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理工学院地理位置:从前苏联经济崩溃的主因辩析中国计划经济崩溃论的真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14:34
从前苏联经济崩溃的主因辩析中国计划经济崩溃论的真伪 

    一些反思派和主流经济学家在谈到前三十年经济问题时,几乎都认为那时候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有一种更为玄乎的说法,就是说损失是成绩的二倍。第二种论调实际上是近年才出现的,本人对这个说法一直想不通的。我只知道工人下岗大潮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与之相伴随的,是一大批企业的关、停、并、转、卖、破。而这个时期距1978年已经相隔了至少15年。这个15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时期,它又是怎么撑住的?

    本人虽不从事经济工作,但自以为采取适宜的分析、比较、排除、推理方法,还是能够雾里看花地得到一些模糊的认识。

 

    第一个问题,前三十年建设的损失,是成绩的二倍从何说起?

 

    新中国是在一个百年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建国时叫百废待兴,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叫一张白纸。到1975年,周总理在四届一次人大会议上宣布: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国家民主经济体系,既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从那时起,中国进入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新时期。至于这一阶段的重大科技与装备发展成就,我就借一张网上流传的图片来说事吧,直观、省事。

    

 

 

    有兴趣的网友,还可以百度搜索一下:建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这个我看过,还是很振奋的。

 

    前三十年,中国经济几乎是封闭性自循环的,一张白纸上画出了那么多东西,国家既无债务负担,财政收支平衡,那么二倍损失是从哪里弥补的?若说是币值问题,一来计划经济不存在资本虚增问题,二来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1比1.8,加上当时中国跟国际上的贸易基本是以货易货似的,叫什么补偿贸易。也就是说,中国没有金融霸权从国际上找补回来补贴损失。

 

    一个最直白的疑问是:假如我白手起家,买了房子、车子,还有了一点存款,突然有人对我说:你赔的比挣的多二倍。可我不欠任何人的钱啦?这个是让人晕倒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是如何到了崩溃的边缘的?

 

    所谓计划经济,就是由政府制定固定投资、一二三产和社会事业的阶段发展规划,并逐年分解下达生产计划,生产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并销售的指令性经济运行和管理模式;这个模式到今天还有一点影子:即各级政府组织的经济运行定期分析调度会议。

 

    经济发展计划的下达,是一个完整性的决策体系。譬如给某企业下达1000辆汽车的生产指标,就会涉及到需要钢铁厂生产和定向供应相应的钢材,采矿业向钢铁厂提供相应的铁矿石、煤碳等等,同时又根据各环节新增产量需要增加的劳动量,确定招工指标并分解下达到各地。产品价格核定,又根据耗工、耗材、耗能数量,根据国家确定的定额报酬与价格指标,加上各项维护、职工福利与扩大再生产提成(也即利润)确定统一销售价格。这样严密的成本核算体系,共享的技术协作体系,产品以销定产的包销体系,物资恒定价格保障供给体系,没有任何成本波动、市场风险因素,每一个企业就等于是国家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大车间,理论上不存在亏损问题。

 

    每一个企业不存在亏损问题,而整个国家的物资基础不断积累,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所积累的经济成就,就是创造出来的财富。那么,所谓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崩溃机理与表现是什么?

 

    还是用最简单的生活中经济方法来提出我的疑问:如果我在10亩的土地上,进行种、养自循环配套,并完全依靠自己的积累,不断地进行生产条件改善,我的生产怎么就不能进行下去?它的原因和道理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也是本帖所要探讨的最主要问题,如果不是真实的反思,最终是否上当、吃亏?

 

    现在的说法是,我们用改革消化了经济崩溃的风险,除了三千万下岗职工为此作出了牺牲外,国家经济总体上是一路向前快速发展的。在成绩面前,我们容易忘记本能的质疑,而把双倍损失论、崩溃论当作必须进行改革的决策依据。但如果不是科学的结论呢?那就有可能拿一个大国经济去冒不可测的风险。

 

    对中国经济安全具有参考价值的样本,只有一个前苏联勉强为之。那我们简单地看看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是如何崩溃的。

 

    前苏联的经济体制不是内循环,主要贸易伙伴一直是东欧经互会成员国,高峰期核心和外围成员国达到21个;其中,中国于1956年以观察员国身份加入,1961年主动退出。前苏联还与西方开展能源贸易,这是它换取国际硬通货的主要渠道。经互会实行成员国之间严格的产业分工与产品互换型贸易,这种带有计划指令性的国际贸易合作,掩盖了内部经济结构失调的隐患;一旦合作机制出现障碍、或贸易平衡被打破,各国内部经济运行链条就会断裂,形成多诺米骨牌般的政治、经济连锁崩溃效应。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网上流传的所谓前苏联不仅没有向中国逼债,还主动向中国提出延期还款的信息,借以隐喻当时的中国政治问题,完全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评价。他们恰恰没有提到赫鲁晓夫上台后撤出所有援华专家,使中国大批在建项目面临半途而废的风险;也没有注意到东欧经互会组织的游戏规则,将使中国陷于政治、军事、经济控制与钳制的被动状态。这二者甚至关联到中国的核工业与国防的独立地位。中苏分手,并不是什么争夺共产国际领导权问题,中国所得远大于所失,不仅避免了被绑入冷战阵营的困境,还自主建立起完整的经济体系,并通过创立“三个世界”理论奠定了大国政治地位,缓和了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独立自主、左右逢源的政治、经济基础。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当西方联手摧毁东欧经互会组织,导致前苏联解体之时,中国已经对外开放了整整13个年头!对这种极富远见的中长期战略抉择与安排,有些人是选择性失明吗?

 

    单纯用意识形态研究经济问题,都有可能犯极端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事实上,前苏联的经济崩溃有着一系列的客观原因,结构性隐患与竞争力不足是二个主要原因。

 

    前苏联把军工技术研究与生产体系建设作为重头戏,民用技术研究与民生产品生产体系比较薄弱,甚至忽视了农业生产体系的自我保障能力建设。前苏联在军事和民用技术研究方向的决策也是一连串的失误,当西方开发出半导体电子技术时,它还在致力于电力管的小型化与高能化研究;而这直接造成其信息、精确打击军事技术的全面落伍,也直接造成数控精密制造、电子等民用产品的全面落后。俄罗斯至今还不具备隐形打击能力,远程精确打击的体系支持能力已经落后于中国。同时,卢布也不具备通行世界的国际货币地位,这就注定了前苏联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体系中,一旦失去冷战阵营的隔离与意识形态的篱笆,瞬间失去竞争能力。这些,才是前苏联后来经济崩溃的内因,也是一大主因。

 

    技术落后不仅导致竞争力下降,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一位任职于里根时期的美国白宫官员所著的《在深渊:一个内幕人的冷战历史》披露,英国侦破一起苏联技术间谍案后,美、英不动声色地向前苏联“泄密”了一批带有瑕疵的尖端技术,并“秘密”向前苏联提供了带有程序炸弹的远程天然气管道阀门控制系统。这批“程序炸弹”在预定时间发挥作用,制造了历史上最壮观的非核爆炸燃烧事件,范围之广、火势之猛,尽收太空侦察卫星的眼底。这次爆炸不仅沉重打击了前苏联能源经济,导致其国内经济全面滑坡,而且前苏联对得到的西方技术因难辩真伪,被迫束之高阁,被西方成功甩出了一个技术时代。

 

    前苏联经济崩溃的步伐,与东欧巨变、华约解体的步伐是一致的。1989年至1990年的东欧剧变,宣告了冷战的基本结束,没有了意识形态划定的篱笆墙,东欧经互会合作机制随之瓦解。前苏联因产品技术缺乏竞争力,但却在国内采取滥发货币的经济刺激措施,加速了各共和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崩溃进程。这些因素加上西方阻滞性打击,便是前苏联经济崩溃的外因;也是另一大主因。

 

    传导到国内,1989-1990年的前苏联外贸订单急剧下降并最终消失,卢布不能从国外进口物资,军工企业大面积停厂,失业人员巨增,农业连年欠收,工业产品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因产业结构失调致使民生物资严重匮乏,形成了内外夹困的连锁效应。没工作,吃不饱,物价飞涨,特权严重,党内分裂,政体崩溃势所难免;到了这时,已无法凝心聚力重建经济。

 

    前苏联后来对症进行的经济改革,在国际上被称为“休克疗法”;实际上就是重新布局、产业重组、体系重建和私有化改革,这也是一次重大的利益调整。由于前苏联经济布局过于集中,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加盟共和国矛盾在经济危机激化并在调整中爆发,直接催化了前苏联的解体。直到普京接任,俄罗斯经济仍然步履艰难;借私有化改革崛起的寡头资本垄断了利益的分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重建。而普京再度铁腕推行中央经济集权挽救了俄罗斯,说明所谓前苏联崩溃于专制与集权的经济体制的说法,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而戈尔巴乔夫后来感叹于政敌的阴谋,还是表现了不谙实务的幻想型政治家本色。

 

    对照前苏联经济崩溃的问题,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封闭运作的自循环经济如何到了崩溃的边缘呢?是哪一个链条断了?至今没有人说清这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基于第三个问题的认识,谈几点粗浅看法。

 

    个人以为,中国前三十年建立的公有制经济体系,承担着职工及其子女从生到死的全程福利保障负担,在开放的体制下,与生产设备先进、税收享有优惠、用人机制灵活、毫无社会负担的外资企业同台竞技,注定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当然,没有这一场牺牲,也换不了国际资本、技术与市场的大规模接轨与融合,得到超常规的发展,并取得今天的成就。但是,为了说透改革开放的好处,不能编造谎言抹掉历史的成绩,错误的认知必会导致错误的后果;贸易型经济一旦建立,便容易受到外部冲击,中国不能成为前苏联第二。

 

    首先,国有企业历史有功劳,今天仍然是稳定国家经济的定盘心。失去了对金融、能源、交通、资源、装备等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控制权,期望通过货币、税收等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是难以作为的。前苏联挽救经济的失败是一个典例,今天的房地产表现就是一个恶例。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在全国5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据了近90%的份额,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充分保障了国民经济、高新科技与国防建设的发展需求,产业技术水平有了迅速提升,就业人群得到了好的多的薪资待遇与完善的福利保障。既充分说明国有企业完全可以办好,也是最值得信赖、举足轻重的国家经济主力军。

 

    其次,在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前提下,不断审查和完善自主型的产业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增强应对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自主技术仍然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生命力。

 

    再次,正确评估中国民营、私营、外资企业的实力,择重扶持,公平对待。三十年中,中国确实成长出一批管理规范、技术雄厚、产品先进的民营与外资企业,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也有不少的中小型企业技术落后、管理失范、用人刻薄,生产安全、问题商品、有毒食品大都出于这些企业之手,并不具备担当国家经济主力的重任。因此,应当按照平等对待、依法规范、优者自胜、劣者自汰的原则,看待民营、外资企业。决不能听任全面私有化才有竞争力的说法,再次“国退民进”人为地改写经济结构,这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大忽悠。实际上,如果部分“私企”偏要拿到“国企”才能做大自身的话,说明他们并无优势,国家也不需要再给少数人分蛋糕。

 

    综上而言,抹杀、甚至妖魔化前三十年中国经济建设成就,是以政治划线评判经济问题的囿见,于国有害无益。经济改革走到今天,经过优胜劣汰,大格局已经落定,不能再乱折腾;落实和建立规范、公平、共富、安全的科学发展机制才是重点。应该正确吸取前苏联经济崩溃的教训,冷静、慎重地对待当今与未来的每一步重大经济决策;同时,也要看到自己产业配套基本齐全的优势,绝不被强权规则所讹诈,不能忽视西方国家采取霸权手段切断中国经济运行链条的可能。

 

    客观的反思是有益于进步的,它的前提是:不是在主观上设定否定什么、肯定什么,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个人虽见识鄙陋,但本帖的出发点也是如此。