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章停车怎么处理:货币市场太折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34:51

货币市场太折腾

(2011-05-26 16:43:47)转载 标签:

杂谈

货币市场回购定盘利率好像没有在“提准”后很快回头,昨天已经上破5%的高度。尽管这个高度与1月低的8%相比还不算峰值,但这已经是历史第三高峰了。这说明什么问题?钱紧!而且紧得过度。不过,我的判断是:这一波利率高企已经基本到位了。

 

如此紧张的银根,有人美其名曰: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我看恰恰相反,如此紧缩状态,只会进一步扭曲中国经济结构。道理很简单,当银行贷款额度极其紧张的时候,银行信贷必然投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必然确保国家项目的使用,而中国经济真正的活跃力量――中小民营企业却在被不断地挤出市场。这是事实。

 

如果一轮紧缩下来,我们看到中国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的比例失调,难道这不是结构扭曲吗?货币市场的利率应当波动,但如此“地震波”般的剧烈震荡是不是太过分了?它当然会跌下去,但大起大落是否属于市场管理的失败?我看至少是严重失误。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的目标应当是“熨平市场波动”,而绝不是“放大或制造市场波动”。面对这样的市况,央行应当感到愧疚而必须深刻做出检讨。这样的市况只能说明:央行调控手段的使用过于“粗野、生硬”,而且“工匠气”,完全不符合它们应当具备的“艺术境界”。

 

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确实投放了太多的货币,确实积极的过度。但是,我们的管理者试图通过所谓“及时转向”――180度大掉头去修正过去的错误,而完全不知道“特殊历史时期货币过度投放”同样是“有利有弊”。弊:当然是可能引发价格泡沫;利:则是可以借此大力倾斜新兴产业,保住实业繁荣;而且可以稳定汇率,稀释血液,对抗美国滥发货币打劫中国。

 

实际上,中国完全可以将错就错,在繁荣中推动经济转型。但是,我们选择了“掉头”,这是“华盛顿共识”毒素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永远得不到“挥霍资本”的机会,永远得不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去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哪一次跨越式发展不是“挥霍资本”的结果?

 

这次金融危机,终于让机会轮到了我们中国,但我们却“花费了巨大的成本予以拒绝”,这实在令人痛心。今天有统计说,18个月以来,中国的货币池子里已经吸纳了4万亿元货币,这不仅是资本的巨大浪费,而且每年中国要为此支付800到1000亿元利息成本――货币市场波动越大,中国为此支付的成本越高。我的问题是:中国财政肯不肯每年“多”拿出800亿元,充实老百姓的社会福利?

 

为什么我们不把这些资本尽可能多地逼向“战略新兴产业”?有人说,那会引发泡沫。不错,确实会引发泡沫。但历史地看,工业革命时期的铁路股泡沫,信息革命时期的网络股泡沫,不是都迅速地推动了人类经济的跨越式进步吗?我们为什么要担心“战略新兴产业泡沫”?

 

泡沫破灭会摧毁一个国家的经济?这样的判断过于表面。其实,我们只要切断股市和银行之间的联系,严防银行安全被股市拖累,一部分产业的泡沫破灭就没什么了不起。当股市暂时失去为实体经济服务功能时,银行补上去,经济就不会受到拖累。

 

1929年股灾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之所以强制推行“金融分业制度”,不就是为了解决股市泡沫破灭拖累整体经济的问题吗?前人大量而且卓有成效的工作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混业经营”的还魂,结果是什么?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是不是实实在在地看到,商业银行业务(房贷)和投资银行业务(衍生工具)浑然一体?结果掩盖的巨大的金融风险,最后总的爆发。

 

美国金融在“混业经营”前提下,银行垮了,所有业务全垮。时至今日,美国对实体企业的信贷市场还在萎缩,根本恢复不起来,更别谈支撑经济发展。而整个世界在危机过程中,对“混业经营”的罪孽讳莫如深,中国金融高官更是避而不谈,这到底是为什么?

 

所以,中国必须看清问题的本质,大胆地抓住机会,而不是向现在这样。金融危机发生之时,中国就在一直强调:金融危机对中国既是“危”也是“机”,我们要对抗“危”,同时也要抓住“机”。说的很好。但是,对抗“危”不说了,我想知道,中国的“机”到底是什么?我们抓住了吗?

分享

43

阅读(1535) 评论 (29) 收藏(1) 转载(8)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