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超市排行:不可没有 不可太多----他人论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19:45
不可没有 不可太多
发布日期: 2011-05-26 00:00 作者:吴若增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是僵卧孤村,如果不是长夜难眠,如果不是书报无觅,如果不是忧国忧民忧自己……我是不会有兴趣有毅力去阅读那么厚厚的两本大著的。
  1968年底,我大学毕业时,去老师高峰先生的宿舍向他告别。高峰先生从书架上拿下来一套厚厚的两本大著——《马克思恩格斯文选》递给我说:这套书送给你。我很感动,知道这套书十分珍贵,因此,有些不好意思接受。但高峰先生说:拿去罢,我还有一套。我就接受了。
在农场劳动了一年半之后,1970年夏,我被分配到了静海县蔡公庄中学当教师。蔡公庄村距县城五十多华里,坐落在茫茫无际的盐碱荒滩之上,可谓穷乡僻壤,地老天荒。蔡公庄中学呢,是个新建的学校,只有两三排平房七八位教师。想到此生此世,我吴若增心在天山但却将以一个“教书匠”的命运终老于此,心里边有一种被流放的感觉。那是“文革”中期的事。
  看到过许多人回忆“文革”,都说是那时候便认定了遭遇不会长久,因此,就对未来充满了希冀,也因此,才没有消沉。对不起,我不是的。我是就打算在那里当一辈子教师的。而我之所以没有消沉,纯粹是我的这个没心没肺的性格使然。此外,没在那个时候当过教师的人可能不知道,那个时候当教师其实是非常清闲的。特别是每天晚饭之后,除了宿舍,你就无处可去无事可干——那时,中国还没有电视。
只有看书。
  离开学校的时候,我想到今后将没书可看,便设法搜罗到了几本书。那几本书,便成为我那时最好的生活伴侣。特别是,因了只有那几本,才能够把每一本都认真地看过来,乃使我受益匪浅,乃使我至今难忘。
  读过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哲学史》、《世界哲学史》、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丹纳的《美的哲学》、王力的《诗词格律》……之后,我的手中便只是剩下《马克思恩格斯文选》这套书了。之所以把这套书剩在了最后,无他,只是因为它太难读了,实在是需要下一个决心才行。
我在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学习过也阅读过,应该说并不陌生,但那时的学习和阅读,马虎而功利,因此,实际上并没读进脑子里。现在则不同,现在的阅读无人强迫,更没有考试在督促,因此,完全可以不读。但有一个念头,令我下了那个决心:“文革”已经进行了五年之久,“四人帮”的那套理论也已经基本成型,我倒要看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底是怎么说的。把两者比对一下,看看“四人帮”们到底错在了哪里?上帝作证,不是马后炮,我当时就已经感觉到“四人帮”的那套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相距甚远。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都谈到过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但他们的观点是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手段(后来,恩格斯对此又有所调整)作为过渡,通过对政治体制给以改革,从而达到消灭阶级消灭阶级斗争——包括消灭无产阶级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不断地强化阶级斗争不断地扩大阶级斗争。
  于是,就在那个寂寞的时间寂寞的地点,我开始了寂寞的阅读。完全没有料到,我竟会读得兴致盎然——虽然,读起来仍然并不轻松。特别是通过这次阅读,令我发现了恩格斯的伟大之处——他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完全的彻底的共产主义者。从那以后,我迷上了恩格斯,一直到今天。
实在是手痒难熬,读到激动处,我还写了笔记,但随后就又把笔记销毁了。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太可惜了。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基本上涵盖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和主要观点。这套书,我那回是完整地读了一遍。之后,兴犹未尽,重点文章又反复阅读了多遍。比方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比方说恩格斯所著的《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以及《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等。
  为此,我感谢那时候的寂寞和孤独。
  写到这里,我要说:真正的阅读,是必要寂寞和孤独的。或者反过来说,没有寂寞和孤独,就不会有真正的阅读。
……
  岁月悠悠而又匆匆,40年时光倏然而过。如今的书店,堪称琳琅满目,汗牛充栋,但我却很少光顾了。偶尔需要买本什么书,我也是买了就走,决不更多停留。不知别人怎样,我现在的情况是:一进书店,脑袋立即发晕。紧接着,是呼吸急促,热汗淋漓……必须马上逃走。
我就发现,阅读亦如吃饭,不可没有,不可太多。没有,要饿;多了,则败坏食欲。
而且,我还发现,人生之中的许多事,其实也同样,不可没有,不可太多。这里边的原因,想起来其实也很简单:灌入的多少,要和吸收的能力,相协调。
  改革开放30年,成就巨大。其中,也包括了文化繁荣。而文化繁荣,自然又包括了书刊众多,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无所适从。那么怎么办?以我的体会,还是要沉下来,有选择地认真读几本才好,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我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