徙薪,以焦头烂额为上客也.","总之, 伤寒正邪相博,正胜则邪负,邪祛则正安,正盛邪微,病有自愈之理,正盛而处理无方, 则邪有稽留之道."祝氏认为:治疗伤寒,如能纠正营卫之失调,调动机体之抗力,去 其病菌之附丽,则 "纵使首慝未诛,而莠民已戢,"病菌虽仍在体内,也不能再有害 於宿主.祝氏不是说对病邪的处理就不关重要,陈苏生老曾总结祝氏观点说:"治病不 治人,其失必多,知人不知病,弊亦相等.人病兼治,效捷而功全,此上策也."这无 疑是正确的,中医因向无科学工具,对於病原体及特效药的研究,一向略焉而不 详 , "然病变万端 不外体力之消长 " , , "故治病若无特效药 即当维护自然疗能 " , . 为了扬长避短,免得在针对病邪下药缺乏实效时,出现虽能预料发展,只能以疲药塞责, 不能截断逆转病势的被动局面,故祝氏主张:倘"未能直接除去其病原,则当扶持体力, 协调其自然疗能,此一贯之道,凡病皆然,不独伤寒而已也."这就是他"在照例的强 调病原之外,对於病原的对手方,格外的加以强调"之原因. 2阐扬重阳原理: 祝氏崇尚二张(仲景,景岳)学说,对叶派每多批评,他认为, "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非臆谈也,""轻阳重阴,世俗浅见之论也."因"一切时感为病,大都正邪相争之 局," "一切病邪,及其既入人体,即为人体抗力所支配,"而"抗力之消长,阳气 实主持之.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气实则实,气虚则虚.伤寒为战斗行动,故当首先 重阳."祝氏认为人在未病时,不妨著意营养,以培养其阳,"及其既病,则当首重阳 用,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此必然之理也."他说伤寒初 期, "卫外之阳不固也", "伤寒极期,抗力岂有余哉," "尤拙吾曰,阳明津 涸,舌干口燥,不足虞也.若并亡其阳.则殆矣.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 所以然者,阳能生阴也.是故阴津之盈绌,阳气实左右之."他认为伤寒后期,扶阳亦 当重於增液,但时医惯用滋阴润泽,往往反使阳气受阻,致阳用不彰,阴津不继,欲速 不达,适得其反,他说: "人体之真阳不衰,则阴液之来源不绝,夫阳生於阴,气化 为滓,脾胃为灌注之本,命门为生化之源,若中阳不败,则水少自然思饮,命火不熄, 则阴液自为挹注,世未有阴药不经阳化而能自为润泽者也."因为"物质易补,元阳难 复," "故医家当以保护阳气为本."总之,祝氏认为泊伤寒须自始至终注意扶阳, 因为,"邪正消长之机,一以阳气盛衰为转归,善扶真阳,即善治伤寒."这就是祝氏 之心传.陈苏生老总结性地指出: "抗邪作用,阳之本能也,把握阳气,即是把握抗 力,故夫子治伤寒,有重阳之议." 四,对伤寒药物的认识 祝氏推崇景岳,重视匡扶,但治感证很少用人参,熟地之类.祝氏用附子,每与龙,磁, 麻,桂,枣仁之类配伍,与蜀 中喜用附子的名医如沈绍九,陆景庭等人之药法亦不同,这是因为其对治感药物,也有 较为独特之见解,如; 四性疗人之创说: 祝氏认为药之四性,是用来疗人的,药之五味,是用来治病的.他说性与味, "一以 治病,一以治人,泾谓不分,淆惑之由也," "药理之妙,不过性能二字而已,善用 四性之药者,可使体工无偏胜之患,熟悉药物之能者,可收药到病(病指病证而言)除之 功."用药之道,主要是因人制宜, "寒热温凉乃调整抗能之药,抗力太过者,折之 以寒,抗力不足者,壮之以温,抗力旺盛,有偏亢之势者,和之以凉,抗力衰敞而虚怯 过甚者,助之以热.寒热温凉,扶抑正气之符号."唯其如此,故若非裏气亢盛,寒凉 不可轻投.祝氏对时医惯用轻凉之风气,大为不满,他认为表亢而裏气不盛,或局部虽 呈热象,但全体抗力不足,都不得以清表,消炎为口实而妄用清凉.因药性是作用於全 体的, "药之有凉,所以抑制机能之亢进,一切内服之药,莫不假道肠胃," "是 故凉药入胃,必先寒中,将欲清表,必先寒营,凉药所以抑制亢奋,其抑制之效力,可 以普遍遐迩也.是以表亢而裏气不盛者,又安用清为."故"局部充血有余,而全身不 足者,吾不为清也."祝氏认为: "扶益元阳之药,多是温煦之品,温字即含有补意." 故"无论有机之邪,无机之邪,其为病而正属虚者,总不离乎温法."上述议论,於纠 正滥用清凉,泛施阴腻之时弊,诚有发聋振愦之作用.! 2,常用药物之新解: 祝氏喜用附子补阳气而不主张用人参,他认为此二药虽均有强心固脱之效,但伤寒机转 在表,邪毒以外泄为宜,如因虚而用参, "人参固表,堵塞其邪机发泄之路," "是 乃拂逆其自然之疗能也,故伤寒而正气虚者,宁用附子而不用人参,以附子走而人参守 也."但附子性暴,温而不潜, "阳不嫌多,以潜为贵",故必须配之以龙骨,磁石, 则鲜僭逆之患,制暴为良,全在处方之得宜.故祝氏治伤寒,常用"附子振奋细胞,活 跃抗力,以奏捍邪之功,"又鉴於"心脏为血液运输之枢纽,其疲劳而有衰惫之象者, 枣,附以强之,"则扶阳强心,气壮血活,相得而益彰,故此四药为其扶正时最常用. 至於熟地,他认为虽能滋荣百骸,但其性阴腻,不利邪机外泄,故极少择取.他说:"睿 智之士,以为邪机应有出泄之路,清滋方中,佐以宣透,如生地与豆豉同用,"但"若 此医治,失多得少,"不足取法,这是其扶正用药之大略.另一特点是十分重视麻,桂 之作用,他认为: "麻,桂为伤寒之主要药,"其作用有二, "一为调节体温,二 为排泄毒素,"因"麻,桂促使血液外趋,散温排毒,兼而有之."故伤寒初起,在所 必用,因为"发汗解肌,虽不能消除有机之邪,然诱因既去,体温有调节之机,则芟芜 去障,内在之邪孤矣."在表解之后,病到了中后期,他仍常用麻,桂,则目的是借"发 汗以排毒,所以排泄体工因抵抗而产生之老残废物,及血液中来经中和之毒素也."而 且,他认为通过促使血液趋势向表,能减轻内部病灶之炎肿,符合诱导原理,病理因之 恢复至生理,则愈出自然,故其作用非豆豉,豆卷等药所能比拟. 结 语 明清以降,温热学说大行,人唯叶派学说是宗, "於是清法大时,医有终其身,不用 仲景法者,而叶,王,鞠通之方,则无不熟读,靡靡之风,举国尽然,稍有异见,便无 声援."然叶派药法之於热病,在截断,逆转问题上,是否疗效甚佳,只要遵而勿失就 可以了?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但近代医风,凡以清凉治外感,即使无效,亦可不致受 责,如何新之治许少卿室, "十进清解,病不略减",改延孟英,王仍赞曰: "幸 遇明手,未投温散,尚可无恐,"而祝氏治徐某弟,只用了一剂辛温,病不稍减,医就 归咎药误,此所以时医视麻,桂如蛇蝎也.祝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敢於糠秕经旨,不 怕得罪时贤,独辟蹊径,大倡温热,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其学说虽不可避

转载自:祝味菊生平及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