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气胎离合器:一个外科医生的自述:每一天这里都惊心动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50:38

一个外科医生的自述:每一天这里都惊心动魄

 

  他是一位外科医生; 

  他面对的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对手除了死神,还有自己; 

  他这样描述对手术室的感受——— 

  图片提供:吕伟明,李绍斌

  口述/吕伟明 撰文/羊城晚报记者 童雯霞 

 

  吕伟明教授是一名医生,但他感慨,他是一名身穿白大褂的战士。 

  2011年1月13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外科专家,听他讲述手术室里的故事。3个多小时的深谈,让我对外科医生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也必须具备一个优秀战士所有的素质:健康、机敏、冷静、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迎难而上的勇气……他面对的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而对手除了死神,还有他自己。战士捍卫的是祖国的荣誉,医生捍卫的是病人的生存权。 

  20多年的职业生涯,吕伟明一次次将病人从死的边缘拉回到生的人间。怎样概括那些说不完的手术室故事?他想了想,唯有8字:惊心动魄、刻骨铭心。

 

  O1.  从来不会睡得很沉 

 

  我是一名外科医生,外科医生有很多本领,其中一个就是像随时待命的战士一样,永远不会睡死,除非真正死去。 

  通常,我的手机会放在床边,考虑到太太要休息,我手机的铃声不会大,即使调至静音,我也不会错过一个电话,因为任何一点动静我都能感受到。值班的那个星期,我的工作手机24小时都会开着,像一个战士,随时准备出发、上战场。 

  早晨,我起床的时间不固定,大多数时候,我会在6点起来。但有时候遇到紧急抢救手术,我也许刚合上眼就得往医院赶。还有的时候,我会在凌晨两三点猛然醒来,然后打个电话回医院,问问昨天我做手术的病人醒过来没有,有没有抽筋等状况。要知道,若是出现抽筋现象,也许他(她)这一辈子都会抽筋了,会很痛苦。这个电话的内容对我来说很重要,如果护士告诉我,病人醒来后一切正常,我会含着淡淡的喜悦再睡上三四个小时;而如果,病人还没有醒来或者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我是绝对睡不下了,会烙饼似的翻来覆去地想,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个早晨我就会比平时更早回到医院。 

  我很重视早餐,因为一周除了两个门诊,其他时间我基本上都有手术。复杂的大手术安排一到两台,普通的手术一天要做上4台,根本没时间吃一顿丰富的中饭甚至晚饭。早晨,通常我喝一杯热牛奶,吃一枚鸡蛋、几片麦片吐司,还有自己做的包子———我自己买来粗麦面做成包子,黑黑的,样子不好看,吃起来不松软但有嚼头。 

  早晨8点我必须在医院开交班会了,然后查房,9点,我应该是在手术室外洗手,护士帮我穿上无菌服,然后定定神走上手术台,站在无影灯下。 

 

  O2.  20分钟解决吃喝拉撒 

  外科医生的另一个本领就是,战斗时全情投入,不会感觉到肚子饿,也不会有便意,更不会有疲惫感。我非常注重饮食的洁净,在我看来,这算不上是医生的洁癖,这是对病人负责的表现。20多年来,在手术台上我从来没有发生过拉肚子之类的事情,我不允许自己有任何闪失,因为任何一点的小失误,都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中午自己安排吃饭时间。手术室外,医院会提供盒饭,冷了也没关系,旁边有微波炉。两台手术之间会有15分钟到20分钟的间歇,这是清洁手术台和下一个病人做术前准备的时间。医生们来去匆匆,即使不是小跑也必须大步流星,必须在这段时间内解决内急和吃饭。吃的是什么,我真的吃完了也不记得,吃的时候通常还会考虑下一台手术的内容,心思不在这里———我只是手和身体暂时轻松了,神经依然是紧绷着的。 

 

  O3.  最长的手术26个小时

  和士兵一样,要想成为优秀的外科医生,健康的身体是先决条件。我做过最长的手术是26个小时,那是个复杂的脑部血管瘤手术,中途没有吃饭,等护士为病人变换体位再做手术的时候,可以下手术台到休息室喝点热牛奶或者豆奶。固体食物肯定不能吃,手术室要保持绝对的无菌,任何一点粉末都不允许带进手术室。你在电视里见到护士为医生擦汗的情节是真实的,这些汗不是无影灯照的,无影灯是冷光源,这些汗是医生太累了流下的虚汗———没有良好的体魄怎么行! 

  虽然说,现在科学技术先进了,手术器械精准了,手术时间相对短了,但如果做复杂的手术,我们也要从早上9点做到下午5点,一站就是8个小时,如果遇到更复杂的需要其他科室合作的手术,我们战斗的时间会更长;小手术一天要做4台,消耗也很大。身体不好,千万别当外科医生,这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 

  当实习医生的时候,第一次上手术台我有点晕,有点恐惧,血淋淋的,看着医生将内脏从这边翻到那边,寻找要切除的肿瘤。 

  第一次主刀时我很兴奋,做的是一个阑尾小手术。回到家后,我缠着妈妈聊了半天,那种成功感和喜悦感至今仍记得———我真的可以救人了!

  当医生越久,遇到的复杂手术会越多,焦虑感剧增,思考的东西更多,责任感也会更强。一不小心,病人就死给你看了。 

  有一次,病人在做腹腔镜手术,术中出现意外,直接刺破腹腔内静脉,我当时正在坐门诊,接到电话后马上去抢救。我把腹腔剖开,血如洪水般涌出来,听得见声音。我迅速找到大概的出血位置,然后按住,这个很要技巧,找不准位置就麻烦了,因为只需要3分钟,病人的血就会流尽。接着,迅速吸干血,然后用拉钩把其他内脏拨开,慢慢缩小手控制的范围,最后找到暴露的出血点,缝合之后放手,结果血依旧喷出来,原来后壁也刺穿了,我赶紧把静脉再翻转过来缝合。可以说,这个病人在生死边缘走了一趟。 

 

  O4.  不打无准备的仗 

  外科医生的第三个本领是必须要有快速反应的能力,否则怎么跟死神斗!我不打无准备的仗,没有下不来台的经历,因为遇到复杂的病例我会事先在脑海中演练很多次,每一个环节都要想清楚,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手术,考虑到多种意外发生的可能性,怎么进怎么退。 

  有一次,我处理一例甲亢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手术,这个病人的病情很棘手,瘤有破裂的表现,要马上手术,病人合并甲亢,也必须处理。我先为他做了甲亢切除手术,然后,我和胸科教授一起研究了一个最佳方案,每一个环节都认真衡量,每一步需要花费的时间算得很精确。手术前病人说:“吕教授,我家境不是太好,不想治了,想把钱留给孩子读大学。”我反复做他的工作,最终顺利做好了这个手术。

  但也试过,有那么一瞬间,我真的蒙了。 

  那一次,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名16岁的花季少女,她患有胰头粘液瘤,这个瘤比排球还大,某著名肿瘤医院在给她开腹之后又原封不动地缝合起来,并且宣告不治。 

  她父亲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将她领到我面前。遇到这样的病例,也许有的医生就不接手了,毕竟风险太大。但我觉得,别放弃,还是试试吧,说不定有奇迹出现。给她开腹后,我小心翼翼地沿着边界切,但因为瘤太大,意外还是发生了,主动脉割破了,血瞬间充满腹腔,肠子马上黑了2/3! 

  我感到一股冷气从背脊直冲头顶!拿刀的手不停抖动。怎么办?怎么办?我在心里连问自己两次。我闭上眼睛冷静了几秒,调整呼吸,处理好出血点继续按原定方案完成手术。 

  现在这个女孩子已经到了结婚年龄,每逢中秋和春节,都会来看我。如果这个病人死在手术台上,我真的会难过一辈子。 

  手术台上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但我是医生,遇到挑战我还是会往成功的方向博。 

 

  O5.  急救室里的生死对决 

  我从来不对病人隐瞒病情,我觉得这样反而对病人不好。我将所有的问题都摆出来,鼓励他直面这些问题,让他术前好好休息,吃好睡好,储存能量,更利于术后的恢复。 

  多年的从医生涯让我形成一种习惯,经常第一眼会看看别人的脖子,和朋友喝茶、吃饭都会观察,如果出现眼睛闪烁、经常出汗、倒茶时手不由自主地抖动,我会劝他赶紧去检查,有几位朋友因此得以及时发现病情。 

  抢救病人是当外科医生最常见的经历。 

  几天前的凌晨5点,一位患有腹主动脉瘤破裂的病人从其他医院转过来,情况危急,急症室马上启动应急程序,相关人员从各个地方赶来。一线、二线的医生护士要求10分钟内到达“战地”,开通补液通道,迅速检验出血型,血库调取2000cc的血,麻醉师到位,医疗器械就位。三线是有丰富手术经验的医生,一般紧急情况他们都能处理,由于这个病例为血管外科专科病例,死亡率高,医务会通知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处理。 

  我接到电话后马上出门,出门前随手拿了几块饼干,在赶往医院的过程中,通过电话布置应急方案,调配人力,这时候一定要头脑清晰,言简意赅,不能有一个字的废话,也不能有一秒钟的犹豫。此时,时间就是生命。 

  打开腹腔之后发现病人已失血1500cc,开腹导致腹腔压力骤减,血向外涌,血压一下子掉下来,几乎测不到,心跳骤停,病人危在旦夕。我凭直觉用手指迅速捏住病人腹主动脉处,暂时止血,同时我组织医护人员为病人大量输血、输液。输入600cc至800cc的血后,血压渐渐回升,这时候我才尝试着寻找破裂口,并在其上方阻断腹主动脉,然后清除血肿,置换人工血管。完成这些步骤后,危险已经清除。我的手却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抽筋,根本动不了。

  这台手术需要4位医生和两位护士协作进行,台下还有两位护士和两位麻醉师。整个抢救过程一共用了3个半小时,堪称惊心动魄!让人高兴的是,这位病人没有任何并发症,顺利出院了。 

  当然,我也试过无奈地走出来对病人家属说“对不起”。那一次,急救病人送来得太晚,我们医护人员尽了全力也未能让他回生。尽管病人家属早已有心理准备,且依旧感谢我们的努力,但我还是很难过。

  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我才释然,作为外科医生,我们需要不断钻研,要尽最大的努力,但如果这些都做到了,便无须再和自己过不去。 

 

  O6.  小试牛刀,震惊德国医生 

  2000年,我到德国进修,跟随欧洲血管研究中心主席米勒教授做研究;2003年,我再次到德国,米勒教授退休了,我跟随新任欧洲血管研究中心主席拉依特教授做项目;2007年,我到美国做一个项目的访问学者,去加州、芝加哥、纽约、休斯顿等著名医院的血管中心进修。 

  在美国,访问学者不能直接上手术台,只能参与病例讨论。在德国,如果经过两位教授允许,可以上台做手术。 

  有一次,在德国斯图加特的医院,我随主刀医生为一位患有马凡氏综合征的病人做手术。这个病人腹腔内几条重要血管都有问题,之前做了3次手术,这是第4次手术。手术过程中,病人在置换人工血管时出现大出血,主刀医生用了很多办法都不能止血,我感到如果病人止不住血马上就会死,虽然是访问学者,但我认为中国医生有很好的临床经验,于是提出:“How about let me try(能不能让我试一试)?”得到允许后,我把病人的内脏拨开,沿着手的位置往前一掐就止住血了。德国医生很吃惊。 

  后来,他希望我能留在德国做助手。这种模式是:每次手术都分钱给我,比国内的工资要高出数十倍;我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所有成绩都是德国医生的。我没有答应,人是要有所追求的,我愿意回到祖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O7.  迷上太极,发现其中真谛 

  我们当外科医生的人都有几种职业病,一是静脉曲张,因为做手术站的时间实在太长;一是腰肌和腰椎劳损,因为要长期保持一个侧着站的姿势,右边的肌肉会比左边凸出;颈椎也会有问题。 

  我从小就想当医生,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锻炼,无论是在国外进修还是在国内坐诊。运动模式发生很多变化,我爱打乒乓球、羽毛球———这个培养快速反应能力;我爱踢足球———这个很需要体力;我酷爱游泳———这个能锻炼协调能力。后来,我喜欢上打高尔夫球,这个考验良好的心态和全盘的眼光。最近两年,我迷上咱们老祖宗的东西:太极。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发现肿瘤很难完全清除,那么如果不对肿瘤细胞“赶尽杀绝”,而是让它们与正常的细胞相安无事地相处,也许是可以实现的,结合中医治疗、练习太极就能达到这种效果。 

  我练习太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做广播体操,只能做出形,用力不得法,经常打得大汗淋漓。但很快我就悟到了太极的真谛,这得益于我当医生学过解剖学,了解肌肉和骨骼的位置,学会如何发力、如何调整呼吸后,现在我能够做到打完72式后出微汗。 

  打太极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这是一种柔和、稳定、持续的运动,越打手越定,有凝神正气的沉稳感;其次下盘站得稳,人会处于一种思维清晰的安静状态。 

  几天前,一位女病人的B超显示其甲状腺有个钙化的结点,有恶性肿瘤的潜在风险。我摸不到那个结点,凭我的判断,应该是良性,可以考虑不动手术,但病人坚持要做手术。开刀后,因为结节太小,我和研究生们前后左右认真摸查了很久都没找到,拉大开口也还是找不到,B超此时也确定不了结节的具体位置,前后左右探查了25分钟都没找到。 

  如果在以前,碰到这种情况,我可能会很烦躁,那么会选择两种处理方式:要么缝上,要么把整个甲状腺切除。显然,这两种方式都对病人很不利。但学打太极后,我的心很定,我平静呼吸,定了定神,再仔细探查后终于发现这个藏在甲状腺背后、只有0.3厘米左右的小结节,然后完整切掉。 

  我和许多广东人一样,患有多年的过敏性鼻炎,现在练太极后好了很多,我有信心在一年内根治这个跟了我这么多年的家伙。 

  现代人因为生活和工作时间的不固定,容易产生红斑狼疮、肾炎、白血病、甲亢等免疫性失调疾病。免疫系统在我们身体里就像是巡逻的卫兵,时刻提醒我们身体出现了哪些状况。我建议大家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在我看来,GDP升多少、赚多少钱、当多大官真的算是浮云,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后记

  采访很顺利,稿件写作也很顺利,但写完后交给吕伟明教授看,他却执意不同意发表。为什么?我们猜测可能是他不愿意太多谈自己。后来通过医院方面做工作,吕教授最终同意了,但强调一定要加上一句话:“这里的故事只是我们医院外科医生经历的一个缩影,其实,在中山一院,无论外科,还是其他科室,有很多医生都做得比我好,每天都在默默无闻地履行着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更为感人的故事……” 

  私人档案 

 

  吕伟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教授,博士导师。1987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1995年获博士学位,曾于德国进修,现任外科副主任,手术室主任。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