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汉尼拔:国人的攀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00:37

前几天,参加一聚会,和以前一样。酒杯一端。开始比了,谁谁升官了,谁谁年薪多少了,谁谁换房子了,谁谁新讨绝妙佳人了。每次饭局,大抵话题如此。吃完后,不如别人的暗自发奋,比别人强的暗自得意。混的好,混的不好,一比较高下立判。

混的好的热衷聚会吃饭,混的不好的就要等混好了再大请一下,广而告之。古代科考称大比,科考那年叫大比之年。现在大比之风已不限一时一年。

十年前城市住房紧张,一邻居热衷攀比。本来蜗居只十几平方,装修了没两年,一看邻居某某家新装修了,自己也马上拆了重装。而且装修费还要比那家多出几百块来。这样她才觉得爽。平时吃饭也一样,谁家吃什么好东西了,过几天她一定置买到,吃的时候还要故意高声喧哗让别人知道。

女人的攀比之心有时很有趣。城市女人聚餐,多是一比老公,二比孩子,三比穿戴。我老公如何如何本事,我孩子如何如何聪明,我的衣服,化妆品牌子如何如何,虽然实际情况可能是老公马上就要掰了,孩子蠢得经常要请家长,衣服和化妆品都是仿冒名牌。但面子上绝不塌台。

人有比,省市和省市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也有比,大跃进时放卫星比;你亩产敢千斤,我亩产就敢万斤。你敢三年超英,我就敢五年赶美。现在变了,比GDP,比武器,比航天。当然,大跃进时是脱离实际的乞丐和龙王比,现在的比倒还有些实际底气。

中国人的攀比之心,源远流长,实际人人有之,自小有之。我们小时候,比谁的玩具好,谁的学习成绩好,谁跑的快。现在的小孩比谁的手机好,电脑好,谁家的车好,谁家的大人有钱。

一个专栏作家说了一件事;他家的小孩和同学比,比来比去不分高低,那小同学最后说;“我有两个爸爸,你能比得了吗?”他家小孩傻眼了,哭着大败而回。那小同学母亲离婚又找,确有两个爸爸。

这个故事类似阿Q,什么都比不上别人,但还有精神胜利法。想象中把别人比下去了。当今社会别说小孩,就是大人其实在比输之后也多采用阿Q精神。我一熟人,父亲是相当级别的官员,但老受一个更大更有名官员某某的压制,他父亲回来就经常唠叨,传染给他,一次喝酒,这熟人在和我喝了一斤酒,比了最近谁更瘦了,谁胃病更厉害了之后,突然怒说;“某某有什么了不起?他儿子是傻瓜弱智,我最起码还是正常人啊!”老子比不过比儿子!

中国人的比已深入骨髓。实际是改变无望的。因为中国人可以从出生比到死。比如你出生在哪个医院?谁接生的?医院级别是三甲还是二甲?接生的是教授还是副教授?喝的是哪个牌子的的奶粉?是不是名牌?上的哪个幼儿园?入托费多少?上学是不是重点?大学是不是211?工作单位好不好?待遇好不好,子女是否优秀?生病住的哪个医院?老了退休金多少?埋在哪个坟堆里?是否有墓碑陵园?埋葬你的时候花了多少?生老病死,都是攀比的话题。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辈子都生活在比当中。

比的好处有,坏处更不少,它使人心不安,引发很多现实问题。使人脱离实际,心浮气躁。使社会人际庸俗,平白给自身增加压力,引发人际危机。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攀比之风引发的红眼病。笑话不如自己的,眼红比自己强的。

已去世的马季老先生在舞台上和赵炎比了职称高低,学历高低,能力高低之后,比无可比,最后老先生大吼一声;“我血压比你高!”这个笑话我想大家都记忆犹新。

比,要的是面子,苦的是里子。过度攀比实际就是一笑话。

 http://user.qzone.qq.com/935503643/blog/129802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