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拗症是怎么回事:呼吸观心打坐念佛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1:24:03
呼吸观心打坐念佛
浏览:82 | 发布于:2009.06.20 | 分类:学佛心得
呼吸觉观心念佛:
念阿弥陀佛,就是念自性佛,即将妄念转为佛念,绵密保护自性,而不受任何伤害。功夫纯熟后,撤掉佛念“保护网”,面对外境时也不起心动念,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即一心不乱,真我自性就豁然跃出,而大放光明。
念佛借助丹田呼吸的节奏,容易入定;同时绵密观照妄心,意念始终安定在自性本位上,不随境界跑;打坐金刚持,心念耳闻,身、口、意三密加持,一般根性的学人都能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生就能明心见性,打开本来,亲证佛慧!
1.鼻吸气——默念“阿弥”,意在“归一”
2.息气——意在“中空”
3.口呼气——金刚持念“陀佛”,意在“化空”
行人通身放下,以恭敬心打坐于佛前,手接弥陀印(左手掌,放右手掌上,置于怀中,即身密),眼睛微闭,先做十下丹田深呼吸,即用腹部呼吸。观想自己已万缘放下,整个娑婆世界与己再无任何挂碍,眼前变成一片空白,自己的身是中空体,自己的心与佛心、众生心合为一体。然后进行腹部自然呼吸,需有意识地摄意根和耳根(因二根最难摄),即将注意力始终定在“中空本位”。若万念纷起时,觉即回头,顾到念佛,随放随收,随转随空,刹那间前后际断,便是净空之境,此即是佛境。(摄意根,即意密);同时细细聆听从心底里发出的念佛声(摄耳根)。随着一声“阿弥”用鼻孔将气吸进来,稍作一下停顿,意将妄心召回到“空位”,归到“一心”,定在那里,什么也不用想;随着一声“陀佛”用嘴将气呼出去(金刚持,口动无声,即口密,意要猛,将腹部之气呼尽),意想这个世界本无我,“贪嗔痴”念本无根,将自己的妄念和佛念一齐化空,不留一点痕迹。就这样一吸(归一)一呼(化空)一息(中空),身、口、意三密加持,牢牢摄住意根和耳根,其他眼、鼻、舌三根自然就很容易摄住,即谓“都摄六根”。三密加持,久久由乱而定,由照而空,上座时,死心蹋地,一切不理,身起种种变化,亦勿欢喜,亦勿疑怖生嗔,亦不必作观想,因有手印也,观想为初步摄心者而设,取以万法归一,若用功过切,观想成就时,不知变通,反成死执,亦可偏执成颠。
下座后,移用座上功夫,施用于平时,定于慧中。贪、嗔、痴念来,“阿弥”将妄心撤回到本位,“陀佛”将身心化空,影过勿留,所谓处处打坐也。
随着静坐的功夫不断深入,呼吸越来越细长、和缓、平稳,至身手麻木如无物,心意空寂如无知,乃口中密持勿停,手印结而不散,大似睡着,实则非是,此系定相现前,不必惊怖生疑,又心如散乱时,亦勿恐怖,只是勿理,不久自然自在也。
妄念和佛念,都从自己佛性中生起,借助佛念化空妄念。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一起脱落,能所双亡,身心世界一起消殒。如自己之姓名相似,虽颠倒中,亦不忘失;又如呼吸空气而不知道空气的存在,绵绵密密,没有间断,即谓“净念相继”时也。一念不生时,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真性。
发菩提心,死心踏地,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学人,都会达到这种境界,当下就明心见性,亲见佛性,证无生忍!
打 坐 注 意 事 项
“打坐”,打除妄念,坐见本性,故名。
一、每次必默求诸佛菩萨金刚护持我。
二、修时,结弥陀印,在半小时至两小时内,无论如何,手印不得散放。口勿停,不可说话,不必出声,唇要微动。心勿外驰,如觉知妄念起,立刻加强念佛力度,守位“空位”,不可压制(此亦妄心也)。不可随之流浪,妄上加妄也。我只一切勿著、勿理,亦勿恨妄念之来,亦勿喜意念之空,一概勿理。只管老实念好这句佛就行了,心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意在“落空”。坐得好,坐得勿好,均是进步。以不在坐上见功,而在下座后,自然有不可思议之效力。
手或酸痛,是业障出来,要生欢喜心,从此三恶道永断,必证菩提。
三、可坐在床上,坐时忌背后有风,前面受寒气。腿在秋冬凉时要盖好。饱后勿坐,要隔两小时。亦勿太饿(君自酌定),又气恼时切勿坐,待气平再坐。下座勿急,两腿稍舒再下座。隔六七分钟再大小便(此可先便)。忌有房劳,平日一座勿忌,但必隔离四小时。又病时与过劳后勿坐。
四、坐时手臂或两腿酸痛,即是有风,正是出病之时。只要忍到勿痛时,其病即除。座上肚胀,舒气,出下气,均是好象,切不可摒止。所以座要高六七寸(不定,以各人舒适而定)。两腿右压左,交叉在垫子之下,如能单趺两小时者听任,但必后高,勿许平坐,双趺者平坐,后面忌高。如不能连续双趺两小时者,切勿双趺。因中途不能散印也。又不许挂脚坐。至于有老病之人,旧病往往因坐翻出,是好不是坏,切勿疑而中止,亦勿贪坐而过劳,功夫进于不疾不徐之间也。
五、座上设备,(一)黄布一方,盖好手印。(二)钟一具(开好)。(三)痰盂一具。(四)勿用好香,可点在门外。(五)勿带帽。(六)腰带宜松。(七)门勿闭,任人出入。小儿声闹可勿理,正资以练心。(八)勿用靠背。
六、手印勿高举,正当胸,稍靠两胁,有时不觉放下在腿上,觉即提起。腰勿乱动,伸降宜慢,亦勿伸直。
七、上座练定,慧在定中,下座练慧,定在慧中,于一切时,不肯放松,方不是一曝十寒。当体会在座上时,心中寂然湛然,无一毫念头时,是什么光景,这个光景是靠座上念佛(佛力)、修持(自力)合逼出来的,不可小看。不到根尘脱落时,是不会证到如此地步的。你往往将此景象,忽略过去,所以拿不住,还是自己不用心、不痛切的缘故。但此景象,在座上切不可去求他,一求即是有心。如水上生波,水的光相就不见矣。所以要断,逼到六根与六尘脱开,前后际断,于断处,在其间得个消息,自然觉见实相,此是真功夫,不是理解,是真入道的悟见,不是在道理上的解义。到此地步,切勿松劲,时时体会。到熟极时,如子母相依,又如自己的姓名,永不忘失。功夫由浅而深,由深而忘形,法见一空,便可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